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歷史典故(精選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用到典故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你還記得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歷史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1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該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當然,還要學習介子推寧死不屈的氣節。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2
這是一個無雨的清明,乍暖還寒。
迷睡了多日的趙氏,突然在清晨蘇醒過來,兒孫們一陣驚喜。
這是一座無碑的孤墳,墳土新培。
清明樹趙氏被攙扶著站在墳前,身后跪著她的兒孫們。墳窯里焚燒的火紙呼呼地舞動著。象是又再追憶半個世紀發生的那遙遠而耳熟的故事。
一個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愛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線,轉戰數載音信全無。日本投降了,她帶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尋找久別的親人。然而,找到的卻是一件手工縫制的已滿是彈孔的襯衣和一枚閃光的勛章。母子倆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含淚返回故鄉。母親帶著對丈夫的永遠思念,兒子帶著從未見到生父的終身遺憾,掩埋了一個僅裝有兩件遺物的棺木。
孤獨的一座墳凸現在大巴山中一個無名而荒蕪的小山上,孤寂凄涼。而自從有了這座墳,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墳旁便會多幾棵新植的松柏。年復一年,從沒間斷。不知不覺五十年過去了。禿山早已被綠樹覆蓋,孤墳始終被松柏掩映。參天的大樹與新植的小苗相間,構成年輪分明的林帶。起伏山林卻沒能掩蓋趙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結。
“趙哥,我又來了,帶著我們的兒孫種清明樹了。時間過的好慢,一年見你一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險些來不了啦,不過我遲早一定會來的。我說過你不會寂寞不會被遺忘的,有這些清明樹陪伴你,你并不孤獨。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眼,連自己的兒子都當爺了。趙哥呀,我這輩子也真夠……不說了,我知道你不愛聽那傷心的'事。說些別的吧!”趙氏低聲自語著。火紙漸漸燒盡,紙灰隨風輕輕飛升。
這個無雨的清明,一座孤墳的周圍又多了數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歲老婦人親自種植的清明樹。
第二年的清明時節,陰雨綿綿,在那棵清明樹旁多了一座新墳。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3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口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請告訴孩兒你們在哪里吧。”說完劉邦把紙片向天空中一擲,紙片隨風飄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情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4
白頭山腹地有個地區叫赫爾里,那里的人去世以后都不起墳,棺木掩埋后踏平了事,同時在棺木周圍栽種一圈人參。等到三年后的清明節這天,后人才在墳地處筑起一座高高的墳墓,并舉辦隆重的發喪儀式,而那些人參已經長大了。說起這個風俗的由來,里面可有著一個奇特的故事。
清明時節筑高墳康熙年間,赫爾里這個地方是滿人聚集地,當地有個人家男主人叫額爾敦·郭羅,膝下只有一子叫漢青,一家人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這天漢青進山狩獵,意外地采獲了一顆野生六品葉大人參,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寶貝!漢青立刻想起老爹爹常年體虛氣弱,有了這寶貝人參,定能益壽延年!
漢青飛跑回家,興沖沖叫著:“爹,我挖到一顆大人參!給您做六十歲的生辰賀禮吧!”
郭羅看見人參,眼睛一下子熠熠閃光,連聲叫著:“寶貝!寶貝啊!”
漢青把人參交給爹,走進內室去見娘,扔下了幾只才打回來的山雞,娘連忙吩咐廚子做漢青最愛吃的山雞燉鮮野蘑。
晚上,漢青忽然肚子疼痛,想來是野蘑菇吃多了,那玩意新鮮的都帶三分毒性,他起夜回來忽然看到爹爹的門吱呀開了,爹打躬作揖出來送客。漢青大為奇怪,這時已經深夜了,誰會來呢?再一細看,出來的竟然是縣令大老爺,只見他得意地笑著,拍拍父親的`肩頭說:“郭羅,算你識時務,圣上三十歲生辰,你把這顆寶參獻上,榮華富貴指日可待了!”爹爹滿臉笑紋,連連作揖說是。漢青氣得頭都要炸了!爹居然要把寶參送給皇帝!
