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評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天》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秋天》評課稿 1
11月5日聽了孫xx老師執教的《秋天》一課,這是部編新教材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全文共三個自然段,描繪了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種景物發生了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我聽了孫老師的課,有所啟發,有所思考。
低年級兒童,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識詞的教學效率。孫老師關注了一年級的年段特征,整堂課以識字、識詞教學為主,抓住了教學的重點。比如,學到“樹葉”一詞時,隨機認識“樹”,讓孩子們來比較”樹”這個字中間的木字旁和原先學過的“木”字有什么區別,讓孩子們積累更多與樹有關的詞語,比如樹干、樹枝、樹葉等,教學目標十分明確。
本堂課中,孫老師借助媒體,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比如學到第二段,讓孩子們來體會“天空那么藍,那么高”時,借助了直觀的圖片。
另外,孫老師在教學中注意了細節,如:訓練學生用“一會兒……一會兒……”說話,提醒學生把話說完整,同時指導兒化音鵝讀法;讀句子時提醒學生注意句子后的“!”,讀出感情;讀句子“天空那么藍,那么高”時,范讀讓學生很直接的感受讀法;指導讀句子不拖音等。
我認為在指導學生認識大雁南飛排“一”字和“人”字時,老師如果也借助視頻,把視頻的觀看和文本的閱讀及時聯系起來,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個想法。
《秋天》評課稿 2
《秋天》是部編新教材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全文共三個自然段,描繪了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種景物發生了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在今天下午的同課異構活動中,我聽了王筱婕老師的課,有所啟發,有所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兒童,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識詞的教學效率。王老師遵循《課標》的要求,關注了一年級的年段特征,整堂課以識字、識詞教學為主,抓住了教學的重點。比如,學到“樹葉”一詞時,隨機認識“樹”,讓孩子們來比較“樹”這個字中間的木字旁和原先學過的“木”字有什么區別,還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說認識的木字旁的字,然后又幫孩子們整理了課文中已經出現過的木字旁的字——棋、橋、桃等,最后再予以總結這些事物都與“木”有關,所以都是木字旁。這一環節,既幫孩子們回憶整理了相關字詞,又學習了新的偏旁,明白了字的意思。如果能結合圖片,讓孩子們積累更多與樹有關的詞語,比如樹干、樹枝、樹葉等,那就能一舉多效了。王老師也抓住了本課字詞教學中的那些重點,如“一片片”、帶“一”的短語,帶“了”的短語,教學目標十分明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養成閱讀興趣是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的保證。本堂課中,王老師借助媒體,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比如學到第二段,讓孩子們來體會“天空那么藍,那么高”時,出示兩幅圖畫的對比,讓孩子們直觀地來理解文本內容;又借助“蘋果”、“棉花糖”等非常可愛的圖片,讓孩子們來學說句式“( )那么( ),那么( )。”雖然在這篇課文中關注句子教學,有點為時過早,畢竟這是孩子們正式學習課文的.第一篇,應以字詞教學為主。但是現場學生的回答,讓我認識到,借助了直觀的圖片,孩子們是可以把這個句子說好的,而且孩子們說得興致勃勃。在認識大雁南飛排一字和人字時,老師借助了視頻,這個視頻的出現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如果此時,老師能把視頻的觀看和文本的閱讀及時聯系起來,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對于一位正式走上教壇僅僅二個月的新老師而言,我覺得王老師能上出這樣一節教研課,已經很不錯了。當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努力。比如,作為第一篇正式學習的課文,應該帶領孩子們先來認識自然段,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標注自然段,只有這樣扎扎實實地教,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才能逐步提升。初讀課文后,逐句學習,認識新字新詞,總感覺有點支離破碎,是否應該先讀全篇,然后讀第一段,然后再隨文識字,而不是抽出一句,讀讀,學學。作為一篇課文的第一課時,學習了三個自然段,內容的安排也過于飽滿,導致每個環節未能充分展開。寫字教學時,教師的指導還不夠細致,對于“了”和“子”,可以同時出現,便于比較字形,幫助孩子區分,然后來鞏固記憶,書寫時對于“壓線筆畫”的強調還不夠。
沒有完美的教學,課堂總是留有遺憾的。但出現的問題,正是我們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出發點。對于我這樣一個雖然教齡不短,但仍是低段教學的新手,我相信在“文英語文合作共同體”內,在王琦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我也能和大家一起,不斷實踐,不斷摸索,不斷前進。
《秋天》評課稿 3
《秋天》是一首詩歌,作者用淺顯的文字,采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發了作者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滿腔激情。劉老師的這堂課目標明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探究文本,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借助多媒體了解了課文描寫的秋天的景物之后,劉老師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然后引導學生說話。這種分層學習的方式,關注了全體學生的需求,讓全體學生在成功——自信——興趣——成功的.良性循環中,強化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了語文素養。
二、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寫了秋天的田野里、小路旁、果園里的迷人景色和豐收景象。金黃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繽紛的野菊花、紅紅的蘋果、紫色的葡萄……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部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說說:美麗的向日葵姑娘,你在想什么呢?練習說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恰當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使靜止的語言文字一下子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秋天》評課稿 4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于“關注自然”單元。本課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為緯線,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
