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由地學習讀后感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由地學習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由地學習讀后感1
《自由地學習》貫穿的信念是,孩子的早期學習是意義深遠的,這種早期體驗每一步的質量如同它的數量一樣重要。這本書告訴我們,學習知識時,方法和內容同樣重要,它將我們的未來之箭引入特定的軌道,也許更好,也許更糟。本書主要探討了如下問題:幼兒期怎樣使孩子健康發展?什么是"以活動為基礎的學習"?孩子怎樣通過模仿和節律學習?為何創造性游戲如此重要?為什么滋養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孩子該在什么時候上學?書中對華德福早期教育原則和方法做了獨特的介紹,通過各種故事、真知灼見、鮮活的觀察和描繪,凝聚了全球范圍內諸多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經驗。
精彩分享:
(一)心理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大衛·埃爾金德提出,孩子需要"橫向的豐富"遠勝于"縱向的加速"。
(二)孩子需要活動,而怎樣引導這種活動使其成為自控性活動,正是當前最缺少了解和支持的一個兒童早期發展問題。代替從“內在”出發的自控的是,活潑的孩子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孩子的活動由電視、電腦、學校要求、成人需要(甚至藥物)所“凍結”。
(三)沒有匆忙。孩子意識到在這里有大量時間做好事情。沒有害怕。每個孩子都信賴特定的節奏。沒有失敗。因為孩子們能夠自由地游戲,所以即使失敗了也能感到滿足。沒有命令。自我選擇和模仿的意愿代替了命令。孩子們的心情是自然、沒有強迫感的。在每天這種無壓力的狀態下,他們不斷地增強自信心和發展自我控制力,他們被理解,接受有耐心地示范,明白怎樣在人類生活中占自己的有一席之地。
(四)利用孩子活潑的自然傾向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與之相反;為創造性的游戲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和合適的器材。
(五)“自由地學習”意味著什么?萬物皆有時——讓一切都發生在其應該發生的時間。
(六)教育的精髓:耐心。不是被動的等待,是主動的耐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讓孩子準備好上學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在三歲做三歲應該做的事,在四歲做四歲應該做的事。匆匆忙忙地讓孩子去適應政策所引導的童年會給孩子帶來不切實際的壓力,同時也會壓迫著家長和老師。
為什么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童年的時間卻在縮短?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被送去學習各種知識的年齡越來越小。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開始得越早越好”。于是孩子們童年玩耍的時間被剝奪,他們被迫接受盡可能多的信息,從而導致孩子們原本“愛玩愛動”的天性得不到滿足。
“自由地學習”是什么意思?我想“讓一切都按照它們自己的時間發生的`觀念”是必須理解的重點之一。它體現了教育中“耐心”這個本質。讓我想起了一個詞-----“靜等花開”。它指的是積極的耐心,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孩子需要就滿足他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成為”自己。
"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比賽。"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思考、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和諧發展,為孩子未來的智力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童年階段,孩子是通過"做"來學習,給予孩子充分的玩耍時間,給予他們藝術體驗的機會,給予他們參與生活的空間,他們會成為健康、開朗、自信的人,成為富有愛心和創造力的人。個人覺得這本書很好地闡釋了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不犯方向性錯誤,少走彎路。畢竟,逝去的光陰,孩子的成長,都無法重來。
自由地學習讀后感2
當下的教育,學生是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注重對學生自由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自由學習》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很多促進學生自由學習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并探索研究。
“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就必須讓學生面對他們個人有意義或相關的問題。”對此,羅杰斯提出了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的看法。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也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時,學生指出“天氣很悶”中的“悶”字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于是我將這個這個字與學生的實際感受相聯合,引導學生試著用手捂住自己的口鼻一會兒,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真實的問題情景構建好了,學生也能自由地通過與自身相關行動來理解。
學生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或是想要進一步深入地進行討論研究,這時候“交朋友小組”的組成就必不可少了,大家可以自由地按照感興趣的內容,用喜歡的'方法來組成自由學習小組或團隊。在團隊中各抒己見,同時也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同伴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學習,不失為一個自由學習的好辦法。我們班就有一些喜歡讀詩背詩的小朋友,他們課后常常圍在一起共度一本古詩書,或是一個個地比賽誰能背誦的古詩多。這樣的自由學習小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組內成員的積極性,對他們自身的成長也多有促進。
