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1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與左右微服淆,中秋夕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個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有很多的.故事,它發展的過程也是作為中國人應該要了解的,我們一定要讓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好好的發展下去。
2關于中秋節的故事
每年中秋節的時候,是人們團圓的日子。
一般,我們都會在家里吃芋艿和月餅,吃好了,就會到外面去賞月。呀!月亮上面怎么有黑云呀?我想,一定是月亮姐姐看見我們看著她,她感到很害羞,于是就把幾朵黑云擋住了自己。
聽媽媽說,月亮里面有一棵大樹,大樹下有一只白兔,白兔叫玉兔,玉兔天天陪著嫦娥。
中秋節真是一個既快樂,又能讓合家團聚的節日呀!
3中秋節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但關于中秋節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我講兩個你不知道的故事給你聽聽。
以前元代時期是元兵統治中國,大家受不了元兵統治,于是朱元璋就集合各路人馬進行反抗,但元兵看得很緊,怎么才能把消息傳出去呢?朱元璋的軍師就想了一個辦法,把紙條放進月餅里帶出城。就這樣,明兵左右夾擊,把元兵給滅了。
遠古時期,傳說天上有十個太陽,一個名叫后羿的人射去了九個。于是王母娘娘給了他一顆不死藥讓他吃了升天,他舍不得離開妻子,就把不死藥交給妻子嫦娥保管,有一天,后羿不在家。有個心術不正的人要來搶,嫦娥只好吃下不死藥升天,她的小兔子往她懷里一跳,也飛了起來。但她非常想念后羿,于是到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大家想念嫦娥,就在每年八月十五這天擺很多東西給嫦娥吃。
4中秋節的故事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因為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為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么美好的圖景。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家人。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家人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余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這中。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后,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后,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后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2
《吳剛伐桂釀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于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亮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亮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后,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生到樹上去了。從此,每當吳剛快要砍光大樹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吳剛每天伐樹不止,千萬年過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樹依然如舊,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吳剛知道人間還沒有桂樹,他就把桂樹的種子傳到人間。
古時候在杭州的兩項山下,住著一個賣山葡萄的寡婦,她為人豪爽善良,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人們尊敬她,稱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凍,清晨,仙酒娘子剛開大門,忽見門外躺著一個骨瘦如柴、衣不遮體的中年男子,看樣子是個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還有點氣息,就慈心大發,也不管別了怎么議論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熱湯,又喂了半杯酒。
那漢子慢慢蘇醒過來,激動地說:謝謝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癱瘓人,出去不是凍死,也得餓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幾天吧。
仙酒娘子為難了,因為常言道,寡婦門前事非多,像這樣的漢子住在家里,別人會說閑話的。可是再想想,總不能看著他活活凍死、餓死啊!終于點頭答應,留他暫住。
果不出所料,關于仙酒娘子的閑話很快傳開,大家對她疏遠了,到酒店來買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著痛苦,盡心盡力照顧那漢子。后來,人家都不來買酒,她實在無法維持,那漢子也就不辭而別,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發老人,挑著一擔干柴,吃力地走著。仙酒娘子正想去幫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滿地。老人閉著雙目,嘴唇顫動,微弱地喊著:水,水……荒山坡目哪來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頓時,鮮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邊,老人忽然不見了。
一陣清風,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貯滿許許多多小黃紙包,另有一張黃紙條,上面寫著:
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福高桂樹碧,壽高滿樹花。采花釀桂酒,先送爹和媽。吳剛助善者,降災奸詐滑。
仙酒娘子這才明白,原來這癱漢和擔柴老人,都是吳剛變的。這事一傳開,遠近都來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種下,很快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無限風光。
對那些心術不正的人,種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發芽,使他們感到難堪,從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動了月宮里管理桂樹的吳剛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間,從此人間才有了桂花與桂花酒。
當年,吳剛的妻子緣婦由于內心負疚,便叫三個兒子,一個叫鼓、一個叫延、一個叫殳斨,飛往月亮,陪伴他們名義上的爸爸,度過那漫長無盡的清冷歲月。吳剛的'三個兒子叫鼓的變成了蟾蜍,叫延的變成了小兔,叫殳斨的變了叫“不詳”天癸。從此殳斨開始制作箭靶,鼓、延開始制造鐘、磬,制定作樂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廣寒宮時常仙樂飄飄。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宮的時候把這些游樂曲記錄下來,回到人間,創作了《霓裳曲》。傳說唐明皇漫游月宮的時候,吳剛還接見了他呢!只不過當時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頭已經生滿了黑銹,破舊的衣袖也因為沒有人縫補而破爛不堪罷了。
