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灶節作文 推薦度:
- 祭灶節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祭灶節作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祭灶節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祭灶節作文 1
我國有很多的習俗你知道嗎?今天我在給大家講一講我國的一種習俗祭灶節。
祭灶節也稱小年,一般是在農歷的`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小年祭灶是民間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職從而進行的祭拜儀式。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臺邊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灶神坐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橫額是一家之主”。此外,為了讓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比如哪家是好人,哪家是壞人。如果犯了小罪就減壽100天,如果犯了大罪就減壽365天也就是一年。所以人們用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點粘在灶神嘴上,取嘴甜”之意,讓灶神在天帝面前盡是給自己家中說好話,來年家里就會好運連連,至少不會有災禍。
我和爺爺奶奶給灶爺爺和灶奶奶磕完了頭,我就問奶奶能吃桌子上的東西嗎?奶奶說:現在還不能吃桌子上的東西,因為香還沒有燃玩呢!等香燃完了才能吃。”
原來是這樣。
祭灶節作文 2
南宋詩人范成大又有一首詩:“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這首詩是描述人們祭灶君的情形。而祭灶節正充滿了我的家鄉慈城的特色,下面就來看看我們慈城人是怎么過祭灶節的吧!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也稱為“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神”的儀式。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匯報人間的情況。人們會在灶王爺的神像前陳設祭灶果,點上香燭,送灶王爺上天。在送灶王爺上天前,人們還會在灶王爺的`嘴唇上抹一層從糖瓜上挖下來的糖,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之后,人們將灶王爺的神像火化,再換上新的;還有些地方是把灶王爺的神像換一面貼。無論怎么樣,大家都是希望灶王爺保佑我們來年有一個好年景。
也許,慈城人和別的地方過祭灶節有一些不同,但是慈城人和別的地方的人的初衷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祈求灶王爺的保佑。
祭灶節作文 3
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善惡行徑,待到每年臘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至灶王之手。因此,灶王被稱為“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灶的儀式,稱為“祭灶節”。為了讓灶王多說好話,民間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灶和送灶的儀式。祭灶所用的供品各不同,但突出甜和粘,如麥芽糖、棗、柿餅、糯米餅、棗糕等。據說是讓灶王爺吃了嘴甜,也有說是粘住他的嘴,叫他上天不好說壞話。
從這個傳說不難看出,祭灶實際上是古代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祭拜灶王爺習俗表現普通庶民對朝廷天子及基層官吏的恐懼,以及對公家官吏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吏賄賂好,君主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觸法律也可以逃避刑法。
祭灶節作文 4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欣。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在周代已成習俗。“祭灶”最早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對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河南民間講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的俗諺。祭灶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豫東等地,選在祭灶節認了干親的干兒、干女,也要攜帶灶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雞來參加干娘家的祭灶儀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員。
祭灶在中國起源甚早。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記載。不過,祭灶的日子隨著寺、地而有不同。《后漢書》「陰興傳」記載南陽(河南境內)陰子方于臘日以黃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發跡,三世繁昌,周處(二四○—約二九九)的《風土記》則說:「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日一歲事,故前期禱之」。為恐灶神上天后,說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話,吳人祭灶時,會「以酒沃門、謂之醉司命」。宗懔(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記荊楚一帶的祭灶習俗則是在臘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來,人們對這位會打小報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還用黃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來干脆就酒將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開玩笑的對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種稱為「膠牙餳」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也有人說是要讓灶神的齒牙被糖黏住,說不出話來。北方常見的灶糖有所謂的「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
祭灶節作文 5
前幾天,爺爺買了兩袋祭灶果,看著那些個紅的白的,我饞得直流口水,剛想去“偷”一兩個來解解饞,卻被爺爺喝住了:“現在可不能吃!那是先祭了灶王爺后才可以吃的。”
祭灶,也就是祭灶王爺,是十二月二十三的一個民間習俗,它的到來意味著一系列年慶活動的開始。舊時的灶臺都不象我們現在用的那種爐子,都是自己生火的那種,所以家家戶戶都供奉著灶王爺神像,它坐在廚灶中間,看這戶人家是怎么生活和行事的,把他們都記錄下來,到了十二月二十三那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人們逐漸形成了在這一天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上,“粘”住它的嘴巴的習俗。
各地過祭灶節的習俗都不一樣,但在我的記憶中,我們過祭灶節的習俗就是吃祭灶果。祭灶果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都有麻棗、紅白雙色球、油果、黑白芝麻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等。我最愛吃的`是紅球,顏色十分誘人,一口咬下去,里面綿綿的,甜而不膩,仿佛又回到舊日時光。長輩們在小年這天給小孩子吃祭灶果,是希望他們能象方言所說的“祭灶果,吃了乖乖過”,同時也祈求一家人在新年的生活能如這些糖果一樣甜蜜。
其實很多習俗傳到現在,只是一種紀念意義了,就象老人說的,以前是因為家里沒有好吃的,小孩子都盼著逢年過節的,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東西。而現在,用爺爺的話說,天天都象是在過年了。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習俗,過年才有了過年的色彩,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對每一個節日都還是那么企盼!
