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時間:2022-07-10 15:05:23 春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通用7篇)

  春節(Spring 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以下是春節節日小報內容,歡迎閱讀。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通用7篇)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1

  廣東各地春節習俗

  與北方地區相比,嶺南的春節慶祝活動可分為廣府、客家、潮汕、雷州半島以及瑤、壯、畬少數民族五個文化區域。如春節食品和習俗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南國風情以及重商務實、講究意頭、平民意識較強、崇拜鬼神等,各大區域則各有差異。

  廣府地區的春節習俗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其中以廣州及周邊地區表現最為明顯,廣府邊緣地區如粵西一帶則保留了較多與驅儺、巫術相關的傳統;

  客家地區保留了較多帶有中原或荊楚文化的傳統習俗,如除夕沐浴、照虛耗、送窮、鞭春、人日吃七樣菜等;

  潮汕地區大抵延續了明清以來的習俗傳統,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如臘月二十四日送神朝天,除夕夜圍爐,元日以齋祀先、親友拜正,正月初四迎神下天,立春前一日迎春,正月初五后有鄉人儺以‘禳災’,各地皆有迎神演戲等賽會,上元夜則有婦女行橋度厄、秋千戲、插松竹枝等活動。”

  最接地氣以及受大眾喜愛的民間節慶活動是“行花街”,“行花街”不僅僅是家人一起購買鮮花“以娛歲華”,還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蘊,年桔、桃花、水仙是花市必備的鮮花,鮮花也多取名“發財樹”、“富貴竹”、“黃金果”等等,象征好的意頭,寄寓了嶺南地區的人民期望來年大吉大利、大展宏圖、財源滾滾的美好愿望。

  傳統節慶為廣式春節增添韻味

  廣府地區

  代表城市:廣州、佛山

  行花街,逛廟會

  今年的迎春花市節慶采取“3+15”的模式,即春節前3天11個區的傳統迎春花市以及春節期間15天以民俗表演、非遺展示、燈光藝術、主題花展、文體活動為主的城市嘉年華活動,在市區多個繁華地段或文化景點都可盡情參與,包括花城廣場、荔枝灣涌、天河體育中心、海珠湖、云臺花園、越秀公園、廣州塔南越王宮博物館、廣州博物館等。

  2017年(第七屆)廣府廟會將在2月11日至17日舉辦,以城隍廟忠佑廣場為主會場,以北京路、文德路等地為支點,本屆廣府廟會有青年廟會、水上廟會、地鐵廟會、小巷廟會、祠堂廟會等多種形式,包含了祈福、民俗、美食等多項文化內容,猶如一盤新春民俗大餐。

  即日起至2月12日(農歷正月十六),佛山將舉辦第八屆佛山(禪城)嶺南年俗歡樂節。嶺南天地、南風古灶、祖廟、梁園等熱門景點將上演一系列體現禪城“嶺南文脈”的節慶活動。到祖廟祈福燒香必不可少,此外,“佛山首屆新π民藝節系列主題活動——回到時間里”以粵劇、石灣陶藝、舞獅、剪紙、版畫為元素進行的場景還原,可以讓游客回到小時候,體驗父輩的春節。

  潮汕地區

  代表城市:潮州、揭陽

  大桔拜年,賞安仔燈

  潮州有“新年贈桔,大吉大利’的說法,初一要帶上“大桔”去拜年。潮汕各地還會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皮影戲,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走訪各個村鎮進行表演、拜年。

  而在古城揭陽,“安仔燈”則是用泥捏成玩偶一樣的小人形再穿上用布料剪成的衣服擺放在燈櫥里,組成一幅幅充滿故事色彩的屏燈,每年元宵節前,在“門樓鄭”擺安仔燈已經成為揭陽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民俗,今年亦不例外。據說這一習俗起于明朝,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客家地區

  代表城市:梅州

  別樣客家風情年

  客家人推崇“百節年為首”,將春節視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慶。“冬至”一到即開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戶戶開始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喜滋滋迎新年。當地的過年習俗,祭灶、守歲、開大門、吃歲飯、出年界等等,花樣不一而足。