這便是中華遠古五帝時代吳剛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3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好日子,那么在中秋節那天,大家又發生了什么新鮮的故事呢?接下來,我來給大家看看我中秋節的故事吧。
昨天是中秋節,我和姥姥、姥爺去龍潭湖看燈會。那里的燈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看得我眼花繚亂。
剛一進門,我眼前一亮,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掛滿紅燈籠的走廊。這是一個以雙鳳柱的形式組成長廊開頭,一對對柱子間懸掛著一個個紅紅的大燈籠,讓人感覺到紅紅火火的氣氛,走在其中,猶如走在一片紅火的海洋中。我們一路走,看到了“嫦娥奔月”、“雙龍戲珠”“百鳥林”、“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錦繡新區—魅力東城”……
最令我難忘的是“精彩世博”那一組燈。這組燈是由一個“中國館”和五個可愛的.“海寶”組成。中間的“海寶”向我們微笑,它在蓮花燈上不停地來回轉,向周圍的人展現出勝利的手勢。左邊的兩個“海寶”一個拿著壽桃,一個手持燈籠;右邊的兩個“海寶”一個抱著大鯉魚,一個守著“東方明珠”。它們帶著中國各類吉祥元素把祝福帶給人們,把“中國館”烘托得美侖美奐。
我抬頭一看,美麗的月亮就在“中國館”的上方,月亮是那么的圓,那么的明亮,旁邊還伴著一個小星星。這真是一次難忘的中秋燈會。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4
中秋節作為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歷來就有很多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這里精選幾個小故事分享一下,也正好可以進行傳統節日的啟蒙。
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曬得大地直冒煙,老百姓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個力大無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決心為老百姓解除這個苦難。后羿登上昆侖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他對天上最后一個太陽說:"從今以后,你每天必須按時升起,按時落下,為民造福!"
后羿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兒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武藝。有個叫逄蒙的人,為人奸詐貪婪,也隨著眾人拜在后羿的門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一天,昆侖山上的西王母送給后羿一丸仙藥。據說,人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還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讓她將仙藥藏在百寶匣里。
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藥弄到手。八月十五這天清晨,后羿要帶弟子出門去,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寶劍,迫不及待地闖進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嫦娥心里想,讓這樣的人吃了長生不老藥,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嗎?于是,她便機智地與逄蒙周旋。逄蒙見嫦娥不肯交出仙藥,就翻箱倒柜,四處搜尋。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
后羿外出回來,不見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沖出門外,只見皓月當空,圓圓的月亮上樹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樹下跳來跳去。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樹旁深情地凝望著自己。后羿連聲呼喚,不顧一切地朝著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鄉親們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擺上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
吳剛折桂
相傳吳剛受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但桂樹隨砍隨合。天帝把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另有一神話傳說,吳剛伐桂釀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吳剛每天伐樹不止,千萬年過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樹依然如舊,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吳剛知道人間還沒有桂樹,于是他就把桂樹的種子傳到了人間。
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5
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中秋節傳說:嫦娥奔月與“不老藥”的故事更是一則關于中秋節家喻戶曉的的傳說,而關于嫦娥與后羿的故事也是存在不同版本的,所以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的.傳說吧。更多關于中秋節的傳說盡在巨人作文網
嫦娥奔月,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愛情傳說,在所有中秋傳說中,它是最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與中秋節聯系上的?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均見于《淮南子》。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
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于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在這兩種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筆記進行過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種版本:她是因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絕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觀點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們自己的研究心得。閑話少說。嫦娥奔月后,變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間便就開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別是結了婚的女人,在中秋節一定要拜拜月的,因為月屬陰,主生育,過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懷孕。拜月時,會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另會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過去女人在中秋時,還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為是過去中國民間乞子心愿的一種流露。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6
