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豐子愷的清明節和清明詞
豐子愷在漫畫、書法、翻譯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后出版的書法和畫集、散文著作、美術理論和音樂理論著作等共達160部以上。下面是豐子愷的清明節和清明詞,歡迎參考!
豐子愷的清明節和清明詞賞析1
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文化中,清明節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個老少都歡喜的文化氛圍非常濃郁的節日。
藝術大師豐子愷晚年回憶自己童年時代在石門灣過清明節時,感覺溫潤、陽光,充滿了春天的歡樂和童趣。他在《清明》一文中說:“清明三天,我們都去上墳。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楊莊墳’。楊莊墳離鎮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須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歲就參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擔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乎。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家去,借一只桌子和兩只條凳來,于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祭掃完畢,茂生大伯去還桌子凳子,照例送兩個甜麥塌餅和一串粽子,作為酬謝。然后諸人一同在夕陽中回去。楊莊墳上只有一棵大松樹,臨著一個池塘。父親說這叫做‘美人照鏡’,F在,幾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還在照鏡。閉上眼睛,情景宛在眼前!
豐子愷對清明節的回憶,是十分真實和美好的,在石門灣一帶,有“清明大如年”的說法,因為清明節之前是農村最空閑的一個階段,一過清明,人們又要開始忙碌起來。所以,清明節在石門灣一帶,像過年一樣熱鬧。家家戶戶做各種各樣的食品,如甜麥塌餅、清明團子、清明夾子、米粉做的十二生肖,林林總總,食品準備得比過年還豐富。其中米粉做的十二生肖要放到立夏節氣才吃,這樣,家里的人才健康。還有,清明節里,家家戶戶相互串門做客,親戚朋友像過年一樣來來往往,非常熱鬧。還有,就是清明上墳,誠如豐子愷所回憶的,同樣是清明節的一種快樂氣氛。此時,石門灣四鄉農村田野里,開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黃燦燦的油菜花,村邊的桃花正開得粉紅鮮艷,地里的一片一片的桑樹正爆著新葉芽,以及正趁著陽光蓬蓬勃勃生長的青草,空氣中彌漫著清香。田野里到處是上墳的人們,三三兩兩,成群結隊,男女老少,而且接連三天,都是如此。路遠的,還要雇了船去,水鄉四通八達的小河,讓沐浴在春天陽光里的孩子們感到更加新鮮、快樂。豐子愷小時候坐船去上墳的情景,他直到晚年依然覺得恍如昨天,他說:“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墳’。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墳。墳共有五六處,須用兩只船,整整上一天!币驗槭亲ムl下上墳,就要在船上燒飯,在田野墳地上吃飯,豐子愷感覺“船里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大人就告訴他:“家里有灶君菩薩,把飯菜的好滋味先嘗了去;而船里沒有灶君菩薩,所以船里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蓖甑呢S子愷覺得大人的話有道理。在農村的田野里玩耍的快樂,讓豐子愷在清明的三天的掃墓活動一天都不肯拉下。第三天,豐子愷參加自己家里的掃墓,即掃私房墳。就是自己家的祖墳,大家叫它旗桿墳。豐子愷當時就覺得,“一朝來到鄉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作無上的樂事!逼鋵,不光兒童對掃墓感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連大人、家長也感覺是樂事,豐子愷的父親曾經寫過八首《掃墓竹枝詞》,晚年的豐子愷依然背誦如初。其中有“風柔日麗艷陽天,老幼人人笑口開。三歲玉兒嬌小甚,也教抱上畫船來”。可見,連豐子愷的父親出門去掃墓也感到心情舒暢。玉兒,就是豐子愷小時候的名字“慈玉”的愛稱。
抗戰時期,豐子愷逃難至廣西桂林。1939年的清明節到了,桂林依然青山綠水,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但是,逃難在異鄉,又勾起了豐子愷對小時候在故鄉清明掃墓的美好回憶。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查篋中日歷,知今日是陰歷二月十七日,正清明也。回憶承平之年,此日此時,正當插柳栽花,踏青掃墓。不意今日流離,至于此極!真可謂‘路上行人欲斷魂’也。”對過去清明掃墓時的快樂無限留戀!