  客天下廣場將舉辦“2017到廣東過大年——梅州最好玩”主題活動;從1月28日至2月3日每天有三場免費斗雞表演在客家小鎮鳳舞閣上演。此外,梅縣區靈光寺從年初一到初七都有祈福活動,興寧市熙和灣客鄉文化產業園將推出燈光展以及傳統雜技表演,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將在年初三舉辦“花萼樓祈福”活動,百侯鎮侯北村在元宵節將舉辦迎“龍珠燈”等,這些都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年俗。

  雷州半島

  代表城市:湛江

  特色“年例”,人龍舞

  在湛江人眼中,過年例甚至比過春節還要隆重。年例基本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聯合一起舉行。年例以敬神、游神、擺鐘、祭禮社稷等形式為主,其間,各村輪流大擺筵席,宴請賓客,穿插各種民間藝術展演如人龍舞、儺舞、飄色、上刀山、過火塘等,令人目不暇接。

  引進有“天下第一燈”美譽的四川自貢藝術燈會,湛江首屆新春燈會于1月20日在湛江奧體中心正式亮燈,為期28天,橫跨春節、元宵節、西方情人節,為春節添彩。此外,2017廣東安鋪特色美食節在廉江上演,霞山特呈漁島度假村還將舉辦大型音樂之夜、舞魚特色巡游、美食歡樂一條街等。而到東海島觀看被譽為“東方一絕”的人龍舞表演,同樣不容錯過。

  少數民族地區

  代表城市:連州

  跳長鼓舞,賞鷹嘴桃

  春節期間的粵北連州街頭,隨處可見盛裝打扮的`瑤族同胞,尤其是戴著精致頭飾的瑤族姑娘,婀娜多姿,風情萬種。

  每年的春節期間,古城連州都籠罩在一片春意盎然中——鷹嘴桃花次第開放,賞桃花、看石花、體驗瑤族風情,不亦樂乎。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潭瑤族長鼓舞是民間歌舞的典型代表,游客可在此欣賞到長鼓舞、舂米舞、布袋木獅舞等多種瑤族特色舞蹈。

  冬季的連州菜心、臘味也是有口皆碑,不可不試。

  春節的風俗

  提起春節的過法,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想到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著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等,它以工整、簡潔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2

  “春節”的起源

  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紙”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

  “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3

  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掃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慢慢撤

  這個順口溜反映了苗族的過年習俗的一些準備過程,同時,它還傳遞著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苗族的過年習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苗族歷史上很貧困,做了一年的準備,只有在三十夜這天才好好消費、享受。當然,這是以前的生活場景,現在生活改變了,幾乎天天都是過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苗族同胞過年,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是在農歷十月的“卯”(兔)日。有時幾個村寨聯合過,有時排好次序輪過,往往要持續一個多月。節前,家家準備酒、肉、魚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準備新衣服。

  苗族的過年,各種活動極為豐富。主要活動有斗牛、賽馬、跳蘆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飽,裝飾好,牽到斗牛場。各村寨都有傳統的斗牛場,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臺。斗牛時,滿懷興趣觀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苗族的過年習俗:

  一、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準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苗族的過年習俗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秋千、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二、百獅會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于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云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容,土里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苗族喜愛舞獅跟遠古的傳說和圖拜相關聯,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為害苗山。一群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吞食牛羊、莊稼的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來,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條毒計,譴魔女用五彩繡球把群獅誘入波濤洶涌的東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亞果為救鄉親們出苦海,不畏千辛萬苦,翻山涉水,終撈起了飄浮在海浪上的繡球,把吉祥的獅群重新引回苗山,蕩平了作惡的妖魔鬼怪。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苗鄉就有了“百獅會”。

  三、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初一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于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四、吃排家飯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還有“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辭,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請,也不必帶什幺禮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列壤”,直譯為漢語叫“吃排家飯”。誰個村寨的戶數多、留客吃“排家飯”的時間長,誰個村寨的聲譽就高。不但說話有人聽,做事多人幫,就是小伙子找對象也比別村容易得多。凡讀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人,無不深深地被其中這樣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見魚人,便邀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由于這種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漁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數日”而后才“辭去”。欲遂當年漁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4

