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通用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顏氏家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1
在這一片當中,作者主要闡述了有關子女教育的問題。顏之推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認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強調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要處理好嚴教和慈愛的關系,并舉例說明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的壞處;認為對孩子要一視同仁,不可有偏愛;重視子女的品德教育,告訴子孫不能為了求官而諂事權貴。
教子之感受一: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導也成才;智力低下的人,雖受教導也無事于補;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導就不會懂得事理。可古時候方仲永的例子告訴咱們并非事事如此,智力好的人,如果不加倍學習,也會淪為普通人。
教子感受之二:父母威嚴而又慈愛,子女就會敬畏謹慎,從而產生孝心。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愛,總是任其為所欲為,該告誡阻止的反而夸獎鼓勵,該斥責的反而和顏悅色。孩子長大懂事以后,就會認為理應如此。孩子驕橫傲慢的習性已經養成,才想到要去管束制約,就算把他們鞭抽棍打致死,也難以再樹立自己的威信。孔子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俗諺說:“教導媳婦兒要趁新到,教育兒子要及早。”這話說的很有道理。
教子感受之三:父子之間的關系要嚴肅,不可以過分親昵,骨肉之間的親情之愛,不可以簡單不拘禮節。不拘禮節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過分親昵就會產生放肆不敬之心。從有地位的讀書人往上數,父子都不同室居住,這就是使父子之間不過分親昵的方法。至于長輩身體不適時,晚輩為他們按摩抓搔;長輩每天起床后,晚輩為他們整理臥具,這些都是講究禮節的教育。孔子弟子陳亢聽到孔子疏遠自己的兒子,感到高興,這是什么緣故呢?”回答是:“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君子不親自教授他的孩子。《詩經》里有諷刺君主的言辭,《禮記》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誡,《尚書》里有違禮作亂的事,《春秋》中有對xx行為的職責,《易經》里有備物致用的卦象,這些都不是父親可以直接向子女講解的,所以君子布親自教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到21世紀,家庭教育在整個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顏氏家訓》清晰地對家庭教育提出了很多良好的觀點,咱們可以借鑒。
《顏氏家訓》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文提到的第二篇。家庭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人成長的起點和基點。從生物學角度講,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因此,家庭是人生命的起點和基點。從教育學的角度上分析,家庭是人接收早期教育的地方也就是人的啟蒙學校。人從誕生語言形成、行為習慣以及性格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因此 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影響。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2
夜讀顏氏家訓,其中之“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意思人人都對傳聞的東西、對遠處的東西看重,而輕賤身邊的事物。其實客觀比較一下,遠處的尚不如身邊的親眼見到的。今日社會之蔽正是利用了人的這一弱點。譬如考核干部不考察他的親近朋友,而是莫名其妙地在網上看大家對他的反映,或者通過民主投票問他的.為人,其實最了解他的應是他的父母、子女、妻子、兄弟、朋友與鄰居,然而最了解的人卻沒有更重要的發言權,與陌生人一樣,而陌生人也只是聽聞媒體,被媒體左右,為什么今日媒體宣傳的正人君子往往時間一長又成了壞人惡人,原因正在此。
再如,聽其名不看其實。現代社會造名甚囂塵上,造名之法下外乎制定標準,評價等級或者排名次,時日久了名即實,實即名。其實不然,某一標準是從某一角度進行標準制定的,按此標準衡量只是一種角度;即使如此名與實仍然不吻合。諾貝爾獎獲得者難道是這個社會的最高成就嗎?其獲獎者只是在這一選拔標準下之最髙者,若以另一標準則必是另外一匹人,這其中的操控因素尚未計其列。
高校排名更是怪像,此中之學術標準、打分標準,更是被學術利益所操作。然而這些排名時間久了,在人們頭腦中就形成理念,總認為哈佛劍橋好,如此西人通過教育而控制了文化之導向。因為好從而人民趨之若鶩,將優勢資源集中于它,它真的越發具足了優勢。北大清華若此,不是清華北大真能培養人才,而是北大清華名氣大,如陽澄湖,所有的大閘蠏要在此泡一泡,沾沾名而已。
前幾日回家,很多人托我進西安高新一中、交大附、西工大附等,對此我深表擔心。我對他們講,名校最初是造出來的,某一年也許考試成績好了一些,但并不能說明它每一年都好,如果此校借題發揮大肆宣傳,造名校之聲譽就會發生乘數作用,集中好學生,從而壟斷優勢資源;分析之后我建議選擇歷史悠久的,環境偏僻的,學校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理念的,離家近的,名次雖不在前列但也不落在后面的,比如長安一中等學校并不比西工大附、交大附等差,而且學生來源廣樸實,接地氣,空氣好,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如果一個學校年年排在第一,一定是造出來的。試想一個好學生每次要保持第一,犧牲的是全面發展,為考高份而犧牲了更多方面的發展,借用西方經濟學的名詞,邊際成本太高,意思是當你考試成績保持八十分以上,你很輕松,有足夠時間進行體育活動以及人事交際等,但你若每次都要保持九十分甚至前幾名,你會用所有的時間去學習,你所得到是名次,失去的是全面發展。
