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氣的飲食原則
俗話說病從口入,健康也可以從嘴里吃出來。食物是我們身體健康的最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氣的飲食原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氣的飲食原則
從總體看,清明應以養肝為主,我們可以吃些利于肝臟生發、疏泄、養陰的食材。
1.清明節氣中,不宜食用“發”的食品,如筍、雞等。可多食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益陰,可滋水涵木。
2.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
3.春天,肝陽上亢的老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這就是祖國傳統醫學所說的"春氣者諸病在頭"。老年慢性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飲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
清明節氣的飲食推薦
清明節氣應多吃以下食物:
青菜類:綠葉蔬菜在春季是有生發之象的,中醫有“白色入肺,紅色入心,青色入肝,黑色入腎,黃色入脾”之說。綠葉食材入肝,所以清明首選綠葉蔬菜。其中清明食材最經典的,就是能夠養護肝臟的芹菜和春筍,另外,韭菜(韭黃更好)、菠菜也都適合此時食用。
肉食類:中醫講求取類比象,作為養肝來講,肉食中特別推薦的是動物的肝臟。但動物肝臟的脂肪含量比較多,高脂血癥的人要注意慎食。清明時不主張吃溫性比較大的肉食,如羊肉、牛肉等。
去風類:“春季多風,夏季多暑,伏天多濕,秋天多燥,冬天多寒。”所以,清明時還應該從抵御外風的角度挑選一些食材。肉片、皮凍等帶皮一類的東西,此時食用可以有效起到美容、固表,防止外邪侵襲等防風的作用。例如,用黃豆燉肉皮,黃豆里有雌激素,把肉皮里的膠質煮出來,加上作料,不僅順應節氣,而且適合女性養顏。
清明節養生飲食原則
一、不宜吃酸性的食物
人體內的肝氣會隨著春天而變得旺盛,其中在清明節的時候肝氣正好達到頂峰。要知道五味中的酸對應肝,如果此時多吃酸性的食物,會導致肝氣過于旺盛,從而損傷脾胃健康。致使脾胃功能減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為此建議女人們要少吃一些羊肉、炒花生、鵪鶉、海魚、狗肉、螃蟹、蝦類等酸性的食物,幫助保護肝臟和脾胃。
二、吃護肝養肺的食物
清明節的飲食中,很多地方還保留著禁火吃冷食的習慣,對于一部分來說,吃冷食會損傷脾胃,不利健康。對此,建議在清明節的時候要注意多吃護肝養肺的食物,比如說蔬菜水果,最好是時令的食物。其中,在清明時節吃菠菜、芥菜、山藥,對身體有非常多的好處。同時還要記得限制熱量的攝入,以免增加肝臟的負擔,影響其代謝的能力。
三、發物不能吃
春季體內的肝氣會越來越旺盛,特別是在清明的時候最為旺盛。如果肝氣過于旺盛的話,就會造成脾胃失調,進而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能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等問題,從而引發各種疾病。為了身體健康著想,此時要少吃發物,以免動風生痰、助火助邪。因此,海魚、海蟹、海蝦等一定要忌口,以免助火升陽,致使身體上火。
清明節氣的養生飲食
一、清明節氣養生飲食:多吃些護肝養肺食物
清明時期,飲食方面,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適合吃冷食的。清明時節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時令蔬菜。另外,清明節氣中,可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
二、清明節氣養生飲食:宜溫避“發物”
春季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因此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動風升陽性發物”指易引動肝風,易升氣升陽的發物,發物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物”有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由于清明雨多濕氣較重,因此在飲食上還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等。
所謂發物,是指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發物禁忌在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通常情況下,發物也是食物,適量食用對大多數人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適,只是對某些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才會誘使發病。
三、清明節氣養生飲食:不宜吃酸性食物
因為人體內的肝氣會隨著春天而日盛,肝氣在暮春之際的清明期間可以達到頂峰。此時如果肝氣過于旺盛反而容易損傷脾胃。而肝在五味中對應的是“酸”,此時如果再多吃酸性食物,就會不利于脾胃功能,影響消化吸收。因此,市民應少吃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
什么是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2、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
3、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杭州清明節吃什么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團子又稱“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是中東部一帶清明節前后的特有美食習俗。清明團子的制作技藝最為上乘的當屬浙江東部臺州的黃巖地區,黃巖當地有清明節前后食用清明團子的傳統,有上千年的歷史。
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后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肴口味,認為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輩給長輩上墳,只帶了清明團子、水果等等,那么不免被視為簡陋。
一般認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帶親手烹制的菜肴的。比如鹵鴨、紅燒雞爪、煎鯽魚、走油肉、白斬雞……如果一戶人家有5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準備一兩只菜肴帶上墳頭。咸鴨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肴,很多杭州人認為,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備菜肴。
當然,青團子對杭州人來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帶青團子去上墳,那簡直就像沒上過墳;如果春天沒有吃過江南春糕團店的青團子,那簡直就像從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清明節氣的飲食原則】相關文章:
清明節氣的飲食規律12-17
清明節氣的飲食指南12-13
清明節氣的飲食保健攻略12-17
老人早餐飲食原則12-16
三餐飲食原則12-17
清明節氣文案04-18
清明節氣的特點08-26
清明節氣的由來10-12
清明節氣作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