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文化苦旅有感1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容有: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是一部優秀的散文,初讀時并不覺其中之奧妙,再讀之方覺其中之大智慧!饵S州突圍》讓我看到了一個文人經歷如此艱苦的生活,屢遭貶謫,竟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寫下前后《赤壁賦》這般千古絕響。《黃州突圍》這樣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高漸離)
讀文化苦旅有感2
有一本書,你不能手持香茗,淡然讀之;有一本書,你不能任之塵然,漠然無視,這本書不僅讓讀者在美妙的文字中暢游文化意識的河流,更重要的是在作者對古人古跡悲劇的同情和憤懣中,在歷史深重的嘆息中,給讀者以啟迪——珍惜中華民族這壯美的河山,珍惜經歷過風雨洗滌的燦爛文化,珍惜來之不易的現代文明生活,這便是《文化苦旅》。
與其說這是一部山水游記散文,不如說這是一段歷史文化的描述,余秋雨先生憑著自己豐富的文史內涵和文化底蘊,寫出了歷史的悲嘆和一個人對世態的思考,我合上最后一頁,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這本書中不僅僅學到了智慧,更重要的吸納了其間深刻道理和奮進的思想。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血液是噴涌的,惋惜于歷史對古跡的破壞,憤怒于歷史對部分文化摧殘的同時,也堅定了文明在變化、發展、創新中得以延續的信心。
關于作者——余秋雨先生,是存在爭議的,但我想一個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重要遺址,不顧生命危險考察和保護古跡的人,是應該得到尊重的和敬仰的。作者在書中披露了制度的悲哀,古人的悲哀以及古跡遭到破壞的悲哀!杜品弧分歇q如天使般圣潔的姑娘在種種期盼中安詳逝去,《寧古塔》中流放的文人,這是制度的悲哀,但作者只是將制度的穿插文中,印證制度會隨社會進步不斷完善的趨勢,體現古人古跡那頑強的生命意義。
作者筆下的古跡是倍受磨難的。《道士塔》中的莫高窟,精美的壁畫被骯臟的石灰刷去,精致的塑像被無知的.鐵錘敲毀,奧秘的藏經洞被粗暴的刨開,最富智慧的經文被轉移,讀此,心在滴血,那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如今竟被斯坦因劫去,這是歷史在嘆息,歷史在流血呀!
作者筆下的古人是倍受摧殘的。《黃州突圍》中蘇東坡的悲慘處境讓人難以想象,在畢世皆濁的年代里,蘇軾的才華被埋沒,“馬臺詩案”將莫須有的罪名硬套在這個文弱詩人的頭上,使他不得不收斂自己的才情,雖然沒有阻止他對詩的創作,但畢竟對詩壇造成一定的損失,我分明聽到歷史在嘆息,沉重地讓我喘不上氣來。
無論是對古人還是古跡,歷史的嘆息實質上是對中華文明損失的嘆息,《風雨天一閣》遭受的何止是風雨?是書籍的丟失,文化的遺棄!栋徒鸢倌辍纷髡吆沃故歉袊@巴金的慘境,他還嘆惜文革對知識的褻瀆,所造成的文化流失。
盡管經歷了歷史中的各種磨難洗禮,但風雨過后總是彩虹,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歷史舒展開眉心,歷史已經嘆息千年,我們應該有所改變,不讓歷史重演,保護好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讓祖國山河更加壯麗,文化更為燦爛。
讀文化苦旅有感3
日本的敦煌學研究家用沉重的語調在敦煌石窟門前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而在場的聽到了這句話的中國學者們并沒有太大的激動,而是默默的退了出去,在王道士的圓寂塔前,相對無言。——題記
余秋雨對文化總是有著別樣的情感,他用自己的足跡來向世人闡釋著那不朽的,穿越了千年的文化情結。他用近幾年的心血澆鑄著《文化苦旅》,用鏗鏘的文字表達了華夏民族文化歷經的的滄桑。經歷了多少的苦難,那民族的瑰寶傳至今天,完好無損的又有幾個?那西子湖畔的一代名妓蘇小小,那擁有通天本領卻想成人的白娘娘,那充滿了傳奇色彩的雷峰塔,那寧波月湖西岸擁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天一閣······他們無一不為世人傳頌。
似乎是被這寓意深刻的書名所慟,所以便時時翻閱,哪怕年幼的我對里面的涵義十分懵懂,但并不影響我從那簡單的字詞中讀出那由內心噴射出的怒火,那對文化深沉的愛戀。記憶中感觸最深刻的是里面的《道士塔》一文;蛟S是因為心生哀戚,對那來自遠方,夾雜著血與淚的哭泣感同身受。余秋雨化身為憤怒的河濤,控訴著那敗壞了莫高窟文化傳承的無知道士王圓箓,控訴著他僅僅為了幾枚銀元,便將無價的文明賣給了外國人的無知行徑。
