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說明文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別是條理性極強的說明文,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那么什么樣的說明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建筑說明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筑說明文1
雷峰,位于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郁。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遺憾的.是古塔無蹤,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成為[缺席者]。雷峰塔有太多的苦難經歷。他原名叫西關磚塔,又稱黃妃塔,始建于北宋開寶八年。北宋末,塔遭雷擊,南宋初修復后比原塔減去二級成為五級浮屠。這是一座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塔芯磚砌,塔檐、平座游廊、欄桿等為木構。塔內壁每面均嵌《華嚴經》刻石,塔下辟地宮,供奉金洞羅漢。南宋以后,雷峰塔木構檐廊屢毀屢修,當時畫家陳清波等繪聲繪色有《雷峰夕照》圖,塔下又有御園以芳園。斜陽落照,塔起金輪,湖上黃昏暮景中無有堪與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好的一席之地。豈料,明喜靖年間,倭寇海盜侵入杭州,懷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構檐廊,僅剩磚體塔身,塔頂也毀殘了,老樹婆娑,有人題詩嘆為[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殘缺美的特殊風姿又聳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他與湖對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寶石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是。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這樣贊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臺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
建筑說明文2
真武閣曾有一個傳說......古時候,人們還處于迷信當中,他們住的地方也非常的干燥, 稍微不留神,就會引起火災,造成嚴重的損失.由于起火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是上天的火神與他們過不去.于是就修筑了真武閣賑災.......真武閣就這樣建成了,至今保留容縣. 真武閣始建于明萬歷元年,(也就是1573年).閣樓下有一座石臺,它被人們稱為”古經略臺”.閣樓平面為矩行,一共高三層.真武閣既是周圍區域觀賞對象,也是人們旅游最佳選擇的風水寶地. 如果你登上閣樓極目遠眺,整個城市便盡收眼底,還可以望見東南遠處的都橋山和繡江景色,真不愧是有一種”上天入地”般的感覺.真武閣的第二,第三層比最底層(第一層)收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特別低,比一般的閣樓的出檐節奏更快,會有一種強烈的韻律感以及動勢,使得它在人們眼中不像是一做三層的建筑物,為而更像一座雄偉的單層建筑有的三重屋檐特色.但是它又與一般重疊屋檐建筑物更為較小,更為從容了,而且層次特別鮮明.
它的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真武閣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而且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筑的屋頂美麗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而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的見長;灰黑色的鐵黎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裝飾;屋面為小青瓦鑲上的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而取勝的. 在二樓的四根內柱,柱腳空懸空,離開樓面二到三厘米,更為奇特的是全閣柱腳不落地,而是擱在一個方形的沙盤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技術上有著卓越的才能! 400多年來真武閣經理了多次地震與暴風雨的襲擊,仍然巋然不動,安然無恙.真武閣在木頭結構中,主要依靠一種杠桿來維持一座像建筑的平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真武閣還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完美結合.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之后,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久經風雨不知寒”的真武閣?
建筑說明文3
真武閣位于廣西容縣境內,是中國四大名閣之一。真武閣是一座布局精巧,技術高超,風格獨特的木結構建筑物,顯現出中華古時代文明。今天,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真武閣的壯麗奇觀吧!
真武閣曾有一個傳說。古時候,人們還處于迷信時期,他們住的地方非常干燥,稍微不留神,就會引起火災,造成嚴重的損失。由于起火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是上天的火神與他們過不去,于是就修筑了真武閣賑災。
真武閣就這樣建成了。真武閣始建于明萬歷元年(也就是1573年),閣樓下有一座石臺,被人們稱為“古經略臺”。閣樓平面為矩形,一共高三層。
真武閣既是周圍區域的.觀賞對象,也是人們旅游最佳的選擇,是個風水寶地。如果你登上閣樓極目遠眺,整個城市便可盡收眼底,還可以望見東南遠處的都橋山和繡江景色,有一種“上天入地”般的感覺。
真武閣的第二、第三層比第一層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特別低,比一般閣樓的出檐節奏更快,有一種強烈的韻律感以及動勢,使得它在人們眼中不像是一座三層的建筑物,而更像一座雄偉的單層建筑。
它的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真武閣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筑的屋頂美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見長。灰黑色的鐵力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裝飾,屋面為小青瓦鑲上的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
二樓的四根內柱,柱腳懸空,離開樓面二到三厘米,更為奇特的是全閣柱腳不落地,而是擱在一個方形的沙盤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技術上有著卓越的才能1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與暴風雨的襲擊,卻仍然巋然不動,安然無恙。真武閣在木頭結構中,主要依靠杠桿原理來維持一座建筑的平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之后,你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久經風雨不知寒”的真武閣?
