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評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評課稿 1
評課內容:
1、教學課題:
《世界表層洋流分布》
2、教學目標:
①、理解世界表層洋流分布模式圖;
②、閱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
3、教學方法:討論法、讀圖分析法、演練法、游戲法
4、教學目標實施過程:
①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精巧,環環緊扣。傳統教具與多媒體相結合。
②能將圖、文、聲、像等多種表現方式有機結合,表達輔助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完成了特定教學任務,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并把信息技術作為內容、方法與手段融合在學科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了教學過程差異優化,基本達到了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整合理念。
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發言積極,整個課堂活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得到較充分發揮)。
⑤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內容能與學生身邊的現象結合起來,既達成了教學目標,又解決了實際生活氣象問題,又解決了現實生活現象。
⑥講練結合,相得益彰。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能將課后的練習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當堂過手;還有對當堂所學知識當堂進行練習(如:利用Flash課件讓學生掌握情況等。)這是中學賽課中極難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學內容容量適當,短時高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基本上學會了識別天氣預報常用的`符號。看懂天氣預報圖,能正確區分天氣、氣候的概念,以及閱讀簡單的衛星云圖。
5、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努力的方向:
①作為青年教師上課略顯緊張。(如引入的語速太快)
②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知識拓展(例:霧凇與霧、與霜的)
《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評課稿 2
根據去年的經驗,原以為學生學習起開會比較困難,很怕學生叫苦連天。
但是上下來,感覺學生還是可以的。
分析起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少了海水運動的另外兩種的介紹,少了有關密度流,風海流,補償流的概念。學生負擔少了很多。
在上課可取之處有
一、引入不錯,漂流鴨的故事,故弄玄虛,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聯系前面的風帶,風傳水動,這個學生很能理解,水多的地方流向水少的地方,學生也應該能理解。(其實這就是風海流和補償流的定義,不用復雜的理論說話,生活化的語言會好一點)
三、適當放慢速度,洋流要記憶的東西多,很多地名學生沒接觸過,講了以后讓學生馬上去記憶。這個效果還是不錯的。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講影響的時候,有些問題問出以后,有一兩個同學回答出來了,我就把答案說了,那對別的學生不好,他們還沒開始進入好的思考呢,應該改進,提問需要停頓!
《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評課稿 3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從課堂中的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來看,由于設計的問題針對性較強,既能緊扣教材中的閱讀材料使學生能得出相應的結論,且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因此,學習小組討論熱烈,課堂氣氛活躍,通過討論基本上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析地理現象,而且小組的交流 , 使那些個性相對內向或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也能很容易地進入交流狀態,既有助于學生學習節奏的調整,提高參與的興趣,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然而,由于我把學習小組人數定為6—7人,致使小組討論時無法做到每個小組成員很好地進行交流,學習小組大多僅限于本組內的討論、交流。與老師間的交流、組與組之間的合作探究較少,這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摸索和加強。
“神奇的厄爾尼諾”這部分內容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無法展開課堂交流、討論,但從各學習小組課前準備的相關材料來看,各小組都能認真地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分析,有的學習小組甚至關注“厄爾尼諾”對南美洲西海岸生態系統的影響,學習效果還是較令人滿意的。
【《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評課稿】相關文章:
海底世界評課稿04-28
《海底世界》評課稿03-29
海底世界評課稿04-02
《海底世界》評課稿通用04-22
真善美的小世界評課稿05-31
《海底世界》評課稿3篇03-29
《海底世界》評課稿6篇04-22
海底世界評課稿14篇06-20
《海底世界》評課稿通用(熱門)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