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重陽節作文錦集6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重陽節作文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作文 篇1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
重陽佳節,寓意深遠。重陽節倡導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助老。“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老人。我們應該發揚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
在重陽節這天,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他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平時,幫助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關心、照顧他們,多為他們著想,少讓他們做那些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讓給他們,把有趣的事告訴他們。當然,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們的孝順孫子。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古代思想家孔子說:做子女的能活下來,是因為有父母的養育;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求我們不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還要尊敬社會上所有的老人。讓我們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關愛老人,始于足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心做起!同學們,趕快行動起來吧!讓我們共同尊老、愛老!
重陽節作文 篇2
又是一個重陽節,又是一個合家團聚,尊老愛老的節日!我不由得想起了親愛的姥姥,可惜姥姥在遙遠的北方齊齊哈爾,我只好借著網絡,來了一次親情對話。
重陽節這天,家家團聚。明亮的月亮似乎也懂得人間的`親情,把自己的光芒照得更亮,天上的星星比以往還多,好像就是月亮的家人,他們可能也被人間這種親情所深深陶醉……
到了八點,爸爸將電腦調好,我和齊齊哈爾的親人終于在網上見面了,我心里激動萬分!當看到年近70的姥姥,滿臉滄桑的皺紋,我的鼻子不禁酸了。姥姥看見我非常難受的樣子,趕緊安慰我:“我身體很好,別難過,什么時候回東北?……”透過熒屏,我仿佛看到姥姥的內心是那么痛苦、那么無助,可能還帶有隱瞞的意思。聽了姥姥的一番話語,我內心有如刀絞,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思念,大哭起來。姥姥看見我哭了,頓時老淚縱橫……過了一會,姥姥又嘮叨了和以往一樣的話:要照顧好自己、飯要多吃、一個人在家不要給陌生人開門等等,我這次聽得比以往每次都認真,都仔細,似乎這不是嘮叨,反而變成了愛的基因,真是溫暖、貼心。
這次對話讓我感受到了親人無限的愛,姥姥您一定多多保重,春節回去看您!
重陽節作文 篇3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今年的重陽節,我們不妨自己來親手做重陽糕,增添節日的樂趣。方法如下:
原料:主科:上白面粉:千克。
配料:紅、綠絲各50克,糯米酒汁200克。
調料:洗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制法:
(1)面粉入盆,加溫水,兌入甜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酵,至出現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洗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3)在蒸籠底部抹油,用1/3面糊攤開籠底刷上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V3的面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剩余的面攤上加蓋,上火蒸熟后,面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棱形塊即成。
重陽節作文 篇4
重陽時節,人們在登高的同時,還伴有放風箏的活動。此時的街頭和曠野上,隨處可見放飛的風箏:天上白云飄飄,風箏點點;地上笑語陣陣,菊花盞盞。好個重陽九月天!
