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典故閱讀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歷史典故閱讀
歷史典故閱讀1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三:虛數(shù),泛指幾個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yīng)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
【歷史典故】
孔子非常重視學(xué)習(xí)的作用。他自稱不是天才,而是通過勤奮學(xué)習(xí)才成為有學(xué)識的人的。所以,他終生都在努力學(xué)習(xí)。只恐自己學(xué)得不夠,趕不上別人,因此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做到了活到老,學(xué)到老。孔子進了魯國開國祖先周公的宗廟,事事都向人請教,于是有人譏笑他不懂得“禮”。他說,不懂就問,這正是“禮”所要求人做到的。孔子提倡不恥下問地學(xué)習(xí)知識,也重視學(xué)習(xí)別人品德上的長處。他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xué)習(xí),希望能和他看齊,又說:只要有兩三個人在一塊兒行走,其中就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來學(xué)習(xí);也從他們的缺點中得到借鑒,來改正自己身上同樣的毛病。后遂以此語指只要善于向別人學(xué)習(xí),那么到處都可以找到值得師法和學(xué)習(xí)的人。
【成長心語】
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yōu)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yōu)點少;或者只看自己的'優(yōu)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yōu)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比。其實,身邊的每一位朋友甚至路人,他們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nèi)松械睦蠋煟驗槊總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長處,我們要善于取長補短。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處事、思維的角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表情,學(xué)到人生中細微的知識,這些是書本中學(xué)不到的“真金”。
歷史典故閱讀2
請君入甕
【出處】(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
【釋義】甕:口小腹大的大壇子,一種陶制的盛器。請你進入甕中,用你的方法懲治你自己。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歷史典故】
武則天當(dāng)政時期,采取了恐怖的高壓政策,獎勵告密之人,許多人因此而升官晉級。當(dāng)時,出現(xiàn)了許多酷吏,他們發(fā)明各種殘忍的刑具逼迫犯人招供,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周興和來俊臣。
整日以折磨他人為樂的周興,怎么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他也成了別人告密的對象。武則天收到告發(fā)周興與人聯(lián)絡(luò)謀反的告密信后大怒,立刻下旨給來俊臣,要他負責(zé)審理周興的案件。
太監(jiān)送密旨的時候,周興正與來俊臣喝酒呢!他們倆一邊喝,一邊討論著用什么辦法使犯人招供。來俊臣看了太監(jiān)送來的密旨,隨便把它往桌上一丟,仍舊和周興繼續(xù)原來的話題。
周興得意揚揚地說:“這個新辦法就是拿一個大甕,把它放在火上燒烤,誰不肯招供,就把他放在大甕里烤,不由他不招!”來俊臣聽了,連連叫好。他一面說,一面叫人去搬一只大甕和一盆炭火到大廳里來,把甕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
來俊臣覺得到時候了,馬上變了臉,厲聲向周興宣讀武則天的密旨:“周興,你聽著,你如果不老實交代,那就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甕了!”
