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精選1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評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1
聽了霍斯旦老師執教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感受頗深。本課以讀為主線,通過讀,質疑存疑,思考探究,從而理解領悟課文,開拓出了低段閱讀教學的新天地。既保證了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又有效扎實地鍛煉了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激活形象,促進情感的形成和生發
文本浸潤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生發源。與文本充分地對話,是達到有感情朗讀的關鍵。學生通過想象、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同時個體感受與文本意義交融。因此,要挖掘文本的內涵,誘發學生的.真切體驗,引領他們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維,促進平等對話;羲沟├蠋煹摹段乙氖呛J》一文教學中,當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葫蘆藤和葫蘆的可愛時,老師就不失實機地進行語言感染:聽了小朋友的朗讀,老師仿佛來到了這棵小葫蘆身邊了。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會說什么?做什么呢?等等的教師語言,讓學生們不斷入境,朗讀時就更有情趣了。往往也能使學生達到情感的升華。
二、活潑巧妙,扎實有效的識字和朗讀教學
課堂上,霍老師高度重視識字和朗讀教學,生字詞語認讀和識記的形式多樣,方法巧妙,富有變化,層次清晰,教得扎實、靈活、有效。朗讀課文務求讀準、讀通,難字、句子,處處落實;指讀、練讀、齊讀,樣樣精彩。尤其是那精美的綠色小道具讓我們眼前一亮,一翻,一折,像變魔術似的,以字組詞,以詞帶句,以句成篇,順藤摸瓜,拓展了語言空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詞語,可謂教師的獨具匠心呀!課末,教師把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再一次復現,編成了一首兒歌,既鞏固了生字詞語,又回顧了課文的內容,可謂一舉多得呀!
三、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著名生理學家巴普洛夫將“觀察、觀察、再觀察”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充分說明了觀察的重要性。所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十分重要,而借助教材中的插圖并加以指導無疑是鍛煉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衾蠋熢谡n堂上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中的兩幅插圖,通過仔細觀察,種葫蘆人的表情不同,葫蘆的葉子不同,葫蘆的不同在孩子們的專注神情中油然產生。
四、想象說話,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在課堂中,霍老師出示說話訓練:種葫蘆的人天天都去看,而且不是只看一次,那還有什么時候,他去看一次。從課堂上學生精彩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讀,學生的思路寬了,思維活了,思想跳躍了,這樣,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來,新鮮奇妙的言語也就流淌出來了,從而也就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2
聽了羅老師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覺得這是一節樸實無華,扎扎實實的低年級隨文識字課。
1、識字教學潤物細無聲,體現了高效率的識字教學理念。
本課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教師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把識字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學習,降低了學生識字的難度,而且在識字的過程中,教師能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字。例如:葫蘆,直接通過葫蘆的圖片,自然而然的就讓學生認識了這兩個字。如掛、哇,老師先讓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讓學生思考,回憶以前學過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和它們長得像的字寶寶“娃”和“洼”,利用漢字是音義、形統一體的構字規律,結合偏旁表義這一特點,既幫助學生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生字,又通過音義、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印象深刻的記住了這幾個形近字。而且老師還把這幾個字變成一首形象的兒歌,幫助學生區分、記憶。“盯”字,教師不僅通過師生的對讀,來幫助學生理解“盯”字的意思,還通過學習“掛哇”時偏旁表義的特點幫助學生識記,總之,課堂上教師通過多種的識字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識字的難度,使學生產生識字的愿望,教學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2、寫字教學扎實有效。
本課學生會寫的生字是8個,本節課老師重點指導了兩個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學,教師是先通過“言”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不但記住了言字的結構,又理解了言的字義幫助學生掌握言字的整體結構,整體觀察,把握字的結構特點。然后再指導注意“言”字第一橫的寫法,“每”老師也是重點抓住重要的一筆橫要寫在橫中線上。指導還是比較詳細的,這樣落實到學生寫,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讀品文。
課標中在低年段中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整節課中,教師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領會、感悟作為重點,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通過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領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文句。
建議:
1、指導學生利用音形義結合的方法識記生字后,藤、葫蘆可否也讓學生觀察一下偏旁,它們是草字頭,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這樣把本節課學到的識字方法又讓學生加以鞏固,我覺得會更好。
2、老師雖然抓住文中重點的句子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朗讀的指導不夠,不到位。像那個人喜愛葫蘆,都從哪些句子或詞語能感受到的呢?老師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通過這幾句來體會,其實像: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這個“每”字;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 “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這幾句話,也都能看出他對小葫蘆的喜愛。老師一定要抓住關鍵的字,標點符號,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當時種葫蘆人希望小葫蘆快長大的那種急切的心情,喜愛小葫蘆的心情。
3、教師的評價語言還是過于單一,低年級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上的及時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們更好的參加到課堂教學中。
4、寫字時教師的范寫沒起到范寫的作用?梢园炎痔戏,或在往旁邊動一動,讓學生能看見。
4、我覺得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完全可以體會到葫蘆為什么會落下的原因與葉子上的蚜蟲有關系,那么學時自然而然的就把這個問題解決是否更好?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3
《我要的是葫蘆》是講一個人在種葫蘆,不去除蟲,而是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連葫蘆也落了。聽了趙老師執教的《我要的是葫蘆》第一課時,很感謝她帶給我們這么精心的課堂設計。這堂課給我的整體印象是扎實有效。下面說說自己的一些感想。
1、教學環節設計獨具匠心。
