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評說:比較農民領袖張士誠和陳友諒
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名字,在歷史上還是比較有名的。兩人同為元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和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兩人最后被朱元璋打敗,此后退出歷史舞臺。
與朱元璋相比,兩人自然都是棋差一遭。不過許多人也好奇,同樣輸給了朱元璋的兩人,他們之間又是否存在區別呢?如果區別挺大,那么兩人誰更厲害一點呢?
《明史》評張士誠: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
《明史》評陳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只看《明史》的評價的話,從為大事來看,陳友諒還是要比張士誠強一點的。
陳友諒是一個雄性不小,膽量極大的人,他具有很強的組織與控制能力,好弄權術。他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將各方人馬整合到自己麾下,已經可以看出他的本事了。他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從微末起義,整合出一個在割據群雄中土地面積最大、人口與兵力最多的大漢國。
需要值得一說的是,正是因為他太過順風順水了,所以有些驕傲自大。相比于朱元璋的軍事才能,陳友諒還是有些差距的。在很多時候,他治國行軍都有些粗疏草率,這是他的一個很大的致命傷。
至于張士誠,后世許多評價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說張士誠行事拖泥帶水,缺乏謀略果斷的氣魄。
表面上看張士誠穩重,似有遠略深謀,實際上卻目光短淺,只記眼前的得失。老話說的好,富者看來年,貧者重跟前。缺乏長遠的眼界,就已經注定了張士誠取不到太大的成就。
就這一點來看,陳友諒要比張士誠要好一點。朱元璋漸漸起勢,并且勢力超過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后,陳友諒就曾經明確表示過希望與張士誠結盟,共同應對勢力越發強大的朱元璋的明軍。
張士誠當時表面上答應的好好的,當朱元璋派兵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卻遲疑不前,站在一旁觀望。就是這么一觀望,張士誠失去了最后的機會。
當朱元璋將陳友諒收拾后,騰出手來,立刻就對張士誠動手。張士誠可以說是毫無反抗之力,就被朱元璋打敗了。據說當時張士誠一部真正與朱元璋對上的部隊沒有多少,大部分軍隊都是沒有和明軍怎么正面交戰,就已經開城投降了。
張廷玉:友諒、士誠起刀筆負販,因亂僭竊,恃其富強,而卒皆敗于其所恃。跡其始終成敗之故,太祖料之審矣。張廷玉的這一番話,算是對陳友諒和張士誠一部最后失敗的一個總結。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之說。為什么會有張士誠是義軍中最富有的人之一這樣一個說法呢?有些人給出的答案是,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后來起義,販賣私鹽利潤巨大,張士誠自然最富了!
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販賣私鹽的確是一個暴富的行業,但這僅僅說的是私鹽頭子。張士誠雖然販賣私鹽,但實際上只是在幫官府運鹽之時,夾帶一點點鹽而已。別說巨大的利潤,甚至有些時候還被買家威脅告官,從而收不到錢銀。
之所以會說張士誠是起義軍中最富有的說法,應該是在張士誠占據吳地之后。吳地在被張士誠占領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戰事發生。所以相比于其他地方,此地的人口和經濟都要領先外地一大截。
當地經濟發達,生活富足,張士誠占據此地財富,自然就成了起義軍中最富有的人了。后來張士誠也正是因為沉迷于吳地的繁華,生活奢侈。貪玩享樂,不務政事,最終被朱元璋打敗的。
【歷史評說:比較農民領袖張士誠和陳友諒】相關文章:
「offer比較」華為VS大唐聯誠04-14
關于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3-15
關于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10-17
農夫和農民作文07-02
白領和小資的比較07-12
張湯劾鼠的歷史典故07-02
張儀拆散聯盟的歷史典故06-29
在比較中學習認識歷史教學反思07-04
關于瀘沽湖的旅游攻略和貼士呢?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