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的日記4篇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又過去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寫一篇日記了。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日記4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節的日記 篇1
9月的一個傍晚爺爺奶奶正在看電視爸爸媽媽正忙著手頭的工作而我正獨自一個人玩著電腦游戲。突然爺爺一拍腦門說“明天就是中秋佳節了讓我們一起過個傳統的中國節日吧!”“好啊好啊!”我第一個跳起來響應。
說實話因為繁忙的工作、巨大的壓力、快速的現代生活已經讓爸爸媽媽們無暇顧及祖國的傳統節日了。如今對于這個向往已久的節日我怎能不歡呼雀躍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第二天晚上當夜幕降臨爺爺奶奶擺好了飯桌全家人準備一起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嘗“團圓餅”時奶奶想起了我的叔叔和嬸嬸于是給遠在美國的他們打通了電話。叔叔說“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這中秋之夜特別想念親人們。”
吃完賞月飯在平臺上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我纏著爺爺和爸爸讓他們給我講中秋的故事。爺爺說“辰辰你知道中秋的來歷么?”我歪著腦袋想了想說“中秋不就是秋季的正中么?”奶奶笑著說:“算你歪打正著吧!古時候七月、八月、九月這三個月叫做秋季八月是仲秋之月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處在秋季的正中所以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中秋這一天月亮最圓月色最美。人們常常把月圓看成團圓之意因此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是親人團聚的最佳節日。”“呵呵看還是我最聰明吧!”我得意地說。 “那你猜得出月餅的來歷么?”這下我可沒辦法了只好向爸爸幫忙。爸爸說“據史料記載元朝末年民不聊生許多有志之士準備起義。當時起義軍的`領袖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藏在圓餅里送到各戶人家約定中秋節起義。到了中秋節那天大家一起動手殺死‘韃子’揭開了起義的序幕。從此中秋節這一天制作月餅、饋贈月餅就成了一個民俗既然是團圓節就把月餅做得圓圓的。”“沒想到這小小的月餅還有這么大的來歷呢!”說完我輕輕地咬了一口手中的月餅。大家都笑了……
夜漸漸深了可我一點都不累反而覺得這個傳統的中秋節過得特別的有意義。
中秋節的日記 篇2
今天是中秋節。吃過晚飯后,我和家人一起到頂樓上去賞月。
夜幕降臨,一輪圓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著幾絲羽毛般的輕云。我和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聊著家常,感覺美妙極了。我想起了唐代詩人的李白寫的《月下獨酌》,隨口大聲吟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話音剛落,掌聲四起。大家對我聲情并茂的表演大為贊賞。
爺爺告訴我,賞月是由古至今最具大眾化的習俗,中秋節是在唐代定的節日。月到中秋分外圓,古人見月圓,自然想到親人團聚。中秋節賞月既是家庭式的活動,又是親朋好友的聚會。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屋頂或露天公共場所擺上美味的月餅或時令佳果,沏上一壺好茶,邊賞月邊品茶,一起聊天敘舊,不亦樂乎。我端起茶杯,說道,讓我們共同舉杯,展望未來,干杯!
我仰頭望著十五的.圓月,像一只雪球,鑲嵌在墨藍墨藍的夜空上,顯得格外皎潔。今年中秋節,我不僅品嘗了美味的月餅,還了解了中秋節的由來,真是開心。
中秋節的日記 篇3
秋節是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這個中秋節正好趕上爸爸上班。
中秋節一早,爸爸上班去了,我和媽媽拎著月餅去了外婆家。外婆給我們準備了好多好吃的:甜而潤的蘆粟,糯而香的桂花糖藕,鮮而補的老鴨湯......當然少不了過中秋必備的'月餅。
當我吃著這些美味可口的菜肴時,我突然想到,爸爸在單位那么辛苦地工作,他現在吃什么呀?我立刻起身到廚房間拿了幾個保鮮袋,從菜碗里把每個菜都夾了一些放在袋子里,大家不解地看著我。
外公摸摸我的頭說:“里面還有,慢慢吃。”而媽媽則臉色一沉:“你這是干嘛呀?好好吃!”我把手里的袋子在他們面前晃了晃,不服氣地說:“這是給我爸爸的。”大家先是一愣,而后不約而同地笑了。外婆一邊往袋子里夾鴨腿,一邊開心地說:“我們都不如你想得周到,真懂事!”帶著這些我用心給爸爸預留的美食,我和媽媽乘車回到了家。
這一天雖然很累,但我和媽媽還是等到9點多,辛苦一天的爸爸吃著我特地從外婆家帶回來的菜,笑得像朵花一樣。當我們全家坐在陽臺上一邊賞月,一邊分享月餅時,不一會兒爸爸就靠在椅背上睡著了。
這時,天空中的月亮被薄云悄悄遮住了,皎潔的月光變柔和了,微微的秋風吹拂著,仿佛不忍打擾爸爸想讓他好好休息。雖然這個中秋我們全家聚在一起的時間很短,但我還是很開心。
中秋節的日記 篇4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日記】相關文章:
中秋節了日記08-06
中秋節的日記09-28
中秋節的日記06-20
中秋節的日記06-24
中秋節見聞日記06-30
中秋節小學日記06-30
高中中秋節的日記07-03
中秋節賞月日記07-02
中秋節小計日記07-03
中秋節的火把日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