周興頓時嚇得面無血色,魂飛天外,手里酒杯一下子便掉到了地上,連忙跪在地上,表示愿意招認。來俊臣定了他的死罪,上報給武則天。武則天覺得周興為她辦了不少事,便免了他的死罪,改判充軍,但他的仇家太多了,在流放的途中被人殺了。
【成長心語】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當(dāng)你遇到一個蠻不講理的人時,對他講道理,無異于是對牛彈琴,最好的辦法便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一種看來似不君子的做法,解決面前的難題。這也是君子的一種治人之道。來俊臣知道以一種對付普通人的方法,是無法讓周興認罪的,所以,他用周興自己的辦法,來使之俯首認罪。來俊臣雖然算不上一個君子,但他的這一招“請君入甕”卻是絕妙之極。“請君入甕”,其實與我們平常所講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同樣的道理。雖然這些與我們講究寬宏大量的理念并不相符,但是為了保護更多的人,我們有些時候也需要做一個“惡的善良人”。
口蜜腹劍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釋義】比喻人嘴甜心毒、陰險狡詐。
【歷史典故】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兵部尚書兼中書令。他能書善畫,但品德低下,忌才害能。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quán)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給予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諂媚奉承,竭力討好其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取得她們的歡心和支持。李林甫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實際上,他性格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有一次,他裝作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chǎn)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
李適之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華山是帝王‘風(fēng)水’集中的地方?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玄宗相信了他的話,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逐漸疏遠了李適之。日子久了,大家就發(fā)現(xiàn)了他這種偽善,于是在背地里說他“口蜜腹劍”。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成長心語】
知人知面要知心,這是識人學(xué)上的一個基本定律。只有在知人知面而且知心的情況下,才能決定是否與其交往。特別是那些工于心計、居心叵測的人,常常大奸似忠,令人難辨真?zhèn)巍T诖颂幨乐校瑢τ谀切┟菜浦液竦娜耍欢ㄒ嗉臃纻洌绕湓谂c小人交往的時候,不要輕易相信他們,要防備他們蜜言里的劍、笑容背后的刀。
四面楚歌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楚歌:楚國人的歌曲。四面八方都傳來楚國人的歌曲。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歷史典故】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之爭,持續(xù)了五年的時間,戰(zhàn)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但后來劉邦的實力不斷壯大,項羽逐漸處于劣勢。雙方曾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東屬楚,西屬漢,互不侵犯。
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楚軍發(fā)起進攻。劉邦的這一舉動,項羽猝不及防,被漢軍逼到了垓下。韓信又設(shè)下十面埋伏,將楚軍團團圍住。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也沒有了。面對強大的漢軍,項羽很難突出重圍。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斗志,劉邦采用張良的建議,命漢軍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所有的楚地。項羽夜里聽見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驚地問:“劉邦已經(jīng)得到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他深感大勢已去,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愛的虞姬和那匹烏騅馬。想到這里,他一邊飲酒,一邊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自刎于烏江邊。
【成長心語】
剛愎自用的項羽因為眾叛親離而陷入了絕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陷于絕境的人往往也都是咎由自取,他們平日的舉動使所有的人都對他們失去了信心,當(dāng)“狼”真的來的時候,也不再有人同情他們,結(jié)果自然可想而知。如果你不想讓自己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就在平日里,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多結(jié)交一些靠得住的朋友。正所謂“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個朋友多一個機會,得罪一個人就少一些機會。把朋友當(dāng)做一生的依靠,相信你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平坦、順暢。
門可羅雀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論》。
【釋義】羅:設(shè)網(wǎng)捕捉;雀:雀鳥。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wǎng)來捕麻雀。形容失勢時,門庭冷落,賓客稀少。
【歷史典故】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非常正直的'大臣,他們是汲黯和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后來又任主爵都尉。他為人耿直,辦事公道,地方官員便將他一級一級地推薦到上面。
漢武帝初年,匈奴常常來襲,于是漢武帝決定調(diào)集重兵打擊匈奴。許多大臣明知當(dāng)時的國力不足以與匈奴對抗,但又不敢明言。這時,汲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臣曾聽說高祖率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圍困于平城,連樊噲都難以突圍。現(xiàn)在,陛下勇略不如高祖,將軍不如樊噲,這一仗萬萬不能打啊!”漢武帝聽了他的話,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逐漸冷落了他。
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jīng)擔(dān)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dān)任大農(nóng)令。他一旦遇到有識之士,便會向漢武帝推薦。后來,鄭莊的一個下屬貪 污,他因此被牽連撤職。
他們兩人都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quán)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luò)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jié)交為榮。但后來,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quán)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
司馬遷曾為他們兩人合寫了一篇傳記,在傳記中他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像汲黯、鄭莊這樣的賢人,在朝為官時賓客很多,一旦失勢,竟然沒有一個人來探望,門外冷落得可以設(shè)網(wǎng)捕鳥了,真是太可悲了!”