王道士原本是一個知識匱乏的農民,當上道士后便掌管了敦煌石窟。他因為嫌棄壁洞太過昏暗,竟用石灰將那自遠古流傳下的筆畫逐一掩蓋,將大能的著作永遠埋在了慘白的石灰里,再不得重見天日。他講那一個個形態逼真的少女飛天雕塑鑿毀,想要改成佛像,最后變得不倫不類。記得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好恨!”這是余秋雨有心而生的吶喊。他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在那時阻止王圓箓愚蠢的行為,恨那時的官吏有眼無珠,錯把珍珠當魚目,再把文獻押運歸京時,隨意糟蹋,以至于最后只留下稀稀落落幾本孤本。
猶記得初看到余秋雨老師的憤慨時,我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幾本書么,丟了就丟了,反倒是那些飛天雕塑,實在是讓人遺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文化傳承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文明積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基本!段幕嗦谩分兴涊d的,只是世界在變遷中所經歷的歲月中幾個遺憾的縮影。誰又能保證能正確的面對古物?甲骨文出土前,那些刻有信息的甲魚殼不也照樣被村民當作藥材賣給了藥鋪?為了賣一個好價錢,他們便將那些個刻文一點一點的剔除,最后終是再也不見蹤跡。
其實,在當代社會,像王圓箻一樣的人有很多,那個在埃及已有3500年歷史的金字塔上刻下的“丁錦昊到此一游”無疑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在這個人類自以為進步的時代,毀壞文物,斷送文化的行為終究是令人心寒。那個刻字的孩子,留下的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7個字,他也葬送了我華夏泱泱大國,文明之都,禮儀之邦的形象,而丁錦昊的事例也引起了國人對我國現狀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事,并非個例!
重溫《文化苦旅》我彷徨了,那從古至今都未消逝的文化缺陷,是在向華夏的臉上抹黑。我想,作為新中國的一份子,華夏未來的驕傲,我們應該尊重文物,尊重我們的文化傳承!自先秦時期的焚書坑儒,我國就流失了大量的典籍,將千年的文化積淀付之一炬,如今的我們,更該對那走過了艱辛大道的文化致敬。
讀文化苦旅有感4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紙的封面,書內的紙張泛著青黃。我不知這樣安排是否刻意,只是當我翻開它的時候,不禁莞爾:它,與余秋雨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襯。
讀它的時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樣懷了一份“旅”的心情,只不過,我的這段旅程要舒適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時候,我仍在旅途。坐在一輛稍有些顛簸的大巴車上,輕輕撫過牛皮封面上四個工整卻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無法平靜。我想,我和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不過,我,漂泊在墨跡里。
山
悟寫過的山很多,我卻偏偏記住了一座沙山。那座依傍著月牙泉的,鳴沙山。閉眼,是大漠一望無際的黃沙。可當我睜開雙眼,看到的卻是那幾座連綿的沙山。松軟,緩緩滑動的細沙,時而隨風高旋,時而沉默于腳下。血色殘陽,金黃戈壁,美不勝收。
這一路,雖然我僅將手指覆于書頁上的墨跡,卻分明感到自己和悟一起爬了這沙山。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腳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軟,感覺到下陷的沙粒流動的觸感。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頂”而生。所生一雙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卻奈何不了這眼前的鳴沙山,換了誰,都難免有些急躁。但悟教會了我怎樣心平氣和怎樣忍耐與堅持。慢慢地,一點一點向沙山的山頂靠近。站在山頂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頭與悟相視一笑。
那明晃晃的月牙泉對我的誘惑不比悟小,于是“哧溜、哧溜”的幾步,又一次來到山底。順順當當地,沒有前仆,沒有后仰。
突然被自己的會心一笑驚醒,回想腦海中的那座沙山,金燦燦,明晃晃,熠熠生輝。
洞
人們說,這是一個普通的溶洞;悟說,此洞要么不進,進去便是半個詩人。
踏著悟的足印,我也同樣跌跌撞撞地往里面走。這是一個漆黑的洞。伸手可觸到凹凸不平的石壁,抬頭就是無數尖銳的鐘乳石。頭頂蝙蝠橫飛盤旋,腳底盲魚游竄,或許,這就是闡述歷史應有的氣氛?
