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元節節日習俗

時間:2022-08-12 08:51:33 中元節 我要投稿

中元節節日習俗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元節節日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元節節日習俗

  中元節節日習俗 1

  祭祖習俗

  祭祖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歷七月底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貴州省

  畢節地區、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于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為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于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陜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于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臺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于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浙西南(處州一帶)稱此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晚上一般不讓小孩子在外面,因為小孩的心是純潔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閩南地區也是過整個月的鬼節。

  廣東省

  曲江縣瑤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地區的人多以七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后 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于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于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復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于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云南省

  騰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黃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陽人于農歷七月十二前后“ 接老客”,于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 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后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并“饅頭”飯,竹筷平攤于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制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新加坡

  華人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新加坡特別熱鬧,持續長達一個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華人傳統節日。不說別的,單單在陰歷七月期間的歌臺遍地開花,通常一個晚上十幾場,每場觀眾至少一兩千名。另外每晚還有多場中元宴會,一個月下來,參與中元節活動的民眾少說也有六七十萬人次,包括辦歌臺、宴會、購買福物與祭品等等的開銷,整個中元節的總花費估計是上億元。

  燒包

  燒包:“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放焰口

  [放焰口]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谷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鐘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

  搶孤

  [搶孤]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中元節節日習俗 2

  中元節不但要上香,上香還很有講究。香的顏色現在社會上一般都只有紅、黃、青三種,這三種香并非凡是燒香都可用,其中是有著明顯區分的。紅色代表喜慶,一般用于喜事場中,過時過節,搞慶祝方面最為合理。黃色代表敬意,一般用于祝壽、請神、拜佛、解災,最為合理。青色代表陰暗的含意,一般用來收鬼、送花盤、開靈、做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慮要上什么顏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蔭,才不會上錯香。不論什么東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極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為好(三支),一柱為開泰香,主家庭圓滿,父慈子孝,福祿齊來,健康長壽。三柱(九支)為進取香,主六親和睦,地鄰安穩,名利雙收,健康長壽。九柱(又稱為九品,把香橫順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體)為轉還香,可以四通八達,轉遷升位,萬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況不可燒,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舊迎新。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瑯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干凈,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肴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

  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后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于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中元節節日習俗 3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經過協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2、祭魁星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送羊節

  農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現在已經不那么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后,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4、祀先祭祖

  農歷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的中元節,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日。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中元節節日習俗 4

  接亡客

  湖南人們從農歷七月初七或初十開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有“前三后七”一說,每日三餐飯茶,禮儀相敬。

  接客是一件很講究的細致活,特別是家中的有老人,更是分外的隆重,準備工作也是極為細致與充分。

  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爐、燈盞等,都要清洗干凈。準備好祭品、紙錢香燭;準備好豐盛的菜肴,其中一只雄公雞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還有一些對祖先許下的諾言或者祖先托夢交代的事情等等。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燒包

  每逢中元節前后,不少群眾會在路口或水邊“燒包”,綿延千年祭祖的傳統習俗。

  “燒包”包括“金銀紙包”、“衣冠箱”,這些“財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經寫好收件故人,并且按一定的規則折好的成捆的冥錢,按親疏關系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邊焚燒,讓他們領著后人的孝敬,開心快樂回家。

  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么呢?

  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

  將供品撒進田地。

  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

  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

  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

  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節節日習俗 5

  農歷七月十五為道教的“中元”,故稱“中元節”。佛教傳說,目連為救母曾求于佛祖,佛祖囑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祭其母,因此又稱“盂蘭盆會”。中元節的民間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稱“鬼節”。

  福建舊俗十分重視中元節。民間傳說,七月初一“開獄門”(閩南稱“開巷口”),地官赦罪死者歸家,一時陰界各種冤死鬼紛紛到陽間討吃,一直到三十日“關獄門”(閩南稱“關巷口”)為止。在漳州、泉州一帶,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點一盞長明燈,并以菜飯祀鬼。據光緒版《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七月半作孟蘭盆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謂之作中元”。乾隆版《泉州府志·風俗》(卷20)也載:“中元夜,家戶各具齋供羅于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到十五日這天,還設“孤棚”祭無主孤鬼,并延請僧眾禮懺。法事完畢之后,滿臺的魚肉、飯菜、饅頭、果等供品,任人搶走,稱為“搶孤”。三十日“關巷口”,又得設祭。舊時漳州“關巷口”日,公府街搭起高臺,堆起饅頭山、菜山、飯山,豎起兩根高大的燈炬,入夜滿街通明。這天,還延請高僧超度水陸孤魂,信男信女都前來香祈福。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這天許多人家備菜蔬及紙錢,并延請僧道行超度儀式,然后將所備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澤、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在泰寧,十五日之夜,人們在房屋前后、谷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舊俗,在十五日這天,城中豎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家具齋飯,放置于幡竹下。祭壇上一道士端坐誦經,壇兩側道士奏鼓樂,觀者如堵,俗稱“做月半”,又叫“上臺”。祭畢,齋飯多為貧民與乞丐取走。連城、長汀等地則在十五日夜焚香、燒金銀紙,以祭祀野鬼。

