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端午節日記三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咱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端午節日記 篇2
我的家鄉在連州,那里不僅山清水秀,而且風味小吃更是獨樹一幟。如:星子牛肉面,連州腸粉,星子豆沙餅,東坡水角其中,我最喜愛的是——連州粽子。
連州粽子的個頭可大了,每一個至少有2到3兩重,外形為三角形,就像一個玲瓏小巧的金字塔。
別開粽子的外形簡單,做起來可不簡單呢!首先,選料要足:糯米、花生、紅豆、叉燒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適當的加上一些香菇、火腿。接著,用2片形狀差不多的粽葉,卷成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形狀,圓錐的定點要卷密,否則待會煮的時候,水會滲入到粽子里,就會影響到粽子的.口味。卷葉卷好后,把材料依次放入,然后,用一根草繩綁住,包粽子的步驟就完成了!
最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入沸騰的鍋中煮,直到粽葉的顏色完全變成深黃色,那么,美味的粽子就能出鍋了。從鍋里撈起來,剝開粽葉,將粽子放入一小碟內。頓時,一股糯米和粽葉混合的清香撲鼻而來。輕輕地咬上一口糯米的香,花生的脆,紅豆的粉,那一陣陣清香在你的嘴里縈遙。使人心曠神怡,胃口大開。
我愛美味的連州粽子,更愛我的家鄉——連州。
端午節日記 篇3
小時候,總聽媽媽給我講屈原因為楚平王而投汨羅江,從此便有了端午節,我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原來端午節是由屈原而產生的。
相傳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投江后,汨羅江畔的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的尸體,因此有了賽龍舟的習俗;百姓們把飯團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棕子的.習俗,百姓們把兄雄黃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黃酒的習俗。
記得前不久,我還了南湖邊,看龍舟競渡,那兒人山人海,一派熱鬧的景象,南湖邊上圍滿了人,不用說他們就是來看龍舟競賽的,只見不遠處湖面上,停泊著大大小小的的龍舟,龍舟選手們嚴陣以待,不過一會兒就上了各自的龍舟,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似乎真的是要打撈屈原。一眨眼的工夫,他們就開始了,隨著“嘿咻嘿咻”的口號聲。他們有節奏地劃起龍舟,這使我不禁想象起了當時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時的情景……
這些龍舟一個個身長十幾米,船頭是一條龍頭,船尾是一條龍尾,船頭有一個擊鼓手,負責擊鼓,打節奏,以此激勵隊員們,船尾有一個舵手,手上拿著一只槳,以此來控制方向,中間是船員他們是主要的隊員,就是他們使龍舟前進的。看著這些龍舟,我的心中忽然滑過一個念頭:在《端午寄情》班隊課上,徐州騁說一條龍舟上有20~22人,我瞇著眼一數,加上船頭和船尾兩個人,不偏不倚正好22人,我剛數完,龍舟就飛快地駛向遠方,似乎是刻意,準備讓我數的……
雖然端午節已經過去,可是在我的內心深處,還是保留著對端午的無限向往和那個我小時候聽過的古老的傳說。
【端午節日記】相關文章:
端午節日記07-01
端午節的日記07-01
端午節日記精選07-04
端午節的日記03-22
端午節日記06-23
端午節日記07-20
端午節的日記11-10
端午節日記06-30
端午節日的日記03-10
端午節日記:有趣的端午節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