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意義研究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辨析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指導價值
早在一個半世紀前,馬克思就立足于現實,從人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以寬廣的世界歷史視野來審視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歷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科學地預測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創立了科學的世界歷史理論,從而為我們科學分析和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寶藏和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為我們科學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提供方法論依據
從生產力角度來看,世界歷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交往普遍發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機器大工業為主要特征的工業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才促進了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使各國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從而使整個世界的生產和消費連為一體。從生產關系角度來看,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由于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馬克思認為,雖然世界歷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現來說是由于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但是資產階級之所以拼命開拓世界市場主要是由于資本的無限增值和擴張的本性所決定的,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本性是對剩余價值————貨幣的追逐,因而在資本的概念中,已經包含著對市場的開拓,“到各地追逐黃金使一些地區被發現,使新的國家形成”,從而,“把遙遠的大陸卷進交換和物質變換的過程……并把交換的范圍擴展到整個地球。”因此,創造世界歷史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
馬克思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來考察世界歷史的方法,對于我們今天認識經濟全球化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從生產力角度來講,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客觀進程。一個國家如果拒絕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歷史文明發展的軌道。“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實質上就是要我們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去,它是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積極的實在的回應。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化。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在國際社會中有我國的發言權,也才有可能談得上趕超發達國家。
從生產關系角度來講,經濟全球化既然是由資本的運動引起的,那么,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并非只是機遇,更大的其實是挑戰,因此,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條件和機遇的同時,還必須警惕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
(二)為我們科學認識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提供方法論指導
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是由資產階級開創的,從本質上說,是資本的無限增值和擴張本性的外在表現。另外,馬克思又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結構及其內在矛盾的科學分析指出,雖然資本主義社會是世界歷史的起點,但世界歷史的未來并不屬于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必然是共產主義。
馬克思辯證的歷史發展觀對我們科學認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從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現時代來看,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結果來看,必然是共產主義的勝利實現。也就是說,全球化的發展雖然從目前來看,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從最終趨勢來看,卻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因此,我們在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要樹立信心,積極推動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并可能逐步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性質,使其向著有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把西方國家推動的經濟全球化過程變成融解西方中心主義的過程。
二、對當代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的啟示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正確認識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工具。通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性質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弊相間的“雙刃劍”,意味著機遇和挑戰并存。因此,我們要用世界歷史的眼光來分析和觀察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把握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同時還要采取措施,合理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
(一)把握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資金和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如市場的擴大使比較優勢擁有更多的實現機會,要素的流入使閑置資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資有利于加速發展中國家先進產業的形成。
經濟全球化為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進一步準備了條件。經濟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獲得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壟斷特征和掠奪本性。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生產的社會化與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進一步積累和加深,并且擴展到全球范圍。不僅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表現為社會分化和貧富懸殊,而且在全球范圍內表現為少數發達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經濟全球化將使資本主義的擴張達到地域上的極限,今后緩解矛盾、延長壽命的手段將越來越少,面臨的沖突和危機會越來越多。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準備了客觀條件。
因此,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利用國外的資金和資源,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通過世界市場吸取和占有資本主義文明的積極成果,從而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大社會主義的影響,促進自身發展和構筑向更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過渡的物質基礎。
(二)應對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雖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但是不能否認,全球化也是一個充滿矛盾、沖突和斗爭的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也帶來了許多“全球問題”,如南北經濟差距問題、東西方關系問題、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戰爭與和平問題、文化發展與人的問題等等。因此,我們要采取措施應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
首先,全球化帶來發展的不平衡性。到目前為止,全球化進程仍然還是由資本主義國家主導著。資產階級總是利用這種主導地位力圖向全球輸出其生產方式,安排對其有利的國際經濟秩序,實現其狹隘的資產階級私利。全球化進程中的這一殘酷現實決定了全球化必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少數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和資本優勢以及跨國公司的實力,通過不平等的交換,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取廉價資源,推銷其剩余產品,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在發達國家盡享全球化“紅利”的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卻飽受貧窮落后之苦。“迄今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窮國和富國、窮人和富人的鴻溝。”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做出的結論。
其次,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過程,而且也是一個西方意識形態的擴張過程。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容易受到沖擊和削弱,它們利用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幫助和推動經濟、政治改革為借口,試圖把它們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強加給發展中國家,以達到世界“西化”的目的。
因此,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人口的關系問題,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口問題是一系列環境問題的核心,而當今世界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因此控制人口是發展中國家保護資源、減少污染的一個重要環節。政府還要通過環境立法和環保教育,強化國民的環保意識,提倡有利于生態穩定的消費方式,同時鼓勵發展科學技術,并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盡可能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在國際經濟交往方面,發展中國家要重視環境安全問題。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要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和技術標準,限制外國高污染和高能耗產業的進入。通過國際組織加強在環境問題上對發達國家的制衡與合作,督促經濟發達國家停止無休止地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原材料并進行大肆揮霍的做法;在締結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條約時,對發展中國家合法權益的歧視必須予以堅決反對;并反對某些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公害出口”行為。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積極推行環境外交,試圖以自己的實力影響有關環境問題的國際會議和協定,掌握國際環境規則制定的主動權。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一致、統一立場,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談判中的力量,使各種國際環保協定向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意義研究】相關文章:
薪酬理論研究思路07-14
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和意義06-28
馬克思自由貿易主要理論論文07-03
校園招聘的實際和理論意義07-12
世界歷史故事07-03
研究企業文化的意義07-03
教學理論的基本特征研究論文07-03
語言教材文化的建設和理論研究07-01
學前教育理論下舞蹈教學研究07-04
幼兒科學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探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