原來這郭羅雖然是旗人,但漢青的娘卻是漢人,是郭羅當年隨清廷出兵江南,在“揚州十日”中救下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她全家都在屠城中死于非命。這小姐性格剛烈,感恩嫁給郭羅之余,堅決不肯讓郭羅受封住在京城,還給兒子起了一個思念故鄉的漢名,平時也沒少給兒子灌輸對江南的思念、對清廷的仇恨。漢青自小受母親的影響,此刻聽到爹要把自己辛苦得來的寶貝獻給朝廷獻媚邀寵,哪受得了?當時就要沖進去理論,又一想爹爹年老多病,吵吵鬧鬧會傷了老人的心。漢青左思右想,有了!我干脆來個釜底抽薪。
漢青偷偷拿走了那顆大人參,跑到朋友家里住了一個月才回家,料想爹找不到寶參也就只好罷手了,他當年有戰功在身,那小小縣令也奈何不得他。
沒想到遠遠地看見家門,大門口竟然素幔低垂,家里有喪事!漢青嚇得心膽俱裂,急匆匆跑進房間,只見娘一身喪服,見了漢青,指著他說了句:“不孝子……”竟昏過去了!
漢青和丫鬟抱著娘大呼小叫,好半天娘才悠悠醒來,眼含熱淚說:“你這孽障,可害死你爹了!”
原來漢青帶著寶參逃走以后,爹到處找不到漢青,急得團團轉,娘出主意讓他說寶參被賊偷去了,爹卻說什么也不肯,說怕那縣令大肆追捕,牽連無辜,于是到縣衙門自首,說是自己年老昏聵,誤把寶參服用了,千萬不要上報朝廷,沒想到縣令邀功心切,奏折已經進京了!
康熙皇上得到消息,龍顏震怒,念在郭羅當初開國有功,賜他一死,沒有禍及家人。不過,皇上傳旨,從此郭羅族人的墳墓三年之內不能起墳,要人馬牲畜踐踏夠了,才可以立墳刻碑。
漢青聽到這里放聲痛哭,哭過了才說:“我從小就聽娘的教誨,實在不愿意把這寶貝獻給朝廷,爹若不是貪圖富貴,也不會惹這大禍啊!”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5
從前,有個叫王二毛的農夫,他勤勞善良,熱心助人,是個難得的好心人。
清明節那天,他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上山掃墓。這時他看到一個陌生的白發老嫗正坐在山腳下長吁短嘆,希望上山掃墓的村民能背她上山。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山上的路并不好走,到處是泥濘,山又陡,平常自己一個人走都不好走,更何況還要背著一個人呢?很多上山的村民都拒絕了老婦人的請求。只有王二毛走上前去,表示愿意幫助老人家。
清明要吃筍菜湯老婦人很高興,馬上跳到了王二毛背上,王二毛這才嚇了一跳,原來別看那老婦人瘦骨伶仃的',背上才發現,比挑上百來斤糧食還沉。但王二毛啥也沒說,沉一腳淺一腳地背著老婦人朝山上走去。
走了一個時辰,老婦人也沒有要下來的意思,又走了一個時辰,王二毛實在忍不住問:“老婆婆,您要掃的墓到底在哪啊?”老婦人聽了笑著說:“你別問,到了自然會告訴你。”王二毛便不問了,喘著大口的粗氣,繼續朝前走。
又走了一個時辰,終于老婦人指著山頂的一個突起的小土丘,說:“就是這里了。”王二毛趕緊把老婦放下,并立在原地不動,老婦好奇道:“你怎么不回去啊?”王二毛心想這哪成,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你上山還要我背,下山就能自己走下來?于是便說:“老婆婆不礙事的,等您祭掃完了,我再背您下山。”
老婦人聽了,哈哈大笑:“你自己還要掃墓呢?這樣上山下山幾個來回,你的腿腳還能受得了嗎?”王二毛拍拍胸脯說:“沒事,年輕著呢!”老婦人又說:“可是我只要求你背我上山,并沒有要你背我下山呀?”
