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薩爾滸之戰是如何爆發的?為什么明朝輸了?
薩爾滸之戰是明神宗時,發生在明朝和后金之間的一場戰爭。此戰大明發動四路人馬,企圖直搗后金都城赫圖阿拉,從而畢其功于一役,徹底解決后金。后金大汗努爾哈赤面對明朝來勢洶洶的攻勢,從容不迫,制定了各個擊破的戰略。
后金在薩爾滸(今屬遼寧撫順)以及附近地區,大敗明軍。此戰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明清戰爭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過后,大明對后金的策略,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守,直到滅亡。這場戰爭是怎么爆發的?大明為何會輸掉這場關鍵戰役?
一、努爾哈赤叛明后,攻占大明城池,大明怒而發兵攻打后金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叛明,建立后金。
之后努爾哈赤向曾經的主子發起瘋狂報復,他率領大軍先后攻克明朝重鎮撫順、清河,赤裸裸地向大明挑釁。
消息傳到京師后,明神宗震怒,他馬上召集大臣,商議爭討后金。大臣們認為楊鎬熟悉遼東的軍務,于是朝廷任命楊鎬為兵部右侍郎兼遼東經略,統領約11萬人馬,征討后金。
二、薩爾滸之戰
明萬歷四十七年(1919年)二月,11萬明軍在沈陽會合。楊鎬決定采用分進合擊的策略,將大軍分為四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朝赫圖阿拉挺進,三月初三,四路大軍在二道關會合后,齊攻赫圖阿拉。
明軍四路人馬具體部署如下:西路軍3萬多人馬,是這次戰役的主力,由總兵杜松率領,從撫順東進;東路軍2萬多人,由總兵劉綎率領,從寬甸口出發;北路軍2萬多人,由總兵馬林率領,從靖安堡南進;南路軍2萬多人,由總兵李如柏率領,從鴉鶻關出發,楊鎬坐鎮沈陽,居中調度。
四名總兵當中,杜松和劉綎身經百戰,比較能打。而馬林和李如柏都是關系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有一個能干的爹。馬林是名將馬芳的兒子,李如柏的來頭更是嚇人,他是李成梁的兒子。
大軍出發前,愚蠢的楊鎬寫信給努爾哈赤,告知自己的出征時間(將出征時間延后,企圖迷惑努爾哈赤)、出征地點和進攻方向。楊鎬這么做倒不是他被努爾哈赤收買了,他是為了恐嚇和欺騙努爾哈赤。可惜楊鎬完全沒有達到他的目的,反而泄露了明軍的軍事機密。
努爾哈赤派出大量哨探,偵查明軍動向。努爾哈赤接到了明軍從南面和西面進軍的消息,他斷定明軍的西路軍是主力,因此他制定了對付明軍的策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杜松貪功冒進不幸戰死:
努爾哈赤親率6萬大軍,準備迎戰明軍的西路軍。
杜松為了爭功,沒有執行楊鎬在二道關會合的命令,三月初一,他率領西路軍抵達薩爾滸。杜松留下2萬人駐扎在薩爾滸,參將龔念遂部由于攜帶輜重進軍緩慢,滯留在斡渾鄂謨。杜松脫去盔甲,帶領1萬人馬冒著嚴寒,度過渾河,強攻河對岸的吉林崖。
努爾哈赤令長子代善帶領1萬5千人增援吉林崖,自己親率4萬5千人攻打明軍的薩爾滸大營,盡管明軍將士英勇作戰,無奈寡不敵眾,薩爾滸大營被攻破。
努爾哈赤隨即調集所有兵力,圍攻吉林崖下的明軍,杜松英勇殺敵,最后身中十余箭身亡。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
馬林敗逃
此時馬林的北路軍已經抵達尚間崖,距離薩爾滸只有30多里路,他們很快收到西路軍覆滅的消息。
馬林命令部將潘宗顏等駐守在斐芬山,又派援軍支援駐扎在斡渾鄂謨的西路軍龔念遂部,三軍組成品字形防御體系,馬林還派人圍繞大營挖了三道壕溝,壕溝外布置了大量火器和騎兵,壕溝內則安排士兵依托壕溝進行防御。
應該說作為一名文官,馬林在戰場上有如此表現,已經算是合格,可惜他面對的是優秀的軍事家努爾哈赤,僅僅做到合格是遠遠不夠的。
三月初二,努爾哈赤先帶兵攻破龔念遂部,隨后他集中6萬大軍,向馬林的軍營沖殺過來,寡不敵眾的明軍慘敗,除了馬林帶著少量騎兵逃脫,其余全部被后金士兵屠殺。
剩下的潘宗顏部,盡管將士們在潘宗顏的激勵下,奮勇殺敵,無奈兵力不足,最終全軍覆沒。
劉綎身陷重圍,英勇戰死沙場
東路軍的主將劉綎,由于和楊鎬在朝鮮戰場上結怨,這次被楊鎬穿小鞋。此次出征,楊鎬分配給劉綎的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殘,武器裝備也十分簡陋。
東路軍的進軍路線最遠而且道路最難走,盡管面臨諸多困難,精忠報國的劉綎并沒有退縮。東路軍在劉綎的帶領下,接連攻克十幾座敵軍營寨,士氣高漲。
三月初三,東路軍挺進到阿布達里岡,這里距離赫圖阿拉約七十里路。劉綎此時還不知道明軍兩路人馬覆滅的消息。
努爾哈赤派人假扮成杜松的親兵,手持令箭,來到劉綎的大營,此人謊稱杜松已經率領西路軍抵達赫圖阿拉,請劉綎火速進兵,會攻赫圖阿拉。