  1、煉歲守歲到天明

  吃過年夜飯,家中的長輩便開始煉歲。

  煉歲,就是要用最硬的雜木和木炭保證灶里和火盆里的炭火一夜不熄。這是從古時先民對火的崇拜引發,傳承而來,現引發為:香火不息,紅紅火火的寓意。一家人圍著火盆,吃著零食,談古論今,說天道地,是一年中最融洽、和諧、吉祥、平安之夜。

  而守歲是年輕人的事,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到這天,會三五成群相邀相聚,或到東家,或到西家,盡情玩耍,一夜通宵到天明,長輩是不干預的。因為,這是年青人為長輩“守歲”,祝他們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初一,因為這天的'講究最多。

  2、男人起床下廚

  忙了一年的女人,今天要放假。

  她們不掃地、不洗衣、不做飯。

  正月初一,松溪的習俗是男人下廚,女人休息。

  其實這一天的飯、菜很簡單——全家吃素(齋),有一飯一菜一湯即可。飯是米飯,菜是拌三鮮(即用芋頭絲、韭菜、豆腐泡、冬筍等涼拌),湯是米湯煮菠菜。這些作料都是頭天洗凈切好的。灶里有頭夜煉歲的炭火,撥開即旺。

  不管多少笨手笨腳的大男人,今天也得下廚體驗生活。不過,不管飯菜的味道如何,都會得到女人們的贊許。

  3、全家出門走年運

  大年初一,無論年老的婆婆或年輕的媳婦,都會早早的在家中客廳點燃一柱高香。然后,根據黃歷上的指導,確定吉利的方向與家人走出城門,走向郊外。

  踏青,享受大自然初春的氣息;

  二是到廟里上香、祈福,許下一年的心愿。

  一家上街,曰:走年運。

  正月初一,當地人有不上門(即不去別人家串門)的習俗,因此一家人都上街。松溪是個山城小縣,只要從街頭走到街尾,就一定能碰上那些出門求學、經商或工作歸來的新朋老友,大家握手言歡,暢談別后情形,人人喜形于色,其樂融融。

  4、忌諱忌口討吉利

  為了討吉利,正月初一,松溪人忌諱生病、借債、打官司。

  松溪人這天不得上門討債、討飯、借東西。也不上醫院看望病人,或上公安、法院理論。如有老人作古,也不聲張,必須到初三過后,再通知親友。

  忌口方面,主要是不講臟話,不打罵孩子,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有騎車的、放鞭炮的,如果發生了碰撞,一般說聲“對不起”道個歉,回聲“沒關系”也就過去了。人們在這天都成為更加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社會更加和諧、融洽。

  還有些忌諱的東西,如數字上的“四”和“七”,語言上的“無(沒有)”等等。

  5、添碗添筷添福壽

  松溪人過大年過三天,曰“過三天年”,這三天,不論是大的商店還是小商小販,打工的、做手藝的都休息。但只有賣碗、筷的例外。

  正月初二,家家主婦相邀上街去買糕、買碗、買豆腐,稱“出財”,取高(糕)升、穩(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腐”)之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中添丁、添口、添福、添壽。這一天,街道兩旁的地攤一個接一個,各種餐具琳瑯滿目,確是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6、冰糖蜜棗甜蜜蜜

  拜年,從正月初二開始,晚輩必需上門給長輩拜年,俗稱“初一年初二客”。

  新年頭幾天,輩份大的老人,一般不出門,在家里等晚輩上門拜年、問安。晚輩給長輩的禮物很簡單,一包冰糖、一包蜜棗,便是對長輩的敬重,預祝長輩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拜年,一般是一家人同時出動,丈夫帶上妻子、子女,去看望長輩。而長輩會將早就準備好的一個小紅包及兩個雞蛋回送給晚輩,祝愿晚輩新一年生活圓圓滿滿、順順利利。

  而新婚夫妻拜年,就得預約了,長輩會安排晚輩中的若干對新人同時相聚,中午一定要安排宴席宴請新人,互相認識,以期加深了解,曰:“請新客”。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5

  臘月

  送灶神

  年廿三,送灶神。今天是年廿三,你們家送灶神了嗎?在湛江,人們會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善惡。每逢此時,人們會把灶君神位打掃干凈,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