王二毛一根筋,以為老婦說得是客氣話呢,堅持要背她下山。最后老婦不得不道出實情:原來她就是這座山的山神婆婆。今天早上她和山神打賭,如果誰能在自己上山掃墓的時候,還能不辭辛苦地背一個不相識的老人家上山,她便贏了,證明這個村莊還是有好心人在的,同時她會保證這個村莊風調雨順。
王二毛聽說如此,方不在堅持,正要轉身下山,又被山神婆婆叫住了:“年輕人,感謝你背我上山,我要送件禮物給你。”說著從身上拿出一個布包來,然后山神婆婆化成一股煙消失了。
王二毛回到家,打開布包一看,是一包干菜筍,布包里面有一行字寫道:“清明不吃筍菜湯,腳骨有點酸汪汪。”王二毛抓了點干菜筍,用滾水沖泡,果然清香四溢,清淡爽口。
到了第二天,別人因為上山掃墓而四肢酸脹,只有王二毛依舊步履如飛。不過王二毛一直都是個善心人,他就把這個干菜筍拿出來和村民分享。后來便有了家家都制干菜筍的景象,而每到清明節那天,家家戶戶都不忘在就餐時做一碗筍菜湯,希望自己的家人骨健筋強,身體健康。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6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盡。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是緊閉的。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之點火,留下了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寫的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一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所有大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常就把血寫的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在我們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7
清明節是因為一個傳說而起的,從前有一個人旁邊跟著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們走到了一個荒地,那個人非常的餓,結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處找吃的,只好把自己腿上的肉給割下來,給這個人吃,這個人吃了烤肉醒了過來。他很奇怪,就問這肉是從哪里來的,介子推只好說是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的肉。這個人張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動就說:"等我以后當了國君,我一定重賞你。"
19年后,這個人果然當上了國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有功的大臣發獎,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還是沒有念到介子推,旁邊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說:"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發好的。"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還是沒有念到介子推,這個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間有一個大臣說:"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可是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聽臉紅了,他在人群中找來找去還是沒有找到介子推,后來他知道介子推因為傷心,收拾了行李躲進了綿山。后來他派御林軍去綿山上找,找了好半天還是沒有找到介子推。重耳想到了一個辦法,從北、東、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語說:"介子推要避火,肯定是要從南面出來。"結果火就從早上燒到了晚上,一直沒有見到介子推出來,重耳著急了,就命令人把火給撲滅了,親自進去找,他在一棵大樹找到了介子推。旁邊寫著一首詩,意思是想讓重耳和人民,不在這天生火。重耳把這天稱為清明節也是寒食節。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8
每逢清明,廣東北部山區的人們除了掃墓祭祖,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風俗。大人們讓家里的小孩子上山找一種草,將草連根拔起后洗干凈,只嚼它的根。這種草的根很嫩,味道甘甜,小孩子們個個嚼得有滋有味,當地人管這種草叫清明根。
相傳,古時候,嶺南梅山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劉婆婆,她和孫兒慶明以染布為生。十五歲的慶明有些癡呆,常被人捉弄。
這天,慶明和劉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時,在半山腰差點和一個中年男人撞個滿懷。那人行色匆匆,滿身塵土,卻臉色紅潤,步履輕盈。那人一抬頭,看見慶明,驚呼起來:“哎呀呀,原來你在這里啊!”慶明傻傻地看著他,半晌才叫了聲:“大哥哥……”劉婆婆趕緊對那人說:“先生認錯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說:“對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說著指了指遠處。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山邊不知何時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圍還滿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們祖孫生活困難,想幫你們一下。”姚望說著,拿出一塊灰白的石頭遞給劉婆婆,“你回去把這石頭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來的布顏色會更加鮮艷漂亮。”劉婆婆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接過石頭揣進懷里,拉上慶明就走。慶明幾步一回頭,有些依依不舍。
還別說,姚望給的石頭還真管用,染出來的布藍汪汪的,人見人愛,姑娘小伙都喜歡得不行,連外鄉的人也特意趕來買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來。為感謝姚望,劉婆婆經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慶明對姚望特別親,沒事總是向他問這問那,姚望也不嫌麻煩,有問必答。
這天,慶明又去找姚望,姚望問:“慶明,你的后腦勺是不是有個拳頭大的疤?”慶明茫然地點點頭,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擺擺手,低聲道:“因緣已至,時機未到。”慶明不知道他在說什么,自己玩去了。