  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邊設祭,祀死于水中者,稱祭“流水孤”。在龍巖、詔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里還放水燈。民國版《龍巖縣志·禮俗志》(卷21)載:“……夜放水燈,燈以五色紙制,粘于木片上,中燃小燭一。初更時,由東興橋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盞。放若干燈,溪底即映若干燈,五光十色,水面通紅,為一時勝觀。”詔安縣中元節搞得很盛,祭祀“品物豐潔,倍于他邑”,“夜則放燈水中,千百熒爛。群觀塞途,簫鼓闐喧,不減上元佳景。”(民國《詔安縣志》卷1《歲時》)

  中元節前后期間的活動,福州地區稱“做半段”,閩南一帶稱“普渡”,而且時間長達一個月。這些純為陋習,正如晉江舊志所說:“此皆好事者造端。”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鄉。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過一半,故稱“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據說是演給神看的。“做半段”浪費甚巨,而且還伴隨出現聚賭之風。閩南的“普渡”歷時更長,糜費更甚。

  中元節祭祖也是一項重要活動,全省各地甚為普遍。閩南流行“月半不回無祖”的說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論遠近,在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不過各地過鬼節的日期稍有區別。霞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說。祭祖有家祭與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廳堂上擺設祭品,焚燒冥錢,祭拜祖先靈位神牌。福州地區,中元祭祖都在中午進行。祭祀時,在祖先靈前焚紙衣與冥錢。紙衣為刻印有各種古代服裝圖式的.小方白紙,或是把其他花紋的白色紙印成黑色。把不同圖形的10張紙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紅色圖案的黃紙包好,稱“一袱”。黃紙正中寫一“念”字,兩旁寫著“追念先祖,庇佑子孫”。傳說紙衣是供祖先在陰間裁制穿用。在廈門,則有七月十五日給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說法。在泰寧,有的還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廳堂享祀。在連城,祭祖之后,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給祖先,同時要擺放碗、筷、湯匙等餐具,表示與先人一道過中元節。漳平民間傳說,中元節祖先回家來看子孫,因此要把米缸裝滿,擺設的供品要十分豐盛,好讓先人們感到放心與滿意。

  龍巖地區的上杭、長汀、連城等地還有“燒寄包”的習俗,即以金銀色紙折成金錠、銀錠狀,然后和紙制的冥衣一道裝入紙袋之中。紙袋用封條封好,封條上寫明祖先名諱,再焚化,最后把這些灰燼用紙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據傳這樣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間使用。

  中元節族祭的規模一般較大,特別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開支多是公共族產的收入。各家輪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備好豐富的祭品,而且還要準備參加族祭者的午餐。

  過去,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編制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人套其中扛著走。入夜,“塔骨”前呼后擁,巡游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后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著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中元節的種種迷信活動與陋習,古時已有人下令廢止。據明代弘治年間編纂的《興化府志》(卷15)載,“太守王公弼,以其無益,嘗出條約禁之”。1949年之后,中元節的各種陋習曾一度被廢除。現在,城鄉的大多數人家已經不再把中元視為節日。但是,近年來有些陋習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復之勢。

  中元節節日習俗 6

  “七月半”即農歷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即“鬼節”,是中國漢族的民俗節。按傳統習俗,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輩親人進行祭奠、悼念活動。萍鄉一般家庭“過節”的方式是:準備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為“祭品”,擺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點上香燭,另三席擺上餐具(飯碗、酒杯、筷子、湯勺),在桌前燒紙錢,就算是請已故親人“吃團圓飯”,持續擺放一段時間(一般15分鐘左右),意為先人們在用餐,后放鞭炮,意為先人們“吃”好了離席。這個儀式結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燭,家人一起就桌吃飯(吃“敬”過祖先的這桌菜)。"