一: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二: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三: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結:前三大中秋故事處處帶有神話傳說的影子,關于三者之間的聯系,有一說是這樣的:相傳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藥,交給姮娥保管。逢蒙聽說后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離開羿,姮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于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四: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五: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六: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7
“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于《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歷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8
引導語: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關于中秋節傳說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玉兔入月宮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漫游月宮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9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不詳。
玉兔
封神演義文中說:西岐王姬昌被紂王囚禁羑里7年3月零28日后歸西岐。中途,姬昌長子伯邑考前往見圣,供上家傳三件寶物,請求紂王放姬昌歸故,遭申公豹及妖狐妲己陷害,被碎尸萬段后剁成肉餡加以佐料精制為肉餅給姬昌吃,姬昌為保全性命以待日后推翻紂王暴政,將肉餅吃下。后伯邑考因三魂無所,化為三兔,姬昌下令,此后姬氏后人不得食用兔肉。女媧娘娘憐憫伯邑考,命嫦娥下界,將伯邑考三魂所化的三兔,三魂歸一化作一兔,接往廣寒宮做嫦娥寵物。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10
相傳遠古時,嫦娥吞服長生不老藥奔到月宮躲藏。吳剛在凡間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完一段時間,桂樹便會自動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而他也不斷的砍下去。又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 。玉兔、吳剛、嫦娥三從此在月宮過著沒有人間那樣溫暖的冷清生活,但他們彼此相依為命,自娛自樂,好讓人間凡人向往。蟾宮玉兔蟾宮玉兔月亮里有桂樹,有宮殿,有一個寂寞而美麗的.仙子——嫦娥,整日以玉免為伴。桂樹下,有一個叫吳剛的,在砍著永遠向上生長的桂樹……
天神對玉兔有好感。于是,在排十二生肖座次時將其排在第八位,即牛之后蛇之前。并對卯年生的玉兔人進行了人生描繪,說他們性格溫和而事業有妖嬌,好靜不好動,敏感,記憶力強,有慈悲心,守秩序,也堅實、謙讓、沉靜。寓言兔人逢鼠年其年喜氣滿門;逢牛年諸事不吉;逢虎年病星上照;逢兔年必高遷。逢龍年太陰星高照; 逢蛇年事業波折四看書;逢馬年代喜星將至;逢羊年有造就之機;逢猴年困病重重;逢雞年必有一難非財即身;逢狗年紫徽星商照;逢豬年白虎臨門,天災地福,小人作梗,若向東方求緣,可轉悲為喜,化禍為福,成大事也。
岷江太史公對玉兔子非常敬佩。說這玉兔很誠實,一點也不奸猾,并有獻身精神。當自己獻食束手無策時,寧可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奉獻。岷江太史公認為,人世間你爭我奪,弱肉強食,這不好,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寧,應當象玉兔一樣有奉獻精神,大家才會和睦相處。于是下決心要在石上雕刻下這只玉兔像,留給人間。
岷江太只公在畫這只玉兔草圖時,每當月圓時候,都要岷江岸邊最高處看月宮中的玉兔樣。還真誠請吳剛拿出桂花酒邀請嫦娥一邊飲酒一邊看草圖爭求修改意見,使對這只玉兔的雕刻生動準確。玉兔像雕刻好后,他又誠邀岷江諸神共賞,最后修改。岷江太史公用石雕刻下這只兔子現在已現身人間。這兔好精神,長耳、白毛、紅玉雙眼,是那樣地玲琍乖巧,溫柔可愛!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11
屈原簡介: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楚國大夫,出生于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他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
屈原為什么被放逐: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屈原為什么要投江?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和端午節的關系:
端午為陰歷的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日子。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傳來,汨羅江畔的居民無不為之失聲痛哭。他們在第一時間駕著各自的小船趕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遺體。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水中的魚蛟吞食,他們想到了補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飽了的魚蛟等江中動物放過屈原的遺體。從此,端午節成為重要節日,直到今天。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12
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 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的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起源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聯合抗元,為了避免搜查嚴密,劉伯溫獻計策,將“八月十五夜起義”幾個字寫進餅子里,這樣通過中秋節這樣一個餅子傳遞信息,賞賜給群臣子。之后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下來。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 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 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13
