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讀書筆記5篇
醫生讀書筆記1
簡單地說,世上行醫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幾類:醫匠(為賺錢陌生而行醫)、醫生(為治病救人而行醫)、醫師(為弘揚醫學而行醫)、醫學家(為人類健康而行醫)
大致說來,廣義的醫學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先后經歷的三個不同的、相互交替的階段:神道醫學(Magical or Religious Medicine)、經驗醫學(Empirical Medicine)和理性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
神道醫學:將人類疾病歸因于神靈的`懲罰或魔鬼的作祟,而以祈禱、驅邪為主要手段,球的疾病緩解。
經驗醫學:醫生運用自己的感官,對患者所表現的癥狀進行直接觀察、描述,根據經驗作出適當診斷,基本上派出了超自然因素(魔鬼、神靈)致病的可能。醫生根據對患者的觀察與分析,結合自己或他人的經驗,使用藥物或其他相應的輔助治療,獲得疾病的緩解。也被稱為感性醫學。
理性醫學:完全排除了超自然的致病因素,以生物科學坐位臨床實踐的基礎,又被稱為生物醫學或現代醫學。
醫生讀書筆記2
《醫學的歷史》是由希望出版社出版的,英國羅伯特瑪格特寫的一本專門史讀物。全書分為了八大章節,簡單地介紹了醫學的歷史。全本書圖文并茂,穿插著醫者們的故事,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歷史讀物。
第一章原始人類,其中只有一個小節,巫術與經驗醫學。主要介紹了原始時期,巫醫合二為一的醫生起源。
第二章早期文明,分為四個小節,分別是美索不達米亞、中東、古印度醫學和中國傳統醫學。主要介紹了原始的、沒有系統化的,早期的醫學在各個非西方的文明古國的發展。
第三章古典時代,分為六個小節,分別是古希臘、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之后、醫藥百科學家、婦產科之父和蓋倫。主要介紹了歐洲古典時代,幾位杰出的醫學人物,以及其當時成就和對后世的影響。
第四章黑暗時代,分為羅馬的衰落、阿拉伯學術的興起、薩勒諾的學校、大學的創立、瘟疫和傳染病、行會、藥房和醫院。主要介紹了,黑暗時代,西歐醫學遭遇發展的緩慢的尷尬局面,和阿拉伯醫學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后的異軍突起。這與當時大部分科技的發展遭到的際遇,大致相同。
第五章文藝復興,分為七小節,分別是醫學和人道主義、藝術和解剖學、蓋倫學派的終結、梅毒和感染理論、帕拉塞薩斯、伯雷和他外科學以及產科學。這一章,主要介紹了文藝復興期間,醫學的蓬勃發展及其成果。當中還特別提到了達芬奇,稱之為“解剖學之父”。
第六章17世紀,分外五小節,分別是科學的黃金時代、哈維與血液循環、物理醫學和化學醫學、第一個顯微鏡學家和發展與偏頗。而在17世紀的醫學發展中,哈維的血液循環論,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而引進物理學和化學到醫學中來,無疑是對過去醫學的經驗主義一種質的飛躍,醫學也進入了可以量化的時代。而醫德的重要,也在這個特別的.世紀被重提。
第七章18世紀,分為五小節,分別是啟蒙時代、博哈弗和追隨者們、現代病理學奠基人、催眠術和順勢療法和牛痘接種的發現。其中又一個有趣的關于萬物有靈論,在醫學研究方法上的爭辯。
第八章近代以來,分為十小節,分別是碩果時代、巴黎學派、麻醉術、軍事醫學與現代護理、消毒、公共衛生、戰勝感染、x射線出現以后、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和醫學的過去與未來。消毒的重要性被發現,無疑是醫學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飛躍。從此以后,因醫學器材不潔,而帶來的細菌感染,逐漸減小。而x射線發現后,從此在不解剖的情況下,觀察活體的內部結構,不再成為問題。在治療腫瘤時,更新增加了放射療法。
讀完以后,對醫學一路走來的歷史,有了初步了解。可惜,里面的中醫,只是在醫學的歷史中早期文明一章里,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醫生讀書筆記3
“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謹慎而后行醫”這句話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生的博客中看到的,當時感覺說的非常好,就記了下來。今天讀完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發現這句話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非常恰當的縮影,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這不正是孫思邈所強調的行醫所必需的“精”與“誠”嗎?在《大醫精誠》中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即為“精”;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愿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此為“誠”。不論是這位醫生的話,還是《大醫精誠》這篇文章,兩者都極為準確的概括出了作為醫生這兩個最基本的品質--技術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很多的名醫,像李時珍,孫思邈,張仲景等等,他們不但技術精湛,醫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當時的老百姓所推崇,被歷史所銘記。祖國醫學繁榮發展離不開諸如此類的人。他們本著仁術、仁心治病救人,為后代的醫者樹立了榜樣。像東漢茗儀張仲景以救人活命為己任,以仁愛救人為準則,指導自己的醫療實際活動。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著成了《本草綱目》的巨著,該書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糾正了以前的錯誤,并冒著違反統治者意志的危險列舉服食丹藥的害處。該書不僅學術價值高,而且道德價值也很高。
