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文化》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胡同文化》讀后感(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胡同文化》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胡同文化》讀后感1
百姓像水,他們推動力史不斷發展,任一代代的王朝政權在其上沉浮更替,他們偉大得很少彰顯自我,而歷史又往往僅重視水上的精彩更替很少關心水本身。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鏡子更透徹,一切美好與丑陋都清晰可見,從沒有修飾加工過的另類之美。
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不反映著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實這種思想也是歷史鑄就的,在他面前無可挑剔也無可批評。
一切似乎是順其自然而形成的,卻又充滿曲折,當一切都流向正確的方向時,我們只能繼續優良的,而盡力避免“逆流”與“迷路”,對于某些精華的片斷有也只能留念。( )
離我們不遠,剛逝去的這些片段中也必有這一幕——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處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廣博的世界。
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統治而達到頂峰,也因清政府對外的無能而使其倍受侮辱,是封建的大高院還是手工業商業的集聚地都將在那些瞬間被決定。
也許民族的大雜居將人們的建筑習慣推向歷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墻與市民的精細結合,迷信的方位與理性的情感結合,綱紀的秩序戶與情感的交流結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昂钡腵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條,又不失鄰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間。
“胡同”的名字更體現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層層束縛下的掙扎,一片受污穢感染卻自由活潑的天地。
對一座城市來說,“胡同”又完全像是靜脈,不必是主動脈或大靜脈,僅僅毛細血管也可以決定其生死。
當時的中國人民又何止是受夾板氣,封建統治者禁錮其思想,束縛其行動,又剝削其血肉;帝國主義的到來并沒改變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統治,哪有洋大爺不都得躺著,手工藝品賣不出去又能怎樣,干完活之后沒被餓死不就萬幸了嗎?這不算什么,我們可以“忍”但“忍”一時不代表會忍一世。
薄進而少出,沒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還追求什么別的,一個“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極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說出這個字需要承擔多大的無奈?
但這還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將“忍”忍到底誤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暫時一“忍”中華民族的氣節還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歷史風云變幻轉瞬即逝,而我們后人除了懷念當時的經典外,更應當借鑒其精神,追究缺點是必須的,體諒情懷同樣必不可少。
總之,歷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組成的,人的歷史終究在于人。
《胡同文化》讀后感2
汪曾祺大家并不陌生吧,他的作品的語言在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比如他的作品《胡同文化》,語言雖然平白樸素,但口語性強,富于表現力:即使是完全平直的描述,沒有什么文辭的修飾,也充滿著生活氣息;沒有半點嬌柔造作,也能讓人們不感到枯燥,有滋有味;將句子表現得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讓人覺得像說書一樣,充滿韻味。說了這么多,你們一定很期待這篇文章吧?讓我們一起走進汪曾祺筆下北京胡同的世界吧!
文章介紹了胡同的建筑及環境特點;胡同文化的特點及北京市民的心態表現;作者對正在沒落胡同文化的情感態度。我能品出作者的情感態度有:留戀,懷舊,傷感。文章的表面只是介紹北京胡同,但通過這些介紹,以及它所蘊含著的獨特的市民文化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的思想感情,使人們對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文化心態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也更能在平實的說明文字中感受到沉淀著的某種哲理。這也是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喜歡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它有趣味,讓人能品出些情感,還在于它的寫法!逗幕肥峭粼鳛閿z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他并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既不說明光與影的交匯和諧,也不論及構思,線條,色彩的運用。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現的對象——胡同入手,再有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撲全文主旨:“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文章的寫作特點是:語言平淡樸素、口語化,極具表現力。最后一個原因我則是對汪曾祺的敬佩。讀完《胡同文化》,我便有了讀汪曾祺其他散文作品的念想,之前并未發現這位作家,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尋有關汪曾祺的資料: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劇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箐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1997年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看到這,我不禁又位汪曾祺的經歷而感到憂傷。
如果還想了解到更多有關《胡同文化》的內容可以去親自去看一下汪曾祺的有關書籍哦!