建筑說明文4
我的校園,位于的xx經濟技術開發區旁,占地總面積大概39443平方米。是一所規模較大、設備較完善的現代化中學。
踏進校園的大門,就聞到了撲鼻而來的桂花香,清新淡雅。并不像薰衣草那樣馥郁芬芳。再往前走便是南大廳,大廳的兩旁是一些學校的公告。再往前,一個銀白色的大雕塑映入眼簾。現在,就到了我們學習的地方——教學樓了。教學樓共有5層,現有教學班30個,學生1458人左右,教職工大約105人。把目光左移,就到了我校的圖書閱覽室和圖書室了。圖書館環境清幽,內有藏書3600余冊,報刊雜志多達100多種。在存儲量多的圖書室內看書,可真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知識。
向左走幾步,再順著樓梯往上走,我們的教室在第3層的最西邊。教室長約8.5米,寬約6.5米,高約3米,前后有兩扇門門兩邊都是窗戶。教室里共有48張桌子,我們每天就是伏在這米黃色的桌子上學習的。在教室的前面,是黑板和現代化的`多媒體。上課時,老師可以用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我們的學習就更加方便、輕松了。教室的后面,是我們班同學出的黑板報,還有時鐘。時鐘“滴答滴答”地走著,仿佛在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而從黑板報上,我們可以了解到更多課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我們在這教室里學習。在這教室里,有我們沮喪的聲音,也有我們的歡笑聲;有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也有我們考試時刷刷的寫字聲。走出教室,向右走,走到最盡頭,就來到了信息技術室。
信息技術室旁是一塊空地,站在那向鳥瞰我們的操場。那是一個擁有300米標準跑道和占地大約150平方米的籃球場。 每當體育課和課間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這盡情的揮灑汗水, 這個地方也是我們增強體質的地方。
操場里還有一個長廊,那里便成了我們運動后休息、聊天的地方。那里還爬滿了許多枯藤,我便用一句話形容了那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校園,永遠不應該是樓群的簡單拼接,也不應該是知識的簡單傳接。它的一棵樹、一朵花、一塊石頭,都應該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故事。
這里不僅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是把我們青春留住的地方,是留在心靈深處的一份永遠的懷念。
建筑說明文5
我們中國是個龐大的家族,少數民族就有55個,而55各少數民族的建筑的特點、外形也各不相同。
傳統民居是蒙古包,是一種圓形氈房。頂部像撐開的大傘,中心開天窗,用柳木桿支撐住。又以一寸直徑的柳木編成一個個稱為“哈那”的網狀的平行四邊形,以便收攏、拉開。每個哈那高四五尺,拉開寬六七尺,若干哈那連成圓形墻支架。所用哈那的多少,決定蒙古包大小。墻架外包氈,東南方向設木門即成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通體白色,藍天下點綴在綠色的草原上,就像一幅迷人的畫,這便是蒙古族特有的建筑。
壯族的傳統建筑是“干欄式”的房子。“干欄”又叫“麻欄”、“閣樓”,分為上下兩層,以木、竹為樁柱、樓板和墻壁,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一般干欄多依山傍水,四面向著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布依族習慣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典型民居是用薄石板搭蓋“干欄式”房屋。除檁條和椽木之外,房頂和墻壁均為石板。它建筑經濟、古樸美觀、而且可以防風雨、避火災等。淺灰白色的石料,白晝中是銀光閃爍,月夜下似凝霜覆雪,煞是好看美觀。
滿族則流行一家一戶的院落而居,傳統民居為草頂土墻的“口袋房”。房屋的`周圍用不高的土墻或用棚圍起來,院內還有一個小菜園。
今天只是介紹了55個少數民族的一小部分,少數民族有趣的建筑還有很多,可以多去了解,少數民族有趣的建筑。
建筑說明文6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后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于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筑“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墻,這道墻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余。