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通用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1
計算機繪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簡易的操作性,使學生情有獨鐘,并成為兒童學電腦的必修技能。其中Windows中附帶的“畫圖”以其簡易清晰的界面深得師生的青睞,然而教師也往往對“畫圖”感到頭痛,因為它對于不規則曲線的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它的表現力實在是無法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
任務驅動是目前計算機教學中較為廣泛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帶著任務學,能在學的過程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逐步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講授畫圖程序的時候,如果簡單役計任務,學會使用畫圖工具。發現學生對于“畫圖”各種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較易掌握。但如我想讓學生畫畫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學生面露難色,覺得用這些工具不夠用,難以畫出真實的物品,其主要原因關鍵在于缺乏創造性的思維。在設計任務時,應盡量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出發,讓學生切實體會計算機可以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的時間還可以增多一些,真正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操作,恐怕僅用5分鐘是不夠的'。因此,在教案設計中,我先讓學生看這樣一幅范圖,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誰能用幾秒鐘時間完成。大部分學生從常規思維出發,采用了曲線工具來畫,用兩條曲線圈起來,結果花了不少時間,畫出的“月亮”還不夠理想。可是有些同學卻突發奇想,先畫好兩個大小基本相似的圓,然后移動其中的一個圓,把它覆蓋在另一個圓上面,組成一個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完成了。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對于這類同學,我表示了欣賞的態度,并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們一樣創造性地看等問題,能發表你獨特的觀點。
通過以上的小練習,學生興趣倍增,紛紛躍躍欲試。看到這里我便趁熱打鐵,出示了第二個小練習,并說:“同學們,你能在5秒內完成嗎?”。在這近乎不可能的目標驅使下,學生興趣大增,課堂氣氛活躍,思維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學想到了這樣的方法:用紅色畫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圓,并相互交換,然后在下邊畫兩條相交的切線,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紅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學采用了復制翻轉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在這個練習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創造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生活中的物品也正如以上練習一樣,只要你以創造性的眼光來看待它,使“畫圖”工具真正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畫好它的。接下來我出示了一座房子,請同學們來畫。有了以上的經驗,學生很快找到了極具創造性的方法,畫好了房子,有的加上了桌子、窗戶、地毯等各種家具,儼然成了一幅“我愛我家”的命題創作畫。當學生的創造思維萌發以后,我所要做的就是稍加點拔和保持它的熱情,然后就和同學們一起體驗創造的喜悅與快樂吧!
我想,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應該體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一般來說,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的只是思維的結果(即結論),而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不太主張上計算機課非得帶書不可,應該讓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打個比方,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同樣,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應能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藝術的處理,形成可操作的教學思路,這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從知識的傳授者向知識的促進者轉變,其角色行為主要表現為: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探索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其認知能力。
設計到課堂教學中,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件快樂的事,將操作步驟用課件有條理地向學生交待清楚,對培養學生良好、規范的操作習慣是相當有用的,同時也體現了課件應有的實用價值。
要想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民主和寬松的課堂氛圍。如果面對著一位整天板著面孔的老師,學生們哪還能有創新的火花呢?在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允許孩子們多想、多問和多說。
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主要應是學生之間的評價,學生在評價自己的作品時可以與以前的作品作比較,評價別人的作品時可以與自己的作品作比較,評價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2
低年級的電腦繪畫,這部分內容不僅適合低年段的學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我本人也挺喜歡上的,總覺得這個模塊的內容相對于其它幾個模塊而言,課堂的學習氛圍更容易營造得熱烈,有趣。不過,我也覺得有幾點需要注意的:
1、要全面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的,做到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和諧一致。
2、根據信息技術課的特點,注重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感悟知識、發現知識、形成技能;在應用中將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并互相轉化。
3、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學習任務,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發現"需要和創造的`"成就感",尊重學生學習的獨特體驗,放手讓學生學,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4、教學不能局限于一節課,局限于一時,必須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以更高、更長遠的眼光來處理教材,實現課程的拓展延伸。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3
在畫圖的窗口中,我讓學生來說說,這些工具你猜他們有什么用,因為工具欄的認識是本課的重點。為了避免教師單一的講述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我讓學生說工具的作用,學生會說,油漆桶是填色的,鉛筆畫圖的,橡皮擦畫板的等等,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思維。
課后想了想,其實自己還可以放開些,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工具畫一畫,沒有任何提示,學生自己嘗試。學生可以再嘗試的過程中,對這些工具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比如一個不規則N邊形,比如一個蘋果,讓學生來參與下,不要整課過重于講授,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其實對于學生來說,這些工具的操作都不難掌握,難的是綜合的`使用,認識畫圖的最初就讓學生來試著畫一畫,來涂鴉,提高他作畫的興趣,這樣的嘗試應該讓學生來體會的。
縱觀學生的課堂表現,對畫圖的窗口都能熟悉了解,為下一課的學生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4
《機械制圖》課也是當前職業技術學校師生普遍反應較難的一門課程,課程的難點是學生識圖、繪圖技能的培養,在復雜的立體轉化為平面和平面轉化為立體的空間認識、立體思維活動中,大多數的學生都存在難以適應的情況。那么,在教學中應該重點解決好哪些關鍵因素才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適應,有效地培養學生空間認識能力、立體思維能力和識圖繪圖的技能呢?
一、著力培養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和信心
二、直觀教學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有效措施
直觀教學主要包括實物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把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論和復雜空間視圖,變成形象、具體、易掌握的內容,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記得牢,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立體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
實物教學是在制圖教學中學會運用模型、實物、掛圖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運用投影規律認識實物與圖形之間的`關系,使投影要素在學生頭腦中得到清晰的印象,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而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使那些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講清或難于講清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抽象的視圖變得直觀,使課堂教學獲得最大的效率。
三、強化練習是發展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關鍵
《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在課堂上聽懂教師的講課并不難,但要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課程的內容,培養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與一定的表達能力,則需通過一定課時的繪圖、讀圖、切制模型和繪制軸測圖等練習或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要實現《機械制圖》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好課程的信心,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并通過手腦并用的練習促進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讀圖、繪圖的技能。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5
1、培養學生學習樂趣,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主動性,這尤為關鍵。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盡可能的理論聯系實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掛圖,模型,等。
2、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如畫圖要求:字體書寫端正規范,制圖認真細致,圖線分明清晰。
3、本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我的教學重點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精力。所以我的教學思路也是著重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空間想象能力。這樣我的教學也會事半功倍,許多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如在本課程教學時我盡量用模型和掛圖先讓學生多看再去想,再發現投影作圖的方法和規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也養成也很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的`思維拓展開,也提高了空間想象能力。
4、介紹本專業對在本行業的地位和發展,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使他們學有所長,學以致用。
5、我認為在教學上要靈活應用不可太教條主義,我們可采用多種方法,如示范法,比較法等。特別在投影畫圖時,我們不妨先讓學生先學畫三視圖,再把三視圖和模型結合起來。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就感。
6、把教師教學和學生練習有機結合。合理安排時間。多讓學生去想去做去問。我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多練習,然后讓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多可上來,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培養他們的學習樂趣,也培養了他們將來在實踐工作中的能力。而這也正是我們所希望的,這是我的教學思路和目標。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06-27
信息技術《畫圖》的教學反思07-03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06-10
關于信息技術《畫圖》的教學反思07-03
《畫圖》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反思06-29
《畫圖》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07-01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3篇07-26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4篇06-11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4篇)06-11
信息技術《畫圖》教學反思 4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