珍惜咱們周圍的名校,不要被媒體所誤,被名次所誤。珍惜咱們周圍熟悉的忠信者,孔子之偉大在魯國也被排除在外,耶穌之圣在其熟悉的故鄉,也不過就是鐵匠之子。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3
走進書店,各式教育成果的展示讓人眼花繚亂,哈佛女孩,劍橋男孩,北大才子,清華狀元等等,感覺身處一個英才倍出的時代!相信大多家長會生出這樣的想法:若是自己的孩子也位其中,那有多好!但在看過了這些熱門圖書之后,翻翻書幾上靜放了許久的《顏氏家訓》,頓覺古往今來,教育之法,一以貫之,且忌急功近利!
教育之先,以仁為本,不仁不義,縱有滿腹經綸,也為人所不齒,!而今,總有許多父母在提及自己的孩子時,傷心落淚,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驕橫放肆!究其原因,正如顏氏所言,在孩子幼兒時期 "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此有愛而無教也!
養而不教,禽犢之愛!小孩子要吃什么,要做什么都從心所欲,該訓斥的.時候反而夸獎,該責罰的時候反而歡笑,待到長大,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再怒不可遏地去打罵教育,只會增加孩子的叛逆與怨恨!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商場,公園經常會看到,有些孩子一旦愿望得不到及時滿足,便大喊大叫,撒潑打滾,弄得家長狼狽不堪!這都是從小養就的毛病!因為大人總是交槍投降!日積月累,若孩子日益膨脹的物欲得不到有效控制,即如洪水猛獸,家就成了銀行,父母就成了奴婢,惡語相向,拳腳相加,甚至弒父殺母的都大有人在!這是難道僅是孩子的過錯嗎?所以,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寵物,吃好喝好穿好就行了!施以教化,才能盡享天倫。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4
《家訓》是一本對后代具有深遠影響的書。后代《家訓》皆溯源《顏氏家訓》。“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顏氏家訓》是顏之推的精心之作,可以說他一生淵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復雜矛盾的思想性格和縝密的處事態度,大都集中地體現在這部《家訓》之中。有人用“一個父親地叮嚀”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內容和主旨。它是一位老于世故的長者、聰明睿智的學人、機靈權變的政治活動家,在平安的度過亂世的風云之后,向他的家族子弟講述自己的經歷風險、體驗教訓、思想心得,作為一種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的訓導。
顏之推(公元531年——約595年),字介,梁朝建業人(又稱金陵,今江蘇南京市)人。顏之推出生于士族家庭,父親顏協,官至咨議參軍。他的家庭有儒學世承的傳統,早年受到儒學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的學術思想基礎。顏之推年逾六十的一生,“三為亡國人”行蹤遍及江南、河北、關中,又得與南北同一后的隋朝,經驗閱歷十分豐富,遠非南北朝時代局促一隅的高門士族可比。這些又為他撰寫《顏氏家訓》準備了有利的條件。
《顏氏家訓》共二十篇,薄薄的一本書飽含了一位經歷了風雨滄桑的家族老人對家族兒女的叮嚀與期望。除了第一篇《序致》說明全書宗旨,末篇《終制》叮囑后事,《歸心》講述崇佛失當外,剩下的十七篇分別講述了他的家庭教育觀(包括《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四篇,主要強調的是教育子弟、尊老愛幼、和睦家庭的重要性。)、品德智能教育觀(包括《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四篇,講述了如何培養造就子弟成才。)、思想方法教育觀(主要包括《名實》《涉務》《省事》《止足》篇,講述的是培養子弟觀察、認識、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養生教育觀(包括《誡兵》《養生》篇,強調子弟們不要依靠賣弄勇力與戰爭來取得顯達,應首先保全生命,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知識教育觀(主要包括了《書證》《音辭》《雜藝》三篇,主要介紹古籍文字考據知識、音韻知識和文人涉及的各項雜藝知識。)。
《顏氏家訓》中最突出的也是其他的家庭教育觀,這也與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第一是因為當時社會的官學衰落,家庭教育成為士族教育的基礎。其次是顏之推作為一名當時的封建家長,對家庭有支配權,可以在家庭貫徹他的教育主張。最后也是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從家族利益出發,要使顏氏家族在政治變動終不致衰敗,需要依靠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顏之推主張對兒童的早教,同時他還最早提出了胎教的主張。在《家訓》中作者指出兒童教育方面顏之推認為要越早越好,如果能實施胎教就更好。“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樂滋味,以禮節之”。就是說,古代的君王家庭都講究胎教:孕婦懷子三個月,就要遷居別室,耳目要清凈,不看邪惡的事物,不聽不正當的聲音,而是用優美的音樂陶冶性情,以禮儀支配自己的言行,這對胎兒的成長發育有很大的益處。
而一般的老百姓家庭即使不能向古代圣王家庭那樣實行胎教進行超前教育,也應當盡一切可能及早施教。“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就是指:一般人家應該在孩子能感知喜怒哀樂,能與人交流溝通感情時就要開始教育告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進行最初步的行為規范。這樣堅持數年以后,兒童就會越來越懂事。等到“比及數歲,可省笞罰”。
