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吉林省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一、選擇題
對下列語句的修辭方法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反語)
B.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夸張)
C.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反復)
D.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對偶)
文中多次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但文末卻說“我說不出話”,這是因為()
A.在黑暗社會,作者沒有言論自由。
B.作者認為當時的社會無是非可言,說了也沒用。
C.作者特定的性格養成了這種習慣。
D.作者悲憤到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程度。
下列加下劃線詞不是偏義復詞的一項是()
A.晝夜勤作息
B.勤心養公姥
C.否泰如天地
D.其日牛馬嘶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偭規矩而改錯
B.忳郁邑余侘傺兮
C.何方圜之能周兮
D.寧溘死以流亡兮
下列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題。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A.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B.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C.軻既取圖奉之,發圖
D.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捧著
B.群臣怪之怪:責怪
C.發圖,圖窮而匕首見窮:盡
D.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被:遭受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秦王方還柱走
B.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C.群臣驚愕,卒起不意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4.下列全都直接表現了荊軻勇敢的一組是()
①秦武陽色變振恐②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
③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復擊軻,被八創⑥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面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贊賞荊軻,所以巧言討好秦王,引見荊軻。
B.秦武陽隨荊軻刺殺秦王,卻被秦王的威風嚇倒,差點暴露此行動機。
C.荊軻刺秦王,秦廷一度大亂,因為事起突然,而且廷上的侍臣都手無寸鐵。
D.荊軻刺殺秦王未成,因為他想要挾秦王,定下條約,報答燕太子丹。
三、句子默寫
默寫出空缺部分。
(1)長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離騷》)
(2)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3)仰觀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蘭亭集序》)
(4)誦明月之詩,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赤壁賦》)
(5)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四、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題。
竹之韻
許江
①竹,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居所的喜物,又是一種深具精神性的物種。
②“倚倚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元趙孟頫《修竹譜》),卻“其干亭亭然,其葉青青然,其色瑩瑩然”(明方孝孺《竹深軒記》),這竹常綠常新,不染于物,濯之愈新,耀之愈明。如此是竹的第一境:純潔之境。竹由筍苞潛地而行,逢春雨破土而生,拔節而長,本體漸露,端得千竿萬竿一例而看,卻又各枝各竿各有不同。那竹中空而虛懷,謙謙若君子,含而不露,發而中節。“及凌云處尚虛心,”如此的“虛中”讓中國人品出一種深蓄,一份神喻,正是虛懷象道,無欲則剛。此是竹的第二境:虛懷之境。“虛其心,實其節”(《修竹譜》),竹直節而向上,挺立而不屈,自古以來勁節是對竹的禮贊。竹的質,猶在節處堅硬;《說文》中有:“節,竹約也”,竹若無節就不能亭亭玉立。竹的勁節正在于一節一節相托,勁梢挺立云天。竹節中含著堅韌的托付,默然的操守。此是竹的第三境:勁節之境。那竹“凌驚風,茂寒鄉,藉堅冰,負雪霜”(東晉江逌《竹賦》),“春木有榮歇,此節無凋零”,堅守貞常不變。此又是竹的第四境:共生之境。
③如此四境,本身就含了變化之道,蘊藏著無數天機。四境又可讓人返觀自照,窺視人本身的內在品質。所以竹在中國,于日常中使用最廣,不可或缺;在精神上又最具人格化的意味,廣被用來比德人的品格和胸懷,人的操守與氣節。直至今日,面向竹林,我們都依然感受到古往今來愛竹者們的偉大心靈。
④中國古代大師們爭相與竹為鄰,以竹為友,日日細察竹之生機生態,俯仰林中浮云寒煙,他們將竹的風雅化作自己的風雅,將竹的風節比德自己的風節,將竹的氣象潛化而成自己的心靈氣象。他們一代代地傳遞,一代代地疊加,將對竹的品評,躍升入一種精神人格的境界,并將這種境界拓辟在詩與畫的田園中,成為中國藝術獨特而深邃的內涵。
⑤北宋大家文與可截取懸崖垂竹,以濃淡溫潤的墨色,撇寫竹葉,揭開中國墨竹的優雅篇章。一代文豪蘇東坡拈來蕭蕭修竹,磊磊湖石,揮筆成畫,無論疏影橫斜,抑或煙雨迷濛,都漾出一段文人獨具的意趣,讓人們于墨跡中揣見其心頭的盤郁。多少詩人站在竹邊水際,靜心賞會,抒寫月下竹上的聯句,把那明月的清輝灑向竹林,繼而抖擻著灑落白壁花徑之上。又有多少畫者從那飄飄灑灑、煙水波花的壁影上,幸會竹的天姿,傾聽靜夜竹石間的清音逸響,捕捉自然歌唱的天籟。鄭板橋與金冬心是清末的兩管寫竹的圣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鄭板橋從蕭蕭的竹聲中聽出勞苦者的疾怨,賦予竹聲以一種同情、關懷的莊嚴主題,讓他自己的墨筆在跳匿奇絕的生動中,兼有了疏野苦澀的神情。金冬心年逾六十學畫竹,每畫畢,必有題。“秋聲中,唯竹聲為妙……非苦愁寒暄之聲,而若空山絕粒人幽吟不輟也。”金冬心那直劈而下、郁郁累累的竹,傾出莊重不墜的心血,正若山中如禪的沉吟。
⑥竹,千秋百代,飄飄灑灑,已成穿越詩與畫、穿透自然與人心的飛矢,完全打通了現實與心靈、天與人的相對相隔的境況,成為眾人之心的歸依,成為中國人共同體認、帶著精神特質的心物。于是,竹成了一種文化的眼光,墨竹、畫竹,已不僅僅是“嘉竹如畫”,不僅僅是寒林煙雨或風日流麗,更重要的是里邊有性情的自由涌動,氣節的凜然直現,靈魂的陶然止泊,人格的純然映現。竹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意涵深長的氣韻,讓中國人陶然相忘在其中,竹格即人格,竹韻寫心韻,竹與人通,人與竹化。在竹的面前,所有的中國人都成了哲人,成了詩人。竹,即成為中國人獨特的、生生而不息的精神境界。
(原載《中華讀書報》20xx年11月21日,有刪節)
1.竹具有哪些精神品格?
2.第③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結合第⑤自然段,試舉兩例說明中國古代大師們如何“將竹的氣象潛化而成自己的心靈氣象”。
4.文章說“竹成了一種文化的眼光”,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五、材料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伯瑜有一次犯了錯,被母親用木杖痛打,伯瑜痛哭流涕。母親問:“以前打你的時候,沒有見你哭過。今天為什么要哭呢?”他回答說:“以前被您打的時候,身上十分疼痛,但今天卻沒疼痛的感覺。大概是母親您年老體衰,沒有力氣了。想到這,我才痛哭流涕的啊!”
請以“孝”為話題,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吉林省-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相關文章:
湖南師大附中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07-02
湖北省黃石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07-02
2018-2019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含聽力英語試卷07-01
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模擬考試語文試卷07-01
2019學年第二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分析07-02
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A卷語文試卷07-02
2017-2018學年上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語文試卷07-02
語文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分析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