祭灶節作文 6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則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種儀式。火的出現,使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是值得大大紀念的。但后世把祭灶變成“灶神”崇拜,說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這個衍變過程,大約始于漢代。據《后漢書.陰丑傳》載,有一個叫陰子興的`孝子,臘日(十二月廿三)早飲,見到灶神出現,連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黃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臘日祭灶,而薦黃羊焉。”這個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說越神,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駐戶大使”。一年一度,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報告戶主善惡情況,上天的日子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在祭供時,孩童們便唱著童謠:“祭灶祭糊涂(諷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王爺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媽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祭供將畢,將舊的灶神圖撕下火化,貼上新的灶神圖,以示送舊迎新。在祭灶節前,外公外婆要給男女外孫送灶糖灶餅,有幾個男女外孫,就得送幾包,每包還要附送一張“花面殼”(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孫悟空、豬八戒等,孩子們有吃有玩好不熱鬧。
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祭灶節作文 7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十分疼愛兒子。但因家中貧困,只得讓兒子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叫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赤腳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十分融洽。
閑談之中,老漢得知赤腳是受閻王指使,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很著急,乞求赤腳留下自己的兒子。赤腳答應了。見了兒子,老漢故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事,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被灶王爺聽到了,二十三晚上,灶王爺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赤腳,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王爺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就形成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
這一天晚上,我們全家人早早的準備好好了各種各樣的祭灶果,時間一到,我們便擺上水果、糖,點好香和蠟燭,爸爸媽媽就把雙手握合,開始拜起來,嘴上還說著:“祭灶爺,希望你保佑我們明年全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保佑國家國泰民安。”
短短的三十多分鐘,這個祭祀活動就過去了,爸爸一邊收拾,一邊笑著說:“不正規,不正規的,但我們心意到了!”我挑出了我最喜愛的糖果,美美的吃了起來,我想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真是聰明啊,給我們流傳下來這么美好的傳說,讓我今天一飽口福。
祭灶節作文 8
最初的祭灶是祭“先炊“者,因為他教人熟食,有功于人。當時祭禮很簡單,只是用盆瓶之類的炊具把酒食盛在里面一祭而已,其后才逐漸演變成祭灶了。
灶神本是個子虛烏有的'迷信偶像,關于灶神的傳說和祭灶的風俗,流傳極廣。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一顆星宿,因為犯了罪,玉皇大帝便把他貶謫到人間,讓他呆在別人家里,察看誰作了錯事,然后上天去給玉皇大帝匯報。灶神名叫“司命“。淮南萬畢術同抱樸子也說灶神上天告人罪狀,有減壽之說,于是灶神就被稱為“司命“了。