在初讀環節,趙老師對教材的處理也是非常巧妙的,通過讓學生看連環畫,老師引述的方法激勵孩子讀書,學生讀得津津有味,在學生讀到生字時,鮑老師就采用隨文識字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生字。我覺得這種方式對故事性強的課文操作性很強,趙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教學開啟了一扇智慧門。
在指導第一幅連環畫時,趙老師說“把第一小節讀好了,就可以畫出第一副畫了,”這樣的`做法激發學生興趣。一般我們的板畫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知識點或幫助學生形象直觀感受事物形態,但是趙老師想得更深更遠,她只貼了三片葉子,再問學生是不是夠了,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長滿”的意思。她借助板畫引導學生讀出葉子的多,學生讀得有進步了,老師就隨機貼上葉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達到朗讀指導的目標。
2、字詞檢查扎實。
對于低段生字教學,趙老師很有她的一套教學特色方式。通過認讀、給生字換偏旁、給生字組詞讀等方式,訓練學生自學生字詞對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如掛、哇,老師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讓孩子自己思考,孩子說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做動作,另一種是換偏旁,這種音義、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印象深刻,教學效果顯著,還幫助學生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生字,并且用兒歌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這些生字。
3、朗讀指導到位。
趙老師在課文內容的把握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能選擇重點詞句段啟發學生的思考與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如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總之,趙老師在教學中不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更是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既活又實的課標要求。我也堅信:這樣的熏陶,這樣的訓練,持之以恒,孩子的語文素養一定是出色的!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4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中主要介紹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當他發現葫蘆上長了蟲子時不去除蟲,而是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最后連葫蘆也落了。
聽了趙翠軍老師支教的的多媒體課《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感覺她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重點、難點把握準確,符合學生實際和課程標準。教學思路清晰,學習氛圍濃厚和諧,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度高,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
一、注重閱讀以讀品文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壁w翠軍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表象。拼接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長滿綠葉、雪白的小花、掛、可愛等詞語,讓學生齊讀、個別讀、帶感情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進行了第四段的教學,葫蘆都落了,學生們一臉的疑惑,怎么回事呢?學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學習氛圍空前高漲。
二、重點突出以圖導文
趙翠軍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興趣,操作簡單,使用熟練。在課文內容的把握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選擇關鍵詞句突出文章主旨,“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還呢!”通過齊讀、個別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人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趙老師教態自然大方,語速不緊不慢帶給學生一種放松的學習狀態。普通話準確,語言清晰。
四、完美的.課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缺點值得反思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美中不足的是,在組后的幾分鈡,有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積極的回答問題,老師沒能及時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5
今天聽了陳老師上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覺得這是一堂樸實無華、扎實有效的課。
一、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陳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芍^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陳老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學生能有針對性去閱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讀書成了這堂課的主旋律,也是學習這一課的主要手段。課堂中,陳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識字教學潤物細無聲。
陳老師的課堂體現了高效率的識字教學理念。翁老師不是純粹地為了學生字而學,她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學生每一次朗讀新詞、句子,翁老師都隨機點撥這個字的讀音,要注意前后鼻音。特別是教學“哇”字時,老師用兒歌的形式拓展了許多右邊有兩個土的形近字,不僅使學生在字形上有了區別,還區分了這些形近字的意思。她還一邊學習字詞,一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拓寬孩子的知識面。如在認讀“葫蘆”一詞后,問學生對葫蘆有些什么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翁老師借助圖片,出示了一些用葫蘆制作的各種用品,讓學生了解葫蘆的同時,還了解了葫蘆的各種用處,比如葫蘆絲、葫蘆瓢,這些都是離現在的生活挺遠的物品,通過這么一展示,學生對葫蘆的了解更加深刻。
陳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多個角度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想法是對的,但學生的情趣調動不起來,讀的指導不到位。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6
聽了二年級洪老師上的合作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堂扎實有效的語文課。洪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至始至終以飽滿的情緒感染著學生,用富有魅力的語言吸引著學生,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整堂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級語文組對洪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體會。
1.以圖導文,激發學生興趣。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洪老師從兩幅插圖入手,讓學生找不同,比較葫蘆枝葉茂盛的樣子與被蚜蟲咬過以后的樣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以“變”理文,明確課文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洪老師獨具匠心,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力求創新與突破,采用變序閱讀法,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幅圖片后找到課文中相對應的自然段,自主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讓學生提出質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文章的.主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后來發生了什么變化?
