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傳統文化的作文四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說到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節這個節日吧!
每年臨近春節,學校放假,工廠休息,人們宰雞殺羊,辦年貨,買新衣,還把家里打扮的.漂漂亮亮。這時候,大小商家各類商品琳瑯滿目,街面上五彩繽紛,真是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家家餐桌上好酒好菜,聊著家常。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聊著家事,總結今年,展望明年。小孩子們玩著煙花爆竹,等待著新年鐘聲的,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我喜歡春節,不僅因為春節熱鬧,有壓歲錢拿,更因為過完春節我就又長大一歲了。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今天上午,王老師給我們講了“傳統文化——餃子”,同學們對這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餃子的來歷、意義、以前的名稱……估計沒有人能回答上來。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吧:餃子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是建安年初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發明的。當時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只好辭去官職,去給百姓治病。他一到家,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冬天,弟子幫他熬藥,他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進鍋里,用沸水煮熟,然后用面皮包上,在用水煮,這就成了“驅寒嬌耳湯”。人們吃后,頓時覺得全身溫暖,兩耳發熱。當然,人們被凍傷的耳朵都被他治愈了,歡歡喜喜過了個年。從此,每逢冬至到大年三十,人們都吃餃子紀念他。可吃餃子又有什么意義呢?是這樣的':全家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健康、人丁興旺。
餃子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餃子最早出現在魏國。《廣雅》記載那時有叫“餛飩”的食品,相當于現在的餃子,到了南北朝時期,餃子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流行,而且里面要放些蔥、姜、香菜、蝦皮、韭菜等小料。這種吃法仍在我國現在陜西、山西等地區流行;在唐朝,餃子變得和現在一模一樣,稱為“湯中牢丸”;宋-明時期,稱“便食”、“時羅角兒”、“粉角”等。萬年歷《萬署雜記》中記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扁食也;清朝,因為種類繁多,名稱也在不斷增多,先后有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等名稱。
那么,我在家里包沒包過餃子呢?嘿嘿,包過的。家里每次包餃子,我都纏著媽媽:“我也要包!”“不行!”媽媽馬上反駁。“我就要包!”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無奈地點了點頭。我拿起一個面團,再拿起刀,這時,媽媽叮囑我說:“拿刀一定要小心。”“知道啦!”我不耐煩地說。我用刀小心翼翼把面團切成兩段,拿起其中一塊,在面板上上使勁揉啊揉,使它變成了一只“小海參”,再拿起刀,把它切成一個個小塊,切好后,我拿起一個面塊,沒搟幾下,面就粘在了上面。失敗是成功之母,再來!哈!這次終于成功了。所有的面塊都搟好后,就開始包餃子。我拿起一個面皮,不是把餡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最后竟然連皮都撐破了。這時,媽媽又說:“你這么粗心,肯定包不好。”我情不自禁地小聲嘀咕起來:“媽媽真嘮叨。”我平時最喜歡搞惡作劇,趁媽媽不注意,我悄悄地包了一個白糖餃子。準備下餃子了,我還數了一下,驚訝地說:“這么少?還不夠我塞牙縫的!”那個白糖餃子和其他餃子在一起,真是難以辨認。不過,我還是有秘訣哦!開始下了,餃子們迫不及待地跳進鍋里,餃子在鍋里翻滾著,白的似雪。一轉眼,餃子煮好了,我一眼認出了白糖餃子,并很快吃了它。媽媽向我投來有些嫉妒的目光,而我心理卻是樂滋滋的。
餃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美食之一,深受人們喜愛。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中華傳統文化——剪紙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于是纏著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折,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后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么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于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象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我現在常這樣想:我的生命和中華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這份流在我血液中的特質,必將伴我一生。若是沒有它,我將無所適從。因為,這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根。
其實,我很后悔,后悔的是近幾年才發現這一點,后悔的是沒有在幼年是就開始讀國學。浪費了好多光陰,希望現在還不遲。這兩年,我背了一些駢文、散文、詩詞,讀了《史記》、《論語》、《易經》、《詩經》,真的不多。我也試著填過幾首詞,做了幾句詩,也是貽笑大方。不過我堅信,我今后會越來越好,因為我喜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學經典,只是出于一片熱愛,不為考試,從不抱怨。
平時,我學習葉奕繩的'強記之法,會把喜歡的段落抄下來,貼在書桌上,坐在桌前時便經常看看。每天上學前看兩句,騎車的時候默默背誦,到學校時已牢牢記住。最近,我開始做摘抄本,拿了一本繪圖精美的小本子,用一種特制的自來水毛筆在上面抄古文,又自號“霽蘭居士”,看到妙處就來兩句“霽蘭居士曰”,發發感慨,全用古文。整本本子古香古色,倒也自得其樂。
也許有人認為死讀書的是書呆子,但我想說:我們的國學中有多少經世致用、匡扶社稷的學問啊!死讀書是無益,但我會從古代的經典中讀出現代的智慧,我會用中華的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來振興我們華夏民族!
【傳統文化的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孝道作文08-16
傳統文化優秀作文08-25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8-31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10-08
傳統文化作文06-17
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10-31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11-03
讓傳統文化回家作文11-07
傳統文化話題作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