按照當地民間的傳統習俗,一年有兩次集中放飛風箏。上半年在清明,下半年在重陽。清明時節地氣上揚,是放風箏的好時機;而重陽時節金風送爽,天高云淡,視野開闊。人們紛紛借登高之機放風箏。此時,不少老者也加入到登高、放風箏之列,以健康的體格證明自己能夠活到九十九。
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紙張,因此只能用竹木制成。漢代,人們已經能夠用牛皮制作風箏了。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人們便開始用紙制作風箏,出現了“紙鳶”和“紙鷹”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是在五代時期。唐以后,風箏在民間盛行,形狀已經不局限于鵲、鳶等鳥類,還有仙女、龍、鳳、蜜蜂、蝴蝶、蟲、魚等等,花樣繁多,應有盡有。
放風箏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帶有濃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并與各地農時相關。在我的故鄉,清明時節放的風箏各式各樣,但以龍的造型和圖案為主,傳說自清明之后,龍的活動就越來越頻繁;重陽時節,天空高遠晴朗,經常可以看到翱翔的雄鷹,所以此時風箏的形狀圖案就以雄鷹為主。飛向高空的風箏,與登高的人群相呼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重陽節的前兩天,我們這些半大孩子就開始自己動手扎風箏了。扎風箏的原料都是自己尋找的。骨架有的用劈開的竹條,有的用柳條。當然,柳條的效果不如竹條理想。扎好骨架后,用糊窗戶的毛頭紙將其糊上,再用毛筆蘸上染粗布用的.顏料,在上面畫上喜歡的圖案,一架風箏就大功告成了。至于雄鷹風箏,我們是扎不了的。且不說制作難度大,單是所用材料,我們根本找不到。因此,我們都盼著村里會扎走馬燈的貓爺來制作雄鷹風箏。他的雄鷹風箏,帶著竹哨,放起來的時候,會發出好聽的哨音。每年重陽節,他都會在鄉親們登高的土丘旁把雄鷹風箏放起來,引來鄉親們的稱贊和喝彩。正是:重陽到來放風箏,互比高低戲秋風。眼界最是今日寬,菊花香中傳笑聲。
重陽節作文 篇5
九月九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下午放學后,我坐著媽媽的摩托車,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向斗門有名的尖峰山前進。
當我們來到山腳,夜幕已經降臨下來,隱隱約約地看見山上的人群,就像許多螞蟻在山上爬。我踏著輕松的步伐,走向公園門口。
我們每人都拿著準備好的食物和水,向山頂前進。我抬頭向上看,這座山不算高,大概有200多米吧!我心想:要爬上這座山簡直是小菜一碟。剛開始,我健步如飛,十分輕松,把媽媽遠遠地甩在后面。我往下大聲對媽媽說:“快一點啊,媽媽,GO!”媽媽對我說:“小子,我在儲存力量呢,等會就有你好看的!”
我沒理媽媽,繼續向上爬。本來一切都很輕松,可是之前跑得太快,用力過度,跑了一半路程,慢慢地覺得四肢無力,氣喘吁吁。只見一個個人從身邊超過了我,就連媽媽也超越了我。我想:這下糟了,連媽媽都超越了我,我之前的威風去了哪里呢?不管那么多了,還是繼續爬吧!但時間過得真慢呀,我現在已經汗流浹背,想走也走不動了。這時,媽媽在前面鼓勵著我,大聲地對我說:“快啊,山頂的風景多美啊,堅持下去,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廢,要有始有終,你看,媽媽都上來了,你也要加油啊!”聽了媽媽的話,心想:如果我現在就放棄了,那之前上來的路程豈不是白廢了嗎?于是,我不顧疲勞,用盡吃奶的勁往上爬。“YES”,我終于爬上來了,我自豪地說:“我成功了!我成功了!”這時候,我一邊咕嚕咕嚕地喝著水,一邊從山頂往下望,欣賞著家鄉的美景。晚上的`路燈,仿佛一條蜿蜒的火龍;公路上車來人往,川流不息;黃楊河上漁火點點,波光粼粼。我想:多美的景色啊,如果不付出努力,能看到這樣的好風景嗎?
我終于明白了,只要向著一個目標,不斷努力,勇于攀登,勇往直前,就一定能達到成功的頂峰!
重陽節作文 篇6
昨天有朋友發短信說叫我一起去白云上登高,我一驚,都是晚上七八點了還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嗎?后來一想,對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陽了,重陽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在印象中我的家鄉在重陽節就是在大門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么用,但是自己也從未知道過重陽節的來歷。小學的時候學過王維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時候或許不能體驗這首詩的含義。但至今或許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只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和朋友一路顛簸終于到了白云山頂,那里可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啊,看來來登高望遠的人好多啊,雖然一路爬到山頂已經是筋疲力盡,氣喘吁吁,但是好像人們都不只是沖著登高辟邪來的 ,或許是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看來中國古代傳統遺留下來的節日都是有深遠意義的!呵呵!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