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琴的歷史文化
自從削桐為琴,束絲為弦 ,有了古琴以來,附于琴體上的一直是蠶絲弦,固有“絲桐”之稱。八音絲為首。從歷代文人詩詞中看到關于古琴絲弦的描繪,可以佐證絲弦是琴樂不可缺少的主體元素。
大詩人李白的聽琴句“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指吟。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古人常稱呼上絲弦的琴為“素琴”詩中常見“鳴素琴”“彈素琴”等。通常絲弦是白色的,古文中有“流素”“尺素”均指蠶絲制品。也有染紅色的絲弦,稱朱弦。
大詩人白居易的琴詩:“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入耳澹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白居易是一名十分懂行的琴人,詩中說琴的木性要實,絲弦的音韻清。都是內行的話,而且詩句中還道出絲弦琴的文化涵載“入耳澹無味,愜心潛有情。”從中理性養心,提升精神境界,故而并不在乎別人聽不聽,“琴到無人聽時工”自彈自弄是因為絲弦太古傳聲,才可以做到“塵機聞即空”
從南宋開始就有“冰弦”之說,可見蠶絲弦的質量在不斷提高,冰弦是高質量的絲弦品種。歷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中說到絲弦的還很多。自漢以降七弦十三徽的古琴形制固定后,琴弦一向是蠶絲弦。中間沒有出現過使用其它材料做的弦。其實早在虞夏前出現琴時,就“束絲為弦”了,這是毫無疑問的。
任何藝術都是文化的產物,受文化的制約,琴樂也不例外。在浩瀚的文人詩詞歌賦中深情的頌揚了絲弦琴音樂特有的文化內涵,這些豐富的文化涵載就是儒,釋,道三大家傳統文化在琴中的結晶,就是傳統琴人的理念和追求。荀子說:君子以琴瑟樂心。莊子說:鼓琴足以自娛。毫無疑問是通過絲弦琴實現的。
【古琴的歷史文化】相關文章:
關于古琴的制作07-02
古琴的文化深意06-24
道家文化與古琴的聯系06-25
《古琴的文化》閱讀答案04-14
古琴演奏教程書籍07-03
歷史文化標語07-05
中國的歷史文化05-01
中國的歷史文化01-28
《古琴的文化內涵》閱讀答案08-04
淺談惠安歷史文化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