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方法
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它標志著冬季的正式開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冬至養生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冬至的養生方法
1、生活起居:冬至起居注意事項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A.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B.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C.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D.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E.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于未然。
2、飲食進補:冬至進補注意事項
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郁熱上沖。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卜、白菜等。“是藥三分毒”嘛,食補是最安全。
3、精神面貌:冬至養生注意“冬藏”,重點養心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币虼,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不可大汗淋漓。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4、日常保健:冬至針灸通穴注意事項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把艾條點著后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5、疾病預防:冬至注意甲流疫情“抬頭” 防治要趁早
流感病毒擁有驚人的傳染力,直接吸入空氣中的病毒,或經手將病毒帶入呼吸道都會引發流感。因此,預防流感首先要切斷流感病毒的傳播,如及時發現和隔離流感患者,少去人群密集的場所等;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加強體育鍛煉、注意休息、補充維生素C等;第三,有條件的要預先接種流感疫苗;第四,平時可以服用一些有效的流感預防藥物。
冬至應該注意什么
1、起居有常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后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再次,冬至節氣宜在白天多曬太陽,以利陽氣的生長。
2、鍛煉不要大出汗
冬至前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候,冬至后雖然陽氣逐漸增加,但實際上氣溫下降,人體皮膚的寒冷感覺會更加明顯。此時應注意防寒,特別是頭、背、足三處要保暖。
冬至后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不宜大出汗。體育鍛煉者可選擇太極拳等動靜結合的運動。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外出活動。
3、數九寒天要通風換氣
天氣寒冷,人們在保暖時喜歡緊閉門窗,這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應該適度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尤其是學校等人員密集的場所,教室里空氣往往很濁,不利于學生們的健康,每到下課時更需要打開窗戶。
4、壯不競時,精神滅想
養生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至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5、審慎調食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至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而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會讓大家接受。
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至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
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冬至養生小常識
冷水洗臉
冬天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后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溫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后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里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皮膚干燥、皸裂。
冬至養生方法
適當的吃堅果可以補充身體所需
說到堅果大家一定會想到很多種,瓜子花生這兩種比較普遍經常吃的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要經常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這樣的堅果,這樣的堅果營養價值更高,就連孕婦在懷寶寶的時候都是要吃這些堅果好讓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補充每天身體所需的養分,無論是胎兒還是小孩子經常吃這些堅果可以使他們更聰明。所以就連孕婦都可以經常食用的食物,我們在這個適合滋補的節氣里有什么理由拒絕這些堅果呢。
適當調好空調溫度不能過高也不要過低
冬至的時候我們北方的家家戶戶已經開始供暖了,而且已經供暖一段時間了,即使是在農村各家各戶也已經燒了熱熱的暖氣或者爐子來保暖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把溫度調的高我們就不會冷,但是我們也不能做到一個冬天都不出屋吧。所以我們在室內的時候空調、暖氣的溫度不要調的太高,不能和室外的溫度相差太多,那樣如果我們外出的話很容易感冒。
天氣晴好的情況下要經常曬曬太陽
冬至以后的天氣也是“喜怒無!彼郧绾玫奶鞖鈱τ诙羴碚f應該是難得的,所以在晴好的天氣里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這樣不僅可以使身體暖和,小孩子經常曬太陽的話還可以補鈣。所以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在天氣晴好的時候都需要在太陽底下曬曬太陽,這樣有利于身體健康。
謹記冬至進補四大忌
一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范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二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三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四忌慕名進補
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于飽和脂肪酸。
冬至節氣養生要如何做冬至養生攻略
御寒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冬至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養藏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應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渡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藏在內的陽氣。補養腎臟十分重要。
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益陰
《內經》有"秋冬養陰"的說法,而北方冬季氣候一般比較干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臥室內要適當通風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晚上泡泡腳
正所謂"寒從足下生",在中醫的陰陽屬性上,寒邪屬陰,下半身屬陰,所以冬天腿腳的保暖尤為重要。對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泡腳的時候,最好選用高一點的塑料桶或木桶,可是將整個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
預防感冒
冬天除了用飲食預防感冒外,還可以食用一些特別的手段來保護身體。比如將麝香虎骨膏貼于涌泉穴上,24小時更換一次,這樣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的效果。
冬至養生秘訣
1、清內火
冬天是"上火"的高發期。吃了過多的熱性食物,積聚在消化道內,就會導致上火,稱為"食火"。經常貪玩或加班熬夜,尤其是晚11點~凌晨1點不睡,容易導致體內的陽氣持續亢奮,引發內臟出現上火癥狀,稱為"情緒火"。
2、飲大麥茶清食火
冬至季節由于體內陽氣開始萌動,容易上火,所以很多人過了冬至可能有很多不適。大麥茶剛好有清火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積累陽氣轉變成的火氣。每天3杯大麥茶,飲食之火會漸消漸退。
3、飲合歡花茶清情緒火
中醫認為我們日常的情緒都可以引起"上火",當喜怒憂思過度時,就產生了"情緒火"。這種內火出現后,脾氣會變得非常煩躁,此時一盞解郁怡情的合歡花茶是很有必要的,合歡花是中醫化解不良情緒的第一食材。每天20朵,泡在茶飲中,一天都會情緒愉悅。
4、通腸道
如果你經常精神不振,尤其每到下午三四點體力下降很快,到了夜晚卻煩躁、疲勞不易入睡,這是因為體內痰濕代謝廢物太多,需要"通腸道"。我們說的可不是簡單的"排宿便",而是一種促進腸道內新陳代謝的方法,有利于深冬季節的體內儲備更新和增加,不論是否有便秘都可以用。
【冬至養生方法】相關文章:
冬至養生方法04-04
冬至養生方法01-26
冬至養生方法推薦06-27
冬至保健養生方法及女性冬至如何養生07-01
冬至養生重溫補方法06-27
冬至前后如何養生的方法01-27
冬至養生方法(6篇)01-27
冬至的養生方法及注意事項03-31
冬至養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