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第七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一、選擇題。
1. 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新物種的形成是()
A、自然選擇的結果 B、突變,選擇和遺傳的綜合作用
C、用進廢退的結果 D、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的綜合作用
2. 華南虎和東北虎兩個亞種的形成是因為()
A、地理隔離的結果 B、生殖隔離的結果
C、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結果 D、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3. 下列關于共同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多選)()
A、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
B、不同物種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C、生物與無機環境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D、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4. 獅子和斑馬通過捕食關系進行著
A、相互選擇 B、相互競爭 C、食物交流 D、能量交流
5. 恐龍類動物是中生代時期最繁盛的一類大型爬行動物,但是到白堊紀末期盡歿于世。從生物進化角度而論,恐龍這類動物滅絕的原因可能是
A、食物不足 B、防衛能力不強 C、環境變化 D、生存斗爭失敗
6. 1937年某人把原產于丹麥和德國的三葉草移到瑞典栽培,那里氣候較寒冷。最初三葉草的產量很低,但經過若干年后產量顯著提高。對這一事實作出的解釋中不正確的是
A、不耐寒冷的個體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
C、三葉草再生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新環境 D、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7. 昆蟲的保護色越來越逼真,它們的天敵的視覺也越來越發達,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勢,該現象說明
A、自然選擇不起作用 B、生物為生存而進化
C、雙方在斗爭中不分勝負 D、雙方相互選擇共同進化
8.按照達爾文進化論學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生活在地學水中的盲螈,因長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視覺
B、食蟻獸的長舌是因長期添食樹縫中螞蟻反復伸長所致
C、鹿和狼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相互進行選擇,結果發展了自己的特征
D、春小麥連年冬種可以變成冬小麥,這是環境影響的結果
9.到了寒冷的冬天,楓樹紛紛落葉,而松樹卻依然是郁郁蔥蔥。這說明
A、楓樹不適應寒冷環境 ,松樹適應寒冷環境 B、它們都能適應環境
C、楓樹適應寒冷環境 ,松樹不適應寒冷環境 D、它們之間進行著種間斗爭
10.鯡魚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進行夏眠,直到雨季來臨時才“復蘇”,下列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是一種生存斗爭的表現 B、這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
C、這是定向變異的結果 D、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11.某地區人群每10000人當中有一個白化病患者,若一女性患者與該地一個表現正常的男子結婚,則他們生育一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A、1 ﹪ B、0.5﹪ C、1/8 D、1/4
12.影響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有()
①基因突變 ②過度繁殖 ③基因重組 ④染色體變異 ⑤自然選擇 ⑥隔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3.關于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正確的敘述是()
A、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異養型)→自養型原核生物→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B、原始生命→自養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核生物(異養型)→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C、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異養型)→需氧型原核生物→自養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D、原始生命→需氧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核生物(異養型)→自養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14.使用農藥來防止棉紅鈴蟲,開始效果很好,但長期使用后,效果越來越拆,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紅鈴蟲對農藥產生了定向的變異 B、紅鈴蟲對農藥進行了定向的選擇 C、紅鈴蟲對農藥產生了隔離 D、農藥對棉紅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
15、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4%,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2%,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4%,則基因A和a的頻率分別是( )
A、24%、72% B、36%、64% C、60%、40% D、57%、43%
16、下列關于隔離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阻止了種群的基因交流
B、對所有的物種來說,地理隔離必然導致生殖隔離
C、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種之間必然存在著生殖隔離
17.根據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長頸鹿的頸和腿之所以特別長,是由于 ( )
A、為了攝食樹葉,頸和腿不斷伸長,代代相傳,愈伸愈長
B、長頸,長腿者比短頸短腿有較佳的生存機會
C、長頸,長腿者影響了遺傳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狀在表達時受到環境的影響
班級 座號 姓名 得分
一、 選擇題(2分×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下圖為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進行農藥防治(噴施DDT)和生物防止(引入天敵)害蟲過程中,害蟲種群密度消長示意圖:
⑴A點開始進行的是 防治;E點開始進行的是 防治。
⑵在A點開始的防治中,害蟲數量越來越多,即原因是:一方面害蟲 ;
另一方面害蟲的天敵因 。
⑶指出E點開始的防治有何突出的優點 。
19.假設一對等位基因A、a的頻率為A=0.9,a=0.1,那么AA、Aa、aa三種基因型的頻率分別是 ;若環境的選擇作用使A頻率由0.9降為0.7,選擇后第二代基因型為AA、Aa、aa的頻率分別是 ;若選擇作用保持不變,后代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律是 。
20.右圖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A、B、C、D為四個物種及其演化的關系,據圖回答:
⑴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兩個外部因素是 。
⑵甲島的B物種遷到乙島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的原因 。
⑶遷到乙島的B物種進化為D物種的原因是 。
B→ B→
↓ B
C→ B→
C→ D
C
↗
A
↘
21.(5分)以下是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的體色變化過程,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1850年以前,淺色樺尺蠖占95%以上,黑色樺尺蠖不到5%,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淺色型通過______________產生的。
(2)從1850~1898年間,黑色樺尺蠖逐漸取代淺色樺尺蠖,使種群呈現出過渡性多態現象,這表明黑色基因(S)和淺色基因(s)的頻率均產生__________。
(3)被污染的環境使得淺色樺尺蠖容易被鳥類捕食而處于劣勢,黑色樺尺蠖由于具有保護色而處于優勢。這表明,_________通過保留有利基因型個體和淘汰不利基因型個體,導致種群的________定向改變,使種群產生的適應新環境的黑色突變類型得到迅速發展。
(4)以上事實表明,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決定的。
22.(6分)在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答案
一、 選擇題(2分×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A ABCD A D C D C B ABD B B A D C B B
18.⑴農藥 生物(天敵)
⑵由于DDT的選擇作用,具有抗藥性的個體比例越來越多 DDT直接毒死或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而被毒死,捕食者的減少是害蟲越來越多
⑶不污染環境(或不會引起害蟲的泛濫)
19.0.81、0.18 0.01 0.49 0.42 0.09
AA型逐漸減少、Aa先增加后減少、aa型逐漸增加
20.⑴自然選擇 地理隔絕
⑵ B與 C已形成生殖隔離
⑶甲乙兩島的環境條件不同,自然選擇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離使它們基因頻率的差別得到積累而形成了生殖隔離。
21.(1)(基因)突變;
(2)定向改變;
(3)自然選擇,基因頻率;
(4)自然選擇;
22.(6分,每空1分)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突變 基因重組 自然選擇 隔離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相關文章:
現代建筑理論論文07-03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07-26
淺析現代廣告設計的新理論的論文07-02
《生物進化》的教學反思06-27
探究激勵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07-02
淺談激勵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11-18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的開題報告06-28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15篇11-18
現代教學理論專業選修課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