  洗邋遢

  民間有言:“年廿八,洗邋遢。”臘月下旬起至年二十八,家家戶戶都大搞清潔衛生。在這期間,人們會清洗洗家具、窗戶窗簾、碗碟、床鋪......個人也會趁著這段時間,洗頭理發......把一切打掃的干干凈凈,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

  掃塵

  搞衛生時,湛江人家里會備一個新掃把,用它掃掉屋頂四角及墻上灰塵、蜘蛛網,我們稱之為“掃塵”。人們希望通過掃塵,把疾病、晦氣、禍害一齊掃出門外......再說“塵”和“陳”是諧音,因此掃塵有著“除陳布新”涵義。

  添新衣

  過大年,湛江人講究穿新衣。新衣服、新面貌,有著辭舊迎新的意思。臨近春節,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逛街買衣服。由于民間喜歡以紅色象征吉祥,因此人們在選購時都會偏愛紅色系,把自己打扮的優雅些,精神些,意味著一年到頭精氣神滿滿。

  備年貨

  從年廿五開始,人們就忙于辦年貨。在城區,人們會到超市、市場購置年貨,瓜子、糖果、水果、蔬菜......在農村,人們則浸米舂粉,準備過年的食物。每逢春節,湛江農村多做籺、木葉夾、炸角仔、炸煎堆、蒸年糕......這些年貨除了自家吃,大部分都會拿來走親訪友。

  趁圩

  趁圩,在北方又稱作“趕市集”。在湛江農村,每個鎮都有屬于自己鎮的“圩日”,每逢“圩日”,附近的農民、村民就會聚集到“圩市”里,進行商貿交易。年近晚,家家戶戶都會到“圩市”去“趁趁熱鬧”,購買自家需要的商品、年貨,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還有理理發什么的。

  除夕

  貼年紅

  “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天午后,每家每戶開始貼年紅,即貼春聯,又叫貼對聯,古時稱做“桃符”、“門貼”。春聯的內容廣泛,寓意著喜慶、吉祥及對未來的期望、祈求。除了貼春聯,湛江人家里還有貼門神、年畫,倒貼“福”字等等。門神多是歷史上的一些顯赫人物,他們威嚴有殺氣,有辟邪擋災的寓意。

  殺雞

  在北方,每逢重大節日人們會做餃子慶賀;在湛江,湛江人則認為無雞不成宴,因此年夜飯上,雞便成為一道不可缺少的菜肴。天剛破曉,人們就開始忙綠起來,燒水、殺雞、拜神......湛江人好做白切雞,媽媽時常跟我說,煮雞不能煮太熟,斬雞的刀要鋒利,一刀一塊,醮的漿汁要文火熬制......

  拜神

  湛江人信奉神靈,在吃年夜飯前一定要拜拜神,祭祭祖。根據傳統習俗,人們會先先拜灶君(廚房神)、土地公、再拜五土龍神、家里的祖宗......

  年夜飯

  待香燭燒完,年夜晚便可開吃啦!湛江人十分注重年夜飯,除了合家團圓,共聚天倫,更重要的是祈求一家人齊齊整整,平平安安。這一天,湛江人對飯菜也是極有講究,飯桌上一般除了有雞(寓有計),還有魚(寓年年有余)、蠔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假若家里還有游子未歸,人們會在飯桌上擺上未歸人的碗筷,象征團聚。若家里有新婚夫婦,也會多擺一副碗筷,取來年添丁吉意。年夜飯一般都會故意多做些,吃不完便留至明年,表示豐盛有余有剩。

  壓歲錢

  壓歲錢,在湛江俗稱“穿衫帶”,也有稱“利是”。每逢春節,小孩們就特高興,因為又可以“逗利是”啦!利是一般是由長者給后輩,以兒童為主,當然,未結婚的成人也是可以收到利是滴~壓歲錢意在鎮壓邪崇,希望小孩快高長大,聰明進步。

