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歷八月十六的習俗
習俗就是習慣,風俗;個人或集體的傳統、傳承的風尚、禮節、習性。形成風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習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細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歷八月十六的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歷八月十六的習俗1
賞月
農歷八月十六,各地賞月興致不減。中秋以后幾夜,月亮圓滿明朗。湖州有民諺道:“八月中秋夜夜華。”又道:“十五十六月正圓。”國內各地賞月,有把十六日看得比十五日還重要的,如浙東各縣,多以十六日夜為中秋,擺設果品糕點,親友團聚,以觀月華。
粵語中,將中秋夜宴飲稱作賞月,第二夜再次宴飲則稱為追月。吳地居民一般都在十八日夜登楞伽山,遠望寶帶橋下的月影,其影如串,連絡橫流,環連洞中,稱作串月。
拗節
農歷八月十六,已出嫁的女兒,當天回娘家拜節探望。按中國舊俗,中秋節女子在夫家團聚,次日則應返回娘家,探望雙親及異地歸來的族人。廣州稱之為鉆節神,南京人則叫作拗節,而且不限于中秋,在端午也是如此。《金陵歲時記》稱:“端午中秋之次日,吾鄉均謂之拗節,方言也。殆謂拗轉時日而流連光景耳。吾鄉女子之出嫁者,率于拗節歸寧。”
采桂花
農歷八月十六,女子采桂花,用鹽腌漬用以泡茶或者制作桂醬。桂花性辛溫,能化痰生津,潤發除臭,美顏養色,治療風蟲牙痛。古時候用于調味,和姜并稱(見《禮記·內則》)。
桂花也用于釀酒,稱之為桂酒、桂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中即有“奠桂酒兮椒漿”句。東漢王逸注曰:“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楚辭》中的《少司命》也有詩句:“援北斗兮酌桂漿。”漢唐時候,將桂花酒列為宴飲時重要之物。晉代謝眺《游后園賦》寫道:“陳象設兮以玉填,紛蘭籍兮咀桂漿。”
桂花香味濃烈悠長,是制作糖果糕團等零嘴小食的必備之物。過去凡是人家做年糕之類,都須在上面敷撒少許桂花,才可算作精致。中秋過后,玩賞結束,便可進行桂花的采摘。
供泡茶用的桂花,采后一定要用冷鹽水洗過濾干,然后再用鹽拌,用棕著以及竹制的十字架壓緊,鹽鹵須浮在上面。大約一星期后再取出,氣味芬芳,沖茶飲用,尤可辟臭解渴。
桂漿,又叫作糖桂花,江南女子大多善于制作。其制法是,先將采下的桂花用已晾涼的淡鹽水洗過,等濾干后,用白糖拌勻,放在碗內,上面加鋪一層白糖。然后用棕薯及細竹制成的十字架在上面壓緊。
三日后,把鮮嫩的`姜削成薄片拌入,再加白糖拌勻,上面再加一層糖,并鋪以腌演的酸梅,或者和以梅醬,務必使糖鹵浮在桂花面上,大約半寸,否則容易導致花瓣變白。這樣約一星期,即可成漿,味道甜酸而微辛,頗為可口。桂漿可以做團子、圓子的餡心以及粘在年糕上來用。
農歷八月十六的習俗2
潑泥節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六,是我國廣西欽州長灘古鎮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潑泥節。無論你是圍觀群眾還是路過游客,都會被用“泥巴”招呼,沒有人會生氣,因為這在當地人看來泥巴會幫助你祛除晦氣。
賞花燈
燈象征著希望和光明,在我國的很多節日中都有著賞花燈的習俗,例如元宵節、中秋節。在傳統習俗中,花燈的準備往往在正月十四就開始了,人們把花燈裝飾街道,希望在祈福的同時也能照亮歸鄉人的路,在江西、四川一帶還有著中秋燒花塔的習俗。
賞月
陰歷八月十六,全國各地賞月勁頭不降。中秋節之后幾晚,月亮完滿明亮。湖州市有民間諺語道:“八月中秋之夜夜華。”又道:“十五十六月正圓。”中國全國各地賞月,有把十六日都看比十五日還關鍵的,如浙東各縣市,多以十六日夜為中秋節,擺放鮮果點心,親朋好友團圓,以觀月華。
廣東話中,將中秋之夜飲宴稱之為賞月,第二夜再度飲宴則稱之為追月。吳地住戶一般都會十八日夜登楞伽山,遠眺寶帶橋下的月影,其影如串,連絡散流,環連洞中,稱之為串月。
拗節
陰歷八月十六,已嫁人的'閨女,當日走娘家拜節看望。按中華舊俗,中秋佳節女人在婆家團圓,次日則應回到娘家人,看望父母及外地回歸的族人。廣州市稱作鉆節神,南京人則稱為拗節,并且不限于中秋節,在端午節也是這般。《金陵歲時記》稱:“端午節中秋節之次日,吾鄉均此謂拗節,家鄉話也。殆謂拗轉時日而留戀景象耳。吾鄉女人之嫁人者,率于拗節歸寧。”
采桂花樹
陰歷八月十六,女人采桂花樹,用鹽腌制用于煮茶或是制做桂醬。桂花樹性辛熱,能止咳化痰生津止渴,潤發除味,美膚養色,醫治風蟲牙疼。古代用以調料,和姜合稱(見《禮記·內則》)。
桂花樹也用以制酒,稱作桂酒、桂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中既有“奠桂酒兮椒漿”句。漢朝王逸注曰:“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楚辭》中的《少司命》也是有詩詞:“援北斗定位系統兮酌桂漿。”漢唐情況下,將桂花酒列入飲宴時關鍵的東西。魏晉謝眺《游后園賦》寫到:“陳象設兮以玉填,紛蘭籍兮咀桂漿。”
桂花樹香氣濃郁綿長,是制做糖塊糕團等零嘴小吃的必需的東西。以往但凡別人做年糕這類,都須在上面敷撒少量桂花樹,才可算是精美。中秋節之后,玩賞完畢,便可開展桂花樹的采收。
供煮茶用的桂花樹,采后一定要用冷食鹽水洗過慮干,隨后再用鹽拌,用棕著及其竹質的十字架卡緊,鹽鹵須浮在上面。大概一星期后再取下,味道清香,泡茶食用,尤可辟臭止渴。
桂漿,又稱為桂花糖,江南女子大多數擅于制做。其制作方法是,先將采摘的桂花樹用已放涼的鹽水洗過,等濾干后,用白砂糖翻拌,放到碗內,上邊加鋪一層白砂糖。隨后用棕薯及細竹做成的十字架在上面卡緊。
三日后,把細嫩的姜削成片狀拌入,再加白砂糖翻拌,上邊再加一層糖,并鋪以腌演的酸梅,或是和以梅醬,盡量使糖鹵浮在桂花樹表面,大概半寸,不然非常容易造成 花朵皮膚變白。那樣約一星期,就可以成漿,味兒酸甜而微辛,甚為爽口。桂漿能夠做丸子、湯圓的陷料及其粘在綠豆糕上去用。
【農歷八月十六的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的農歷習俗09-15
八月十六祝福語08-16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日記06-21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的節日習俗08-18
農歷閏月是怎么算的10-26
描寫農歷冬至的詩04-12
中秋節八月十五的來歷和習俗09-16
2021全年日歷農歷表04-23
愚人節是農歷幾月幾日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