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泉州地區婚禮習俗歷史簡介
婚禮習俗既是對婚姻的莊重和祝福,也反映了社會對婚姻的價值和期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泉州地區婚禮習俗歷史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泉州地區婚禮習俗歷史簡介
古人重婚禮,所以新郎必須親自至女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禮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轎,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對婚姻本義是這樣解釋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時親迎必在黃昏之后,乃至深夜,連一切迎送人員都得穿黑色禮服,這顯然是遠古時代夜間搶親習俗的遺存。舊時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須頭蒙烏巾,并要有一對轎前燈,這當是沿古禮黑夜親迎之遺跡。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傷,且全國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離而悲,或是隨俗。但民俗學者卻認為,此乃原始社會掠奪婚姻的遺俗。 花轎抵達男家,一時鼓樂、鞭炮齊鳴,喜氣洋洋。接下去就出現了一個精彩的鏡頭:新郎至轎前,下馬威似的朝轎門輕踢一腳,轎內新娘馬上應戰,還踢轎門一腳,這是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向觀眾們宣稱:日后男不懼內,女不示弱。在此觀眾會心歡笑之際,我們似乎
也聞到了八千年前那場父權制代替母權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藥味。容不得我們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輩男青年或下輩男孩已走到花轎前,揖請新娘出轎,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長輩手牽新娘出轎,送嫁娘忙舉起貼有紅雙喜字樣的米篩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樂聲中,新娘慢步跨過火爐,踏上瓦片,進入洞房。 據說遮米篩和踏瓦片是為辟邪,但安溪人卻有獨到的解釋,稱此舉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遺老尚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婚夫婦“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至于跨火爐,人們認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靈,將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氣燒盡。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烏巾、喝交杯酒、宴請賓客等節目,其中鬧洞房為是日婚禮的壓臺戲。俗謂洞房不鬧不喜,不鬧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內可以連續鬧,有“七日內不分大小”之說。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呢舉動,詼諧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晉江、石獅僑鄉,有一種叫做“公雞娶婦”的婚俗,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只大公雞代替。這只大公雞在七日內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雞窩,需精心飼養,至其“壽終正寢”。“公雞娶婦”顯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惠安婚禮習俗:
在福建泉州有個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有人說她們是少數民族,有人說她們是漢族,究竟她們是什么民族,在泉州又怎樣生活?在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我們看到一些服飾奇特的農村婦女,據說她們就居住在附近的7個鄉村,只有幾萬人。雖然她們只是全縣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引起了海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的關注。她們的形象隨著文學藝術家們的攝影鏡頭、詩歌和音樂走上了銀幕,書刊、報紙和五線譜,一直從中國走向了世界。人們把她們的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戲稱為封建頭,節約衫,民主肚,浪費褲。 泉州婚慶步驟:
一、初識階段——相親
閩南婚慶步驟雖說現如今提倡自由戀愛,男女青年皆較為開放,但大多人仍選擇走“相親”之路,這時媒人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了。一般相親分兩個階段:第一、先四處托媒人“探聽”看誰家有女(男)到婚齡了,一旦“目標”出現,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這一步驟稱之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點選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覺得還好的話,就叫媒人安排男女雙方正式地見面,地點一般選在女方家,屆時男女雙方皆會“派出大隊人馬參加”,共同參考,俗稱:“對看”。當然啦,也有的則跳過“初瞥”這一階段而直奔“相親”主題。
二、發展階段——探家風