顏之推之所以主張兒童的早教是因為作者認為“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孩子小時候,思想單純,精神專一,感受敏銳,容易教育。長大后,思想復雜,感受遲鈍,就難于教育了。)其次作者還認為孩子在幼兒期時的可塑性很強。“人在年少,神情未定”他認為早期教育和訓練養成的習慣,就象與生俱來的那樣穩固,向自動化了一樣,不需任何努力。但是不對兒童進行早教的話就會“驕慢已習,方復制止,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即若不抓緊早期教育,等到兒童已經養成惡習,再去糾正,就是打死他也沒用,還會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一輩子都難以改正,最終成為無德無用之人。
在兒童的早期教育的.內容方面,顏之推主張語言教育、孝悌為中心的人倫道德教育子弟立志和樹立較高尚的生活理想的生活教育。
語言教育。顏之推認為教育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母的責任。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而且這個語言學習上要重視通用語言。“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云為品物,未考書記,不敢輒名。”就是說,一事一物,不經查考,不敢隨便稱呼,擔心有了差錯給子女留下不好的影響。
孝悌為中心的人倫道德教育。對于兒童的道德教育方面顏之推不住重長篇的說教,而是注意長輩的示范作用。這種作用他稱之為“風化”。“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這是一種自然的仿效,絲毫不需要強制的教育。
子弟立志,樹立較高尚的生活理想。作為士族社會的一個大家庭顏之推很是注重士族子弟的教育,他認為士族教育子弟,應當使他們立志實行堯舜的政治理想,繼承時代的家業,不應使他們依附權貴、屈節求官做為生活目標。在講到這一點時他引用了一個齊朝的故事“吾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在他的眼中這樣教育子弟,是志趣低下,實在可鄙,顏之推對此極為憤慨,并且嚴戒子孫切勿效之。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顏之推在《家訓》中指出父母要如何做才能給子女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第一:父母要威嚴而有慈。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態度既要威嚴又要慈愛,二者不可偏廢,要做到嚴慈結合。“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也就是指父母對子女態度嚴明且慈愛,子女才會言行謹慎,聽從父母的教悔。并且嚴和愛都要適度。“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應當嚴肅,不可過分親近而失于態度不莊重;父母應該慈愛自己的親骨肉,不可對子女無理,要求過苛過嚴。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則“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對子女無理,濫用父權,子女不會孝敬;而過分寵愛,子女則不會聽話。
第二:父母對子女不要嬌慣溺愛。顏之推主張對子女要嚴格要求,不能嬌慣溺愛。因為人世間許多父母對子女只知道“愛”,而不知道“教”,任其為所欲為。甚至有的是該批評的,反而給予獎勵;有的本該斥責的卻表示欣賞。這樣顛倒是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誤以非為是以訛為善,把錯誤的當成合理合法的,很難糾正過來。這里顏之推列舉了正反兩個例子,王增辯長大成人之后“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其母看他在執行公務中出錯“少不如意,猶捶撻之”因此王增辯“能成其勛業”,很有作為。反面的例子“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偏(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這位學士的父親對兒子寵愛至極,要是兒子說對了一句話,便走到哪里,終年夸到哪里,要是兒子做錯了事,則極力文過飾非,替兒子隱瞞,指望他偷偷地改過來。)由于父親的嬌寵放任,兒子養成了驕橫無理的毛病,長大做官后,出口傷人,結果慘遭別人陷害。
第三父母以身作則建立良好家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兄長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父慈,子才知孝敬,兄長講友愛,弟弟才知恭敬,否則,上梁不正,下梁必歪。
第四對于多子女家庭父母要一視同仁不要偏愛。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對子女要一視同仁。“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對于有才有德行才智的子女,父母自然應當贊賞愛戴,對于德行才智不太好的子女,父母同樣應當加以同情憐惜,有的家長偏愛某個子女,其用心是為了孩子好,但結果是害了他。)被父母偏愛者往往會形成驕橫放任的毛病,因為偏愛已超過了有益的限度,是一種不清醒的愛,是溺愛。并且,父母偏愛子女還會人為的造成子女之間的矛盾和隔閡。
第五作為父母要重視環境教育。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家庭內部成員和家庭以外的成員對孩子的影響都很大。“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人在幼小的時候,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強,周圍環境對其漸漬,濡染、熏陶,影響作用很大、但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會自然似之。)“是以與山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和德行好的人一起相處,就象入芝蘭花房一樣,自己也會形成良好的德行;同德行不好的一起相處,就想生活在邁咸魚的鋪子,自己的德行也會變壞。)正因此,顏之推要求家長要教育子女“必慎交游焉”“結交勝己者”“無友不如己者”。
