- 相關推薦
小組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源起于七十年代的美國,這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逐漸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新課程實施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被頻頻采用,給古老的歷史學科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提升了歷史課改實驗品質并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益。
一、小組合作學習順應了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傳統(tǒng)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轉變?yōu)閹熒⑸g的多向交流,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轉變?yōu)椤敖M內(nèi)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探究性,也拓寬了學習歷史的途徑,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和分享,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教學服務功能
1、導向功能:通過精心設計學習提綱,理清線索,明確要求,指導學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2、策劃功能
問題策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設疑置疑,引發(fā)認知沖突,活化歷史思維,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建構當前歷史知識意義,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合作更有效。
情境策劃:通過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xiàn)情境、扮演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不同途徑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例如:七年級下冊《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中的“澶淵之盟”就是一個思辨性極強的評價問題,盡管“動腦筋”中的對白已經(jīng)有所提示,但就此展開辯論仍有難度,如果將一個個小組模擬為宋遼邊境上的一戶戶農(nóng)戶來談澶淵之盟簽訂前后的生活變化就可以一下子打開思路,辨論就活躍起來了。可見歷史情境創(chuàng)設得巧妙、恰當對激活、開闊歷史思維是大有裨益的。
實踐策劃:除重視教材中的“活動與建議”外,課外活動也是歷史課堂教學很好的補充與延伸,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經(jīng)驗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類活動,譬如:收集鮮活的時事信息豐富史料來源,小組成員通過課外活動分門別類采集,最后實現(xiàn)資源集體共享,讓每個人感到與集體不可分割,相互產(chǎn)生心理相容、互賴,此時的學生已不再是以我為中心的孤立者,而是一個社會化的人。
3、調控功能:
教師的調控功能包括組織調控、時空調控、情感調控。合作學習的互動是開放的,但不是散漫的,聽其自由的話,課堂教學會處于渙散無序狀態(tài),甚至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要求教師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安排和控制要有預測,運用教學機智、自身的感染力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既要給予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又要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任務的設置
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即任務所要求的資源(信息、知識、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單個學習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離開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個人就無法實現(xiàn)任務目標。小組成員在任務目標上是共同的、明確的,同時資源上又是相互依賴的,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活動的參與。例如:《氣象萬千的宋朝社會風貌》一課,涉及面廣,條塊較多,各合作小組分別領取任務,通過查找資料、網(wǎng)上搜索、收集仿制文物、排練節(jié)目來完成對宋朝社會風貌的呈現(xiàn)。“相國寺里逛廟會”、“吟詩賞畫話宋朝”、“古今美食‘東坡肉’”、“乘轎坐車游東京”,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四、小組的結合方式、活動方式和評價
小組結合方式是將全班學生依其認知水平、對歷史興趣程度、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4-6人),創(chuàng)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xiàn)目標,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
活動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多種多樣,現(xiàn)羅列以下幾種:
(1)競賽。根據(jù)學習目標與學習內(nèi)容,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由不同的學習者“單獨”完成,看誰完成得又快又好。各自任務完成后,就意味著總任務的完成。競賽可在小組內(nèi)進行,也可以在小組間進行。競賽的內(nèi)容可以是知識類的,但我們覺得歷史技能類的競賽更有意義。如識圖競賽、歷史模型制作競賽等。
(2)辯論。圍繞給定的主題,由不同小組或成員敘述自己的觀點,然后相互之間展開辯論,最終能說服各方的小組或成員獲勝。辯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合作。組內(nèi)成員共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成員之間互相配合、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或者根據(jù)學習任務的性質進行分工協(xié)作。如果對任務的理解不完全一樣時,可以互相補充完善,從而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4)主題探究。小組可自主地對某一歷史人物、事件、現(xiàn)象進行探究,題材不限,方式多樣,最終成果可以是報告、小報或小論文,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高級認知活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社會實踐。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鄉(xiāng)土歷史,尋找身邊的歷史,生活中的歷史。要求人人動手、個個參與,小組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設計方案,其他小組對此展開可行性論證,最后實施完成方案。該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習者歷史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分工、協(xié)作能力。如“阿福的傳說”、“米碼頭、布碼頭的由來”、“運河人家話運河”、“東林懷古”。
(6)角色置換。讓不同學生分別扮演指導者和學習者的角色,我問你答,你問我答,在學習過程中,角色可以互相轉換。通過角色扮演和置換,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將會有新的體會。角色扮演的成功將會增加學習者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并可以激發(fā)學習者掌握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同樣該活動可在組內(nèi)進行,也可在組間進行。
在合作學習中,宜采用組際、組內(nèi)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當小組達到共同目標時,應該由教師、學生評委或家長評定,并將其成果及時、恰當?shù)赝怙@物化,以完善小組合作學習。另外,平時的動態(tài)評價應貫穿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