如果“相親”成功了,那么接下來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風”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嬸組成的的“親友團”就在媒人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開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況。回到家后相互聽取意見,有的不放心的還托朋友或是親戚詢問其背景以及年輕人的情況。
三、確定階段——談聘金和衫褲錢、系紅包
如果“探家風”后女方覺得不錯的話,媒人就要再次發揮重要作用——談聘金和衫褲錢。
這時事情已經是差不多了,這一階段比較好說,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過分,一般男方是會接受的,當然也有個別討價還價的(怎么有點像是在做買賣?)。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褲錢則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當然這其中有包括給女孩子買金器的錢。聘金和衫褲錢談攏了,接下來男方就要選一天到女方家系紅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錢給女方父母,土話就叫“系三帶”。女孩子則要從中拿出一小部分給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買一身新衣服。
四、鞏固階段——找日子,送日頭
“系三帶”過后,男方要準備按照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一般是請佛祖來看日),確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裝有“喜日”的紅貼子及一小籃糖餅送到女方家,這一步驟就是“送日頭”,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緊鑼密鼓地準備嫁妝,男方則忙著準備請人、酒席等方面。
五、婚禮階段——擔盤,上頭,典禮
喜宴結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還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給雙親和直系親屬敬“烏糖茶”。敬茶應按長幼順序逐一進行,新娘在敬茶時還需準備給公公和婆婆的禮物,并第一次叫聲爸和媽,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稱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兩人還要同喝“合歡茶”,要以紅棗、花生、桂圓、龍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貴子跳龍門”之意。有的地方晚上還安排“鬧洞房”、“認親同”等節目,大家都會玩得很盡興。六、結束階段——回娘家,請女婿,請親家。
六、“頭桌客”
婚禮結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頭桌客”)女方父母要張羅著請女婿,到時參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個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親戚。男方那天還要帶足那天用的煙和錢,因為那一天請客的煙和錢要由男方出。宴席結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則要等到即將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為甜密和節節高)回婆家,取義為“入門烏,生搭補”(入門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時新郎的家屬仍需回避(不能看)。
七、“臺親家”
婚禮結束后第三天,男方就要準備請親家了,方言叫“臺親家”。這一天參加人數比較少些,分別是:男方父母及其直系親屬、女方的父親、陪同女方父親一起來的兩三個同輩人,女方的母親在這一天則不能參加。
婚禮后大約五日內,女方還需回一趟娘家,到了那一天,女方的兄弟還需來到男方家帶新娘回家。男方在結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擔盤。什么叫擔盤呢?就是男方準備好一些東西:豬腳、禮品等必需品,載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后再加進些芝麻、五谷之類的東西讓擔盤的人載回去,因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擔盤”,擔盤這天媒人要同去。男方在結婚前一晚還要請人鋪床,鋪床也是要十分講究的,應根據新郎的生辰八字擺好床的方位,床腳的四角還需墊上“金紙”,同時新郎當晚還得請個童男(最好是屬龍的,較為吉祥)跟其同睡。
總結:
結婚即意味著成人,各種民間成人儀式就必不可少。結婚當天清早,男女雙方父母均要選定吉時為新娘新郎“上頭”,也稱“嬙頭”。這種儀式是用頭梳從頭往下梳三次:一梳梳到頭(白頭偕老之意),二梳案齊眉(相敬如賓),三梳兒孫滿堂。以前,女方在出門之前還需請人“清理臉上的細毛”,方言叫“滿敏”,現在這儀式大多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了。新娘子出門前還要在被窩里“猶抱琵琶半遮面”,直到“千呼萬喚始出來”之時還必須哭著向父母辭行。即使你是滿心歡喜也要硬擠出幾滴眼淚——以示對父母的不舍和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否則會被別人笑話的。新娘的母親及嫂嬸也需哭著為其送行,俗稱:“哭緣”,出門之前新娘的兄弟要幫新娘打開紅傘(用紅傘取代紅蓋頭),新娘要出門時需撐著紅傘從一個上面放著燃香火爐的米篩上跨過,據說是可以辟邪。新娘的叔伯還要幫其“挑花擔”。新郎則要前來將新娘接到轎車中,到了新郎家中,兩個新人也同樣要跨過相同的米篩火爐以去邪,到新郎家時新娘也需撐紅傘直至“進房”。新郎新娘“進房”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進房”時新郎的家屬需回避(不能看)。然后新婚夫婦儀式就完成了,之后喜宴正式開始。
