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秋節相關知識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相關知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來歷:
來歷1:
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
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
來歷2:
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
至于嫦娥為什么吃藥,還有幾種說法,這里不表,后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后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后,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
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
來歷3:
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獲對于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
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下來的習俗。
傳說故事:
1、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2、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3、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4、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6、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習俗:
1、廣東
在廣東地區,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因此在中秋之夜只能由婦女和小孩拜月。婦女孩童們在院子里或陽臺上擺上桌子,桌上放燭臺香爐,瓜果點心來進行祭拜,燭火香火與月亮交相輝映,預示著紅紅火火的日子。
2、山東
山東省的一些地區,在中秋節這天祭拜土谷神,稱為“青苗社”,并且要上墳祭祖,燃放鞭炮,祈求祖先庇佑。家里有工廠的,中午要宴請工人,對工人的辛苦勞動表示感謝。有些地區還有有拋帕招親的習俗,在這天晚上,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會扮成嫦娥,在舞臺唱歌跳舞,同時將一些手帕扔向臺下,若觀眾接得的手帕顏色與嫦娥手中的手帕顏色相同,即可登臺,若是引得嫦娥喜歡,會有戒指相贈,雙方可以單獨約會。
3、陜西
在陜西,中秋夜男子會劃船爬山,女子要安排酒宴,無論窮富,每家每戶都要吃西瓜,以示團圓。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4、江蘇
江蘇無錫一帶,每逢中秋之夜,人們會用畫有月宮景色的絲綢糊在香爐四周,隨著香火燃燒,青煙繚繞,紅光點點,別有一番風味。
5、南京
南京人的中秋節,除了月餅之外,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吃桂花鴨。桂花鴨是南京流傳已久的名菜,以桂花為佐料做成,肥而不膩,香甜可口。中秋之夜,南京人會在院子里團聚而坐,吃菜飲酒,稱為“圓月”;酒足飯飽之后游走于市井街道,稱為“走月”。
6、福建
福建地區有一浦城縣,縣內有一座南浦橋,每年中秋節,家家戶戶的女子都要穿過南浦橋,祈求長壽,女孩子穿著漂亮的服裝行走在大街上,場面十分熱鬧。建寧縣的人們會在中秋夜在院子里掛滿彩燈,以此來向月宮祈求得子。在龍巖的一些地方,人們吃月餅之前為了表示對長輩的尊敬,要把月餅中央挖出一個小圓并供長輩食用。
7、江西
江西省吉安的農村地區,中秋傍晚會用稻草燒瓦罐,燒紅的瓦罐內倒入醋,香味就會飄滿整個村子,配上天空的星光明月,讓人心馳神往。
8、四川
在四川的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要吃蜜餅、吃麻餅、打粑等,并在門口掛上橘燈慶祝,兒童手里攥一把點燃的香,上街奔跑舞動,稱為“舞流星香球”
9、臺灣
在臺灣地區,中秋節的夜晚有“偷菜求郎”之俗。身著盛裝的未婚女子,趁著月光,去別人菜園里偷摘大蔥和各種蔬菜,如果能順利偷到,就預示著以后會遇到如意郎君。所以在臺灣地區,有一句諺語:“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
還有一些地方流行中秋之夜燒塔,用泥瓦磚塊砌成大小不一的塔狀物,外圍鋪上柴火、稻草、麥秸等點燃,火勢旺時潑松香粉,擴大火勢,十分壯觀。而且還有的地區以此來比賽,誰砌的塔能夠燒的全身通紅,則會獲勝獲得相應的獎勵。
各地慶祝中秋節的方式都不一樣,人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祈求風調雨順、福壽安康,以月亮為載體,寄托千里相思之情。
中秋節去哪玩?
1、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后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2、大連
中秋節去哪旅游好之大連,感受浪漫:最新的中國美女排行榜,大連美女位列第一!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是怎樣的地方,養育出這么多漂亮的姑娘,相信到了大連,你就明白了。大連,美麗的海濱城市,遼寧省第二大城市,中國的浪漫之都。中秋旅游去哪比較好?不妨就去大連吧,與最愛的人漫步在優美的濱海路、去老虎灘極地海洋動物館玩耍、再吃上一頓美美的海鮮大餐,實在是美事一件。
3、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優質的草原,蒙古族發源地,內蒙古主要的畜牧區,出產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境內有上千個大小湖泊。著名的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綠波千里,一望無垠,微風過,羊群如流云飛絮,點綴其間,草原風光極為綺麗,令人心曠神怡。
冷知識1:
中秋節的命名來源于中國的農歷,農歷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為它的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為“八月節”“八月半”;又因圓月是“女主角”,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至少十幾個名字。
中秋佳節咱都干嘛?當然是賞花賞月賞秋香……不對……咳咳……應該是闔家團圓,把酒賞月。
冷知識2:
吃月餅有記載是從北宋時期開始的,但也只是零星的出現在文人們的詩句中:“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并沒有太多的官方和民間的記載。在中秋節吃月餅這一習俗正式普及到千家萬戶是在明朝,自從明朝時候就開始出現大量的關于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
這是有典故的: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疫情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習俗中,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賞月吃月餅,其實還有一項中秋節的習俗,堪稱是一項雅事,卻容易被人忽略……
冷知識3:
中秋佳節飲桂花酒。
那么中秋節又怎么會和桂花酒搭上邊呢?
解釋一:農歷八月,正是桂花成熟開放的時節,值此中秋佳節之際,又有桂花助興,豈不是美事一件?
解釋二:神話傳說中,吳剛和嫦娥共處在月宮之上,嫦娥天天與月兔為伴,吳剛則天天砍樹,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吳剛砍的那棵樹,就是桂花樹。更有傳說就是吳剛把桂花子灑落人間,人間才有桂花樹的。所以民間就有了在中秋節喝桂花酒助興的習俗。
歷史簡介: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示團圓。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中秋節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牛渚(今采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于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于對才能的尊重,他們之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趨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發展歷程:
盡管中秋節在我國流傳時間甚遠嗎,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不過其實中秋節普及于漢代,在漢代“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于兩漢之間)中說。
而中秋節被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則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比如唐朝時期的大詩仙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玉階生白露,bai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等等。
當然,越接近于現代,對于中秋節這個節日也就越看重,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也是借月亮抒情。
在明清時期則是將中秋節定位全國性的重要節日之一,此時中秋節在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等等。
傳統習慣:
中秋節這個節日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也就是祭月。古時候,在二十四節氣“秋分”這一天,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既然是中秋節,適合月亮有關的節日,所以中秋節的賞月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很多地方邊賞月邊吃月餅儼然成為了一種習俗。而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中秋節一般在這個時候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因此中秋節也有團圓節的別稱。
另外中秋節也有賞燈的習俗,但是一般都是小規模的,家庭內部的小燈會,和元宵節的賞燈會自是沒法比。當然,元宵節中的猜謎等活動在中秋節中也比較常見。
另外,還有追月、扎燈籠等活動,很多都是我國人民在中秋節形成的風俗。
【中秋節相關知識】相關文章:
網站建設相關知識07-14
漢字文化相關知識03-21
中秋節相關的故事07-04
中秋節相關的作文03-30
中秋節相關的詩句04-30
中秋節相關詩句04-30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06-25
條形碼相關理論知識07-14
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相關知識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