醫生讀書筆記4
協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原北京協和醫學堂基礎上創立,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里,成為西方醫學在中國發展的鼎盛和巔峰,深深影響了中國的醫療系統,大部分學生在未來的從醫生涯里推動了中國的西醫發展,治學嚴謹,提倡精英教育,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并重。它在教育、醫學領域取得的成就,應當引起現在社會的思考,在面對醫患矛盾層出不窮,社會醫療體系改制迫在眉睫的今天,如何去培養醫生,以期提高基本的社會醫療保障。
擔任醫學生輔導員的三年多時間里,深深感受到,醫學生們從高考中走出,又重新進入新一輪不間斷的考試,不說學富五車,起碼要學的書就要五車,每一學期末發教材,體弱女生沉得都無力提起,內外婦兒、八大系統、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基礎考、臨床考、畢業考,三大綜合考試,座座大山,想穿上白大褂還需經歷醫師資格考試,近來又提出要進各基地醫院輪轉,本三年碩兩年博一年,如此沉重之學業,和其高中同學四年本科畢業即投入社會熔爐相比,醫學生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必然更多,除了普世的救死扶傷理念之外,這一切理應得到社會給予的尊重和理解。八年求學路漫漫,學生卻不知自己八年后的社會角色是什么,看到一幕幕的醫事件,一部分學生開始退怯,醫生都已經成為高危職業,社會的誠信還能靠什么去支撐。
多年前的夢想,自己也是一名身穿白大褂的臨床醫生,無幸而從,命運將我被迫地“棄醫從文”,只是對于醫生職業的情愫一直都沒有變,多年后有幸進入醫學院擔任輔導員,在這里和醫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學習,新學期擔任大一新生的輔導員,個人覺得應該更多地參與課程教學,做一個夢里的醫學生。
尤其是新生更有必要讀一遍《協和醫事》,這是一種那個時代里的象征,進入學府,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就被浸潤其間,要有歸屬感,要有使命感,要有幸福感,告知新生的同時,同樣也警醒自己。
醫生讀書筆記5
第879期《三聯生活周刊》的主題內容是“醫生的角色”,重新認識疾病、醫療與生死。
之所以會關注這樣一個話題,是因為兒子選擇的大學專業有跟醫學有關的內容,根據他描述的他想學習的專業內容,我給他選擇了生命科學和醫學、藥學等專業。所以一看到這個話題,我就有了十分的關注。
而目前國內面臨的惡劣的醫患關系,也使得我們這些準備學醫的家長有了一份擔心。
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關系是人類社會中其他關系很難超越的。
作為醫療行業的醫學,處在一張極為復雜的關系網中,醫院、政府、制藥企業、法律等角色都在對我們所能獲得的醫療施加著影響。
就拿藥品開發來說吧,許多的制藥企業也都把新藥的研發外包出去以減少企業的研發成本。研發新藥的周期非常的長,一般的企業很少會把精力和財力投入進去,一些大型的有著壟斷地位的研發集團,也往往把目光鎖定在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治病救人最大化的基礎上的。
比如預防和治療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因為非洲的貧窮與落后,很難支付起研發費,在預期內也很難收回成本并且創造出經濟效益,所以,發達國家就很少積極去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說多了,再回過頭來說疾病、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
在臨床醫學治療手段很缺乏的時代,面對疾病,醫生與病人處于近乎平等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講,病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承受身體的痛苦,醫藥僅僅是可以嘗試的一種選擇,而到了現代臨床醫學突飛猛進發展的現代,在公眾甚至在醫生本人看來,一切疾病都將被征服。但是,病人們卻越來越發現醫生們難以信任,因為,他們不總是能夠治病救人。
醫學決定中的“共享決定權”又將醫患關系拉入了新的矛盾中。
今天跟兒子聊天的時候,就聊到了這個問題,我說,手術中的家屬簽字環節,就是“共享決定權”的具體體現。手術前,醫生們會告知家屬手術的各種風險,然后家屬同意手術就要在手術通知單上簽字,不簽字就醫生就不能擅自手術。而家屬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不懂醫學,手術就是治病的,既然有這么多風險,為啥還要手術?讓我們家屬簽字是不是醫生或者醫院為手術失敗推卸責任做準備?