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墻,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萬里城墻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墻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筑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后,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于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筑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筑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于后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御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歷,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墻。(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游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建筑說明文7
我的家鄉是名副其實的建筑物圣地,有聞名世界的古建筑,也有實用、漂亮的現代建筑,許多、許多靠人們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的偉大的奇觀,數不勝數,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家鄉的古碉名揚四海,一年來觀賞它的游客成千上萬。那古碉有上千年的歷史,風吹雨打,日曬雪飄,使它那原本堅硬,鋒利的石塊已成了如今飽經蒼桑的面貌。歷史可以見證,它極奇堅固,極奇珍貴,它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很久以前,古碉房是土司們居住的房屋,打仗時就在古碉里射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那連拖拉機也沒有的年代竟出現了這樣偉大的奇跡,這也是眾人都稱好的原因吧。古建筑里還有許多名勝,嘉絨藏寨、民間藏房……
說起丹巴的現代建筑,比不上華麗的都市里的高樓大廈,但我以為,已經是很好了,不僅漂亮、舒適,還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比如農村里的房屋吧,春天不冷不熱,夏天又涼快又清爽,秋天可以曬糧食,做農活,堆積稻草,冬天關起門來也很暖和。家鄉的建筑千奇百怪,雄偉壯觀,我家我的家鄉,我為有這樣的故鄉而感到驕傲。
我的家鄉住在開封,那是聞名中外的七朝古都。有許多名勝古跡,象鐵塔、繁塔、禹王臺、延慶觀等,最有名的古建筑還數龍亭。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龍亭,傳說龍亭是大宋朝皇帝趙匡胤登基的地方。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名揚天下,是開封的城市標志。每天都有很多人從世界各地來這里參觀游覽。龍亭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高高的深紅色基臺上,雄偉高大。有許多臺階,上去一次要費很大勁,所以皇帝是騎馬上去的,現在還有當年的.馬蹄印呢。站在龍亭大殿向前看,能看到開封市的全貌。
龍亭大門前有兩個大湖,一個是楊家湖,一個是潘家湖。連接兩個湖的是一座美麗的玉帶橋,玉帶橋上有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桿,象彩虹橫臥在波光瀲滟的湖面上。
到了深秋季節,龍亭要舉辦一年一度的菊花花會,整個公園都成了菊花的海洋,只要你一進門就會陶醉在花香之中。
宋朝大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宋朝時龍亭大門口的這一條長長的大街,著名的開封市二師附小就在這條街上。
我愛龍亭,這個美麗、古老的龍亭。
建筑說明文8
我的家鄉有座橋,家鄉的人都叫它四角橋。你如果看到它,一定會感到驚奇。
我的家鄉在江南農村,那里是一片平原,四周沒有山地也沒有丘,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河。在我奶奶家的東面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橋,南面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就在這兩條河的.交叉河面造起了這座四角橋。
