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花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桂花的歷史典故
桂花的歷史典故1
桂花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十大名花之一,素以芳香而著名,因其樹勢豐滿、緊湊、姿態(tài)秀麗、四季翠綠、色澤四時有變,根系發(fā)達、抗寒抗逆能強,可作盆花、行道樹、大小香花灌木球、盆景樁頭等種苗。她是集綠化、香化、美化、彩化于一身,品味、價值極高的珍貴花卉樹木之一。早在公元前3世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提到:“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載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注:“桂漿”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釀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樹的花枝作為旗幟,以裝飾用木蘭樹木材制作的車輛)。由此可見,在楚地的早期文獻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觀賞價值。此外,桂花還象征著友好和吉祥。據(jù)說戰(zhàn)國時期,燕、韓兩國曾為了表示親善友好,相互饋贈桂花。在盛產(chǎn)桂花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青年男女也常以贈送桂花來表示愛慕之情。《呂氏春秋》贊稱:“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招搖山上的桂樹。說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為美的化身。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為名貴的花卉與貢品。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獻奇花異木兩千余種,其中有桂十株。”漢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也有“桂菱木蘭”等記載。由此可見,桂花引種帝王宮苑,漢初已獲成功,并具一定規(guī)模。
農歷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既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與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許多文人吟詩填詞來描繪桂花、頌揚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已成為歷代膾炙人口的美談;而借喻仕途得志、飛黃騰達的“蟾宮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向往的.目標。以下根據(jù)秦漢至唐宋的有關典籍,介紹這些神話故事的主要內容:
“嫦娥奔月”此傳說最早出自《歸藏》。這是一部約成于戰(zhàn)國初年的上古典籍。書中有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精。”以后,西漢劉安撰《淮南子》(公元前2世紀)等典籍中多有征引,內容更為詳盡,主要是增加了一段嫦娥變蟾蜍可能算是對嫦娥的一種懲罰。“吳剛伐桂”。這一傳說引自唐代式撰《酉陽雜俎》(860):“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桂樹的“樹創(chuàng)隨合”,即砍樹的創(chuàng)傷很快愈合,隱喻著月亮的陰晴圓缺,意味著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這個傳說中,月亮和桂樹是兩位一體的,桂樹能與月亮一樣象征長生。
“蟾宮折桂”。一說見自《晉史》。據(jù)該書載稱:“郄詵對策第一,武帝問之曰:臣今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泛指歷代文人喜愛桂花,簡直到了如醉似癡、夢寐以求的程度。宋代與蘇軾交游唱和的僧仲殊有詞贊美桂花曰:“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許多才子爭攀折。常娥道:三種清香,狀元是紅(丹桂)、黃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銀桂)。”意指用攀桂、折桂來借喻科舉及第的頭、二、三名。
同受上述神話故事的影響,歷代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在官邸宅園引種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曾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余株載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顧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桂樹,選后引種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曾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他不僅自己種桂,還想他日能在月宮植桂。有詩詠日:“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魏晉以來,文人詩詞詠桂成風,名句佳作頗多。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發(fā)感情的。
“獨占三秋壓眾芳,何夸橘綠與橙黃。自從分下月中秋,果若飄來天際香。”由宋代詩人呂聲之所作。他稱桂花是三秋期間的領銜花木,有著不凡的淵源(月中種)和異異乎尋常的奇香(天際香)。
“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這是一首很有名氣的詠桂詩,由宋代理學大師朱熹(1130—1200)所作。語言自然樸實,短短二十個字,就把桂花的生態(tài)習性(生于巖嶺間)、物候表現(xiàn)(花開仲秋節(jié))以及挺拔的主干、層疊的枝葉和稠密的花朵,描繪得淋漓盡致。
“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將殘后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同稟清秋在一時。”由宋代詩詞并佳的朱淑真所作。她運用委婉、細膩的筆法,表達優(yōu)美的客觀事物和個人的內心世界。農歷八月十五月圓之日,正是桂花盛開之時;花好月圓是家人團聚和生活幸福美滿的真實寫照。而花殘月虧則是人事滄桑的另一側面。
桂花除了名品和奇香外,她的品格也是歷代名人贊賞不絕的。例如,南宋愛國名相李綱最喜愛桂花,他抗金壯志未酬,晚年退居福州,其書齋就命名為《桂齋》,而且親植桂花以明志。在兩首題木犀的《采桑子》中詞云:“幽芳不為春光發(fā),直待秋風,直待秋風,香比余花分外濃。步搖金翠人如玉,吹動瓏璁,吹動瓏璁。”“枝頭萬點妝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介引幽人雅思長。玉壺貯水花難老,凈幾明窗,凈幾明窗,褪下殘英簌簌黃。”
其后,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福州西湖荷亭邊重修李綱祠時,在祠旁筑了一個讀書處,也題名為《桂齋》,以表繼承李綱的愛國遺志。
桂花是木犀屬(0smanthus)植物中的代表物種,其民間栽培,始于宋代,盛于明初。全世界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32種,我國有27種之多,我國是世界木犀屬植物的分布中心。桂花不僅有極高的園林生態(tài)價值,而且在開發(fā)食品方面(桂花糕、桂花湯圓、月餅、桂花茶、飲料、桂花酒等);在化工方面(提煉自然、桂花香精、香水、香皂、香包);藥材(桂花、根、桂籽、葉,都可入名貴中藥);退耕還林(一些生長快、抗逆能力強的桂花新品種產(chǎn)業(yè)化開發(fā)使之價廉物美)等方面有巨大的開發(fā)價值(特別是四季桂品種群的品種,在園林方面還是空白)。
古代桂花象征勝利、崇高、友好、吉祥。古有仕圖得志者,飛黃騰達者謂之折桂。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通過挖掘豐富的桂花文化,傳承邀月賞桂的古老民俗,把賞桂與旅游節(jié)慶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桂文化的獨特性,營造了高雅、熱烈、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與此同時,有關城市每年舉辦桂花節(jié),以花為媒,繁榮經(jīng)濟,推動了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步伐。
八月桂花香
今天從主樓前走過,忽然一縷幽香飄來,驚喜,是桂花!深呼吸,捕捉著這若有若無的幽香,一陣眩暈!