有水聲,或許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聲,或許是千百年前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知道。只是我知道,當我的手撫過一行行墨跡的時候,我仿佛正撫過一扇石幔,那上邊嵌著海螺貝殼,還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擊。那一瞬,滄海變桑田。
我是追隨悟的`腳步進入這個洞的。這個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卻又那么滄桑。人類的祖先曾出現在這里,他們舉著明明滅滅的火把,如電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閃過。歷史磕磕絆絆,終于走到了今天,這個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卻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切感,靜靜地看著如今的人們,給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帶來人的生氣與新鮮的腳印。
它的名字,是白蓮洞。
湖
西湖,是一個太老太老的話題。世人皆寵的西湖,總一次又一次被提起。盡管已去過多次,岸邊的石板石磚,細小的土粒,以至柳樹干上有個特殊的紋路我都記得清晰。但再次看到悟寫這個題目,一時竟有了初次邂逅時的心動感覺。西湖很厚重,的確,就像悟說的,它積淀了太多的朝代。跟著悟,從未觸碰過西湖水的我,終于觸到了。它細細地從我的指縫間穿過。我跟著悟,從宋代勝跡游到清代遺宅,恍惚著穿越了四個朝代,誰能在此刻告訴我歷史的真諦?怕是,誰都道不清吧。
在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詩人、才女、隱士從這里經過,還有兩段神話般唯美的愛情故事。猛然抬頭,我看到悟定定在湖岸迎風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紗蒙了許久的西湖終于除去了迷茫,斷橋無言,荷群無言,碧水無言,可我,卻什么都聽見了。
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地觸碰著青黃紙張上的墨跡,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跡中,跟著悟從荒涼大漠,行至溫婉華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顛簸,一場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5
站在船頭的我,帶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叩開這扇載滿了三峽之精髓的沉重的大門,聆聽那古樸沉重的歷史的聲音——在遠方久久地回蕩著,滌凈著我們的心靈。
幼年時的余秋雨先生,在讀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時,誤解把白帝當作成一個身著縞銀之袍,眼中光色流蕩的一位沉穩的帝王。然而這次誤解無意之中叩開了三峽文化的大門,讓我們對三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見解……
一千五百多年前某一天的黎明時分,這位偉大詩人遠行的小船即將解纜,伴隨著銀袍和彩霞。他瀟灑地望著漸漸遠去的白帝城。然后緩緩坐回船艙,取其筆墨紙硯,大筆一揮,一首詩便行云流水般的書寫下來。“遽成矣!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船上的廣播員用無比輕柔的嗓音念著這首詩,仿佛觸景生情般。帶著不尋常的語調,講的介紹了幾句。便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剎那間,余秋雨先生在童年時的依稀可辨的幻想、伴隨著樂曲的聲音、兩岸的重巖疊嶂,一起匯聚為一團。使人心中一震。
如果說三峽的激流澎湃是熱血,是陽剛,是無盡的力量。那么神女峰的恬靜與她的傳說則帶著無以言表的淡淡的`美麗伴隨著三峽的熱血,陽剛,以及無盡的力量。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疾速的浪花與飛快掠過的風影作為無言的答謝。而作者在此處絲毫不吝筆墨地摘錄了舒婷的《神女峰》,用凄美的語言向我們細細道來一個哀婉的神話故事,為這次的行程平添了一絲哀婉的色彩。
此次的三峽之旅,伴隨著一個小時候天真無邪的幻想。進入了三峽這座人類精神文化的寶庫,發現了隱藏在奔騰咆哮、波瀾壯闊的三峽背后的那一絲苦苦的哀愁。
寫后小記:作者以獨特的眼光發現了三峽背后的那一絲婉約,一絲哀怨,一絲凄愁,正是書名中"苦"字的完美體現。
讀文化苦旅有感6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這是余秋雨說走就走的苦旅,這異常艱難的文化之旅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那一處處神韻醉人又神秘的古跡背后,人性的深層蘊藏給我內心的震撼是強大的。
起始我讀《牌坊》《寺廟》《信客》,并未感受它的“苦”,只是感到綿綿的文化傳承,潘木公傳承給善良的石匠,美麗的女教師傳承給鄉村純真的孩子,老信客傳承給年輕的'宋達,但這就是余秋雨全部文化苦旅的起點,他在“如夢起點”這章以大多童年的眼光展望,將來以成年的目光和腳步踏上苦旅。
中國之旅是作者將中國各地相連接,記敘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清新淡雅的南方,還是壯闊曠達的西北,這一章讓我認識了王圓箓和令我想不到的嶄新的蘇東坡,在遙遠神秘的敦煌莫高窟與王圓箓的關系難舍難分。我曾經目睹過莫高窟的真容,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幾近一半的壁畫被破壞,盜取。豐富的莫高窟文化在“流血”,美麗的敦煌在“流血”,如今我們都埋怨王圓箓無知的行為,竟將文化瑰寶以三十英鎊賣出,可他卻只是一個無知、愚蠢、討飯吃的平民而已,又有什么方式來阻擋他們呢?只能感嘆古代的中國慘淡、柔弱,而這經過千年起禮的莫高窟怎么能不看破這一切,他害怕,多少眼睛虎視眈眈,他害怕,懷中的寶物一件件流失!懊半U家”們紛至沓來又滿載而去,它只能無聲哭泣……
蘇東坡算得上是歷史的傳奇人物,是宋代時的“大明星”,但他任杭州知州時,沒有陶醉于美景之中,是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他率先意識到西湖的重要性,拯救了“人間天堂”,烏臺詩案后他被貶黃州,這起事件使我真正見識了輿論的力量,足以壓倒一切清白的事實,而官場失意激發了蘇軾千古杰作的靈感。
“時間與文學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蔽覀冎腥A少年應像秋雨先生如此,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
讀文化苦旅有感7
每個人行走在生命的路上,也許面對的會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不會有歸途的長路,總覺得通往遠方的終點會有幸福存在,所以就會走,會想去追尋幸福的所在。
身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或許已然厭棄了世間浮華,所以他踏上了這趟文化苦旅,于是,在他褪色的青衫里,才有了《文化苦旅》的出現吧!