這座四角橋,實際上是由兩座水泥雙曲拱橋垂直交叉而成的一座“十”字形的橋。橋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十”字的橫豎相交顯得粗壯了點,成正八邊形,邊長兩米。在相互間隔的四條邊,分別向東南。西北。西南和東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去。延伸部分的寬有兩米,而長有二十米,這是橋的本身。八邊形其余四條邊上裝有欄桿,欄桿上刻有簡樸的圖畫。以中間的正八邊行看延長部分就像從它們身上長出來的四只角,所以,家鄉的人叫它四角橋。
為什么把橋造成這個樣子呢?我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秘,來到橋的中央。原來。在這一片被河流分割成四塊的土地上,如果要從一個地方走到其他三個地方,不知要繞多少路:若是建造普通的橋,起碼要造三座,才能把四個地方連通。如今,在這交叉點的河面上再座橋,大大節省了造橋財力,還節省了不知多少往來行人的時間和體力。
站在橋中央向四方眺望,都是不風盡頭的水流,在那清清的河面上行駛著裝糧載物的船只:順著橋面四個通道的方向望去,卻又滿是平坦的農田和竹樹掩映之中依稀可風的房舍村莊。
奶奶告訴我,四角橋是一九七八年建造的,我回家鄉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遠望中有四角橋的形象卻常常浮現在我眼前。啊!四角橋,你多像一個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撐著你的兩手和兩腳,引起你的脊梁,默默無聲地,讓趕路的人從你身上走過,走向希望的田野,走向幸福的明天。
建筑說明文9
每個城市現在都是在建屬于它的標志物,每個城市大多也是以新建建筑獨特性來體現城市的特性。提到建筑這個話題,我想說我喜歡的建筑。
有這么一個景色,半個巨蛋懸浮在水面之上;有這么一個稱呼,湖中明珠;有這么一個建筑,你環繞它一圈,卻找不到它的入口。那么這個建筑便是我喜歡的建筑,它叫中國國家大劇院,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
國家大劇院的建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而現在它已經成為了新北京湖水,以及外圍大面積的綠地、樹木和花卉,不僅極大改善了周圍地區的生態環境,更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藝術、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筑是采用殼體結構,殼體結構因可以做出各種形狀,以適應過程造型的需要,已經在建筑中有廣泛的運用。在這種建筑物上的殼體為鋼結構,呈半橢球形。平面投影東西方向長軸長度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軸長度為143.64米,建筑物高度為46.285米,比人民大會堂略低3.32米,基礎最深部分達到-32.5米,有10層樓那么高。國家大劇院殼體由18000多塊鈦金屬板拼接而成,面積超過30000平方米,18000多塊鈦金屬板中,只有4塊形狀完全一樣。鈦金屬板經過特殊氧化處理,其表面金屬光澤極具質感,且15年不變顏色。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墻,由1200多塊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橢球殼體外環繞人工湖,湖面面積達3.55萬平方米,各種通道和入口都設在水面下。行人需從一條80米長的'水下通道進入演出大廳。除了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筑,整幢建筑還包含其南北兩側的水下長廊、地下停車場、人工湖、綠地。
國家大劇院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是傳統與現代、浪漫與現實的結合。這座“城市中的劇院、劇院中的城市”以一顆獻給新世紀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每當夜幕降臨,透過漸開的“帷幕”,金碧輝煌的歌劇院盡收眼底。殼體表面上星星點點、錯落有致的“蘑菇燈”,如同撲朔迷離的點點繁星,與遠處的夜空遙相呼應,使大劇院充滿了含蓄而別致的韻味與美感。
建筑說明文10
甌江江心有東西兩峰,兩峰巖上建有雙塔,名曰東西雙塔。雙塔像一對“孿生姊妹”,自宋代以來,便是徹夜明亮,為夜航般指引方向,是來往溫州港的重要“燈塔”。
從建筑風格來看,雙塔頗有“唐塔遺風”,挺拔清秀,古樸端莊。從外形上看,平面都是七層樓塔,形狀均為六角形。西塔塔高約為32米,底徑7米,樓身中空,系樓擱式清磚仿木建筑,塔層每面均有小佛龕,內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態自然。東塔略低,高28米,底8米余,由青磚圍砌,塔身中空無頂。雙塔周圍林木蓊郁,萬木扶疏,清幽格靜,風光旖旎。
持雙塔“東唐西宋說”最早記載于清乾隆《溫州府志》,但記載內容均與《永嘉縣志》與《東西塔記》相違背,結合多方面資料,一般人們認為雙塔”西唐東宋”。西塔建于唐威通,東塔創始宗開寶。可為何宋塔帶有唐風?此問詳見宋紹興十一年劉《東西塔記》:
