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編制牛初乳行業規范的情況匯報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很多事情都需要整合,進行匯報,匯報可以是工作開始前的規劃安排,也可以是工作完成后的分析總結,話說回來,你知道怎么寫匯報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編制牛初乳行業規范的情況匯報,歡迎大家分享。
一、背景資料
1、關于牛初乳的概念
牛初乳是分娩后最初幾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初乳中的各種成分(乳糖除外)隨泌乳時間的延長而迅速衰減。
畜牧學家把母牛分娩后7天內分泌的乳汁稱為牛初乳,第8天以后則通稱為常乳。這和人母乳的階段劃分有所不同。(人母乳分為:初乳,產后1~6天;過渡乳,7~20天;成熟乳,21天~15個月)
2、牛初乳是兼具營養和保健作用的食品
母牛分娩后第1次擠出的初乳中各種營養成份(除乳糖外)的含量是常乳的2~5倍,還含有多種活性免疫因子和促生長因子。具有免疫調節、調整腸道菌群、促進生長發育、延緩衰老等一系列生理功能,被譽為“21世紀的保健食品”。
我國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食用牛初乳的習慣。
我國科技人員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發出牛初乳制品,現有數十家企業生產共約100多個品牌的牛初乳制品,其中約10種產品被衛生部批準為“保健食品”。
二、“規范”類別的確定
1、生鮮牛初乳
生鮮牛初乳只宜制定收購規范。
以母牛分娩后72小時內(3天內)擠出的乳汁作為規范收購的時間界限。
72小時內混合牛初乳的蛋白質平均含量可達5%以上;IgG平均含量可達12mg/ml以上。可基本滿足功能性食品的要求。
2、牛初乳粉
是生鮮牛初乳的濃縮制品,既可直接加工成功能性乳品,也可和其他原料相配合,加工成多種功能性食品,它是牛初乳制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基礎原料。
三、制定“規范”的依據
1、國內外的研究成果
2、企業標準和新疆地方標準
3、牛奶和乳制品的相關國家標準
(我國有關牛初乳的基礎研究工作薄弱,缺乏相關的科學數據和資料,不同作者的研究結果往往出現較大差距,增加了制定規范的難度。)
四、設定
1、生鮮牛初乳
理化指標
根據母牛分娩后3天內初乳產量,減去飼喂犢牛的初乳量再進行混合后的初乳質量設定。對蛋白質、脂肪、非脂乳固體分別設定下限。初乳中蛋白質含量和IgG含量呈線性關系,為控制原料乳質量,鼓勵交售優質牛初乳,設了三個等級,即:6.5%、5.5%和5.0%。
衛生指標
(缺乏系統的研究資料)
從保證食品安全角度考慮,主要參考《無公害食品 生鮮牛乳》(NY5045)的衛生指標設定。
牛初乳不宜采用高溫殺菌,對微生物應嚴格控制;但目前我國大部分母牛在初乳階段采用手工擠奶,控制微生物有一定難度,故對菌落總數(cfu)的設定和NY5045相同。
2、牛初乳粉
理化指標
根據原料初乳蛋白質下限及加工過程中的損失,將初乳粉蛋白質指標下限定為40g/100g,IgG指標下限定為10g/100g。
脂肪對初乳粉某些保健功能有促進作用,但對保質期有一定負面影響,故設定上限(5.0%)。
衛生指標
參考與奶粉相關的國標、行規、地標、企標作了設定。
五、IgG含量的測定
國家標準(GB/T5009.194-20xx)保健食品中免疫球蛋白IgG的測定,規定為高壓液相色譜法(HPLC法)。
考慮到牛初乳原料和牛初乳粉并不是“保健食品”(即經過衛生部批準的“健字號”產品),RID法(瓊脂單向免疫擴散法)已被大部分生產企業采用,具有方法簡便、準確度較高,成本較低等特點,故將其作為IgG含量的測定方法之一,和HPLC法并列。
六、結束語
本規范是我國初次制定的關于牛初乳和牛初乳粉的行業規范,在內容、項目、指標等方面均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通過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進行驗證,并不斷修改、完善。
本規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參加起草的各單位、牛初乳行業的同仁以及有關專家、學者,都對本工作給予大力支持,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代表起草小組,表示深切感謝!
【編制牛初乳行業規范的情況匯報】相關文章:
酒店行業服務禮儀規范08-21
行業規范員工守則(精選6篇)05-08
酒店行業服務禮儀規范-飲食禮儀07-07
有編制和無編制的區別03-22
行業行為規范員工守則(通用6篇)04-25
市政公用行業服務性關鍵崗位服務規范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