3.以讀品文,突破教學難點。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姟白x”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洪老師無時無刻都在努力營造著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讀書氛圍。課堂中,洪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特別新穎的是洪老師還設計了“招聘啟事”表演課本劇這一環節,讓學生來讀一讀、演一演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對話,讓孩子們在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體會。
一堂課總會留有一些遺憾的地方,我們組老師在評議時也講到了幾點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師在說“一模一樣”這個詞時,讀音有誤;理解“自言自語”這個詞時,有學生回答說是自己在心里說,這個意思不準確,老師沒有及時糾正。
2.在學生交流種葫蘆的人“所想所說”的句子時,課件已經用不同顏色把所想和所說的出示了,應該先請學生回答后課件再顯示不同顏色以示區分。
3.表演課本劇環節的最后,洪老師是請全班同學一起帶上動作表情來讀句子,這里如果是分男、女生或者分兩大組來分角色讀會不會更好呢?
4.引出道理的部分,節奏比較快,個人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當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時,他一定很傷心,很后悔。這時,請學生來當鄰居或者是那個人的朋友,通過對話的形式把道理告訴那個種葫蘆的人。
5.拓展部分環節不夠清新,老師的引導有點偏離主題。我覺得這里是不是可以設計一個續編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顆葫蘆……(后來怎么樣?)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還有一些細節之處,比如頭飾區別一下可能效果會更好;“招聘啟事”的課件上好像出現了“第三關”“闖關”這樣的標題,但前面并沒有看到“闖關”游戲,課件還可以更嚴謹一些。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7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植物生長要經歷一個過程,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在讀到小葫蘆很可愛時,我問學生 “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么可愛,你還會怎么說,怎么做?”在體會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自己的葫蘆時,我又提問:“你猜那個人會在什么時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蘆?”學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課文學習采用角色換位獲得情感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里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識字方式多樣化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對于識字教學。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么,然后通過觀察了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有的'用猜字謎的形式鞏固識字,如“鄰”、“盯”。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 后向 老師匯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這樣經過學生一匯報,多種形式反復地讀,例如:
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
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
3、男女比賽讀
4、開火車讀。
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三、教學中的不足
識字教學在整個課時中占據了比較多的時間,前松后緊,導致后面的朗讀、理解比較急,比較淺。導致朗讀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流于形式,不夠落實;朗讀對象狹窄,沒有讓大多數同學得到鍛煉。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我不斷提高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8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薄澳苡懈星榈乩首x課文!北疚闹v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于不了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系,于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后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本課的優點是:
。1)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2)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種葫蘆的人得到葫蘆了嗎?為什么?在這個問題的引出,我是讓孩子自己讀標題,質疑的基礎上得出這一核心主線問題,進而層層探究沒得到葫蘆的原因。
種葫蘆人得到葫蘆了嗎?導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弊寣W生觀察插圖,說說看到了什么。師再引入“那么你知道之前的小葫蘆是怎么樣的?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這么可愛的、健康的小葫蘆為什么到后來一個一個都落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教學設計層次清晰,抓住了課文重點。
(3)讀、畫、說結合。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弊プ【渥又小凹氶L”“長滿”、“綠葉”“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加上板畫細長的葫蘆藤、茂盛的葫蘆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直觀的板畫,讓學生在輕松中學會了強調讀、想象讀這兩種朗讀技巧。
(4)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
此外,本課的不足是:
(1)教師的提問欠精。
“我要的是葫蘆,這個人究竟得到葫蘆了嗎?”“以前的葫蘆是什么樣子的?”“到后來小葫蘆怎么樣了”“這么可愛的、健康的小葫蘆到后來為什么會一個一個都落了?”……
教師設計的問題過雜、過碎。以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模棱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設計一個核心主線問題,如:“這個人究竟得到葫蘆了嗎?為什么?”問題簡單明了,課文分析抓住重點,教學設計結構清晰,學生也一目了然。
。2)朗讀的指導欠方法。
當每種情緒分析出來后,學生還是讀不出感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引導?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傊芏嗖蛔氵需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3)寫字指導上不夠扎實有效
本課要寫的兩個字“言”“每”,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觀察間架結構占位已經不是難點,關鍵孩子所說的這些占位是否能落到實處。加設一些同桌相互評評字那塊寫得好那塊寫得不好的評價?梢愿行У穆鋵崒懽值闹笇!“每”的筆順是重點,應在學生寫之前就重點強調,學生寫后再次糾正。