“東塔傾園兵火,與院俱盡…鳩工修建,撤而筑之…凡形制嚴飾,悉與西塔等”,由此而知東塔曾于1138年仿造西塔重修,這與印證了首段的.“孿生姊妹”,若要再嚴謹些,應稱其“同宗孿生姊妹”才是。
而今塔飽經滄桑,據考證自宋至近代均有不而程度的修繕,但總體看,二塔在主體結構及建筑風格上仍舊保留有唐塔基本特征。
雙塔很可能成為國粹。我國現存唐風樓閣式磚塔很少,且江心雙塔為六邊形磚木結構,這對建塔史是個很大的突破,對研究我國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更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建筑說明文11
前個星期,周老師布置了一樣很好玩的作業,讓我們自由組成小組,完成一樣實踐活動。我和李城歐、鄭柯、程群涵組成了一個活動小組,由我來擔任組長。活動的主題是:古建筑研究。
古建筑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我對它充滿了好奇。回到家后,我們決定把這次活動的地點放在九峰公園里,主要研究瑞隆感應塔和江南古建筑群。接著,我聯系組員們,約定好時間和地點。
到了星期天中午,我們小組成員準時來到了瑞隆感應塔下。只見塔高高地聳立在山腳下,通過石碑的介紹,我們了解到:瑞隆感應塔建于北宋開寶年間,塔高35。2米,為八面七級仿樓閣式磚塔。由于千年來風摧雨蝕,導致塔受到破壞,在1991年進行了重新修建。我們現在看到的塔,就是修建后的'塔。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江南古建筑群。由于大門關著,我們無法進去參觀,但是從外觀看上去就很精美了。李城歐的爸爸告訴我們:九峰古建筑群為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是黃巖企業家將它從江西按原形、原物搬移過來的。
這次的實踐活動讓我學到了許多課外的新知識,讓我對瑞隆感應塔和古建筑群有了一些了解。以后,我還要多參加這種活動。
建筑說明文12
①仿生建筑的類型十分豐富。結構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動物的骨骼一樣,擁有最優的力學性能和結構體系,能夠有效地減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圍護材料就像動物的皮膚一樣,擁有防寒、透氣、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隨著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來改變表皮的透光、保溫特性,從而創造出舒適的室內環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構件能夠像生物的毛細血管一樣運作,可以調節溫度、控制室內空氣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對于普通的空調系統,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個建筑同時具有上述的兩點或三點,則統稱為復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歸自然,每一類仿生建筑都別具一格。人處其中,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它們當中,有的能夠像向日葵一樣旋轉,有的能夠像仙人掌一樣開花,有的能夠像盛開的馬蹄蓮一樣迎風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夠跟蹤太陽的方向進行旋轉。房子的旋轉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方位進行的,白天朝東,黃昏朝西。且太陽落山以后,控制程序會讓房子自動恢復到初始狀態。這樣的設計能使位于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對準太陽。建筑物四周的太陽能集熱器也能面對直射的陽光,以獲取更多的太陽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轉的動力全部來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和小型太陽能電動機提供動力,十分節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長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會竭盡全力地吸收和儲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積的戶外陽臺就是它們吸收和儲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戶們將各種植物種植在自己的陽臺上,整個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廠,能夠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氣體,并且釋放新鮮的氧氣,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為住戶提供清新、優雅的居住環境。