我跟隨著他的.腳步也在找尋。從輝煌的莫高窟到古老的白蓮洞,從靜若處子的西湖到氣勢磅礴的都江堰,他走過了很多地方,也被震撼了很多次。
當看到道士塔時,他發出了“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斜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的感嘆。在看到莫高窟時,他發現“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薄斑@里的雕塑,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庇谑撬恢袊糯鸂N爛輝煌的文明震驚了。
走到陽關后,看透了“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世界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了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币苍S就是這樣,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萬眾矚目,真正得到后卻發現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就會后悔,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才會構成我們到頭來的自我嘲弄吧!余秋雨似乎很早就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走過了白蓮洞“宏大的世界常變成一個孤島,喧騰的人生有時比洞中還要冷清。”人性是一種沉淀,一種人性的沉淀,平靜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就這樣,我跟隨著他一路旅途走過。
從《文化苦旅》中我明白了一點,人要到達彼岸,實現心中的夢想會有喜悅,但挫折也是無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的過程,他會在生命中沉淀成一種更為廣博和荒涼的沉默所在,即使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我想我也不會退縮。
因為不會退縮,所以我用心丈量著《文化苦旅》的腳步,并愿意追隨它,在路上,走著,一直走下去。
讀文化苦旅有感8
千百年來,許多人物一個中有所作為或無所不為的姿態、頂著萬千寵愛或集罵名于一身而長流歷史長河中、或名留青史或遺臭萬年。而他,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目光呆滯是一個在那個時代隨處可見的中國平民,卻在歷史上添了重重的一筆,他就是"王圓箓"。
他是一介草夫,卻成了莫高窟的.主人,他是一個文盲,卻發現了可以讓無數學富五車的書生為之耗盡一生的學問,他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卻讓歷史也為他而嘆息。這是巧合還是天意?
此后,莫高窟在他的精心"改造"下變得面目全非,大片壁畫在他的面前哭喊、哀嚎、低聲求救,可王道士卻將哭喊視為了鼓舞,在完成之后還沾沾自喜。
當讓世界轟動的門戶轟然開啟之時,他"淡定自如、視名利如糞土"再加之中國官員的昏庸無能,是這些文化瑰寶毀于一旦。而當王道士發現這些經文之時、列強決定聯合出兵——攻陷北京。這僅僅只是時間上的巧合么!這時便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蔣孝琬。
他乃一個清瘦文弱白面書生,他亦是一個另類,他在文化外流之時沒有"華夷之防"的敏感,在將經卷送出之時幾乎沒有感受任何心靈煎熬。百無一用是書生,從聯絡、刺探到勸說交易完全是他一個無用書生做的,他以王圓箓愚昧無知及對《西游記》的特殊情感為突破口,拿到了進入這片洞天福地的鑰匙,并將讓無數人為之瘋狂的經卷翻閱、譯文、更以四塊馬蹄銀換到那些珍貴的文物,當被夸獎之時還有幾分得意!這種得意我不知道源于何處,視為保護了連昏庸無能的中國官員都無法保護的文化瑰寶而自鳴得意么?他在歷史中雖無王道士的濃彩卻也輕抹了一把。
讀文化苦旅有感9
敦煌文化,多么的燦爛與輝煌,走進它,一股自豪之情就會油然而生——看,這是我們華夏民族創造出的史歌一般壯麗的文化?墒,在敦煌莫高窟,你會發現,一片殘缺的壁畫,一面刷白的墻,它們與這古老的輝煌格格不入。
而這些完全不搭調的風景,絕大部分出自一人之手——王道士。
王道士原先是個農民,他愚昧無知,外國人用極少的錢物就可以換走一大箱價值不可估量的珍貴文物:
xx年,一個外國商人用幾塊銀元就換走了幾大箱敦煌壁畫與文卷。又是同一年,德國人用幾件不值幾個錢的珠寶,就換走了幾十箱敦煌珍品……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無數價值連城的`寶物因此流失,而現在,我們的專家只能屈辱地從外國人那購買昂貴的攝影膠卷。但,我們也不能全怪王道士,因為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當時的清政府。
如果當時,清政府對敦煌莫高窟進行保護,并派專人來看守,那些價值連城的寶物怎會如此輕易地流失?