1949年以后,豐子愷定居上海,清明節依然年年有,但清明踏青掃墓已經成為往事,環境已經不可能讓豐子愷回到故鄉掃墓。清明節的種種美好回憶,只能留在自己的記憶里。在1958年、1959年的兩個清明節,豐子愷各寫了一首《一剪梅》詞,在他喜愛的詩詞里過清明。
一剪梅·清明
佳節清明綠化城,
草色青青,
樹色青青,
室中也有綠成蔭:
窗上花盆,
案上花盆。
日麗風和駘蕩春,
天意和平,
人意和平。
人生難得兩清明:
時節清明,
政治清明。
一九五八年于上海子愷作
第二首寫“清明”的一剪梅詞是這樣的:
一剪梅·己亥清明
寒日清明放眼看,
春滿江南,
萬卉鮮妍。
乍晴乍雨好耕田。
沃野連天,
麥浪無邊。
壅土施肥谷雨前,
歲歲爭先,
歲歲豐年。
平凡勞動著先鞭,
越是平凡,
越是尊嚴。
豐子愷這兩首《一剪梅》詠清明的詩詞,分別發表在當年4月5日的《文匯報》上。雖然時代的色彩非常濃,但是他對祖國傳統時節清明的懷念、向往,卻躍在紙上。
豐子愷的清明節和清明詞賞析2
在文學與藝術的世界里,清明節被諸多名家以不同形式描繪著,豐子愷筆下的清明節,與那些流傳千古的清明詞,都為我們展現了這一傳統節日豐富的內涵。
豐子愷在《清明》一文中,回憶起童年時在石門灣過清明節的情景,滿是溫潤與歡樂。清明三天,每天都有不同的上墳活動。第一天寒食去 “楊莊墳”,年幼的他跟著茂生大伯一行人步行前往,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乎。到了墳上,陳設祭品、依次跪拜后,便是自由玩耍的時光,有人吃甜麥塌餅、粽子,還有人拔蠶豆梗做笛子,那方形的蠶豆梗上摘幾個洞作為笛孔,再裝上豌豆梗,吹出的聲音竟也悠揚可聽 ,雖然這自制的笛子第二天就枯干吹不響了,但彼時的快樂卻長久地留在記憶里。楊莊墳上那株臨著池塘的大松樹,被父親稱作 “美人照鏡”,幾十年過去,那畫面依舊清晰如昨。
正清明那天去上 “大家墳”,也就是同族公共的祖墳。五六處祖墳需用兩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五家輪流作主,白天上墳,晚上吃上墳酒,費用由祭田開銷。孩子們高興的是能整天在鄉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飯,船里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老人們說這是因為家里有灶君菩薩先嘗了飯菜的好滋味,而船里沒有。孩子們還有搶雞蛋吃的樂事,每到一個墳上,除了給祖宗的祭品,還有給土地爺的小匾,里面有雞蛋等,誰先向墳墓土地叩頭,誰就能先搶到雞蛋,豐子愷覺得這搶到的雞蛋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 “私房墳”,一家人雇一只客船,慢悠悠地蕩去。祭掃期間,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來送春筍,他們也到庵里玩,庵里的竹林很大,身處其中不見天日。對于終年住在市井塵囂中低小狹窄老屋的他們來說,來到鄉村田野,心情格外快適,好似遨游五湖四海,所以把清明掃墓當作無上的樂事 。
再看清明詞,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最為人熟知。詩中描繪的清明,細雨紛紛,路上的行人滿懷愁緒,想要借酒消愁,這與豐子愷筆下充滿童趣和歡樂的清明形成鮮明對比。但二者并非毫無關聯,豐子愷的清明是從孩童的視角,展現了清明時節的游春之樂,而杜牧的清明詞則從成人的角度,寫出了清明時節人們對逝去之人的思念與內心的惆悵。這一樂一愁,都是清明節豐富情感的體現,一個展現了清明時生機勃勃的一面,一個抒發了對先人的緬懷之情。
還有黃庭堅的《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詩中既有清明時節桃李盛開的生機景象,又有對荒冢的哀愁,還借典故表達了對人生賢愚的感慨。這與豐子愷文中的清明也有著內在聯系,豐子愷寫清明掃墓,雖有游玩之樂,但背后也有著對家族先輩的緬懷,就如同清明詞中在描繪清明的景象時,也蘊含著對生命和先人的思考。
豐子愷的清明節回憶,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童年清明的歡樂畫面,而清明詞則以凝練的文字抒發了清明時節復雜的情感。它們從不同維度豐富了我們對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的認知,無論是豐子愷筆下的童趣,還是清明詞中的愁緒與思考,都讓我們看到清明節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魅力,它既承載著人們對先人的追思,也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欣賞。
【豐子愷的清明節和清明詞】相關文章:
清明節悼念詞06-17
清明感想 清明節的感想和心得12-20
清明節由來和含義07-05
清明節的起源和由來04-03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08-17
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08-30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03-25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04-03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05-05
(必備)清明節悼念詞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