首先,我來說學法。本堂課李老師采用的課型是體驗式+要素組合+平臺互動+二元方式,調動了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李老師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接著,我來說教學過程。這節課是按“引秋——誦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
教學的重點突出在“誦秋”環節;教學難點體現在“品秋”環節。引秋部分為時3分鐘,教師利用“回憶并搶答有關秋的詩句”這一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使學生能更快地融入到課堂中來。頌秋部分為時16分鐘,通過9次有梯度的練習朗讀,歸納總結朗讀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品秋部分為時18分鐘,這部分注重啟發學生動用各種感官進行學習,我們也看到了教學效果。如:學生說自己似乎聞到了瓜果的香味,感受到了閑適安逸的心情。
老師的教學機智,也讓人眼前一亮——學習“輕輕搖著歸泊的小船”一句時,教師由《江雪》一詩移情于此,巧妙地引導“釣的就是心情” ,多有詩意!如果在練習說話的環節中能啟發學生任選一個或者幾個角度來說,就更好了,可以避免套公式說話的生硬場面。寫秋環節為時8分鐘,教者根據“閱讀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現美的習慣。
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其中,“秋天穿梭在森林里”、“秋天偷的夢”、“夜幕在雨水的浸濕中更深邃了”這些優美的詩句讓我們欣喜的看到了學生的心中已經充盈著果子甜蜜著對秋天的愛意。課后的作業設計體現了教者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不過,本堂課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討和改進之處:朗讀訓練的目的'應該更明確,一節課能成功地訓練2——3點就很好了,不要先無目的地讀,再點評,沒有效率。
朗讀技巧中的“入情入境”應該建立在對內容的理解之上,應該是學完全文后水到渠成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到位,如:寫秋環節的點評不能只用“好”來點評,要切實,有針對性;板書要注意完整性。總的說來,李偉民老師的這堂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希望今后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多下功夫,激勵學生“主動質疑”。
《秋天》評課稿 5
11月20日,我有幸參加了沙河市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的培訓,同時觀摩學習了青年教師韓艷峰老師的精彩的課堂,印象深刻,感觸頗深。
韓老師講的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秋天》,這是一首現代詩歌。七年級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韓老師盡量充分發揮老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來完成學習目標。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 一) 創設學習的情境和氛圍 韓老師以歌曲《春天在哪里》開始了課堂活動,她首先讓學生聽并跟著一起唱,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了,接著她又讓學生說出描寫春天的詩句都有哪些,然后很自然的過渡到了秋天的話題,導入了新課。這堂課中,韓老師不時的`適時插入音樂,營造了和諧優美的教學氛圍。再講第三段少女思戀圖時,韓老師就是在悠揚的背景音樂中,讓學生一邊看圖畫,一邊想,音樂幫助學生感受到了詩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喚起了學生心中情感,使學生的心靈產生了共鳴。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者作用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葉圣陶說過,教育者必起于達到不教的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韓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只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后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去體驗 和探究,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形成技能 ,發展思維。韓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很是突出。首先,韓老師讓學生自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讓學生總結出哪些字的讀音不準或錯誤,適時引導出詩歌朗讀的第一步,要讀準字音。緊跟著以第一節為例,給學生具體的講解怎樣劃分朗讀節奏,哪些字詞應該重讀,怎樣讀出詩的感情。 然后就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剩下的詩歌的朗讀。韓老師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引導學生實實在在的去探索,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在這堂課上,學生們很快的掌握了節奏的劃分并能有感情的了,效果很好。
(三) 注重師生評價,生生評價。每個問題的解答,或朗讀,都鼓勵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非常活躍。
(四)教師語言簡練,恰到好處 由于本課是一首詩歌,在教學時,韓老師的語言簡練,優美,富有詩意,飽含感情,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韓老師沒有一句多余的話,每一個提問,評價,每一句過渡都恰到好處。
(五)精心設計練習,體會學習的快樂。 詩歌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韓老師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按照《春天在哪里的》的韻律,根據課文的內容,把課文改編成一首歌。學生們更活躍了,寫歌詞,唱歌。課堂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同時鞏固和加深了課內知識。
(六)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更富有生機 這節課,韓老師對電子白板運用得恰到好處,白板為教學服務,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比如講第三段少女思戀圖時,韓老師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幅秋野畫面,讓學生觀察并感受畫面中缺少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韓老師又展示出一副畫面,學生比較哪個好,好在哪里,生動直觀的畫面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她不像我們有的老師,只是死板硬套的在課堂上放課件。而韓老師這節課使得信息技術和教學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這次課堂使我受益匪淺,以后我要汲取其中的優點,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
【《秋天》評課稿】相關文章:
《秋天》評課稿04-04
《秋天》評課稿04-13
秋天的懷念評課稿04-03
秋天的雨評課稿04-08
《秋天的雨》評課稿09-13
(精選)《秋天的懷念》評課稿03-19
《秋天的懷念》評課稿【經典】01-25
《秋天的懷念》經典評課稿06-25
秋天的雨評課稿08-23
《秋天的懷念》評課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