喜宴的操辦總是十分豐盛的,舊式喜宴需要有二十四道菜,現在雖然有所改革,但有幾道菜是有內在含義不能更改的,比如:整雞一出表示宴席到了一半;最后一道菜是一個甜湯,表示甜甜蜜蜜。喜宴到了一半時候新郎新娘要出來敬酒,答謝親朋。宴席的坐次安排也是十分講究的,席位按房子的左右蒼龍白虎來分主次,主席上坐的常是新郎的舅舅等主要親戚,大舅是坐主位,與之相對的次席主位上座的是新的舅爺,稱作“國老位”。
泉州地區婚禮習俗常識
一、送禮:在中國,一本參加婚禮的都會為新人準備一份小禮物,用紅紙或專門的紅包裝起來,里面放入適當的禮金,禮金可根據和新人的關系遠、近,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定。但最好是雙數的,比如六、八這些比較吉利的數字。
二、入席:參加婚禮要按照主人或者主持人的引導入席,如果沒有引導的,可以和自己熟悉親戚朋友坐在一起,但要注意不要隨便做到新人桌和雙方父母桌上去,宴席開始以后,吃飯要講究禮貌禮節。
三、敬酒:新郎新娘敬酒致謝的時候,大家應該起立,先碰杯敬酒,在說恭喜。敬酒期間不要勸酒,東拉西扯,新人應控制在每桌敬酒不超過3分鐘,不要耽誤太多的時間,以免耽誤下面的環節。同樣自己在酒桌上不要大聲喧嘩,少飲酒,以免酒后失禮。
四、撒紙花:結婚典禮上,人們都喜歡吧五彩繽紛的紙屑灑響新郎新娘,也可以撒到來賓的身上。其實這種習俗來源于意大利。中國古代,凡是意大利來參加婚禮的,都會向一對新人撒五彩繽紛的糖果,以表祝福新人生活甜甜美美。到了19世紀,人們開始吧糖果慢慢的改成了紙屑。
中國人結婚當天生活常識和習俗第一、我們在結婚的當天,一般來說需要進行一下簡單的祭祖儀式,這主要是說的男方在出門,馬上要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表明自己已經成人,馬上就要成立家庭,告慰在天上的親人。
第二、女方家里面也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儀式,不同的是女方家在男方迎娶的前一天祭祖就可以了,不需要當天進行,女孩子祭祖的時候主要是一種敘述,說明自己結婚的情況,爸爸媽媽要在身邊陪伴。
第三、男方需要有一個車隊,前去迎娶自己的愛人,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出發迎親車隊為單數即可,因為去到女方家以后,女方會帶一輛車,這樣就可以湊成一個雙數,代表兩人和和美美,甜甜蜜蜜。
第四、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新郎禮車開到自己的家門口的時候,找一個男童站在門口歡迎新郎的到來,新郎下車后要禮貌的答謝,同時給這個小男孩一個紅包作為答禮,再進入女方家,而且要拉著男孩子的手。
第五、我們在新郎帶著孩子進去以后,跟著新郎的朋友們要僅僅跟隨,同時幫新郎把捧花那好,進入新娘家里買的時候,將捧花給新郎,這時候新郎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這時候新娘的女伴要擋住新郎要紅包等要求。
第六、新郎將新娘的朋友們交代完畢之后,就要和新娘一起拜見新娘的父母親,新郎要叩拜新娘的父母,然后說一些道別的話,同時新娘的父親給新娘蓋上頭紗,新郎這時候要鞠躬行禮即可。
第七、出來新娘的家門之后,新娘家里面要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要給新娘家的人安排好車輛,然后去新郎家里面拜見父母,之后就可以去飯店里面了,這是一道必要的程序,大家在結婚的似乎可以借鑒。
中國新郎和新娘婚禮禮儀
禮儀一坐姿:上半身姿態的禮儀最關鍵
認真仔細地聆聽,椅子要坐淺一些,和親屬拍照時,上半身的姿態很關鍵,如果有"啊,好不容易能坐下了"這種觀念,瞬間可能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貓起腰來,很難看的。所以不能大意,要時刻保持緊張感,如果新娘穿著低胸禮服,坐在椅子的中心處,扭著腰,這樣會顯得肩幅寬,體型苗條。穿細長的禮服,把腿斜地垂下,可以讓腿看起來修長,新郎無精打采地坐著,褲腿會自動向上提,露出襪子,很不雅觀,所以要特別注意,坐下去的時候,先提一下膝蓋的褲子。
禮儀二站姿:自然地挺直背脊,互相有意識拼成"八"字形
不管是迎接客人還是拍紀念照,站立的姿態很重要,所以要特別注意才好。背部有向上伸展感,頭部、臀部和腳的后跟形成一條直線,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覺。新娘應在新郎身邊靠后約15厘米處站著,右手挎著新郎的右胳膊,兩人的位置象一個八字,正面拍照感覺最好。新郎就輕曲左胳膊,讓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著新郎的衣服,讓人有一種膽怯的感覺。新郎不應該為了挺直背而要過分突出腹部,也不要緊挽著新娘,以免踩到新娘的裙子,但也不要離得太遠。新娘不要死死地抱著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會逃跑一樣。
禮儀三行走:入場儀式引人注目
一些新娘由于不習慣穿婚紗和高跟鞋,可能會有踩到裙子,所以禮服最好不要過長,正確的走路方式是:用腳尖輕踢著裙邊,足底輕輕擦過地面,緩緩向前,嚴格地說,新娘的目光應該始終直視前方,盡量將視線放在10米前,這樣有利于拍照,但為了安全起見,新娘的視線可以稍稍向下,但不能太過以免影響形象。
禮儀四親吻:自然大方地親吻
婚禮上的親吻具有神圣的意義,兩人應該表現得大方,自然,婚禮上當宣誓親吻時,扭扭捏捏或做作地突出嘴唇接吻可能令人厭惡,照片也好錄象也好,都會非常不自然,正確姿勢是,新郎輕輕抓著新娘的胳膊,另一只手摟住她的腰,以作為暗示,新娘將臉稍稍抬,讓旁觀者感覺二人是以很自然的姿態靠近,又有一種神秘感,顯得漂亮,接吻的時機二人先說好,這樣到時候就不會出差錯,新娘應事先用餐巾紙輕輕試去表面濃艷的口紅,以免在新郎臉上留下很清晰的唇印。輕輕抱住胳膊,將臉略上抬更自然,不要像蓋章一樣。
禮儀五讀信:一定要表現充滿真摯的感情
婚禮上,新郎新娘在給家人,親戚,朋友朗讀感謝信的時候一定要很的認真,這是婚禮儀式上一個十分嚴肅的場面。真誠的情感顯得特別重要。事前一定要親自練習一下,以免在正式朗讀時有偏差,內容要真實,使來賓有所共鳴,盡量營造一個充滿深情的場面。
【泉州地區婚禮習俗歷史簡介】相關文章:
泉州除夕的習俗與禁忌02-04
泉州春節習俗02-24
福建泉州中元節的習俗05-27
泉州過春節的習俗03-12
中元節的習俗簡介10-15
函數的歷史來源簡介08-04
版畫的歷史起源簡介10-16
湖南地區中元節習俗01-03
新年的由來及習俗簡介08-31
春節的習俗簡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