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教案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是文字和史學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義
(3)史學典籍
(4)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2)漢字與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見證
(3)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分析:聯系實際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能力目標
(1)培養同學們綜合思維能力,全面、辯證、歷史地分析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
(2)培養同學們辯證分析能力,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區域的文化和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將來投射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重點、難點]:中華文化的特征
解析(1)明確古代中華文化的輝煌歷程
(2)明確基本特征之一—源遠流長
(3)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文字和史學典籍,運用事例
(4)說明并理解源遠流長的原因—包容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邏輯導入:明確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古代輝煌的歷程:
殷周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 秦 → 漢 → 隋唐 → 宋元明 →明清
講述利用課本事例及說明,輝煌歷程,并加以明確各自的地位。利用課件,學生填圖表,并輔之以相關的練習。
2、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源遠流長 利用例題加以解釋
(2)中華文化的見證:
①文字:
明確文字的發展歷程,加深對文字的意義及作用的理解
作用 使文明得以傳承,書寫中華文明
學生利用相關聯接的內容,加以明確
意義 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② 史書典籍 :
利用課件,加以明確一些經典的史書典籍,讓學生了解。
意義: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
原因: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并設有史官
特點:規模大、存留豐富、為世界所僅有。
利用材料,讓學生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即:導出下一個問題,并利用材料讓學生討論說明包容性——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的含義及意義。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包容性即 求同存異 、 兼容并蓄 。
①含義
和諧相處,吸收和借鑒
②意義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
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3、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明確基本的歷程即:
(1)經歷了衰微的過程 原因 了解
(2)再創輝煌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
(3)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嶄新一頁。
[課堂小結]
明確本課主要問題 及相應的重難點。
學生撰寫小論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起草。
[課堂練習]
1、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是:
a、春秋戰國 b、秦朝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2、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相比較,從發展結果看,其特征是:
a、發源地不同 b、傳承的民族不同
c、傳承的范圍、地區不同 d、傳承的時間不同
3、下列說法能夠證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是( )
①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漢字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③北宋時的《資治通鑒》為后世所傳播,被統治階級所借鑒④我國民族眾多,方言也較多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下列對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確的有( )
①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并與之和諧相處④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近代中國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
①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②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③維新運動出現④洋務運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教案】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高二政治教案07-03
中華文化經典04-25
《燦爛的中華文化》的說課稿07-01
傳承中華文化征文04-27
中華文化作文04-19
燦爛的中華文化說課稿05-31
中華文化文明作文07-29
關于中華文化的感悟08-04
中華文化教學設計03-25
中華文化經典15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