《胡同文化》讀后感3
高中語文第一冊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這篇散文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量,胡同功能和環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最后,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就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顯然,這是一種說明性的結構形態。
這樣的結構并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敘事為填充。比如,為了說明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換一種方法,用常見的九種說明方法的任何一種來介紹,效果會這樣?再比如,為了說明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作者就講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的一句經典的話,略寫;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說《八月驕陽》里的一段對話,詳寫;一件是對一個小伙子打了一個小姑娘一個嘴巴,他和兩個老北京的不同態度,詳寫。在作者筆下,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恰到好處的說明了胡同文化的精義。所以,汪曾祺筆下的敘事,不同于說明文中的舉例子,而是極富文學意味。
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從《胡同文化》就可以具體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體形態之美,之奇。打個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畫,那么,說明就是畫的線條,敘事就是填充在線條之內的顏料,抒情就是畫面呈現出的光澤和色調。
補充說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選集》(漓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選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報》等文章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汪曾祺在這部集子的《自序》里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弊x著汪曾祺的這些散文,確實感到普普通通的幾種表達方式在他手里已經運用得極其嫻熟老到,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于是,他的散文就表現出和諧之美,自然之至,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胡同文化》讀后感4
從小就很喜歡北京,尤其是老北京,這種喜歡里有說不清楚的復雜的印象。一想到它,心里仿佛就暖暖的、潮潮的,像春日午后的輕風吹過。中間又淺淺淡淡、若有若無地夾雜著一絲兒眷戀,一絲兒悵惘?傊且环N無法言傳的感覺,正如讀完了老作家汪曾棋這篇《胡同文化》之后所有的。
北京我是去過的。眼里的北京和別的大城市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高樓林立,汽車潮涌,人們都忙忙碌碌的―一個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的城市。然而不知為什么,在這樣的“北京”面前.我并沒有感到原來想像中的興奮,相反,心里總是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失落和茫然。這,似乎并不是我印象里的北京。那印象里的`北京“該”是什么樣子呢?其實,我還是說不清楚。幾白年帝都積累下來的喧囂繁華,利落鏗鏘的京腔京韻,故宮金光閃耀的琉璃瓦屋頂,或者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長安街,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那么完全。印象里的北京,不是一幅畫兒,而應該是一部電影,是一個充滿了形形象象、熙熙攘攘、喜怒哀樂、雞毛蒜皮的歷史的、文化的、活動著的北京。就像文章里寫的那樣。大方塊兒的北京被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寬寬窄窄的胡同隔成了一個個小方塊兒,相對獨立卻又相互聯接。而老北京的靈魂―北京的人們就居住在方塊兒里,穿梭在胡同里,一代一代,一年一年,房子漸漸舊下去,胡同的名字興許也被念錯了。更不用說四合院里,胡同之間,發生了多少恩恩怨怨、悲歡離合的故事。
但北京還是北京,日益灰暗下去的城市基色并沒有削減五朝帝都的豪氣。北京人還是北京人,說起話來依舊鋼刀切蘿卜似地又脆又快,走起路來仍舊慢踱穩邁地不慌不忙。也許,正是歷史上數百年長處天子腳下,已經有太多的風雨來讓他們習慣了這種從容平淡、寵辱不驚。那么,大概這一條條記錄著北京滄桑變遷的胡同,應該可以算是印象里北京的一種最標準的存在狀態了吧。
想到這里自己也有一點好笑,讀了一篇文章,怎么好像有一種懷舊的感覺。但再想一想,也不奇怪。無論哪一個人,哪一個國家,都是有昨天,有歷史的。我們都從過去一步步走來,繼承、發展、更新。時間是不會中斷的,所以對于過去,我們不可能切斷,也不可能忘懷。我相信我對老北京那種奇異的牽念來自天性,那是流淌在文化積淀的血液里的故都的音符。
【《胡同文化》讀后感】相關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06-10
胡同文化教案06-10
胡同文化說課稿06-25
《胡同文化》說課稿06-29
胡同文化教案07-03
【精】胡同文化教案03-15
《胡同文化》教學設計07-28
【熱】胡同文化教案07-13
胡同文化教案【薦】03-24
《胡同文化》教案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