在東漢時是專祭“司命“的。用木頭作l.2尺長人像,行路人放在箱篋中,居家人另作小屋供奉。后來的灶王像、灶王龕即襲此而來。曹植有詩曰:“日苦短,樂有余,乃置玉樽辦東廚。“古來庖廚之門,大多在東,在灶神像上常常看到“東廚司命“四字即是此意了。
漢人說灶神晦日(月底)歸天,究竟哪個月,沒有肯定。不過陰子方祭灶是在臘日,可知漢時已有臘月祭灶了。后來送灶神多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接灶多在除夕。可能因為二十三到除夕正相當于古人的一個“來復“(日期),二十四日是因為臘月有大小建,而且二十四日又是交年節。
祭灶的儀式,是在晚飯后天剛黑的時候開始。放好桌子,把灶神像擺出來,在桌子最前面放好香燭、紙馬、清茶、碗筷和麥芽糖等,另外再擺一盤馬草馬料,一碗涼水,據說這是喂灶王爺馬的(自唐以后多稱灶神為灶王)。在這些祭品中主要是“糖“。因為灶神吃過嘴甜了,到天上去,就說人的“好話“而不說“壞話“了。龕框的對子也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儀最后一段,是將灶神像從龕中拿出,放在黃錢等物之上,點火焚化,同時把祭品中的馬草馬料一并焚燒。灶神便隨著青煙上天而去。祭灶的節目至此便算演完了。至于那些貧窮人家,平日就是煙絕灶冷,到了這天更不會有富裕錢去買糖祭灶,只好念著“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過得苦,明年再請你吃糖“,黯然地度過祭灶日。
祭灶節作文 9
祭灶,印象磨滅不去。記得很小的時候,奶奶在祭灶的那天總是拿著一串佛珠,端坐在灶前的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家里的陳姨薛媽她們,總是忙忙碌碌。不停地往灶前的供桌上擺放很多的東西,說是祭灶。在我腦中還有印象的,是那些黑節骨,白節骨和油棗之類的糕點滿滿地攤上一桌。祭灶這天,母親可也不是等閑之輩。她按照奶奶的指示,獨自去揭灶上那張已經發黃了的舊灶神爺像。然后,再把新的灶神爺像粘貼上去。在下來之后,母親還得恭恭敬敬地跪拜一番,連鞠三躬呢。那時的我,人雖小,當然也放達的很。小孩,總想把什么事都攪得熱鬧,這是天性。奶奶癟著那張沒剩幾顆老牙的嘴,還盡護著我說,—乖兒鬧玩未必不好。奶奶叫著陳姨,帶我出去還買鞭炮呢。臘月二十三,理該是送灶神爺上天的日子。在薄暮時分,我見過薛媽用黃糊糊的膠糖涂在灶神爺的嘴上。我們小孩不懂薛媽究竟在干什么?后來,才聽奶奶說,—這叫粘灶,把灶神爺的牙齒粘住,免得他上天去跟玉皇大帝瞎扯什么。有的`人家,還搞得挺是考究。除了糖膠粘嘴,還要另去搞一些酒糟,涂抹在大灶門邊。此種俗稱叫作—醉司令的玩意,目的也是想讓灶神爺醉得神志不清,不讓他亂說瞎纏。避棄雜進某種兇兆。
中華千年遺傳下來的習俗名目繁多,而且都挺有意思,可以沒完沒了地一直延續下去。
據說,人們普遍瞧不起這位灶神爺是事出有因的。凡間對灶神爺的身世來歷各說其詞,眾講不一。最廣泛流傳的,要算玉皇大帝與灶神爺是同姓之說。因為兩人本是同一張姓的緣故,玉皇大帝就把七仙女中最小的那位女兒許配給了灶神爺當了老婆。但是,灶神爺在天上仍然劣性不改,大犯天規。終究讓玉皇大帝打下凡間。讓他投胎于一戶人家,管做火夫。夫君跌落凡間,玉皇大帝的嬌女也不得不隨這個窮管灶的一同受罪。可是,玉帝的老婆王母娘娘不忍心看到女兒和女婿那樣窮迫潦倒。于是,就跑到玉皇大帝面前活纏死糾。最后,總算迫使玉皇大帝給灶神爺封了一個王位。所以,灶神爺就能坐在凡間的灶堂里那樣坐享其成。自然,灶神爺多少年來就那樣。顯然,坐的很是得意,凡間的人們奉供的也很高興。
灶神爺當了神仙,許多方面總會被人說得和寫得痛快淋漓,有聲有色,不出破殘。其實不然,灶神爺也會發出嘆息。在臘月二十三要上天的日子里,人們祭灶,意愿就是把他順利送上天堂。然后,這事還沒算辦妥。到了大年三十,人們還要迎接灶神爺的下界,指望他給人間降吉。
祭灶節作文 10
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祭灶節,一個溫馨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總是讓我心生向往。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準備迎接這位即將升天匯報人間善惡的灶王爺。
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廚房的灶臺上,媽媽早已在那里忙碌。她一邊擦拭著灶王爺的神像,一邊輕聲細語地說著:“灶王爺啊,一年到頭辛苦了,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看著媽媽虔誠的'樣子,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幾分敬畏。傳說灶王爺會在這一天返回天庭,向玉帝報告人間的善惡,為了讓他多說好話,人們便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寓意“甜甜蜜蜜,上天言好事”。
午后,家家戶戶開始準備祭灶的供品。糖瓜、水果、糕點,還有剛炸好的年貨,一樣樣擺放在灶臺前。我和弟弟妹妹們興奮地圍著看,偶爾還會偷偷嘗上一口糖瓜,那甜絲絲的味道瞬間在舌尖綻放,仿佛連空氣都變得甜蜜起來。