這就是醫患矛盾的起因,從一開始手術就有了不信任有了質疑。
現代醫學的專業性意味著醫患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巨大知識壁壘。病人對治療效果的預期遠遠高于醫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醫學風險認識又遠遠低于醫生。缺位和無效的溝通既給臨床治療制造了巨大成本,又使醫患的情感遭到巨大打擊。
說著這里,兒子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他說:“能不能有一種類似律師的中介力量,作為醫生和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溝通橋梁,他能把生澀難懂的醫學術語轉變成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患者及家屬,并在中立的立場上,替患者及家屬評估醫生提出的手術或者治療風險,并為患者提供是否可以手術的意見。這樣將醫患之間的矛盾通過一個中介緩沖一下,醫患之間不直接處理這種事情,醫生僅僅處理疾病的問題。
兒子的這個建議,我覺得非常有創新精神啊,雖然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專業機構或者人在探討這個方案,但是從兒子思想里出現這個想法,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稱贊的。
這樣中介機構,可以由患者和病人自己委托,當然覺得有必要的時候再去委托,如果沒有必要,醫生(醫院)就直接跟患者及家屬直接打交道就可以了。
這種中介機構可以是律師?兒子說,最好是法醫,因為他們也懂得醫學,能夠有效評估手術風險,也比一般人更了解醫療、手術不是萬能的。而一旦醫療糾紛發生后,也是依賴法醫的鑒定來劃分責任的。
而在有更好的解決醫患矛盾的方法之前,我們可以分別角色去看待和理解疾病與生命,這要宣傳。
“通過醫生的視角,理解生命”:醫學是一種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同過醫生的視角,也就是要了解到有些疾病是無藥可救的,要讓病人和家屬有充分的認識,把緩和醫療傳遞出去。緩和醫療也叫做姑息治療,是對弈不能治愈的嚴重疾病和終末期慢病患者,密切關注他們的情緒、精神、實際需求,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幫助病人和家屬達成心愿。
其實,簡單的說,就是不治之癥的中后期,老老實實告訴人家,已經沒有醫治的必要了,勞民傷財,病人還遭罪,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那么這種情況下,不如勸誡患者及家屬,讓患者的有生之年有尊嚴的活著,與家人一起,把最后的時光過得美好一些。也就是不要過度治療。
“醫生的修煉,藝術之上的人學”:醫患之間,如何共同攜手對抗疾病,從醫生的角度,和諧關系的建立,是關鍵也是學問。
兒子說,教師和醫生這兩種職業有著很相似的地方,最大的一個相似點就是“要憑良心工作”。
醫學的角色與藝術:藝術上,如何看待生死,對醫生與患者,這都是重大的課題。“死亡是一種偉大的平等,死亡也是一個偉大的教師。死亡不是醫學無奈的失敗,而是人們回歸生命本源的自然過程。
劉瑞琪(總醫院腫瘤科專家)講,他們不斷的提醒年輕的同行們,不要陷入匠人思維,而忘記抽離出來體味醫學的'最終目的——如何體面地照顧人的生老病死。
無論是醫者還是病患,既然能喜悅地迎接生,也可以從容地面對死。
醫術總有無能為力之時,而觀念和情感可以讓人們在醫技的絕處,學會優雅的轉身。
醫患關系斷代史:權力、壁壘與困境。
傳統雇傭式的醫患關系和19世紀末“視病人為人”的醫學理論建立在“面對疾病,醫生和病人處于近乎平等的弱勢,醫生僅僅是病人與疾病斗爭的輔助者。
而到了20世紀,醫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免疫學和藥物發展、輸血、器官移植等等手術的成功,在公眾眼里,醫生所能完成的種種不可能似乎已經接近于上帝,醫生有了足夠的權威和能力。權威帶來了權力,醫學大幅度擴張,醫學接管了人們的外貌、精神,同時侵入到生命的每一個進程。
當醫學的局限重新認識,醫生的權威在逐漸喪失。
醫生們覺得,實現了對病人進行有效治療,也就沒有必要去謀求醫患的親密關系所帶來的心理好處了。
這里有一個真相是被忽略的:病人向醫生尋求幫助的時候,他所求的治愈的疾病與醫生眼里面的疾病并不相同。
《疾病的故事》中提到,對于病人而言,疾病是疾痛,它牽涉病人及其家人乃至更廣的社會關系,是各種好的壞的親身感受。而對于醫生來說,卻僅僅是一種病理理論解釋和重組疾病時提出或發明的。
疾病和病痛的錯位,醫生和病人的隔閡,造成了醫療的失敗和醫患矛盾的不斷升級。
這就是我們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老的新課題。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參考資料有一本《敘事醫學:尊重疾病的故事》,我覺得比較的好。
兒子說,雖然醫生和教師都做的是良心活,但是人性不可測人心不可測啊。所以必要的監督還是應該有的。
【醫生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只有醫生知道》讀書筆記01-0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12-26
鄉村醫生還是醫生嗎?07-13
醫生的作文02-26
醫生OR改行07-13
鄉村醫生能考職業醫生證嗎?07-13
音樂讀書筆記范文_讀書筆記10-28
森林醫生作文06-29
關于醫生的座右銘07-02
醫生實習報告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