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隸書的歷史評價
漢隸是在西漢隸書的基礎上進行改易的,初追求整齊美觀,有規律的運用波磔,字形左舒右展,有分張外拓之勢,如:1977年河北宣縣40號漢墓出土西漢宣帝時期的簡書。隸書達到了成熟的階段,是在西漢晚期。到東漢,隸書已發展為高峰階段。所以,漢隸主要指的是東漢碑刻上的工整隸書,此種隸書也稱為“八分書”。“八分”的主要說法有,唐張懷瓘《書斷》云:“漸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言其勢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八分書的典范有:《史晨》、《曹全》、《乙瑛》、《禮器》等東漢碑刻。《史晨》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用筆圓潤,疏密勻稱,提按得法,被后世譽為“八分正宗”。《曹全》結體略取側勢,筆法圓腴遒勁,美艷勻整,秀美飛動。《乙瑛》結體方整中有跌宕之姿,筆劃規矩有法度,捺畫沉著有力,用筆方圓結合。《禮器》結體富于變化,字形有長、有方、有扁、有大、有小,極為生動,秀麗典雅,筆畫瘦朗勁健,收筆處多見方析,捺畫特別肥厚,斜度大,長筆的波畫下重筆,尾部尖挑狀。
隸書,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不同風格的隸書書體,點畫的生動有力,結體的綺麗多姿,錯落有致的章法,飛動的神情,須嫻熟的書法家用筆技法及個人情感的抒發來達到。為此,對隸書的品評必須具有字內工夫,技法和字外工夫,修養兩方面。
從商周的甲骨文、金文至秦的小篆,稱為古文字。隸書的出現則是今文字的開端,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它上承秦篆書,下啟魏晉楷書的先河。
隸書分為有秦隸和今隸。秦隸是指秦至西漢初期的隸書,亦稱古隸。古隸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近年來,據考古發現了戰國時期的木牘、竹簡(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出土的木牘、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簡)隸書,形體正方、長方、扁方不拘,筆畫肥瘦、方圓、剛柔極富變化,點畫中還出現了明顯的起伏和波勢,改變了篆書筆畫整齊劃一,形體也有嚴整持重,落落大方,遒美豐腴的。在章法的用筆上為東漢碑刻奠定了基礎。
漢隸是在西漢隸書的基礎上進行改易的,初追求整齊美觀,有規律的運用波磔,字形左舒右展,有分張外拓之勢,如:1977年河北宣縣40號漢墓出土西漢宣帝時期的簡書。隸書達到了成熟的階段,是在西漢晚期。到東漢,隸書已發展為高峰階段。所以,漢隸主要指的是東漢碑刻上的工整隸書,此種隸書也稱為“八分書”。“八分”的主要說法有,唐張懷瓘《書斷》云:“漸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言其勢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八分書的典范有:《史晨》、《曹全》、《乙瑛》、《禮器》等東漢碑刻。《史晨》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用筆圓潤,疏密勻稱,提按得法,被后世譽為“八分正宗”。《曹全》結體略取側勢,筆法圓腴遒勁,美艷勻整,秀美飛動。《乙瑛》結體方整中有跌宕之姿,筆劃規矩有法度,捺畫沉著有力,用筆方圓結合。《禮器》結體富于變化,字形有長、有方、有扁、有大、有小,極為生動,秀麗典雅,筆畫瘦朗勁健,收筆處多見方析,捺畫特別肥厚,斜度大,長筆的波畫下重筆,尾部尖挑狀。
隸書,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不同風格的隸書書體,點畫的生動有力,結體的綺麗多姿,錯落有致的章法,飛動的神情,須嫻熟的書法家用筆技法及個人情感的抒發來達到。為此,對隸書的品評必須具有字內工夫---技法和字外工夫和修養兩方面。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給人們留下了大量美的享受。其中以隸書最具有代表性,希望今后大家能夠多了解一下隸書,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隸書的歷史評價】相關文章:
大篆和隸書的演變歷史07-02
歷史人物評價08-13
歷史人物評價11-07
歷史專業的自我評價范文06-30
歷史專業學生自我評價07-20
漢武帝對歷史影響評價07-05
歷史人物評價(精選17篇)07-12
歷史專業畢業生的自我評價06-30
歷史學專業的學生自我評價06-30
關于公叔痤歷史評價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