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通用19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通用1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余秋雨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是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余秋雨先生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余秋雨先生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是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余秋雨先生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2
有一本書,剛出世就極度暢銷,也引起了媒體的攻擊,此為何書,《文化苦旅》是也!
我無意間在書店中發現了它,它里面的描寫細致入微,使人身臨其境,它里面的故事真實精彩,引人入勝。于是,我便在字與字間游覽起來。
此書選取了幾個比較典型的遺跡,來自于中國,南亞,歐洲等地,各地各有特色。作者孤身一人探尋,而讀者們隱形般地跟隨他的腳步,來到了一個又一個文化遺跡,受到了一陣又一陣的震撼,發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嘆。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篇《沙原隱泉》,剛開頭,我就再一次感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嘆。在爬山之時,作者告訴我們“心平氣和了,慢慢地爬”的爬山竅門。作者在山上看見一清澈的泉水,便升起疑問,為什么在這里會有泉水?在下山時,面對危險,作者則說“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就是這一篇篇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的道理。
而在此篇結尾,作者告訴了我,這山名為鳴沙山,這泉名為月牙泉。一見到“月牙泉”這名字,我另有所思:據新聞報道,月牙泉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幾年后就會干涸。月牙泉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啊,我們應該多多珍惜它,保護它。
此書中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創造雖苦雖難,但毀滅卻如此簡單。但如果毀滅了就在也找不到當年的輝煌了。
由創造之苦連接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一份財富,創造美好明天!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3
隨著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著疑問進入書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圣圣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并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說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說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4
算起來,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時間已經算夠長的了,大約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要媽媽為我買書,她就幫我擇了本《文化苦旅》。
當時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這本書,只是在寫讀后感時,還似懂非懂地談些感想,其實跟這書,關系不大。因為因為感覺內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邊,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試著去讀,可都半途而廢。
今年暑假,在整理書櫥時,我發現發了它,并再一次打開了它。我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過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
但是作者永遠者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著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華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5
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被先生的文化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思辨,所傾倒、折服、敬佩、膜拜。拿著這本書久久不能放下,不愿放下,我在反思我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領悟到了什么?
學到了他用詞的精準,用詞的富于變化,用詞的犀利是何等高超與博才呀,不信你看:如《黃州突圍》寫蘇東坡被貶黃州時作者這樣寫到: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荷蘭,進湖北,抵黃州,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排距他,糟踐他,毀滅他,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赤壁賦》產生了。收獲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先生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先生想喚醒我們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銘記歷史的教訓。領悟到了什么是苦旅,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由創造之苦連結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雖然旅程中也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嘗,總有那么幾句話得去反復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6
這個暑假,我讀了《文化苦旅》這一本書,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開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于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
①、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
②、但也有人說他的作品是"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