⑤花梗是馬蹄蓮的中軸部分,它除了是結構主體,還作為整 株植物的能量傳送帶,使水 分、養分及時地在根、花、果之間傳送。“馬蹄蓮建筑”的塔樓作為整支“馬蹄蓮”的花梗,在其底部設有集熱棚,利用溫室效應加熱空氣,通過中心煙囪的內部氣流,將熱量源源不斷輸送給整座建筑。此外,塔樓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過的紙一樣,這樣能夠保證經過氣流的最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風能。而且為了提高頂部風力發電機組的效率,“花”被設計成雙弧形界面,將風速提高為環境風速的4倍。當風吹過,“馬蹄蓮建筑”就會迎風招展,呈現著蓬勃的生機。
(選自《知識就是力量》20xx年第11期,原文作者:吳旭陽,有刪改)
(一)19.作者為本文擬題時,在“仿生建筑”和“會呼吸的建筑”這兩個題目上反復推敲,難以確定,請你幫他從中選定一個題目并說明理由。(2分)
答:______
20.說說第②段中劃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
21.從文中看,“馬蹄蓮建筑”的'功能可以概括為____ 和____ 。(2分)
22.其實,大自然還有很多神秘之處,科技將產生無限可能。你認為 未來還將會出現什么樣的仿生建筑呢?請寫出來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3分)
答:______
(二)11.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分)( )
A.仿生建筑就是“會呼吸的建筑”。
B.“向日葵建筑”能夠隨時跟蹤太陽的方向進行旋轉。
C.“仙人掌建筑”可以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
D.塔樓是“馬蹄蓮建筑”的結合主體。
12. 第③④⑤段的順序為什么不能顛倒?(4分)
答:____
13.簡要說明第③段加點文字的語言特點。(4分)
答:____
14.第⑤段畫線句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____
15.未來或許會出現怎樣的仿生建筑?試舉一例。(文中例子除外)(2分)
答:____
參考答案:
(一)19.示例一:我選“會呼吸的建筑”,題目新穎,運用了擬人(物)的手法,形象生動;
示例二:我選“仿生建筑”,題目直接簡明。(2分。兩個題目均可選,但必須答出合適的理由,只選了題目,無理由者,不得分。)
20.示例:從結構上看是總領下文,三個分句分別和③、④、⑤段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便于讀者理清閱讀層次;從內容上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三種建筑的總體形態特征。(結構方面和內容方面各1分)
21.①供熱(集熱、送熱)②發電(每空1分,共2分)
22.示例:變色龍建筑――仿照變色龍生態特征,具有在不同的環境下呈現不同顏色的功能。(寫出科學可行的仿生建筑名稱1分,寫出原理或功能2分)
(二)11.A(說明:本題2分。)
12.第②段與第③④⑤段是總分關系,第③④⑤段與第②段相關內容具有按順序對應的關系。(說明:本題4分。)
13.把客廳電燈、浴室加熱器等比喻成“葵花子”,體現了說明語言生動的特點;“都”從范圍上進行限制,說明了“向日葵建筑”中家用電器的能量全都來自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體現了說明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說明:本題4分。)
14.把雙弧形截面的風速與環境風速進行比較,突出了雙弧形截面設計能提高頂部風力發電機組的效率。(說明:本題2分。)
15.示例一:像鳥一樣會飛的建筑。 示例二:像獸一樣會走的建筑。(說明:本題2分。)
建筑說明文13
我的家鄉是一個漂亮的小村莊。這里有一座漂亮、雄偉的橋,正因為這座橋在我們這里很出名,所以我家鄉的地名叫作“普安橋”。
這次暑假,媽媽還特地帶著我和弟弟去參觀了這座橋。
聽媽媽講,這座橋在1975年建起的,這一天也剛好是媽媽的出生年月,所以,媽媽格外喜歡這座橋。也因為這樣,我也把這座橋叫做“母親橋”。
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媽媽帶著我和弟弟來到了橋的附近,終于見到了這座雄偉的橋。放眼望去,一條寬闊的大江進入我們的眼簾,蔚藍的江水緩緩東去;陽光灑滿大地,波光粼粼;涼爽的江風徐徐吹來,令人心曠神怡。這兒的江水可不象長江的水那么濁,它碧清透綠,清澈見底,色象翡翠。江邊的.水草搖搖擺擺,好象在顯示它們那優美的舞姿;江中正游著一群嬉戲的鴨子,瞧它們那滑稽的樣子,可真逗!岸上有幾頭黃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草;在橋的兩旁有許多民房,勤勞的人們在幸福地生活著……啊!多么美的景象啊,我完全陶醉在這幅漂亮得到風景畫當中。