  守歲

  湛江流行守歲,子時一到,炮竹齊鳴......小城四處喜慶洋洋。如今,城區里很多市民都會以看聯歡晚會電視取代守歲,跟著電視節目一起倒數,踏入新的一年~

  春節

  開門

  在湛江農村,人們很看重初一的開門,清早,人們會先敬香祖先,給長命燈添油,接著便燒鞭炮開門。寓意著開門紅、吉星高照、五福臨門。這一天,部分農村會習慣吃素。

  行大運

  正月初一是新年,小城里四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清早醒來,人們會穿得漂漂亮亮的出門,去行大運,人們多會去茶樓“飲早茶”,與家人、友人互拜年,吃飽了便去逛街、游公園、看舞獅......這一天,遇見相熟或不認識的人都會道“新年好”、“恭喜發財”等祝福的話語。

  新年之忌

  年初一是一年的伊始,湛江人也喜歡把這一天,引伸為一年。時時處處小心、圖吉利、忌丑話、避錯事......若不慎說了半句不吉利的話,便會立即補救!如:“逢兇化吉”、“丑事不靈,好事靈”.....若不小心摔破一個碗碟,會馬上連聲擋駕:“落地開花”、“花開富貴”。新年的開始,湛江還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

  初二,開年

  年初二,又稱之為開年。全家人一起吃過開年飯,就標志開年啦~隨后,人們便帶上禮物,攜兒帶女的去串親訪友,你來我往,城鄉里四處都是人群。

  回外家

  在湛江,有著年初二,回外家的習俗。這一天,女婿們會帶著妻子、孩子們去拜見岳父岳母,和他們一起吃午飯。

  彈赤口

  年初三,廣東人多叫“窮鬼日”。清晨,人們會早起放鞭炮送窮鬼......湛江人則偏重祛除“赤口白舌”毒咒,在農村,天還未見亮,人們就會就燃放鞭炮,并加點鹽,讓其彈掉。由于“鹽”與“言”同音,意把是非流言除掉,俗稱“彈赤口”。

  人日

  年初七是人日,即為人的生日。按照傳統,從年初一到年初十,都有特定的生日,即“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兵、十賊”。所以到了年初七這天,人們就會共同祝賀,通常會跟除夕一樣,劏雞殺鴨,合家吃大餐。在過去,人們有吃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但現如今,由于太繁雜,便改為吃大魚大肉。

  湛江年例

  過了年初五,湛江各村的'年例陸陸續續地相繼而來,今天是這個村,明天是那個村,煞是熱鬧。年例期間,家家戶戶放炮竹、燃煙花,轟轟烈烈...在湛江,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做年例時,人們會認為來客越多越光彩,面子越大,便會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齊來相聚。湛江年例,樂在吃和看,年例上會有很多精彩節目,每個地方都會自己的傳統節目,常見的有游神、穿令、舞龍舞獅、飄色、大戲、過火海等等。

  吊燈

  湛江農村盛行“吊燈”的習俗,凡是去年家里添了男丁,都要在春節期間會到本村的祠堂、廟宇、土地神前搭燈棚,吊掛各種花燈,故稱“吊燈。傳統上意為向老祖宗稟報,氏族里增了一員,通俗一點就是"報戶口",日后上族譜。“吊燈”一般會選在正月初十至十二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吊燈”時,人們還會請來親戚朋友,擺上幾座,飲宴慶賀。

  元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

  古往今來,元宵節都十分隆重~

  在湛江,每個地區“鬧元宵”的習俗都不盡相同!

  元宵三絕

  吳川梅菉的慶元宵可是湛江市規模最大滴~這一天晚上,人們會游神、開燈、舞龍舞獅、放煙花、過花橋、看泥塑、游飄色、演大戲等,而吳川元宵活動中的花轎、泥塑、飄色被稱為“元宵三絕”,在中外都享有極高聲譽。

  分“社肉”

  在雷州和湛江的一些農村,元宵節還盛行一種入社分豬肉活動。即村里會買回生豬,把宰成的“刀肉”以及豬頭、豬腳、豬下水,全部放入大鍋煮熟,撈起后抬到廟中拜祭后,然后按份數分“社肉”,村民連同“社飯”帶回家中,不可復火,全家齊食,家中的畜類也要喂一些。相傳,吃了“社飯”、“社肉”,便能人畜興旺。