前天,是中秋節,我和姑姑一家、大爺一家在院子里賞月。
當天晚8:00,月亮有暗黃色,我猜想:月餅也是暗黃色,也許是模仿月亮制作的。一到9:00,月亮越來越亮了,周圍的天色有一些光芒,暗紅色,我發現白云擋住了月亮,本來又亮又圓的月亮變成了月牙,再過一會,云慢慢飄走了,月亮還是又亮又圓的月亮,此時此刻,天空緩緩地變的灰暗了。但我開始了美好的遐想。
我突然覺得穿越了時間一樣,我在20xx年,我突然變成了29歲年輕而又帥氣的小伙子,乘載著載人的神舟30號飛向了廣闊的宇宙,啊,那美好的`遐想多好呀!這時,我想嫦娥多孤獨啊,誰讓嫦娥偷吃了丈夫那一份藥,我還知道一首詩,是這樣寫嫦娥的:
云母屏風獨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因為太想變成神仙,可剛升起來就想別人會嘲笑她的,所以躲到了月球,每到中秋節,她就在月球孤獨的度過一個又一個中秋節。
一到中秋節,全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吃完飯后,一家人到外面去賞月、吃月餅,會覺得很幸福。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節日,我喜歡中秋節。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14
月餅的傳說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后,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并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兔爺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區爆發一場瘟疫,很多人染上瘟疫,恐懼、絕望的氣氛籠罩著整個京城。身居月亮廣寒宮的嫦娥目睹百姓的苦難,心中不忍,便派自己身邊的玉兔下凡為百姓祛災除病。
玉兔下界后擔心百姓忌諱自己的白色裝扮,便在途中借了神像的戰袍與鎧甲穿上。為更快治愈所有病人,玉兔時而騎虎或鹿,時而騎象或麒麟,長途跋涉為百姓治病。忙中出錯,雙耳外露。同時,百姓們窺見月亮上終日搗藥的玉兔不見了,大家終于明白這個兔面人身的郎中乃是嫦娥派下來的玉兔。
玉兔回宮后,百姓非常感激他,供奉其為祛災除病之神。并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各種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樣子千姿百態非常可愛。
每年八月十五京城百姓都要設供拜月供奉兔兒爺,還親切地稱它“兔兒爺”“兔奶奶”。北京的東岳廟都會按照老北京的風俗擺一座高高的兔爺山,成百上千尊兔爺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承載著老北京幾百年的民俗風情,也寄托著人們對幸福吉祥生活的無限期盼。
月亮十五個門
天上有個月亮,月亮里住著一個姑娘。還有一個天狗給她看門。月亮有十五個門。每個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門打開一個,門一打開,就露出一個小月牙兒。初二再打開一個,月牙兒又大一點,一直到十五,圓圓的月亮就全露出來了。
從十六開始,月亮姑娘又一天關上一個門,到三十,月亮門全關上了,也就看不見月亮了。就是這樣,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年年這樣。
不知道是哪一年,來了一個叫亞西的男人。這個亞西是個窺視癖,愛好悄沒聲地跑到月亮門外偷著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氣急了,把所有的門“啪、啪、啪”全關上了。
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這可糟了,天下的人們以為月亮被天狗吃了,說這是“月食”,就拿出鐵桶、銅盆,“當當當”、“當當當”地敲起來,亞西聽見有動靜,嚇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關上的門打開,給天下的人照亮。
月亮為什么這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莊的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們就聚集在一塊杵米磨谷,歌唱豐收。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間有一拱美麗的虹橋相連,從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難,特別是八月十五滿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許多身穿五彩達戈紋衣裳的姑娘,背著裝滿谷子的藤簍,一個接一個地攀上虹橋,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樹,每到月圓的時候,它會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滿枝繁花飄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們聽老人說:“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進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災祛病,青春不老。”
那時的月亮不象如今這么亮,顏色一片昏黃。姑娘們登上月宮,摘下桂花摻進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顆顆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兒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個姑娘想登虹橋上月宮,采一枝桂花舂米給久病的媽媽熬稀飯。她背上沉沉的藤簍攀上虹橋,沒想到剛走進月亮,虹橋“喀啦”一聲斷落了。姑娘想媽媽眼淚汪汪,從此再也回不了家鄉。她每天都在桂花樹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細又細,勻又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細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圓了,姑娘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了,就把細膩潔白的細粉灑到人間,白白的米粉紛紛揚揚灑落下來,化作了如水的清輝,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凈。姑娘望著月光下靜謐安寧的村莊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長壽,媽媽健康,家中平安,年年豐收。這時候,部落里的老人也會指著月亮對后生們說:“孩子們啊,你們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兒為什么格外亮嗎?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鄉,把潔白的米粉灑向人間啊!”
關于中秋節的故事15
吳剛折桂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
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