《家訓》至今仍是咱們學習的榜樣,對現在的兒童的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意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是孩子一生當中至關重要的角色。而現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過于對自己的子女溺愛,至入學年齡時也只是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很少重視孩子的心靈成長和道德方面的示范和教育。對現在父母只重視孩子的學校的分數教育而忽略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現象《家訓》就是很好的警示例子。父母大多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現代的小皇帝,小公主,過于溺愛對孩子的“一言之是,偏(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經不起挫折和不會與別人相處,如果稍有不是之言則怒形于色,這樣澆灌出來的只是溫室之花,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是不好立足的。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5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例宏大的家訓,讀顏氏家訓有感。是一部頗有影響的古典名著,始作于北齊,成書為隋朝,主要是敘述立身的治家之法,以訓子孫,教育子孫后代以儒家傳統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因為這本書堪稱"古今家訓,以此為祖"之譽,故細細品之,并望與友共勉!顏之推之前,雖然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都屬家訓一類,但其卷帙都很小,影響也不大。《顏氏家訓》一經問世,即產生了重大影響。歷代學者給予高度評價。王三聘稱頌"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王鉞評價更高,認為"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
《顏氏家訓》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最重要之處在于對顏氏后裔產生直接影響和對中國古代士大夫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拜讀全篇文志后,結合現實生活,頗有些許感受,所以就"治家"、"教子"、"勉學"、"養生"四篇精華之作一一展開與大家分享!
《治家篇》;教育感化這件事,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后實行影響的。所以說,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愛弟就不恭敬,夫不仁義婦就不溫順了。至于父雖慈而子要叛逆,兄雖友愛而弟要傲慢,夫雖仁義而婦要欺辱,那就是天生的兇惡之人,要用懲罰來使他們畏懼,而不是用訓誨誘導就能改變的了。家里沒有人發怒、不用鞭打,那童仆的過錯就會馬上出現;刑罰用的不確當,那老百姓就手足無措。治家的寬仁和嚴格,就好比治國一樣。
《 教子篇》:現實生活中,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家長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夸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的再狠毒也樹立不起你的威嚴,憤怒的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的好: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養成為自然。這話是很有道理的。熟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很有道理的。
《勉學篇》: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是專一的';長大以后,思想就會分散;這就要求咱們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記得很小的時候背誦過的一些詩句現在還朗朗上口,但年齡大了之后,特別是現在就差多了。人確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會逐漸減退,但是當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后就不那么困難了。
總之,早學比晚學好,晚學比不學要好得多,不是嗎?多數人到了30多歲就自以為太晚而不去學習,真的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幼年學習像太陽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習,像夜里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著眼睛什么也看不到要好。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6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史名著,為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學者顏之推所著。我深知不停的學習不僅可以給教育以源頭活水,而且更能豐富自己的人生,以此引導自己和他人追求有意義的人生。讀了這本書后我受益匪淺。