轉眼到了春天,一連半月的陰雨天氣,村里有人開始莫名其妙地發燒、咳嗽。大夫們開的藥無濟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已經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風傳這個村子染了瘟疫,紛紛避開他們。劉婆婆和慶明不幸也染了病,慶明還好點,只是發低燒,劉婆婆則咳得沒了人形。慶明都快急瘋了,整天守著劉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門來。
一見姚望,慶明撲到他懷里大哭起來,求他想辦法救救村里人。姚望問明情況后,不慌不忙地說:“慶明,你們兩個到我那里住一段時間,我保證你倆沒事。”慶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無表情地說:“那不關我的事。”慶明的倔勁上來了,咬著牙說:“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辦法也不是沒有,除非……”
慶明焦急地問:“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慶明一聽,二話沒說,“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滿了染料,墨藍一片。劉婆婆沙啞著嗓子叫道:“別喝染料啊,會死人的……”慶明犟勁一上來,哪里顧得上聽劉婆婆的話。只見他如頭水牛,一頓海喝。可他畢竟是個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慶明打了幾個飽嗝,突然吐出一口水,兩眼一閉,身體一挺倒在地上。
劉婆婆見狀,傷心地哭起來。姚望走過來,彎下身問道:“慶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從山腳撿回來的?當時他通體棕紅,臉有胡須,后腦勺還有個拳頭大的疤……”
劉婆婆止住哭聲,吃驚地看著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劉婆婆在山腳看見一個長相怪異的嬰兒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惡遺棄的,不由得心生惻隱,便抱了回來。這件事劉婆婆從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難道慶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帶走不成?慶明可是劉婆婆的心頭肉啊。
姚望看出劉婆婆的心思,大笑起來。霎時間彩霞繚繞,金光四射,只見一位菩薩端坐在祥云中,哪里還有姚望的影子?劉婆婆連忙跪地參拜。菩薩微笑著說:“我是藥王菩薩,以施藥救人為天職。十五年前,我帶了塊千年首烏去給觀音祝壽。行至梅山時,首烏掉落摔到巖石上,擦破了點皮,我就把它埋起來,想過幾日長好再挖不遲。豈料,幾日后,我卻再也尋它不著,原來它已遁走化為人形。”
劉婆婆聽得目瞪口呆。
藥王菩薩接著說:“慶明人雖癡,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間罕見。我非常喜歡他,本想把他帶走,但見他俗緣未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待他醒來,讓他從醫吧。”
話音剛落,祥云、菩薩倏地不見了。再看地上,有幾筒竹簡,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字。
劉婆婆急忙去看慶明,死勁拍打他的臉,好半天,他才醒來。似乎剛剛美美睡了一覺,慶明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一骨碌爬起來。醒來的慶明就像脫胎換骨般,沒有了絲毫的傻勁。
劉婆婆摸摸他的額頭,燒竟然退了,不禁喜極而泣。慶明雙目炯炯有神地說:“我明白了,自己用來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現在就去煮!”說罷,當即用那種草燒了一鍋水,讓劉婆婆服用。劉婆婆閉著眼睛連喝三碗,當晚已經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傳開,村里人爭相來討水喝。慶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樂此不疲。喝了慶明煮的水,村民們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慶明。
從此,慶明整天埋頭研究醫書,后來才知道,那種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菌的作用。慶明聽從藥王菩薩的囑咐,果真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良醫。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區爆發了一場罕見的鼠疫。慶明帶著幾名徒弟每天馬不停蹄地為村民施診,終于累病了,久臥不起。有個晚上,他叫徒弟們將他抬到山腳一僻靜處,并趕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當人們放心不下去看望時,發現床和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時,人們發現,漫山遍野長滿了板藍根,根莖還比平常的粗壯。大家都說,是藥王菩薩帶走了慶明。慶明本來就是首烏托世,首烏的靈魂在根部,是他讓板藍根的根變得粗壯起來,這是他留給人間最后的禮物啊。
從那以后,人們就有了嚼板藍根的風俗。每當嚼著甘甜的板藍根,人們就會想起慶明。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名醫,人們把慶明走的那天定為一個節日,叫慶明節,板藍根叫慶明根。再后來,人們覺得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療效,就改為清明根,這個節日也就變成清明節并沿襲至今。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9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口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請告訴孩兒你們在哪里吧。”說完劉邦把紙片向天空中一擲,紙片隨風飄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情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03-29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04-23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6篇06-28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5篇06-28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清明樹06-29
經典的歷史典故07-16
經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歷史的典故04-12
歷史典故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