當外國探寶人翻過一望無際的沙漠,又干又渴時,中國的官員卻躺在花梨木的大椅上,悠閑地品著香茗;當外國人將珍寶偷運出國門時,中國官員卻躺在香榻上,尋歡作樂。乾清宮龍幾上堆積如山的奏折里,沒有一個字是關于敦煌莫高窟的。于是,一大箱一大箱的珍貴文物被運到海外。
真的,我們真的不能怪王道士,他只是一個如螞蟻般渺小、卑微、可憐的人,他對敦煌的“貢獻”實在是微不足道。怪就只能怪腐敗的清政府。
然而,怪又有什么用呢,歷史的一頁已經翻了過去。那一頁留下的文化債,我們永遠還不清。
因此,我們只能站在王道士的圓寂塔前,輕輕地發出一聲耐人尋味的嘆息……
讀文化苦旅有感10
在距今半個世紀之久的明朝,寧波月湖西畔,一位身著朝服的官員背著一只近乎磨白了的藍布包袱,手中緊緊攥著一張卷邊的墨紙,佇立在湖邊,朝著遠方的晨曦久久凝望。他是范欽,他在尋找下一個文脈連接處。
范欽一生輾轉各地,最高官職以兵部右侍郎為終。很難想象,如此一位官吏,竟然與藏書這一項事業存在交集。余老就曾在《風雨天一閣》一文中作出了個人的見解——先是功利,再是熱愛,最后堅守。不可否認,范欽的藏書事業著實創造了一番輝煌,但是藏書事業的開始卻是以謀求仕途高升為目的的。但是,在收集了各方政書、實錄、地方志后,范欽在機械的搜尋、研讀、實踐官場理論后,恍然發覺自身興趣似乎與藏書開始了一段似有若無的微妙關系。適逢此時范欽在官場上遭受誣告而因“廷杖”入獄,這一切徹底改變了他一心求官酬志的熱情,卻轉而將這似火熱血一門心思拋灑在壯闊的藏書事業上。退去朝服,范欽走得更加輕松;拋去雜念,范欽找尋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國文脈,傳承的是延綿不斷的文化基因。
范欽的熱愛和堅守已經達到了一種極致,以至于這座始創明朝的天一閣能夠逃離朝廷的搜刮、戰亂的危難與水火的無情,如今已并入于世界三大家族藏書閣之列。但就像余老在書中反復提及的,藏書雖然完好的保存了,但如果沒有廣泛的傳播與普及,再多再好的古籍也只能淪為一堆廢紙,在中華文明的纜索上發出沉重的嘆息。
“藏”不是終極目的,藏書的關鍵在于將其廣泛傳播。偉大藏書家范欽在這一點上確實略有欠缺,所以更需要如今的我們擔起使命。在多元文化競爭的社會轉型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層精神內核,將其坦示世界成為了我們的共同責任。同時,我們又面臨著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傳統到底應該用何種方式健康久遠地傳承?不經聯想到對待韓國泡菜申遺事件,與其計較泡菜的.原產地在不在中國,四川泡菜的味道有沒有韓國的好,不如將目光著眼于傳承、創新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傳播而論,不能持有故步自封的態度,更不能不問目的愚忠式地傳遞責任,而是要懷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在與世界各地區特色文化的交融互鑒中迸發出新的生命活力,以一種飽滿昂揚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讀文化苦旅有感11
在一片荒涼的河西走廊上,有一位地道農民出身的王道人。竟看護著一座石窟,而這些,也許就可以暗示他就是歷史的罪人,就是民族的恥辱。
遠遠望見莽莽的塵氣中走出來幾個高鼻梁、藍眼睛、卷發的外國人,牽著一隊駱駝,向洞窟走來。當他們到達洞窟時,眼中不禁流露出遺憾的神色。“這里既沒有不茍言笑的博物館館長,也沒有戒備森嚴的保護所。”而看管著這一切的,只是一個愚昧無知、骯臟的土道士。他們僅僅是片刻的遺憾,隨即就是無盡的狂喜。
當然,這個愚昧的土道士不知什么文物價值,也不知什么國家利益。只是,他的眼睛發著異樣的光芒,盯著那個叫做斯坦因的外國人手中的一個精致的小鋼瓶,他的手早已不聽使喚,摘下掛在腰間的鑰匙,打開了那扇門!陽光透過塵氣,想要奔向、溜入那條縫隙,都想感受世界級珍寶那金色的光輝,來把它們映照的更加高尚。于是一個民族象征的光芒就填滿了那個異族人的視角,長期的掠奪生活使他的瞳孔都不禁為之放大,那雙無恥的眼珠仿佛發出詭譎的光芒。王道士也只關心那個小鋼瓶是否為自己所有,他匆匆的搶過那個小鋼瓶,急切地放在自己手中撫摸著。只是他此時失去了自己作為中華民族兒女的那一份可憐的尊嚴,把國家的瑰寶拱手讓給了列強,更是把國家的尊嚴晾在了一邊。現在他儼然成為了國家民族的罪人!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這些所謂的概念。只是看著那個精致的小玩意兒。在最后那個洋人臨走時,那個無知的王道士還“深情”的`向他鞠了鞠躬,向這位無恥的盜賊鞠了鞠躬,更是無知地向這位侵略者表示了一下自己的所謂的敬意!真是可悲,一位看護人的愚昧無知;真為可哀,一洞瑰寶就這樣的淪喪敵手;可嘆,罪惡的列強們就這樣無恥的偷來另一個文明的精髓。