在《顏氏家訓》這部家訓中,顏之推系統地講述了做人、修身、成才、教育、治家的道理和方法,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其中對家庭教育的探究尤其突出。他指出在家庭教育時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強調要進行勤儉教育、擇友教育、自省教育,勸勉教育和切磋交流,合理解決了博學和專精的關系。提出要讓孩子潛心求學、知行結合、省事知足、專心精一。他強調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父母的行為和教育方法對子女的成長影響極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必須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切忌“無教而有愛”,要做到“愛子要愛得其所,愛得有方”,不能過分溺愛和放縱孩子。在實際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還要“威嚴而有慈”,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家風和環境熏陶等。下面我就圍繞家庭教育這個中心談談我的看法:
走進書店,各式教育成果的'展示讓人眼花繚亂,哈佛女孩,劍橋男孩,北大才子,清華狀元等等,感覺身處一個英才倍出的時代!相信大多家長會生出這樣的想法:若是自己的孩子也位其中,那有多好!但問題是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最好的呢?即使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名揚四海,但至少也要讓他們行得正,坐得直。
書中說“教育之先,以仁為本,不仁不義,縱有滿腹經綸,也為人所不齒”!而今,總有許多父母在提及自己的孩子時,傷心落淚,孩子自私自利,驕橫放肆!究其原因,正如顏氏所言,在孩子幼兒時期 "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此有愛而無教也!所以身為父母要深知自己的行為和教育方法哪些地方出了漏洞,才能教育與孩子之身。
所謂“養而不教,禽犢之愛”!小孩子要吃什么,要做什么都從心所欲,該訓斥的時候反而夸獎,該責罰的時候反而歡笑,待到長大,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再怒不可遏地去打罵教育,只會增加孩子的叛逆與怨恨!這時體罰固不可取,然而放松對孩子的管教,則無疑是一種失職行為,在目前的中國家庭中,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做為父母,放縱自己的孩子,大多是出自“愛心”,過于嚴厲又于心不忍。雖說如此,但仁父慈母們要知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者,哪個不愛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誘固然可取,但冷面相向也不失為一種愛法。因此父母要嚴記溫室里的花朵雖然好看,但是卻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這樣對花朵是好事壞就要父母自己來衡量了。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商場,公園經常會看到,有些孩子一旦愿望得不到及時滿足,便大喊大叫,撒潑打滾,弄得家長狼狽不堪!這都是從小養就的毛病!因為大人總是交槍投降!日積月累,若孩子日益膨脹的物欲得不到有效控制,即如洪水猛獸,家就成了銀行,父母就成了奴婢,惡語相向,拳腳相加。這難道僅是孩子的過錯嗎所以,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寵物,吃好喝好穿好就行了!施以教化,才能盡享天倫。
針對“教育和懲罰”的討論,一直是一個熱點問題,其實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這都說明了人們對教育的認識走向清晰。因此,在我看來,教育不能沒有懲罰,但盡量以正面引導為主,對孩子的用打的方法教育,是“誠不得已”的做法,但絕對不可多打,而且盡量不打。一切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而不是孩子目前的快意。
在此我呼吁天下的父母,教化與刑政是互為補充,不可偏廢的,但又必須以教化為主,刑罰,誠不得已也,如此對待孩子,是好是壞,這就要由父母們來判斷了。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7
《 顏氏家訓》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大思精的家教專注典籍,被譽為“論述教子 治家 勉學 處事 之法則 ,傳承家教誠孝 倫理風操之經典”。作者顏之推,字介,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思想家與教育家。他深受儒家禮教的影響,學養深厚,學風嚴謹。此書流傳了幾百年,仍然對后世具有極深的影響。
在《顏》中我最看重的是有關于家庭教育這一部分。教育包括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和社會教育等。在當時的社會中,顏氏以個人的親身經歷總結經驗,闡述出自己的家庭教育觀點,實屬難得。“序致第一”中有云;“昔在 ,便蒙誘誨”(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受到這方面的開導和教誨)細細想來,自古以來,父母們望子成龍,王女成鳳。那首先就要在兒女年幼之時進行正確的開導和教誨。今天已經是21世紀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文明,而我們的父母是否在現代化文明中體會到這一點呢?也許在某些知識分子家庭中還是覺醒的。他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可他們仍然沒能擺脫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他們總是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強加于孩子,給孩子增添了無形的壓力。