。4)教師的評價未落到實處
評價方式單調,只采用了大組之間競賽的形式。但是大組之間競賽還因為教師過于緊張而使評價并未落到實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探究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5)學生的日常常規規范不到位
學生在課堂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過于想表現自己、亂說話、不尊重他人,不會傾聽的問題都在本班存在著,以后要加強對班級常規的管理及訓練!
(6)教師牽引過多,并未將學習的自主權真正交給孩子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應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個引領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牽著孩子的思路在走。當孩子的思路與自己的教學設計相偏離時,總是力圖尋找孩子的思路與自己教學設計的切合點。教師牽著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去探究文本。再做學情分析時,我清楚的知曉這樣短小的寓言,孩子完全能自讀自悟出其中的寓意,但是自己總是舍不得放手。我想我以后的教學思路應該有所改變!胺鲋杏蟹拧弊尯⒆觽儼醋约邯毺氐母兄ダ斫馕谋。課堂是屬于孩子們的,我應該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孩子!
最后,特別感謝王主任對我一點一滴的指導,這節課,您足足給我一字一句一個表情一個動作詳詳細細指導了三四遍。講課的前一天晚上,聽了一天課,評了一天課的您。六點多,仍然走到班級教室,為我指點困惑,鼓勁加油。真心的向您說一聲謝謝!
也特別感謝教研員王紅英老師,喜歡您的優雅,喜歡您對新課標純熟的把握,喜歡您對孩子心理學習狀況清晰的把握,喜歡一語就道破我課的優點及不足……一個問題牽動整篇文章的理念深深存放于心間,識字寫字扎實有效的指導讓我受益匪淺,有重點的指導朗讀更讓我豁然開朗!謝謝您的點撥,希望您能多多指點我,讓我盡快實現成為一名優秀語文老師的夢!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9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后分別學習一、四兩段,了解現象及結果后,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匯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好處,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用心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主角伙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資料,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潛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而培養這種潛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边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組織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資料,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資料,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么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潛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并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后,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潛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資料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采用主角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潛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鉆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10
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系。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細節描述,情態描述,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很多。怎樣才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并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述,心理活動,神態。并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這節課件是參考樂教樂學的課件進行修改,動畫非常多。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我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思考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潛力和詞匯量。像在強調反問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么!的朗讀時,為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為有幾個蟲子沒關系,不可怕,不用怕。就應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說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說,他不把蚜蟲放在眼里。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說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好處,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導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說說葫蘆的樣貌。意圖第一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觀察潛力,第二為了強調細節描述,怎樣把物體描述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為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么樣貌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述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為了能讓孩子說出葫蘆的樣貌,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還說,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說不出來。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1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中主要介紹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當他發現葫蘆上長了蟲子時不去除蟲,而是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最后連葫蘆也落了。
