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茶葉的歷史長河探索
許多人不知道,世界70%的茶葉產量和消費量是紅茶,而且除中國、日本以外,其它主要產茶國基本上是生產紅茶的。
這與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印象不同,因為我們天天接觸的可是綠茶,花茶,烏龍茶,普洱茶,黑茶等等,紅茶是很少的。還有,現在冒出許多品類,如茯茶,六堡茶,黃茶,白茶,藏茶,加上數以千記的地方名茶,保健茶,養生茶,奶茶等等。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有這么多茶葉名稱?不是說茶有六大茶類嗎?
這一切,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探索與發現吧。
五千年前,茶之為用,是從神農咀嚼茶樹鮮葉開始的。《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是茶葉歷史記載的開始。
然后,就是茶樹鮮葉生煮羹飲,或茶樹鮮葉曬干再羹飲的食用方式!蛾套哟呵铩氛f:“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三國時期魏朝,出現茶葉簡單加工,即把茶樹鮮葉做成餅,再曬干或烘干,制成最原始成品茶葉。這是最原始的制茶工藝。從成餅到干燥之間必然發生茶葉發酵,這是黑茶最關鍵的工藝。按現代茶葉分類標準,這種餅茶就是黑茶。
此后,蒸青制茶出現,即將茶鮮葉蒸后成餅,餅茶穿貫,再串吊烘干。形成這種工藝是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卻是茶葉加工史上最重要的突破。它意味著茶葉殺青工藝的產生,現代黑茶、綠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的加工工藝中都有殺青過程。
唐朝開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官方開始組織制茶,從而極大地促使茶葉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革。
茶圣陸羽在《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制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這說明在當時主要生產蒸青茶餅,而后者更接近黑茶的制作工藝,而不是綠茶。對茶葉分類,《茶經》中只提到“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
元朝,散茶綠茶正式誕生。王禎《農書》記載,茶葉“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為佳!捎櫍躁滴⒄簦斓盟。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令乾,勿使焦。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這是蒸青綠茶采制工藝的最早完整記載。
宋元時期,南北戰爭導致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遷徙,文化大融合,對茶葉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宋元團餅茶從顛峰下落,散茶綠茶的生產大增,這種消長演變,似乎只是茶葉加工上的改進,但實際上涉及加工品種的更新或創新,飲茶風習的變革,茶具的革新,從而在根本上為形成中國深厚的茶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