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畫家和牧童》評課稿
王老師執教的《畫家與牧童》是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重在體會牧童的勇敢和畫家的謙遜。同時文章中的對話比較多,是指導對話朗讀的好機會。本堂課,王老師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體現新課程課堂的景象。以下兩點是個人比較欣賞的。
一、以生為本,注重體會
新課一開始,王老師就讓學生自由讀課文2—6自然段,并在讀后交流你有什么想說的?或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個初步的體會,(但以直接讀課本語句為主)而王老師也并沒有讓學生猶如放掉韁繩的野馬,在適時的時候王老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感受,指導學生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體會。又如,在體會畫家的畫技高超時,王老師出示句子: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讓學生抓重點詞語來談談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從而讓學生借助圖片理解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再如:牧童面對畫家的錯誤是怎么做的?通過讓學生找動作的詞語,再讓學生體會牧童的形象。
二、細節之處綻放驚喜
本堂課讓我最為驚喜的是王老師抓住了幾個細節,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形象。如:當學生說到牧童很勇敢指出了畫家的錯誤時,王老師馬上引導為什么牧童會知道?學生的思路馬上打開了,牧童有放牛的經驗、牧童見過兩牛相斗的情形、牧童的工作就是放牛的……王老師適時小結:是啊,牧童不但勇敢,還善于觀察。看,這小小的細節讓人物的形象不是單純地停留在勇敢上,人物的形象馬上更充實了。而又如:在體會畫家的謙遜時,王老師讓學生做做拱手的動作,并說說什么時候要做拱手的動作?學生通過動手體驗馬上對畫家的謙遜形象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當然,本堂課中也有幾個不足之處。
1、在初步體會之后,王老師沒有引導好,學生的體會很多,可是沒有回到課文的主線上來,所以導致后面的思路比較亂,個別環節問題出現重復現象,可見教師課堂駕馭能力不夠。
2、王老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有不少操作不當的地方。如:在指導人們怎么夸贊畫家的段落時,花的時間過多,但是指導卻不到位,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的范讀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可以在這時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讀魅力,同時朗讀后可以讓學生組內分角色來贊一贊,充分理解紛紛夸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