這個城市一到八月桂花飄香的季節(jié),整個城市于是都浸淫在這桂花的香氣渲染中。走在馬路上,徜徉在校園里,抑或住家附近,到處是桂花的天下。那時,總覺得自己的鼻子不夠用,狠不得深呼吸下,將濃郁的香氣盡染五臟六腑。那時,愛將校園內每一處有桂花的芳蹤覓盡,然后停留在一株桂花樹下,讓幽香將自己包裹,沉淪、冥想、空靈。
欲求塵外物,此樹是瑤林。
見素合馀絢,如丹見本心。
妍姿無點辱,芳意托幽深。
愿以鮮葩色,凌霜照碧潯。
這首詩是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的《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中一首。他很喜愛桂樹。這首詠桂花詩題下有小注說:“此樹白花紅心,因以為號。”李德裕在平泉別墅栽種的這株桂花就是桂花品種中的紅桂。
桂花的歷史典故2
據(jù)文字記載,中國桂花樹栽培歷史達2500年以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提到的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呂氏春秋》中盛贊:“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東漢袁康等輯錄的《越絕書》中載有計倪答越王之話語:“桂實生桂,桐實生桐”。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桂就受人喜愛。
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為名貴的花卉與貢品,并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獻名果異樹奇花兩千余種,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著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橄欖、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也提到桂花,當時桂花引種宮苑初獲成功,并具一定規(guī)模。
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記載:“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南京為天朝古都,南朝齊武帝(公元483—493年)時,湖南湘州送桂樹植芳林苑中。《南部煙花記》記載,陳后主(公元583—589年)為愛妃張麗華造“桂宮”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樹下置藥杵臼,并使張妃馴養(yǎng)一白兔,時獨步于中,謂之月宮。可想而知,當時把月亮認作有嫦娥、桂樹、玉兔存在的月宮這一傳說已相當普及,說明早在20xx多年前,中國就把桂樹用于園林栽培了。現(xiàn)陜西漢中市城東南圣水內還有漢桂一株,相傳為漢高祖劉邦臣下蕭何手植,其主干直徑達232厘米,樹冠覆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枝葉繁茂,蒼勁雄偉。
唐代文人引種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柳宗元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為杭州、蘇州刺史,他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紅桂,鐘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紅桂,先后引種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此時園苑寺院種植桂花,已較普遍。
桂花的神話傳說不斷出現(xiàn),尤其是唐代小說中的吳剛伐桂的故事,更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傳說中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guī),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jié)。毛澤東的`詩詞“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這一典故。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廣泛用于庭園中栽培觀賞。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著名詩句,故后人亦稱桂花為“天香”。李白在《詠桂》詩中則有“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植君園”。表明詩人要植桂園中,既可時時觀賞,又可時時自勉。這種需要,導致園中栽培桂花日漸普遍。如宋朝梅堯臣《臨軒桂》:“山楹無惡木,但有綠桂叢”。歐陽修《謝人寄雙桂樹子》中“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詩人庭院中的芍藥欄桿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階桂影秋綽約”說明在玉色的臺階前植桂。元代倪瓚《桂花》詩中“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桂花的民間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中國歷史上的五大桂花產(chǎn)區(qū)均在此間形成。中國桂花于1771年經(jīng)廣州、印度傳入英國,此后在英國迅速發(fā)展。現(xiàn)今歐美許多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以地中海沿岸國家生長為最好。
【桂花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桂花的歷史典故2篇06-17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7-02
歷史的典故06-14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