劉綎擔心杜松搶了頭功,又怕自己延誤了會師的時間,日后被楊鎬報復,于是他催促全軍,輕裝疾進。
后金軍由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指揮,在阿布達里岡設伏,此處道路崎嶇狹窄,非常有利于打伏擊戰。劉綎急于進兵,疏于防備,三月初四,他帶領東路軍一頭鉆進代善的埋伏圈后,被后金騎兵攔腰截成兩段,首尾不能相顧。
劉綎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保持著軍人的英勇,他被亂箭射傷左臂,不久后右臂又被砍傷,但是他仍然死戰不退縮,在混戰中,他的面部被砍中一刀,接著又被削去半邊臉頰,但是他揮舞兵器,左沖右突,在殺死數十名后金士兵后壯烈犧牲,之后他的東路軍也被殲滅。
最無能的李如柏反而全身而退
南路軍的李如柏,路線最近,道路也好走,但是他的進軍速度緩慢,三月初四,南路軍到達虎攔崗,三月初五,李如柏收到楊鎬要求退兵的命令,在他撤軍時,被后金的20名哨騎發現,他們虛張聲勢,在高處大聲呼叫,并挽弓作欲射狀,好像有大軍埋伏。此時的李如柏軍猶如驚弓之鳥,他們爭相逃命,結果互相踐踏導致死傷千余人。
為期五天的薩爾滸之戰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此戰明軍的兵力大約是后金的兩倍,死傷約4。5萬人,后金方面傷亡只有幾千人。占據優勢的明軍為何遭受如此慘敗?
三、失利原因
統帥無能
統帥的指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明軍的統帥楊鎬,統籌指揮能力很差,和努爾哈赤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水平。
有人指責楊鎬的分進合擊是錯誤的,它造成了明軍被后金各個擊破的機會。
其實分進合擊的策略并無不妥。在軍事實力占優的情況下,采用分進合擊的方法有以下好處:一是在戰術上迷惑對手,使對方難以判斷主要進攻方向。二是化整為零,快速機動。三是有效緩解后勤壓力。
歷史上比較成功的分進合擊的作戰案例有:劉裕兵分六路,北伐后秦,隋兵分四路,發動滅陳之戰,都取得成功了。
這兩場戰役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統帥,劉裕和高颎擔任這兩次戰役的統帥,他們有出色的統籌指揮能力,因此取得了成功。
反觀楊鎬的統籌指揮能力則糟糕透頂,他未能協調各路人馬,按計劃在二道關會合,四路人馬到達作戰地點的時間參差不齊,并且明軍對友軍和敵情完全不了解,分進合擊變成了各自為戰,給了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機會。
在四路人馬的分配上也十分不合理,比較能打的劉綎被分配到路程最遠的東路軍,并且給他的士兵戰斗力不強,劉綎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很好的施展。
戰斗能力最差的李如柏,卻被分配到一條距離最短的好路線,而且給他配備了精兵和較好的武器裝備,但是這路人馬磨磨蹭蹭,到戰爭結束都沒有真正投入戰斗,等于白白浪費了一路人馬。
如果楊鎬能將劉綎和李如柏的進軍路線和人員配備對調一下,以杜松和劉綎兩路人馬作為進攻主力,這兩路人馬配備更多兵力。馬林和李如柏的兵力可以適當減少,讓他們起到牽制和迷惑對手的作用,這樣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明軍的防御能力和機動能力較差
由于晚明政治腐敗,他們的防護裝備偷工減料,明軍士兵的盔甲往往只能防護頭、前胸和后背,身體其他部位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后金士兵的盔甲,除了可以防護上述部位,還配有保護手、臂的甲片,只有強弓才能貫穿。
在機動性方面,明軍更是遠遠不能后金,明軍的火炮重達千金,攜帶非常不便,杜松的龔念遂部就是因為攜帶火炮等輜重,行軍速度緩慢而被留在后方,使西路軍被動地分兵。
而后金的八旗鐵騎,機動性好,速度快,是他們戰勝明軍的一個法寶。
后金士兵的戰斗素養高于明軍
薩爾滸之戰,明朝從全國各地征調士兵,這些士兵作戰能力參差不齊,有些新兵甚至連射箭都不會,完全是花架子。
后金的軍隊,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南征北戰,在統一女真部落的多次戰爭中,這些士兵的實戰能力得到錘煉,他們有極強的心理素質和非常高的戰術素養。
【薩爾滸之戰是如何爆發的?為什么明朝輸了?】相關文章:
薩爾滸大戰的歷史典故05-31
我輸了作文04-15
官渡之戰的典故06-29
官渡之戰有感04-19
巨鹿之戰的歷史典故05-28
柘皋之戰簡介09-23
合肥之戰歷史簡介09-27
明朝的歷史典故03-04
淝水之戰歷史典故04-13
歷史典故:城濮之戰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