  晚餐后“燒包”(包可以提前準備好),“包”是用紙做的,其大小很隨意,大的如4開報紙大小,小的如16開紙大小;包內裝紙錢和其它的.如紙做的衣服、“金”條、元寶之類,裝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可以一人一包,也可以一人二包以上。包上要寫上“燒包人”、“燒給誰”、“何時”燒的等內容,一般按豎式書寫,分三直行(類似寫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寫燒包人的名字及與“受領”包的先人關系(自稱),格式一般為“孝男(對父輩自稱)或孝孫(對祖父輩自稱)某某虔備錢財(或衣錢)一包奉上”(也可以二代人名字同時寫上,分別稱呼,如墓碑上的寫法);中間一直行寫受領包的先人姓名,一般格式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輩分按實際類推,總之是與“燒包人”的輩分對應)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性則寫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邊直行寫“燒包”的日期,一般寫農歷,如今年就寫“公元二0一0年庚寅農歷七月十五日火化”;寫好字后要用畜禽(豬、雞、鴨)的鮮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稱為“祭包”,注意鮮血不能濺在“燒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有“兇”)。

  燒包一般在野外進行,選一離住宅不遠的空曠地,在地上鋪上火紙(草紙),將準備好的紙包堆在草紙上,點上香燭(一般點3支香、2支蠟燭),擺上“符盤”(一般是肉、魚、雞、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飯、筷子),一切就緒用散的紙錢點燃紙包,紙包全部燒化后放鞭炮,表示整個程序結束,收拾“符盤”回家。至此,中元節“過完了”。

  中元節節日習俗 7

  農歷七月初至十六日,是中元節,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稱“鬼節”,是舊時民間祭祀祖先的節日。據傳,農歷七月不敢迎娶,以為中元節開了鬼門關,恐中邪招災;晚間孩子要早入房,怕沖鬼邪。七月半最重要的習俗是“送紙”,凡是已嫁的女子,娘家父或母逝世的,必須備辦祭品,十五日之前回娘家致祭。這期間,家家戶戶都在祭拜先祖,準備的祭品有:飯團(也可用長饅頭替代),鴨子(也可豬腳等替代),茶,酒,香,燭,棋盤,斗錢,冥幣等等,祭祀祖宗。

  仙游人在過去遇到“七月半”來臨,就忙開了: 民謠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賞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初九日起,家家忙著做“薄荷糕”和“金粿”,金龜(金粿漿)滴滴;十三日祭祀祖先,俗稱“接公媽”;持續至十六日“送公媽”始止。

  “薄荷糕”的做法是:以上等冬米舂細、過篩、攔上白白糖、壓實后,置于蒸籠中蒸制而成,同時還加上少量薄荷,故名薄荷糕;“金粿”的做法是:用干旱稻草、干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后,成為含堿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攪拌成漿,蒸成帶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濃米漿,加適量食用堿制成,蒸成后形如圓盤,色呈金黃,故名“金粿”。金粿是莆仙民間過中元節的主要供饈。金粿質粘軟,不用刀切而用線割。

  所謂“挑來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歿的父母。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稱“接公媽”。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親人,趕回家鄉,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這個時節,因為天氣炎熱,莆仙百姓俗稱“公媽熱”。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干果為主,避免食物霉變。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節晚上,莆仙一些寺廟還舉行普度和孟蘭會,沿海民間也有“放水燈”的風俗。所謂“放水燈”,即用白紙疊折成各種花朵、船只,在中間點上蠟燭,放飄水上。 七月十六日,各家舉行“送公媽”。

【中元節節日習俗】相關文章:

中元節上香的節日習俗08-15

中元節節日習俗(5篇)08-21

中元節節日習俗5篇08-21

中元節是什么節日有哪些習俗08-04

中元節的習俗08-19

中元節的習俗11-08

中元節的習俗04-26

中元節各地的習俗08-23

家鄉的中元節習俗08-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啊色 | 香蕉视频草莓视频 | 欧美综合色另类图片区 | 色版视频在线观看 | 奇米影视亚洲狠狠色777不卡 | 午夜情趣视频 | 久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亚洲无线 | 日韩午夜大片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视频 |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 | 国产污污视频 | 黄色片免费在线播放 | 一级一黄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最近的中文字幕在线看 | 亚洲国产成人成上人色 | 毛片又大又粗又长又硬 | 草草线在成人免费视频 | 成人在线91 | 妞干网在线视频 | 天天干天天做 | 亚州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 中文字幕禁忌乱偷在线 | 国产日韩亚洲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一级黄色录像毛片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观看国产高清 | 男女做www免费高清视频 | 色综合五月激情综合色一区 | yy4138理论片在线大全 | 在线看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男女黄网站 | 免费黄色大片 |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 亚洲va欧美va国产 | 三级黄色日本 | 国产一级片毛片 | 在线精品小视频 | 欧美一区精品 |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 视频在线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