夜幕降臨,祭灶儀式正式開始。爸爸點上香燭,媽媽恭敬地將供品一一擺放整齊,我們全家則站在一旁,默默祈禱。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連接著人間與天庭,傳遞著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儀式結束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祭灶的供品,談論著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氣氛溫馨而和諧。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家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時刻,是對過去歲月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祭灶節,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刻時光。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讓我們帶著甜蜜和希望,迎接新的一年吧!
祭灶節作文 11
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祭灶節,也是我們家一年中最為熱鬧和溫馨的日子之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忙著準備祭灶的供品,期待著灶王爺能帶著我們的祈愿升天,為我們帶來一年的好運。
清晨,隨著第一縷陽光照進廚房,媽媽便開始忙碌起來。她一邊清洗著灶臺,一邊哼著小曲,那份對節日的期待和喜悅溢于言表。我和弟弟妹妹們也不甘落后,幫忙擦桌子、擺餐具,整個廚房充滿了歡聲笑語。
午后,隨著供品的準備完畢,祭灶儀式正式開始。爸爸點上香燭,媽媽恭敬地將糖瓜、水果、糕點等供品一一擺放在灶王爺的神像前。我們全家則站在一旁,雙手合十,默默祈禱。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神秘的'力量,在空氣中緩緩流淌,連接著我們的心愿與灶王爺的神靈。
儀式結束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祭灶的供品,分享著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媽媽講起了關于灶王爺的傳說,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個節日的來歷和意義。弟弟妹妹們則興奮地談論著自己的新年愿望,那份純真和憧憬讓我不禁感慨萬分。
夜幕降臨,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整個村莊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我站在窗前,望著那璀璨的煙花,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盼。我知道,祭灶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家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祭灶節作文 12
臘月二十三,祭灶節,一個承載著無數甜蜜記憶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用糖瓜來祭拜灶王爺,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我,每當想起祭灶節,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那些與糖瓜有關的溫馨畫面。
記得小時候,每到祭灶節前夕,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拉著媽媽去集市上買糖瓜。那時的我,對糖瓜有著近乎癡迷的喜愛。看著那些金黃誘人的糖瓜,我總是忍不住偷偷咽口水。媽媽總是笑著摸摸我的頭,說:“小饞貓,等會兒讓你吃個夠。”
回到家后,媽媽便開始準備祭灶的'供品。而我,則在一旁幫忙擦桌子、擺餐具,心里滿是對祭灶儀式的期待。當一切準備就緒,爸爸點上香燭,媽媽恭敬地將糖瓜等供品擺放在灶王爺的神像前。我們全家則站在一旁,雙手合十,默默祈禱。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灶王爺的神靈就在我們身邊,聆聽著我們的心愿。
儀式結束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祭灶的供品。我當然不會放過那些糖瓜,大口大口地吃著,那份甜蜜從舌尖一直蔓延到心底。弟弟妹妹們看著我吃得津津有味,也紛紛加入進來,整個房間充滿了歡聲笑語。
如今,雖然我已經長大成人,但每到祭灶節,我仍會想起那些與糖瓜有關的甜蜜記憶。它們如同一串串美麗的珍珠,串聯起我童年的歡樂和幸福。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讓我們帶著這份甜蜜和希望,繼續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吧!