當然,有了理論的學習,自然少不了親身的實踐,因此可以走進社區,與社區內的人進行交流。孩子們在學習了《樹和喜鵲》一文后,知道了樹和喜鵲是鄰居,理解了“鄰居”一詞的意思,于是便希望知道鄰居之間應當怎么樣相處,所以就在社區里詢問了鄰居之間的一些交往故事,了解到一些交往技巧,對于生活經驗的增長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著鋪墊作用。
此外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自由學習過程中,這一點非常關鍵,每位孩子都必須對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思考、分析、研究,總結出適合有用的,多加運用,同時也要找到不當之處,尋找解決方法,使自己的學習更有效率。自我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合適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對自己想要追尋的學習目標有明確性。
在掌握了正確的自由學習方法后,相信每位孩子都能在學習生涯中有所提升,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成長。
自由地學習讀后感3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自由學習》,本書是心理學范疇的一本專著,讀來有些生澀,說在的也并沒有完全讀懂書中的邏輯結構,只知作者是從師生關系、教師角色、教育資源和教育改革等方面,運用詳實的案例、專業的理論,論述了實施自由學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向我們分享了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對象、不同領域的教育工作者的一些故事。整本書全面闡述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和研究成果。就像它在序言或者是在行文過程中一直強調的,它只是對一些問題提供建設性的方案,并不是要試圖去完全解決這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千百年來教育在不斷發展,我們也不斷在探求何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可能是像詩人泰戈爾說的:好的教育讓我們“踏進生活之河,毫無懼色”,也有可能如前任北大校長蔣夢麟說的那樣:教育是要培育出一個個活潑的人。我想無論怎么樣的一種界定,真正的教育都應該是給學生以自由學習的環境,一定是通向自由的,是讓人有動力、有權利、有能力去自由地探索未知的。
工作七年,時常會聽到身邊有小伙伴在抱怨教育制度的的無法理解,有時候自己甚至也對繁瑣重復的勞動有諸多不滿,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出現了問題,在讀《自由學習》的時候,似乎有了一些答案,我想最先出現問題的可能是我們自己!在讀到“我們能否在課堂上展示人性”這一片段時,我突然想起了抖音上一個略帶搞笑的視頻,大致是講一位教師在面對同事鏡頭拍攝時笑得燦爛無比,可轉角一進教室又是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戲劇的反差呢?因為她深信,如果自己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就會毀掉自己的學生面前神圣威嚴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做真實的自己,那么她將不得不對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說“我不知道!“這些種種讓我們似乎不得不在學生面前帶上面具。但其實,真正的教育或許也可以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軟肋。
記得五年前,自己有一位親人離世,得知消息的`那天我在教室里,眼淚就這樣不自覺的如雨下,其實我是該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或者說我該為自己戴上面具,然而那天的我就這樣哭了起來,我的孩子們給我悄悄遞來餐巾紙,小聲安慰著我,那一周,我的孩子們就這樣呵護著我,那一刻我發現,其實在孩子們面前我需戴上面具,我可以做真實的自己,我可以是一個有軟肋的老師,我的學生并沒有因為那個真實的我而變得沒有規矩,相反我們之間建立起了更加深厚的信任,我們給彼此之間更多的自由。我想自由的最初應該是彼此之間的信任,心中想著學生,那么她自然也會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尊重,自然而然也會愛上這個小小的學習空間吧!
此外,在讀《自由學習》的時候,我還想到了一個熱點——人工智能,因為那只叫“阿爾法” 的狗,我們每個人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注意到了人工智能在現代社會的興起。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對人類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幫助我們擴展自由的范圍,而不是縮小。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許多的教育技術的應用不過是把原來的應試教育包裝地更有趣、更高效,而不是更自主、更靈活。
現代化的未來教室為每一個孩子配置了ipad,這樣看似的高科技的課堂其實并沒有改變自由的程度,很多時候孩子并沒有真正自由的學習,他們只是根據老師的指令進行一步步的操作,這樣的教育其實不是教育,而是培訓,訓練出來的是聽話的士兵和流水線上的工人,我們需要在教育手段上有所改變,但更重要的是將孩子的思維變得更自由,這樣才能有讓他們有動力、有能力地去探知未來。
我們總是覺得在這個極端困難的時期,當個老師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確實,現在社會的發展讓更多的聲音可以來左右教育,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始終都要牢記——為了我們的學生,當你心中有戒尺時,那么便可以真正擁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