③、我想我認為是1和2我最贊同了吧,因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中的給我們的教導,讓我們銘記在心……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7
時間造就文化的悠久,人類編織文化的魅力,而精神與品質便成就了文化的靈魂。余秋雨用他敏銳的雙眸和獨特的視角,穿越神州大地萬里河山,帶你感受著歷史的深邃。在他的眼里,一切妖嬈的景物都脫下華麗的衣裳,還復了最初的本真,因為真正的山水不僅僅只是山水,更飽含著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從他的書中,我更讀出了歷史人文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同時擁有嚴肅與幽默的“雙重性格”。歷史勇敢的.記錄著人類的一切與自然演變,從盤古開天辟地到不可預知的宇宙巨變,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無聲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測,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輕松愉悅的時刻,《洞庭一角》里有一則關于烏龜的奇事,它每年定時都會爬回家,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風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既仁既智者則會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山山水水,和這一片又一片氤氳著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當我翻開這本書,便會有縷縷情思揮之不去,在心頭悄然纏繞,燃起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深深的向往。我想,余秋雨也是這樣,他并非是在艱苦的漫漫跋涉,而是樂在其中!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8
看過書的序,對于“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脫,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苦的并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責任。
魯迅說“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悲劇?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悲劇的演出中不過是一個丑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于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里只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于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于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于他們,人生便只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當當。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責任,百姓的不負責任,官員的.不負責任,開山鼻祖的不負責任……
曾經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為力的人群。
于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梁。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9
從小,受家中長輩們的耳濡目染,我把閱讀當作了最大的愛好。一次次的閱讀可以讓任何一顆心靈用色彩點綴,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這,就是書的妙處。讀書,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分享讀書心得了。
《文化苦旅》一書,開拓了我的視野。這是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一本書,是一本描寫祖國古代文明的書。初讀這本書,對它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覺得這只不過是用極平淡的文字,描寫了些山水建筑的散文集罷了。全書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讀下來并沒有任何感覺。我不甘心——媽媽口中的好書,絕不是這樣的!我又一次捧起了這本書。通過一個多月的細心斟酌,我漸漸發現作者簡潔的文字下,藏著一種有張力的感情。整本書就圍繞著一個“苦”字,作者用獨特的角度,深思中國這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寫出代代人為探索文化奧秘的艱苦歷程,讓我感受到了世世代代文人們的艱辛。我不由得對中國這個文化古國感到深深的敬佩。好一本山水文字書!余秋雨先生以一個“浪子”的身份,借山水景物探求文化靈魂和秘密。于是我終于知道為什么這本書被稱為最深刻的中國文化歷史散文書了。
每讀一遍書,收獲一個不一樣的心境,書的.魅力妙不可言。從剛拿到書本時的好奇,到心靈隨著書本的情節跌宕起伏而產生的感觸,再到看完書后的意猶未盡的思索,都是我讀書的樂趣。在書的潛移默化中,我成為一個心中多彩的人,我在書上認識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嗯~書紙的香味,又隨微風,飄到我們身邊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0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這個人時,是源自初二年級的一篇課文《信客》。在語文老師的極力推薦下,我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余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游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并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許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后跳動額是一顆單純,潔凈,坦誠的心。讓我飽覽了祖國山河無比秀麗的景色,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了歷史,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應擔當的角色,那就是銘記歷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讀,好好欣賞中國文化!人生也是一段歷史,我們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過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們匆匆前行,回頭望見那一排排腳印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和無奈!作者為了尋求歷史的足跡而跋涉于山水之間;而我們為了感悟人生的真諦,跋涉于人生道路上!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1