  吃湯圓

  在湛江城區,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即為“元宵”,表示全家團圓;糖水甜餡,也寓意著往后的好日子會越過越好。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6

  春節傳統習俗:

  1、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風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愿望和辭舊迎新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歡樂氣氛。

  3、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氣,準備迎接來年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4、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5、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6、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習俗。守歲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氣氛,是節日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9、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有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10、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方式多種多樣,有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賀年片”。

  11、迎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后),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一年里大發大富。

  12、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習俗。舞龍起源于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一種儀式,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表現形式。

  14、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于南北朝。在我國,舞獅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

  8、吃餃子

  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習俗亦不相同,有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 篇7

  早起:有的人認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所以要早起。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給壓歲錢: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占歲: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風俗。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團圓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各地有意思的春節風俗

  1.華北地區

  北方的春節,除了必不可少的廟會,各地又有多種獨特的習俗。

  捏油燈:在山西晉西北的岢嵐縣民間,從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們在幾個晚上都要點油燈。嵐縣人捏燈盞,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蕎面、糕面數種。捏蕎面燈盞,要捏成形后放在籠屜中蒸熟;糕面,即軟黃米面燈盞,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燈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蕎麥面做燈。用白面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燈”,用養麥面做的叫“鐵燈”。

  剪春幡:在南陽鎮平一帶,農村婦女習于立春日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志

  跑竹馬: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內各地。這種活動內容,通過有關資料的證實,至少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風行于山西農村、城市一種民間活動形式,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于廣場或街頭巷尾。

  2.西北地區

  年味漸濃盤點各地春節風俗

  隴縣社火:是節日迎神賽會扮演的雜戲雜耍。“社火”的淵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動中,逐漸加進了其它雜戲雜耍的“百戲”廣場娛樂活動。起初,是作為民間趨吉避兇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漸演變成了迎春賀年的娛樂活動。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破五:意思過了今天過年中所忌諱都破了,生產開始正常,清晨鳴炮慶祝,但這一天也是忌諱最嚴的一天,呆家里不作事更不能出門。今天也是過年敬香供神最后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鳴炮。

  3.華中地區

  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中原地區保留了大量傳統民俗。

  年味漸濃盤點各地春節風俗

  漚柏枝:豫西一帶,農歷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將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麥糠或谷草的柏枝點燃,俗稱“漚柏枝”。漚柏枝時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從柏枝火上跨過,稱跨旺火。有的還在當院中高掛一燈籠,稱作。掛天燈。據說,掛天燈、漚柏枝、跨旺火可。鎮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兇神

  冬舂米: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安徽和縣、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后第三個戊日,恰好是農歷臘月初六或初七,民間稱作“臘米工日”。這天取水舂米,邁入倉中,故稱。冬舂米是在黃米的基礎上再囤制一次。

  放人丁炮:漢族歲時舊俗。流行于安徽歙縣地區。農歷正月初二,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內集合,由庭長或代表發給爆竹,一般每人三枚。凡有兒子的男子,每人加發小爆竹十掛,一掛一百枚,取百子吉祥之意;無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燒香求子。民間認為,這天是求子最好的日子。

【春節節日小報內容】相關文章:

春節小報內容簡單01-05

春節小報內容簡單文字02-09

春節小報01-14

關于春節文化內容02-03

春節的民俗活動內容01-19

盛大的節日春節日記06-22

傳統節日中秋節的內容09-05

傳統節日春節日記06-21

春節習俗有哪些內容02-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天堂在线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 在线日韩三级 | 色综合狠狠干 | 国产特级全黄一级毛片不卡 |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高清1 |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 免费看黄的视频网站 | 丝袜综合网 | 干妞网免费视频 | 亚洲第成色999久久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 日韩视频在线一区 |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 丁香在线视频 |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 bl高h各种play浪荡受np | 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无限资源 | 一边脱一边摸一边揉免费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 欧洲在线视频 | 日韩免费视频网站 |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老司机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 26uuu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妖精 | 国产1页 | 亚州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 黄网在线免费看 | 久久久午夜精品理论片 | 日日操日日舔 | 毛片免| 两性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精品福利 |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