聽了趙翠軍老師支教的的多媒體課《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感覺她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重點、難點把握準確,符合學生實際和課程標準。教學思路清晰,學習氛圍濃厚和諧,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度高,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
一、注重閱讀以讀品文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壁w翠軍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表象。拼接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長滿綠葉、雪白的小花、掛、可愛等詞語,讓學生齊讀、個別讀、帶感情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進行了第四段的教學,葫蘆都落了,學生們一臉的疑惑,怎么回事呢?學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學習氛圍空前高漲。
二、重點突出以圖導文
趙翠軍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興趣,操作簡單,使用熟練。在課文內容的把握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選擇關鍵詞句突出文章主旨,“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還呢!”通過齊讀、個別讀、表演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人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趙老師教態自然大方,語速不緊不慢帶給學生一種放松的學習狀態。普通話準確,語言清晰。
四、完美的課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缺點值得反思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美中不足的是,在組后的幾分鈡,有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積極的回答問題,老師沒能及時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12
今天聽了我們二八班劉老師的喔要的是葫蘆,一直都想去聽劉老師的課,想去看看她的管理,看看她班的學生。然后今天真的是滿足了這個心愿。
正好是星期五,課堂作業得25次A+的獎勵一個本子,這就是獎勵法,每周五他們班都是一個總結與獎勵。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以后我也會在周五進行一個周總結,表揚一部分學生批評一部分學生。對一周的工作進行分析改進。
開始正式上課了,先開始是對上節課的學習的內容復習,黑板的正中間是上節課學習的8個生字詞,讓學生讀記生字,劉老師用了7種讀記得方法:(1)先讀拼音,再讀兩個組詞,生字三遍。全班齊讀。(2)提問學生讀,開火車,根據學生學習的程度不同,老師點的速度也不同。(3)每個字讀三遍,全班齊讀。(4)搶讀,老師指字,學生搶答。(5)讓學生挑戰讀。(6)每一大組站起來讀,讀字。(7)同桌互讀1分鐘,如果同桌檢查不到位,同桌負責。這七種讀生字詞的方法真的很實用,很多我都沒有在我們班實驗過,聽了他們班的這種讀法,我也會改進自己在教生字方面的方法。多選用幾種方法,靈活使用。
接著,開始上新課,首先老師范讀課文,提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一步步的逼近,幾個人種葫蘆?然后讓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連讀。指導“葫蘆”放在一起的時候“蘆”字讀輕聲,單獨的“蘆”讀第二聲。接著,看圖片提問有沒有不長葉子就結果的,得出結論葉子起了一個保護作用,所以推出種葫蘆的人做法是錯誤的,舉例子,我們學習也應該一步一步的來,只有付出努力,才會有好成績。
學習生字,ppt出示這節課要學習的生字,(1)老師教讀,先教三個字,指導書寫“藤”這個字難些。(2)快速教讀,開火車,讓學生讀。(3)再教三個字,先看哪個詞學過,再教讀這三個詞兩遍,學生齊讀每個詞兩遍。(4)教剩下的兩個詞(5)讓全會讀的舉手,學生齊聲讀所有的字詞兩遍,提問學生讀所有的字詞。在這個環節中我需要學習的是在教學生讀字詞的時候應該分開,三個三個的教讀,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也很方便老師檢查學生的學習狀況。這一點對我很有啟發,我平時都是全部一塊教讀,這樣一來對于程度差的學生來說比較吃力。
然后是疏通課文,讓學生填空。知道課文里關鍵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知道植物的生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葉子起著重要作用。
最后剩余的`3分鐘,讓學生將上節課的組詞抄一抄,做黃岡小狀元。
總的來說,聽劉老師的一節課,真的是收獲不小啊。無論是從教學還是管理,教學學會了教學生讀生字的很多方法,學習會認的字時應該分開,三個字詞為一組,這樣便于學生掌握,效果好。管理方面,他們班的學生上課真的紀律特別好,無論坐姿站姿,很規范,讓干什么都非常的快。這樣他們班的學習效率也特別的快。我收獲很多好方法,自己消化消化,再結合我們班的情況融合。聽課真的能讓我學到很多,以后還得多去聽課,多多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 13
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教學也是如此。因為一個人的教學魅力不是從來就有的,它需要時間的磨礪和空間的成長,老教師們無疑擁有著相當的實力。這次學校組織的中老教師開課活動,對我們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也讓我們受益匪淺。
沈老師執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蘆》的第二課時,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由于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到頭來,葫蘆也長不成。
一、別出心裁的板書設計:
一走進沈老師的教室,黑板中間已經寫好了課題——《我要的是葫蘆》,假如你不細看也許就不會發現,“葫蘆”二字沈老師寫得比前四個字要大一些,這是為什么呢?說實在的,當時的我也挺納悶,不過心中想著這里面一定有沈老師的用意。于是,我就在自己的記錄本上把課題中“葫蘆”的下面劃了一條線,并寫下“寫大了!”幾個字,提醒自己在接下來的聽課中仔細揣摩,爭取參透其中的奧秘。
當學生在交流中講到“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時,我有點明白了,因為在那個種葫蘆的人眼里只有葫蘆,對于他來說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只要有葫蘆就行了。我想沈老師故意把“葫蘆”寫大,是不是也在有意無意地暗示著學生:那個人只在意葫蘆,希望它長得越來越大?另外,“?”的出現和擦去也體現了沈老師的一番苦心。
對于如何精心設計板書,我們曾經有過很多討論,但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像沈老師這樣的嚴謹態度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哪怕是字型上的大小也能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就算是一個小小的“?”也不能忽視。
二、獨具匠心的課前準備:
早就聽說沈老師的課前兩分鐘準備與眾不同,這次總算是親眼目睹了。當課前兩分鐘準備的音樂聲響起后,馬上有一個學生為大家帶來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學生們一個個聽得屏聲凝氣,因為故事本身的吸引人,又因為講故事的人非常嫻熟。接著,第二位學生又講了一個“洛陽紙貴”的故事,大家依然聽得津津有味。短小精悍的故事不僅讓學生有了展示的.機會和舞臺,更讓全體學生多了一個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對于課外知識的積累還用得著擔心嗎?