曾經有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類的內心意識。一個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國,用良知書寫了一篇篇發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態,心之所在,處處是花開。
文章的開篇《道士塔》,它以一個“小人物”出賣自己的良知,反映這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敦煌,本該是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它最后卻是中華之傷。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而這個國家的主人,放縱文化的流失才是萬惡之根源。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我曾聽人說起,國外的書十分昂貴,課本的價格也不低。許多留學生都會提前在網上買好二手課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后還會在網上尋找下一個買主。國外對于書籍的重視,可見一斑。
也許人的良知會被浮華所擾,但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靜看世俗紛擾。它就是《白發蘇州》。作者以凄美柔麗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將清閑婉約的江南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幼時背誦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們鋪了一道歷史的畫卷。蘇州是嫻靜的。它像一位婷婷裊裊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吳儂軟語,做不了大文章,卻可以與你小憩在郁郁蔥蔥的園林。然而歷史待它不公,成王敗寇,一夜之間,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蘇州可不正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但在無數的小巷中,無數的門庭里,藏匿著無數千百年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使蘇州保存了風韻的核心。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2
“烏臺詩案”是中國文化史上毫無疑問的恥辱,一場由最淺薄的妒忌心編織的鬧劇,卻險些葬送了宋朝江山中最偉大的詩人,蘇東坡。
被抓的時候,他幾乎完全不知事情的始末。一群小人在這位大詩人尚還悠然自得之際,無比牽強地在他的詩文中挑挑揀揀,臆測出一篇“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惋”的對政府的譏諷,自此輿論在朝廷中大肆蔓延,這盆臟水,也終于潑到了木秀于林的蘇東坡頭上,將原本處在青山綠水之間的他,一把拉進了污濁的泥沼。
泥沼中的蘇東坡,睜著一雙茫然的眼睛,聽一群小人將他的詩文狠狠地錯捏,最后完全變了形,面目全非地向他涌來、將他淹沒。這位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詩人面對這邪惡、低賤、粗暴的語言和行為系統,笨拙得說不出話來。
直到他經受不住這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連續逼供,直到泥沼的污濁滯塞了他的胸口,蘇東坡只能伸出手去,捧起污泥,澆到他的.詩文上去。“于是,他以前的詩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說自己不被朝廷重視;詩中有‘小人’字樣,是在譏刺當朝大人。”這樣的黑白顛倒,讓我看了,都覺得寒心。一段無比瑰麗的文明,就這樣在骯臟的水中浸了又浸,被洗掉了原本的顏色。
幸好還有良知,幸好還有仗義,幸好那些敢于表露真心、不怕受到牽連的人向皇帝進言,救下了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大詩人。也幸得如此,否則這一步之差,會讓整個文化歷史全盤改易,如今的我們,也不可能閱讀到這么多蘇東坡的筆觸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3
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旅行家,也是一位文學家,他曾寫過一本舉世聞名的著作——《文化苦旅》。
余秋雨在1946年8月在浙江出生。他在災難時期,僅憑一己之力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并出版了許多學派的名著,得到了海外和海內人士的高度評價。
《文化苦旅》主要講述了余秋雨游覽最具有特色的國內景點,如:莫高窟、陽關雪、牌坊、寺廟等等。全篇文章語言優美流暢,所運用的詞語豐富多樣,對比和引用的運用簡直惟妙惟肖。比如在描寫陽關雪時,引用了王維的《渭城曲》,又聯想到了艾略特的《荒原》,讓讀者深刻地記住陽關的景色。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沙原隱泉》,主要講的是余秋雨在沙漠中,去鳴沙山的路上,不能走別人走過的路,因為沙子會變得松軟。接著講了爬上鳴沙山時給余秋雨帶來的感受。里面無論是人物的語言、動作,還是對比、聯想,又或者是環境的渲染、烘托,都運用得十分傳神。
在這篇文章中,我受到了寶貴的`啟發:在人生中,要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不要走別人走過的路。寫作也是一樣,內容要生動、要新穎,要有吸引力,若所有的文章都是描寫一件事,或采用同樣的描寫、修辭或表現手法,就不再變得生動形象了。
這本《文化苦旅》開創了“文化散文”的先河,引領散文走向新的高度,給讀者帶來了心靈的震撼,非常值得一讀。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4
拜“偉大”的閱讀課所賜,終于讀完了《文化苦旅》。初讀時,總覺得,縱然余秋雨先生認為寫書“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然而作為一名讀者,細品他筆下那字詞句段,心間卻升騰起輕松瀟灑之感,并無所謂“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沉浸江南小鎮“大隱隱于市”的淡泊安定與自然;流連令一眾大詩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隱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蘇州。只看那溫文爾雅的景,卻也僅此而已。
然而當從近乎機械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時,卻神使鬼差地跑了趟書店,捧回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閱那些原本感覺輕松無比、讓人卸下一身鉛華的文章時,卻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顯沉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思考中去。
走過敦煌,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里,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卻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悲哀!