這恐怕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吧,這是其中的一個莫高窟,但在那個時代,也許會有千千萬萬個莫高窟淪喪敵手。這也許就是一個時代的麻木,一代國民的悲哀吧!
寫后小記:這段情節在全書中具有很凝重的思想,作者能夠將一些假惡丑間接批判地淋漓盡致。所以我認為這才是全書的思想核心!映射一個時代!
讀文化苦旅有感12
一次漫長艱苦的文化旅程,我隨余秋雨先生漂泊異鄉。祖國的錦繡山河讓我陶醉,這一幅幅山水畫或細秀娟麗,或豪邁壯觀。但更令我感慨的是,這一幅幅畫的背后,都有一個漫長的歷史故事。每一個地法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感動,使我嘆服。
縱觀祖國大地,無處不散落著文化的步履。然而這一步步的腳印來的不容易啊!經歷了多年的演化,經過了多元的碰撞,遇到了大大小小不盡的劫數,趟遍了文人墨客、武俠外客有意無意留下的水坑,流傳至今,自然險境路遠,卻也底蘊十足。
只是至今,人們對于人文山水的評析和維護不足以讓人滿意。一代一代的農民,一世一傳的百姓,來往于天地間的人們,都把自己的青春和歲月埋沒在莊稼地里,隱沒在變遷萬化的城鄉里。把自己對家鄉的厚愛,對土地的忠誠,全都化做默默無語的汗水和淚水。沒有人注意到風沙腐化了裸露的土地的同時,也裹走了世代傳下的'文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里,美酒的艷麗掩蓋了山水的清秀,滿屋金幣的閃亮遮蔽了文化星火的光芒,誰來把景賞,誰來把詩吟?
在從學文化的課堂里,我們都在不斷的出現對文化的爭駁,為了新的一代更好的傳承,為了那星星之火可以遼原,文化的腳步不能停止,沒有文化的民族,只會衰。粵]有文化熏陶的人,只是傀儡。為了這艱難的旅程不再艱難,我們只有先走過這艱難的路。我們需要站在歷史的背后,清醒的審視文化的變遷,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接過傳承的重任,大步向前,我們義無反顧。不管此時的你是手執毛筆揮灑的老翁,還是拿起鋼筆簌簌而落的筆者,亦或是抓著鉛筆一筆一劃寫字的孩子,哪怕你只是一個尚不識字的人,都和我們一起長途旅行吧!
讀文化苦旅有感13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一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
我仰望人生。
這是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二
我很欣賞的一本書,《文化苦旅》。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來自上海,一個如此繁華的城市,卻有著如此干凈的文字。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高位任命和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他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他作為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抵達現場的人文學者,對當代文明的思考和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余秋雨先生有很多著作,《行者無疆》,《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我最欣賞的卻還是他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分為三部分: 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其中的文章在《行者無疆》,《千年一嘆》,《霜冷長河》中皆可找到。然而,作者把他們編在一起,卻絕非簡單的拼湊,從中國到世界再到人生,不僅僅是內容上的升華,更是萬般皆歸一的體現。因此,我唯獨鐘愛這本書。
三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
我想,細節又何嘗不好呢?