【成長心語】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患難與共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人人都愿意錦上添花,能夠雪中送炭的人卻很少。因此,逆境和困境,往往成為檢驗朋友的試金石。在生活中善于體察別人的需要,時刻關(guān)心身邊的人,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危難之中你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古語有云,重義的人,鬼神都敬之。所以,良好的品德是一個人享用不盡的財富,目光短淺的人往往為了利益而拋棄自己的美德,卻沒想到,這恰恰是拋棄了自己存身立命之本。
齊桓公養(yǎng)禍害己
【出處】《史記·齊桓公世家》。
【釋義】禍:禍害,這里比喻奸臣。不及時鏟除壞人,最終會害了自己。
【歷史典故】
豎刁是春秋時期齊國人。他少年時進宮伺候齊桓公,深得齊桓公的寵愛,后來成為亂政禍國的奸臣。
豎刁出身貧寒,入宮后,他想盡辦法進內(nèi)廷做近侍。他由外廷做起,處處謹慎,加之他天資聰穎,漸漸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調(diào)為近侍。在桓公身邊,他處處留心觀察桓公的生活習(xí)性和內(nèi)心活動,事事投其好,恒公非常滿意。天長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豎刁深知桓公有兩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豎刁就著力從這兩方面下手。宮中有一個叫易牙的人,為人奸詐,精于烹調(diào)之技,豎刁就設(shè)法與其結(jié)為朋友。易牙也深羨豎刁顯赫之勢,兩人沆瀣一氣。有一天,豎刁向桓公舉薦易牙,桓公聽說易牙擅長烹調(diào),就隨口問易牙:“我對人間的鳥、獸、蟲、魚都吃膩了,只是沒吃過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這本是桓公一句戲言,易牙便把這件事牢記心里,想著怎么才能給桓公做頓人肉宴,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兒子不正好嗎?幾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盤嫩如乳羊、鮮美無比的菜。當(dāng)桓公知道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覺得易牙愛他勝于愛自己的親骨肉。此后,桓公不僅寵信豎刁,對易牙也恩寵有加了。
宮中有一個叫開方的大夫,也是豎刁的好朋友。為了得到美女,豎刁就和開方計議要把衛(wèi)懿公的女兒薦給桓公,果然,桓公得到這個美女后非常高興。豎刁通過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寵信,在宮中身價日增。
后來,齊桓公病倒在床,三人乘機作亂,易牙更是將宮門堵死,筑起高墻,最后將齊桓公活活餓死。
【成長心語】
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交為人坦率、講究誠信、博聞多識的人為朋友很有益處;交為人善于逢迎諂媚、當(dāng)面柔順討好、以花言巧語取悅于人的人為朋友則有害處。的確,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學(xué)博的好朋友,即可得到幫助和提高個人素質(zhì);交了品質(zhì)惡劣的壞朋友,就有可能跟著走上歪路,害人害己。因此,一個人擇友一定要在“益”字上下工夫。
諸葛亮反客為主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釋義】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歷史典故】
三國時,曹操率領(lǐng)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quán)聯(lián)手。此時,諸葛亮自愿出使江東做說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quán),只字不提聯(lián)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quán)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孫權(quán),勸他投降。
孫權(quán)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quán)的質(zhì)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愿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后。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zhì),而投到他旗下的優(yōu)秀人才不計其數(shù),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quán)決定和劉備聯(lián)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里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采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quán):“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xí)水性,不慣水戰(zhàn)。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現(xiàn)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并肩作戰(zhàn),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于是,孫權(quán)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lián)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后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zhàn)。
【成長心語】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欺負,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勢地位,當(dāng)對方不肯輕易順你,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時,你可以一開始就以“恐嚇”壓制住對方,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這樣你就可以反客為主,占據(jù)主動地位。活著就是一種對抗,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占據(jù)上風(fēng)。
【歷史典故閱讀】相關(guān)文章:
精選歷史典故閱讀09-03
歷史的典故04-12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歷史典故04-12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8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7-16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