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時節掃墓的原因
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掃墓的原因,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時節掃墓的原因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說,清明節作為24節氣之一,最早與墓祭無關。在我國古代,只有貴族有墓,老百姓并沒有墓。秦漢時期,封建等級不再那么嚴密,老百姓葬后開始有墓地,那時貴族的墓地稱“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墳”,只是一個土包。開始時,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墓祭分春秋兩祭,有春祈秋報之義。到漢代以后,墓祭逐漸形成風俗。
專家判斷,“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后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后”。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寒食與清明原為兩個節日
(記者王海鷹)民俗專家說,寒食與清明原本是兩個節日,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但自唐代以后,人們多把這兩個節日混為一談。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說:清明作為節氣,始于戰國時期,這時日行15度,天氣清朗,萬物萌動,風和日麗,所以謂之清明。清明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有郊游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等習俗。
冬至后105天謂之“寒食”,一般認為寒食日在清明前一天,也有說在清明前兩天。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寒食日禁火習俗的記錄最早見于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李萬鵬說,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修火禁,實際上周代就有仲春禁火的記載,而關于介子推被焚,《史記》《左傳》等都未有記載。介子推是山西人,冷食習俗從山西開始流傳。最初斷火1個月,人們多生疾病。三國時,曹操曾下令讓人們停止冷食,后逐漸減為7天、3天,最后到1天。
舊時,寒食斷火,次日也就是清明這一天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民俗專家說,到了唐代,已經有把兩個節日混為一體的現象,到現在,仍有不少人誤認為清明即寒食。
清明節掃墓的寓意有哪些
1、禮敬祖先: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古時候人們對待孝道是很重視的,甚至將孝道放在了所有倫理道德的前面,更是提出了“父為子綱”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孩子如何行事要看父親的表率,一切以父親為標準。所以即便先人去世后,人們的孝道依然沒有減少,會在特定的日子進行掃墓祭祀,比如清明節。故而清明節掃墓主要寓意就是禮敬祖先、體現孝道。
2、感恩追始:掃墓活動或許帶著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但這種色彩并不全是愚昧無知的。清明節掃墓的寓意也包括了感恩追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這一天要感恩已故的長輩,回想過去的時光,并對自己如今的近況進行反思和規劃。所以清明節進行掃墓活動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收獲,提升自己的事業運和財運甚至婚戀運勢。
【清明節時節掃墓的原因】相關文章:
清明時節掃墓的作文650字06-23
清明節時節作文02-04
清明節時節作文07-03
清明節掃墓的圖片-掃墓總結06-22
清明節掃墓03-31
清明節掃墓02-04
清明節的掃墓07-04
清明節時節的節令食品12-13
清明節后可以掃墓嗎-清明掃墓06-22
作文清明節掃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