想著自己的課堂,每節課前都讓學生背誦一些學過的兒歌,每次都背得索然無味,有的已經變成了“小和尚念經式”的了。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分鐘時間,但學生的收效卻截然相反。如果把每節課的兩分鐘疊加起來,相信結果足以嚇壞我。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課前兩分鐘準備,讓它成為適合學生學習的又一路徑?這是我要向沈老師學習的又一方面。
三、推心置腹的教學過程: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沈老師一直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或輕聲細語,或耐心引領,在難理解的地方放慢節奏,以便留給學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間。比如:
1、“?”的出現
沈老師首先讓學生比較兩幅圖的不同,(第一幅長滿了綠葉,掛著可愛的小葫蘆;第二幅葉子黃了,葫蘆也掉了。)再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一個學生說:“葫蘆為什么會掉了?”另一個學生說:“葉子怎么有洞了呢?”“葉子怎么會黃呢?”一個個問題浮現在大家面前,沈老師也就很自然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然后說:“為什么可愛的小葫蘆一個一個落了呢?這節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只要這個問題明白了,其他的問題就也迎刃而解了。”
讓學生自發的產生問題,并以問題導入,可以使學生為了尋求答案而樂在其中,課堂也就成了探究的樂園,最后再來解決問題,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續編故事
當學生已經了解葫蘆為什么落了的原因后,沈老師就讓學生進行了故事的續編: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色的葉子,開出了……
第一個學生說到他這次治了蚜蟲,長出了可愛的小葫蘆,說得還是比較簡單。沈老師沒有苛責她,而是拿出一個小葫蘆(實物)來,問大家:“葫蘆可愛在哪里?”學生說到它是“小小的,上小下大”。沈老師繼續引導:“小葫蘆像什么?”“小鈴鐺、小娃娃……”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激發,說得也就可愛起來了。于是,沈老師再讓學生來編故事,要求結尾的時候把小葫蘆的可愛也編出來。最后在同桌互編的基礎上再指名編,故事也就可愛了許多。
沈老師的不急不躁,推心置腹的教學宛如溫泉般的舒適,不僅讓學生沒有了壓力,也讓我們聽課的老師如沐春風一般。
四、心服口服的作業時間:
構建有效的課堂,作業往往成了大家談論的焦點。大部分的公開課上很少有安排作業的時間,有的因為教學內容太多沒時間,有的因為教學的速度太慢耽誤了時間,有的純粹是有了這個環節,而真正做作業的時間卻少得可憐,有時甚至連打開作業本,拿出鉛筆的時間都沒有。然而,在沈老師的課中,雖然是第二課時,既要學習課文的內容,揭示故事的寓意,還要續編故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但她還是留足了時間給學生做作業,這也是最讓我佩服的。
沈老師留給學生作業的時間大概有10分鐘,這是兩種句式的變換:例1是把句子寫生動,例2是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由于有了充分的時間,沈老師在作業的指導上也非常到位,從口頭到書面再到反饋,做得井井有條,這不光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還讓學生做得開心、安心,因為不必再擔心下課的時間被占用了。我想課堂的高效也就顯露無疑了。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相關文章:
優秀《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10-02
《我要的是葫蘆》優秀評課稿12-10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12-18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06-23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精選)08-27
(實用)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08-27
【薦】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08-26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優選]08-27
【熱】《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