重讀《文化苦旅》,感悟著實不少,卻不能一一詳述,只是:讀《文化苦旅》,洗禮靈魂;尋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5
第一次明白余秋雨這個人時,我才僅有一年級,偶爾在《語文新天地》上見過他的名字。而此刻,我則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禮貌的盛興、衰落。余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游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并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禮貌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全書的.主調是憑借事物以尋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作者以藝術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慘不忍睹,壯麗,凄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數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飛天”古壁畫被王圓?用石灰刷白:“這樣才干凈。”陽關古址一片凄涼、荒無人煙,一望無邊的古戰場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很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6
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他因深厚而沉默,也許是沉默的原因。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在一場人們屏息等待的鋼琴演奏會上,女鋼琴家悄然出場。人們驚訝于她衣著樸素時,她說:“人,要隱于音樂背后。”的確,在很多時候,許多人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有些人選擇崇尚樸實無華的內心,這種信念是多么令人折服啊!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應該算是“道士塔”和“莫高窟”了吧,“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背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沉重的嘆息。”你說王圓篆是壞人,也不全是,畢竟他讓那些經文躲避了飽受戰亂的痛苦;但你說他是好人?也不是,畢竟他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結晶讓那可憎的外國人給奪了去!
“莫高窟”,一個多么神奇而高深的地方!千百年來,他沉默著,像一棵樹,一座山,因為他知道未來,人們會撥開歷史的睫毛,透過深沉的瞳孔,來還他一個公正而客觀的判斷。
你看啊,“他們突然變得像個孩子,一路撒野下來,到這里卻睜大眼睛,希望獲得宗教裁判和時間裁判”。多少赳赳武將、權謀強人止下腳步,呆呆的望著沉默了許多的莫高窟,他們一定想:莫高窟為什么沉默呢?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女鋼琴家的魅力在于演奏技藝的高超,與音樂融為一體。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有所作為,從而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7
看了很久,心里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于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著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于了長城。也是由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云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贊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于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和驚嘆作者描寫古跡所用的詞句。是那么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8
因為我仰望余秋雨。
因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字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著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著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層層剝離,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于有一個人肯在旅游的時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將沉埋于山水間的歷史,執著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于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里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著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著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著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余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秘而廣大……幾千年的沉淀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余秋雨,就像順著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余秋雨,就像遨游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余秋雨,就像與一位隱士談話,裊裊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沉重。
讀余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 19
乘著穿越幾千年歷史的小船,探索著山復,莽莽蒼蒼的大地。我的心再一次跟隨著作家余秋雨回到那美麗古樸的蘇州園林,雄偉壯觀的都江堰,和具有民族屈辱歷史的道士塔和莫高窟。
都江堰,這個雄偉壯觀,被別人踏遍千山萬水,歷經幾千年歷史滄桑的水利工程,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都江堰就實實在在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因為有了它,“四川”——這個旱澇無常的地區成為了人們口中贊嘆的之國。每當我們有了重大災難,它總是提供著。
道士塔,這個承載著中國屈辱歷史的塔竟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無知的王圓道士將藏經洞中的唐宋之杰作大片刷白,外國人瘋狂搶劫藏經洞,蔣孝琬騙取王道士的信任并反用三十,把這些“凝中華之聰慧與物力”的經書全部出賣。在這篇文章中只能說王道士是無知的,他不知道他竟打開了中華民族幾千多年的瑰寶。而蔣孝琬必定是無恥的,他知道這些東西對于國家來說是有多么重要,但他卻不分善惡,做有損于國家利益的事。這難道不是一個無恥之徒嗎?經卷代表著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而文化是不是也接受著人與人這種利益熏心的苦旅呢?
人生的本質其實“不苦”,“苦”的是你看到的、聽到的那一處使心靈遭受著“苦”的折磨,所以人生又變成苦的了。所以當作者沿途去看風景時,除了樂的一方面同時也會有苦的一方面,而苦的定大于樂,文化也是如此。所以人生必是苦旅,文化亦是。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01-20
《文化苦旅》余秋雨讀后感12-21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經典)07-12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04-13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01-25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08-06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心得09-16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熱)03-09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合集)10-11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