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的運用
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形式
(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
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國的古代建筑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人們在感慨自身的渺小的背后,蘊含著對“無限”的向往。這也就是傳統建筑空間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們將這種情感賦予到建筑設計中,主要體現的就是有限空間與無限遐想的天然融合。例如:中國的傳統民居,主要以“宅”為單位,作為空間的限定,但是無論宅子的大小,院落中心的“庭院”以及“天井”都會得到精心的設計與布置,因為這就是人與天協同發展的最佳場所,體現的就是對無限性的向往。同時,住宅的有限空間逐漸變得外向,建筑的空間內涵已經不局限于高墻深院當中。
2.有”與“無”的辯證理念
“有”與“無”的辯證理念是中國傳統建筑空間中最富有深意的一點!坝小痹诮ㄖ兄傅木褪墙ㄖ膶嶓w,“無”指的就是建筑內部與建筑外部的空間,建筑空間的有用性必須得通過建筑實體才能表達出來。具體是指:空間由實體進行圍合,凸顯的是有限性,但是完全封閉的空間并沒有用,只有貫通的空間才能體現出空間的無限性。在建筑領域中,科學的將空間的有限性與無限性進行融合,靈活的將開敞與封閉應用在建筑設計上,才能發揮出空間的真正效應。
當然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不僅僅包含這些,在這里就不多做介紹了。
(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物質形式
中國古代的建筑單體以木構架建筑體系為主。木構架體系在漢代已基本形成,在唐代達到成熟,歷史悠久、體系完善獨特、分布地域廣同時地域性明顯、建成數量多并一直延續至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體系之一。另外,中國傳統建筑還存在干闌式、窯洞、碉房、土樓等等多種其他建筑體系。不同地方根據其氣候、地形、材料的不同形成其特有的建筑文化。
中國古代的建筑群體布局和城市規劃多強調對稱均衡,如故宮、曲阜孔廟和明清北京城等。而在建筑群體空間上則較喜好采用一組或多組圍繞形成一個中心空間的手法。同樣,這些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運用中的意義
中國是世界文化古國,我們的文化影響著整個世界,這個文化不僅僅是思想文學方面,也包含了建筑文化。由于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于高科技的過分依賴導致傳統建筑文化被當代建筑師所忽視,當中國現代建筑經歷這么多曲折之后,一些設計師們立足于傳統建筑文化的角度上重新思考和定位,對于傳統建筑遺留給我們的影像和記憶加深傳統建筑文化的認識,并喚起了我們骨子里的傳統文化意識,進行分析、拆解并加以重組,最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使我們設計出來的作品既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現代感,最重要的是它能夠體現出東方人的審美心理。建筑的設計應該既承載著歷史也延續著歷史,古人留下的建筑文化是千年來工匠們的精華部分,這種精華是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仰的。作為當代設計師應該善于將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部分運用到當代設計中來,使我國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同時可以令新中式的建筑語言深入人心,讓我國的人民可以引以為豪,引以為傲。
三、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
(一)建筑裝飾
現代建筑的布局形式在結構上可飾以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主要體現在外觀造型的多樣化和應用范圍的廣泛上,因為它比較講究對稱、體量對比,例如檐柱、斗拱、須彌座等象征性裝飾。而在建筑的色彩上,基本上只有黑白兩色,這在很多繪畫大師的作品中都有體現。中國樸素的哲學思想也被包含在黑白兩色中,象征簡約極致。
有些建筑的內外存在極其明顯的反差。從外部看來,建筑墻體一般非常高大整齊,只留有極小的窗口,而到局部的門罩和窗罩,它們雖然具有精美的磚雕與石雕,但其安置在實墻上,封閉嚴實,整個建筑好像城堡一般,自我保護,讓人很難接近。
建筑裝飾中的另一個典型的對比特色就是建筑中的曲線與直線特征。例如在徽州,高高的馬頭墻可以說是直線線形,但是在馬頭墻上的挑檐具有曲線特征。直線與曲線形成對比,但又相互照應,與黑白色搭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二)建筑形態與空間
中國傳統的建筑設計喜歡對稱美,因而我國的建筑大多是以方形為主的,即便是圓形建筑如涼亭,其四周也必定有對稱的屋脊,所以傳統的空間設計要求對稱,比如我國最有傳統特色的四合院,它就是嚴格執行了對稱的要求,而這一點在我國現代建筑設計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使用,無論是私家小院、別墅或者是高大的寫字樓等,很多都采用了對稱結構,這樣才顯得莊重。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就是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的典范,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氣質。