在普通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他們的父母未能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以傳統的方式或多或少的受書本和媒體知識的影響,在迷茫中探尋道路。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他教育形式是無法企及的,自古以來圣賢明君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不僅成就了孩子,同時也成就了家長乃至整個家族的聲譽。《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如同一張白紙,沒有善惡美丑真假的概念,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的。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他的《尼各馬克倫理學》中,他說“人的靈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沒有寫的書,或什么也沒有寫上的'一張白紙,一塊白板。”顏氏就提出“教子宜早”,可見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地位。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還是時代的變遷,人們都認為兒童是可塑造的。家庭教育從古到今都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顏氏強調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愛,也要威嚴。“父母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對待兒女要愛子有方。既不可簡慢,也不可溺愛無量。簡慢只會造成親子關系淡薄,溺愛只會養育出溫室的花朵。愛是大智慧,學會愛孩子,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感受到家的溫暖,生命的美好。父母也要保持威嚴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樹立威信。理性的光輝是偉大的,孩子在理性中學會思考,學會成長。當今社會家庭教育成了社會大問題,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對家長老師和社會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是兒童一生最親密的人,最信任的人。父母應該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也許《顏氏家訓》就是我們現代人真正應該學習的典范。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 8
夜讀顏氏家訓,其中之“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意思人人都對傳聞的東西、對遠處的東西看重,而輕賤身邊的事物。其實客觀比較一下,遠處的尚不如身邊的親眼見到的。今日社會之蔽正是利用了人的這一弱點。譬如考核干部不考察他的親近朋友,而是莫名其妙地在網上看大家對他的反映,或者通過民主投票問他的為人,其實最了解他的應是他的父母、子女、妻子、兄弟、朋友與鄰居,然而最了解的人卻沒有更重要的'發言權,與陌生人一樣,而陌生人也只是聽聞媒體,被媒體左右,為什么今日媒體宣傳的正人君子往往時間一長又成了壞人惡人,原因正在此。
再如,聽其名不看其實。現代社會造名甚囂塵上,造名之法下外乎制定標準,評價等級或者排名次,時日久了名即實,實即名。其實不然,某一標準是從某一角度進行標準制定的,按此標準衡量只是一種角度;即使如此名與實仍然不吻合。諾貝爾獎獲得者難道是這個社會的最高成就嗎?其獲獎者只是在這一選拔標準下之最髙者,若以另一標準則必是另外一匹人,這其中的操控因素尚未計其列。
高校排名更是怪像,此中之學術標準、打分標準,更是被學術利益所操作。然而這些排名時間久了,在人們頭腦中就形成理念,總認為哈佛劍橋好,如此西人通過教育而控制了文化之導向。因為好從而人民趨之若鶩,將優勢資源集中于它,它真的越發具足了優勢。北大清華若此,不是清華北大真能培養人才,而是北大清華名氣大,如陽澄湖,所有的大閘蠏要在此泡一泡,沾沾名而已。
前幾日回家,很多人托我進西安高新一中、交大附、西工大附等,對此我深表擔心。我對他們講,名校最初是造出來的,某一年也許考試成績好了一些,但并不能說明它每一年都好,如果此校借題發揮大肆宣傳,造名校之聲譽就會發生乘數作用,集中好學生,從而壟斷優勢資源;分析之后我建議選擇歷史悠久的,環境偏僻的,學校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理念的,離家近的,名次雖不在前列但也不落在后面的,比如長安一中等學校并不比西工大附、交大附等差,而且學生來源廣樸實,接地氣,空氣好,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如果一個學校年年排在第一,一定是造出來的。試想一個好學生每次要保持第一,犧牲的是全面發展,為考高份而犧牲了更多方面的發展,借用西方經濟學的名詞,邊際成本太高,意思是當你考試成績保持八十分以上,你很輕松,有足夠時間進行體育活動以及人事交際等,但你若每次都要保持九十分甚至前幾名,你會用所有的時間去學習,你所得到是名次,失去的是全面發展。
珍惜咱們周圍的名校,不要被媒體所誤,被名次所誤。珍惜咱們周圍熟悉的忠信者,孔子之偉大在魯國也被排除在外,耶穌之圣在其熟悉的故鄉,也不過就是鐵匠之子。
【《顏氏家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顏氏家訓》的養生內容06-25
淺論顏氏家訓的養生之道06-25
《顏氏家訓》之養生第十五06-25
顏氏家訓節選讀后感06-22
音樂讀書筆記范文_讀書筆記10-28
經典讀書筆記11-08
讀書筆記06-21
讀書筆記05-15
什么是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怎么寫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