是的,地理是細節,歷史是細節。但不面對細節就無法面對真實。
歷史是一種宏大而又美麗的悲觀,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文化又是歷史的靈魂。文化是永存的,因而歷史變成了片段式的。我總會發呆,想想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我卻只記住了李杜,東坡,稼軒,易安,顯祖,容若,只記住了驚心動魄的那一段,也是只有文化靈魂的那一段歌。
地理也與文化有著無法言說的聯系,自古以來,文化傍山水,文化襯山水。行者無疆,似乎更有苦旅的味道,一如陶潛的那句“托體同山阿”。特此摘錄幾句:
“山河間的.實際步履,使一切偉業變成了尋常風景,因此也使我們變得輕松。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
我想,行走的人有權將腳下的一切,稱作我的山河。
是的,這是我的山河。
四
秋雨先生的文章雖是講述的是歷史文化這樣深重的話題,卻絕不佶屈聱牙。他的文章是質樸的,親切的,而不是空談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通過文字我可以猜想,秋雨先生應該是很溫和的,微微地笑著,不多說什么,卻能以這樣洗練的文字感動人心。
他的文字雖溫和,但同樣也是犀利的。他毫不留情的指出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通病,讓我們在驚嘆于文化的偉大的同時也深深的反省自身。
文化的終途是生命,這一點倒是與周國平先生一致。文化苦旅的苦,在這個嬉鬧的時代,總是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我們必須知道,高貴的生命要創造文化,必然會經歷坎坷。
文化,需要無數個高貴的生命苦苦來支撐。
五
我是在軍訓返程的時候在車的側邊欄看見這本書的,誠然,如此深刻的話題,對于沒有多少閱歷的我來說,談起來一定有很多漏洞。然而我卻深深的著迷了,我不知道我能有多少理解,但我希望人們也能看看,尋找自己的山河。讓那些支撐著的人,多少有些慰藉。
謹以此文,紀念屬于我的文化苦旅,和我的山河。
讀文化苦旅有感14
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你踏“雪”尋“梅”;沒有都市的歌舞升平,你“夜泊”“西湖”。就這樣,你思考著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和歷史的蒼涼;就這樣,你描繪著江南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和世態人情;就這樣,你用你的筆直接觸向文人的心路歷程;就這樣,你詛咒著廢墟,又寄情于廢墟……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憂傷感觸,聽你一一訴說。
一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面對輝煌,永遠感召著我們的靈魂。而你,余秋雨,沒有顧忌,沒有思忖,跪在莫高窟的洞穴前,在博大恢宏的民族文化面前體會著自己的渺小。
面對被破壞面目全非的舉世文化瑰寶,你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剖析著王道士麻木的靈魂,引領他跪地懺悔。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面對這一出整個民族在顫悸的歷史悲劇,你無情地撕開她的傷口。
一個古老民族在滴血!
但你終究是明白的,于是,蹲縮在道士塔前寫下這樣的文字:“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
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來一個漠然。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覺無聊……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你在痛斥,痛斥王道士的愚昧;你在譴責,遣責清政府的冷漠麻木。而更多的,你在為祖國的古老燦爛文化的榮耀與恥辱而感慨萬千。
二一蓑煙雨任平生
“風到這里就是黏,黏住過客的思念;雨到了這里纏成線,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江南始終是有著那一份“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的柔情和恬淡,觸碰了你,觸碰了我,也觸碰了余秋雨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江南,也便是由水和云所鋪成的!
當轟鳴的機器與凝重的水泥世界,掩埋了遠古的那份單純和寧靜;當破碎的激情與饕餮的物欲橫飛,充斥著心底的那份善良和柔情。也只有在門口看著煙雨下的老人,雨水輕輕的飄落在水中。這才知道什么叫心靜如水,什么叫“心,軟了,化了”。
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云凝暮,霜冷長河般的歷史亦如追風而逝的秋葉,蓬飛零落。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任淡淡的情緒在心底縈繞,江南依然恬淡如故!
或許也只有在這一方凈土,才能在俯仰之間,從容面對滄海桑田。重九的陶菊依舊繞舍似陶家,中秋的蘇月依然皎皎空中掛。
正如一種禪境,她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園。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在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便是他,帶著崇敬和疑問瞻仰著這為大文豪。
從“垂淚千行便濯纓”到《永州八記》,那種入世與出世的蒼涼與孤獨封存了很久很久,直到被你的淚水所濕潤。
靈魂的居出不僅緣于世內之紛亂,更是宇宙深淵處一泓深潭。柳宗元有“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的打算,小小的`仕途再也無法承載他那顆滄桑的心。于是,他來了,將困厄感傷的心境寄托與游山玩水和紙墨之間。一切都很靜。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里歷來寧靜。
但他的心在滴血!