中國傳統空間的精神在某些方面與現代空間格局是相融統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對自然采取順應、親和的態度,對自然景物非常喜愛。這種淳樸親切的自然情懷反映在空間的處理和陳設設計上,將自然要素盡量組織到內部空間中。利用花窗、門、掛落等裝飾構件形成開敞的和半開敞的空間,將室外景觀“借”入室內;綠色植物和盆景,作為室內陳設部分,使室內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觀元素。這些都可以為現代空間設計所借鑒。
(三)建筑色彩
色彩搭配影響空間對人視覺和心理上的整體性感受,如何在整個空間環境中創造出適合空間氛圍的的色彩搭配,就成為了空間環境設計中極其重要的環節。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環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對材質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當的使用了人為的配色。
傳統的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除了在承重架構和裝飾紋飾上采用易雕刻、移動的木材構成之外,其他的空間圍合構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質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階、走廊、地面和依附它們上面的細節裝飾。在構筑材料的選材上也十分廣泛,室內空間經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漢白玉、花崗石、青砂石等。不同屬性的材料之間的結合搭配,使得整個空間環境豐富充實,色彩獨特。
在人為配色上,中國傳統的空間設計的使用是有規律的,根據色彩的變化依次為:黃、赤、綠、青、藍、黑、灰。如宮殿、寺廟一般使用象征權貴的黃色和赤色,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系,作為炎黃子孫,黃自古以來就是正統的顏色,是使用最為廣泛和最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著圓滿和希望,它和黃色象征著被太陽籠罩著的生命的一種延續和發展。在現代的生活中這兩種色彩也經常被用來表現傳統的主題和渲染氣氛。
(四)建筑材料
中國古代的木構架建筑,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從它的產生、發展到完善、成熟,最后達到了盡善盡美、爐火純青,可以說在現代建筑出現以前一直擔負著中華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動、行政執法、商業貿易等的空間需求。而且它還是一個不破壞環境,而為環境增色的綠色建筑體系,這一點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無法比擬的。那么中國傳統建筑為什么不用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因為質地好的石頭大都產自環境優美的名山,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中國人的建筑觀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環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壞它。在中國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靈,即萬物有靈學說,破壞它就意味著對人類不利和帶來災難,如認為山脈即為龍脈,開山采石頭就會切斷龍脈,不利于子孫后代的發展。表面上看是帶有迷信色彩,無科學依據。但實際上到處亂開亂采就會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貽害無窮。石頭開采后不會再生,而木頭砍伐之后則可以再生,所以中國建筑少用石頭而多用木頭的現象就不難解釋了。所以在當代的建筑設計中要弘揚環境保護的道德理念,要結合工程實際目標以及環境保護責任感進行設計任務,要在設計中逐步實現“綠色”生態安全的設計,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從根本上減小能源、材料的浪費。
參考文獻:
[2]王濤.當前我國建筑設計民族傳統的傳承及問題[J].華中建筑,2011年7期.
【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的運用】相關文章:
淺談傳統窗格在現代建筑外觀裝飾中的運用06-22
傳統建筑材料對現代建筑的意義07-03
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的應用論文07-04
談中國現代建筑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因子引入07-01
現代廣告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創意04-16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中的運用07-01
現代平面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論文07-04
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運用論文07-04
現代建筑與傳統風格雅思寫作思路指導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