祭灶節作文 13
在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中,祭灶節,又稱小年,總是以一種溫馨而又略帶神秘色彩的方式,悄然走進千家萬戶。它不僅是春節的前奏,更是承載著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盼與祈愿。
記得兒時,每到祭灶節前夕,家中的氣氛便格外不同。母親會早早地準備好各式各樣的供品,有甜甜的.灶糖、香脆的瓜子花生,還有象征團圓的湯圓。這些美食不僅是為了祭祀灶王爺,更是家人共享的時刻,空氣中彌漫著幸福的味道。
最令我難忘的是祭灶的儀式。父親會小心翼翼地擺上供桌,上面整齊地排列著各式供品,中央則是那尊慈眉善目的灶王爺畫像。隨著一炷香的點燃,全家人圍站在一旁,母親輕聲細語地訴說著對灶王爺的感激與祈愿,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來年五谷豐登,家人身體健康。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溫暖而寧靜。
祭灶之后,便是我們孩子最期待的“掃塵”環節。按照傳統,這一天要把家里的灰塵打掃干凈,意味著辭舊迎新,掃去一年的晦氣。我和弟弟妹妹們拿起掃帚,雖然動作笨拙,但那份參與感和喜悅卻是滿滿的。家中每一個角落都被打掃得煥然一新,仿佛連同心中的塵埃也被一并掃去。
夜幕降臨,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母親精心準備的晚餐,電視里播放著喜慶的節目,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房間。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祭灶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更是一種情感的紐帶,將家人緊緊相連,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共同期待著一個充滿希望的新年。
祭灶節作文 14
小年,一個充滿傳統韻味與民間故事的節日,它伴隨著祭灶的習俗,流傳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祭灶節的主角無疑是灶王爺。相傳,灶王爺是玉帝派到人間的監察官,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他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情況。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們便在這一天舉行祭灶儀式,用甜美的灶糖封住他的嘴,以免他在玉帝面前說壞話。
小時候,每到小年,祖母就會給我講灶王爺的故事,那些神奇而又溫馨的情節,總讓我聽得入迷。祖母還會親手制作灶糖,那是一種用麥芽糖制成的甜品,香甜軟糯,不僅滿足了味蕾,更寄托了我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
除了祭灶,小年還是全家大掃除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會動員起來,擦窗戶、掃地、洗衣服……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寓意著掃除舊歲的霉運,迎接新年的到來。在這樣的忙碌中,我感受到的不僅是體力的付出,更多的是家人之間的.協作與關愛,以及對新生活的向往。
小年之夜,一家人圍爐而坐,分享著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規劃著新年的計劃與目標。這份溫馨與和諧,正是祭灶節給予我們最寶貴的禮物。它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屬于家的寧靜與溫暖,也讓傳統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祭灶節作文 15
小年,作為春節的前奏,總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喚醒了人們對家的深深眷戀。這一天,無論是城市的喧囂還是鄉村的寧靜,都被一股濃濃的煙火氣和家的味道所包圍。
祭灶,是小年最具儀式感的活動。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有糖瓜、水果、糕點,還有自家做的.美味佳肴,以此來祭祀灶王爺,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安康。我尤其喜歡那灶糖,甜而不膩,一口咬下,仿佛連心也跟著甜蜜起來。這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慰藉,讓人在忙碌與喧囂中找到了片刻的寧靜與滿足。
除了祭灶,小年還是全家大掃除的日子。大人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孩子們也不甘落后,拿著小掃帚,模仿大人的樣子,雖然動作笨拙,但那份參與的快樂卻是無價的。大掃除不僅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在忙碌中體會到了家的溫暖與和諧。
夜幕降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著母親精心準備的晚餐,電視里播放著春節聯歡晚會的預熱節目,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房間。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小年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讓我們在忙碌與壓力中找到了家的港灣,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與力量。
小年的煙火氣與家的味道,交織成一幅幅溫馨的畫面,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最寶貴的財富。
【祭灶節作文】相關文章:
祭灶節作文11-28
祭灶節的祭灶文化有哪些01-26
(精華)祭灶節作文01-26
祭灶節的來歷01-18
祭灶節的習俗11-15
祭灶節習俗11-16
祭灶節的由來及習俗03-12
祭灶節的節日歌謠05-20
祭灶節小年風俗02-21
祭灶節的節日歌謠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