四廊臺烽火空余夢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你說。
因為廢墟吞沒了你的企盼,你的記憶。然而是你,定義了廢墟,又給了它新的詮釋。
廢墟,并不僅僅是斷壁殘垣散落在一片荒蕪之中的蒼涼。古羅馬的角斗場、中國的圓明園、瑪雅文化遺址都可以說是古代文明留給我們的廢墟,歷史面對它們顯得有些殘忍,但它們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它們就如同時間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承載了不同民族厚重的發展歷程,昭示著不同民族文明的興盛與衰敗。讓人窺見到一個民族步履的蹣跚。又似垂死老人的遺言,使你不能不為之動容。人類的歷史是生命的延續,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也不會有未來。
因此你吶喊: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后記:蒼天緘默,大地無語。于是我終于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任,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苦在內心的敏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15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沙漠所吸引,漫漫黃沙,沉靜而疏遠,夕陽的余輝在這里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車道輪碾過的痕跡,或許,就是在這里,開始的"文化苦旅"。
曾想將自己定位為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因為,是它們,在這里,被一次次溫柔地揭開神秘的面紗。只有它們,是這本書的主角,這樣才符合主辦方的要求。但,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歸于平靜,一盞孤燈、一杯濃茶,再一次體味文人的魅力,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目中的鄉,我似乎身不由己,加入了旅行的行列。因此,今天,站在這里,我并不是名家筆下的主人公,我只是個配角,我是那只輕輕揭開神秘面紗的手,是那個孤獨的旅者。余先生是個導游,不,是導游的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
因為不再雇得到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因為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而又非現代、由松散懈怠連接成的層巒疊嶂,余先生選擇了自己的游歷方式,而我有幸,選擇隨他一路講去,行行止止。
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的金光照耀下,領略那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的、空靈而又膨脹的、神秘而又安詳的石窟。側耳聽山前那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沙漠之月特別清冷,這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沖著王維的那首《**曲》,我們去尋陽關。在那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因為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仿佛看到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聽到湖**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還有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的軍旗。隨著一陣又一陣的煙塵,都飄散遠去。那里的胡笳和羌笛,音色和自然混合。但后來都成了士兵們心頭的哀音,于是陽關受不住嘆息的吹拂--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風如浪。
沿著沙路,我們遇見了老尼孤守的陋屋。那里同她一起,聽夠了一整夜的風沙呼嘯。翌日,明凈的水色把耳根洗凈。當我們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抬頭,望望粲然的沙壁。這里有鳴沙山,有月牙泉,還有沙源隱泉邊那靜靜的文化守候。
后來,我們去了柳祠,行于排排固執肅立的石碑間,聽余先生嘆: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而在白蓮洞中,我們想起了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上海青年藝術家的《山祭》、《魔方》,想起張曉風的《武陵人》,以及那句"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們思索的權利"。
走出白蓮洞,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長長的隧洞,其間奔逐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而這個古老的'民族,不止有長城,還有**。
你知道,這時的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些山水--自然、人文;你知道,我已經為自己來自這偉大的民族而自豪。
"可憐"的白帝城是多么的勞累,清晨剛送走了李白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我卻愿意是白帝城,因為有三峽的奇詭,能聽見神女靜靜地夢語、殷殷的期盼。
還有范仲淹的洞庭,慧遠、陸靜修們的**……
第二天,夢醒,臺燈下的白紙上,紅色的水筆分明地寫著:我要去旅行,沿著余先生的足跡。
正像余先生所言,自己所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人留下較深印跡的地方,因為我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沒到一個地方,我們總會無端的感動、無端地喟嘆,愿意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們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雨聲。
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的西南邊陲,將祖國的山水以文化的名義走遍,著迷于莫高窟的色彩、()線條,感慨于無法用文字解讀只能用意會的西子帶來的飄渺意境。
所有這些,來自一個人的文字,如果愿意,還有我們每個人深深的腦海——
蓋上書,發現文化苦旅不苦,只是我們真的該攜了文化去苦旅--別讓她太寂寞,去云深不知處的**,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斯人已去的黃鶴樓,一一揭去他們的神秘面紗。
歷史面前,我們只是配角,若不深思,不徜巡,待有一天,在那屬于我們的歷史畫卷中,后來的人們將尋不著我們這代人的身影。
輕輕地,輕輕地,翻開黃沙作響的封頁,開始一段段神秘的旅行,去愛那些文字、那些思想,去愛山川、那些河流,去愛那些文化、那個民族,去愛這個時代、愛自己,可以不自私、不浮躁,我們可以有內涵、會感恩。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2-13
《文化苦旅》有感 13篇06-07
讀文化苦旅有感08-17
讀《文化苦旅》有感09-01
【薦】讀文化苦旅有感02-12
讀《文化苦旅》有感【推薦】07-26
讀文化苦旅有感【熱門】01-23
讀文化苦旅有感【熱】01-23
【推薦】讀文化苦旅有感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