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清明節日記四篇
轉眼一天又過去了,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日記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日記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到了這個節日,人們都是會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詩句,來表達大家對先人的思念之情,而今年我卻發現了一股邪氣。
我們全家回老家給奶奶掃墓。我們步行上山時,發現山路被封了,一些人在收過路錢,每人二十塊,不交就不讓過去。爸爸氣憤地準備打110,媽媽急忙攔住他說:“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罪這些人干嘛呢?20元又不是什么大數字,給他們就是了。你不想想:我們走了,他們要是來破壞墳地怎么辦?”爸爸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交完了錢上山的路上,我一直忿忿不平地想:這些人想錢想瘋啦?這種招都能想的出來?他們就不怕遭報應?
來到了奶奶的墳前,我們放置了幾束鮮花,幾盤糕點及一些水果,然后我們點上香燭,把折好的錫箔元寶、紙錢燒給先人,表達我們對奶奶的'思念與祝福。
爸爸媽媽在給奶奶的墳培土,我就四處走走、看看。我驚奇地發現別人家的祭祀用品五花八門:有紙糊的別墅、奔馳,他們說是要給老人過過好日子;還有紙糊的美女,他們笑著說是要給老爺子享受享受;更搞笑的是,還有一家請了一個“大仙”作法,“大仙”在那兒又蹦又跳的,而那家人都跪在地上頂禮膜拜……
我覺得這也太不應該了,盡孝道應該是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對老人好一點,而不是在人死后擺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封建迷信,這些不僅褻瀆了先人,也玷污了清明節的“清明”。
清明掃墓,緬懷先人,既是民族習俗,也是人之常情。文明的掃墓的方式很多——有送上一束鮮花,以此寄托哀思;借培土之機,在墳旁栽上一棵樹,既莊重節儉,又綠化環境……
我希望警察能管管那些收所謂“過路費”的村民,我還希望大家能夠文明掃墓,讓清明節真正變得“清明”起來。
清明節日記 篇2
今天是清明節,正巧是老姥爺(媽媽的爺爺)去世二十周年紀念日。上午一早我就和爸爸、媽媽來到了姥姥家,遠遠的我就看到一個棚子,爸爸告訴我那是“靈棚”,是人們舉行紀奠儀式的地方。我在靈棚前看到許多人分批進行紀奠,每個人都十分悲痛。
在靈棚的.周圍還擺放著很多用彩紙糊的東西,有樓房、花園、汽車等,爸爸告訴我那是為了紀念去世的人,建造生活用品。
通過今年的清明節,讓我學到了好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清明節日記 篇3
八百多年以前,張擇端畫了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長528厘米,高248毫米,畫的是北宋時期汴梁熱鬧的場面。
這幅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留著長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醫生,有乘船的船工——————三百六十行,哪一橫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招牌的店鋪、酒樓、茶館——————在街道上的是形狀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小毛驢,花上的人雖然小,可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張擇端的畫是多么傳神呀!
清明上河圖使我們看到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看到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清明節日記 篇4
今天清明節,姑媽帶我回鄉下掃墓,我常聽大人說,清明節要掃墓。‘掃墓是什么意思’?我問姑媽。姑媽向我講解了清明節的來歷。聽了姑媽的話,我終于知道掃墓就是用來紀念祖先的。
我們來到太公的墓地,大家都忙開了,有的在挖草皮,有的在鏟草,有的在壓山紙……不一會兒。墓地打掃好了。姑媽從袋子里拿出兩碗飯,燒肉、還有元寶、蠟燭等各種各樣的`祭品。我站在墓前心想太公生前十分疼愛我,常常給我買衣服穿,不開心的時候又哄我。想到這里,我恭恭敬敬地鞠了個躬。
向太公匯報這幾個學期的學習情況,還說;‘太公。您放心我會認真學習,爭取好成績。然后,我上了柱香,拿起酒灑在地上,燒了一些元寶等祭品。我還在草叢中摘了一朵美麗的野花。插在墓地上給太公看呢。這時一陣風吹來,花朵下的葉子動了動。好像是太公在對我說:“學習要加油。”
今天,我覺得很有意思。
【清明節日記】相關文章:
清明節日記06-16
清明節的日記06-20
清明節時的日記06-02
清明節日記11-14
清明節日記06-30
清明節日記精選07-04
日記清明節06-22
清明節的日記06-22
關于清明節的日記:家鄉的清明節06-30
【薦】清明節日記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