遠看普安橋,給人的感覺是雄偉,氣勢不凡。它有3個大墩在江中矗立著,墩子上各有4個大拱門。橋有4層樓高。墩子和拱門倒映在水中,非常美觀。
近看普安橋,更是令人贊嘆不已。橋長100多米,寬有10多米。是連接東西兩岸的重要橋梁。橋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人流穿梭而過,十分繁忙,十分熱鬧。橋上也有著正方形的小墩子,我數了一下,共有96個。每兩個墩子之間有兩米的圍欄,圖案是棱形的,很精致。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已經停留了一下午。我向遠處眺望,一輪紅日漸漸地墜落下來,漂亮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也給雄偉的橋涂上了一層炫耀的光彩……
家鄉的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歲月磨礪,現在也有些破舊,但不管風吹雨打,它依然矗立江中,為了兩岸的人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
家鄉的普安橋真美呀,我愛家鄉的橋,我愛家鄉的“母親橋”。
建筑說明文14
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彎彎水曲細牛毛,條條大路通羅馬。畫家贊橋是點線面的結合,美的述說藝術的體現;軍事家把橋視如戰士的生命線戰爭的導火索。在著江南水鄉,人杰地靈之地怎能少去小橋流水的作伴。
無論在旭日初生的霜旦,還是在涓涓細雨的午夜。在那“簡樸”的橋上總能搜索到旅人們的足跡他們洋溢的笑容心中盤算著什么。在這里他們留下了希望揮發了理想。可見而知道橋與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的家鄉遍布著一條條簡單而又不失情調的橋。在那昔日里匆匆走過的橋,你何嘗細細的品味過,又何嘗體會到那橋之美的感受。一橋扣一橋,一溪通一溪。凌虛千尺架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泰順廊橋一座一式,座座結構相似而又各具特色。廊橋我只走過一次,但其雄偉其精美歷歷在目。漆紅的,泛黃的,淡青的`,每種顏色都為之折服都緊逼你的眼放射出典雅而又柔情的氣息。匍匐在山丘之中遠望橋中,橋并沒有橋墩所撐,其起奧妙在于兩旁用無數卵石所砌成的方形石臺。不禁的讓我們贊嘆橋梁技藝的高超。而在橋下則是那涓涓細流,拍打著沿岸的細石傳出一陣陣交響曲配上岸邊楊柳枝上黃鶯的獨唱簡直是人間難得幾回聞。
走進橋身便另有一番風味。橋的兩邊都有階梯,一步一個腳印,高度緩緩遞增眼前又是一道美景像是走進了水墨仙境絡繹不絕。橋柱上都鏤空了雕刻著副副圖案,各各形神不一連成一排來看給我們展示又是另一副圖畫,可謂是畫中畫,美中美。橋的獨特之處莫過于那亭中亭屋中屋,亭屋之上更亭屋。橋的左右上下都是有所遮掩,橋中還有供游人歇腳之地,而橋上卻又有瓦礫覆蓋。似亭非亭是屋非屋,與風雨橋不同的是,在那亭屋之上還有一層小型建筑,大多用來掛置牌匾所用。
橋體所采用的是獨拱有長虹貫日之氣其功能于石供橋相近,但不同的則是廊橋是木橋而不是石橋,其中又多出了幾分柔情之感。每逢雨季,細雨滴落在瓦礫,在湖面,在楊柳之上,人們則會踏著青苔。座在廊橋之上望著朦朧之景細談樂事,稍稍片刻雨停晴初人間仙境便在其中。
建筑說明文15
1871年開始建造,到1885年建成的安貞堡,前后花時14年,矗立在永安縣。顯得氣勢非凡,層次鮮明。
安貞堡高十幾米,墻體堅固。采用了天圓地方的方法,土堡前面是方形后為圓形。安貞這個名字取自《易經》,意思是:平常安定時要想到以后不安定的時候,有危機感。所以安貞堡上有180個射擊孔和90個外窄內寬的瞭望窗,在包鐵的大門上的墻上有許許多多的泄水口。安貞堡外形是圍屋有一定的防御功能,非常嚴死。里面是一個巨大四合院。不管是布置還是防護措施都像是一個軍事略有小成的國家。
安貞堡是最大的土樓,房間就有368間。占地有6300多平方千米。奇怪的是這一個安貞堡有四分之一建在了沼澤地上,周邊壞境也多為沼澤,據說地基下埋著18層不易腐爛的松木上面磊石放土。內部裝飾也別具匠心、精美絕倫。更奇的是經過一百多年無人居住的時間竟沒有蜘蛛網,相反安貞堡周邊的房子經過這一段日子蜘蛛網卻密密麻麻。相傳這與安貞堡的兩幅神秘壁畫有關。左邊的是一個孩童掃到掛著的蜘蛛,意思是:清蜘蛛。右邊的.是一個孩童踩著葫蘆裝蝙蝠,意思是:招福。如此“清蜘蛛,招福氣”自然沒有蜘蛛。通過科學的角度分析,可能是因為地基下的杉木散發出的氣味趕走了蜘蛛,招來了蝙蝠。也可能是因為蝙蝠搶食了蜘蛛的食物。
在1984年安貞堡是縣級保護單位,1993年評為省級保護單位,20xx年成為國家級保護單位。可一些關于安貞堡的秘密還需進一步探索。
【建筑說明文】相關文章:
描寫建筑的說明文05-08
描寫建筑的說明文9篇05-08
描寫建筑物的說明文(6篇)05-15
描寫建筑物的說明文合集6篇05-15
電腦說明文11-12
電腦的說明文11-02
除夕說明文11-03
寵物說明文06-10
寵物的說明文12-18
說明文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