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差公式》評課稿
《平方差公式》這一節重點和難點就在于結構的不變性和字母的可變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思想是從讓每一位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結構的不變性和字母的可變性從而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只是在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措施及側重點上有所區別。雖然如此,王老師基本目標已經達到,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對易錯點的側重讓學生記憶深刻效果更明顯。
具體來說,成功之處我們都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環環相扣,題目設計逐層深入,及時反饋學習效果,精講多練。基本實現了預想的效果。我認為該課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
1、導入新穎,從小故事出發,激發學生興趣,給學生留下懸念,同時對平方差公式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從而揭示課題。然后再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和練習以及公式的幾何解釋,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
2、選題合理、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在鞏固練習中通過像(x+y)(x—y)這種簡單的套公式題型逐漸轉換到涉及帶負號的變式像(—a–b)(—a+b),(—a—b)(b—a),(a+b)(b—a)這樣的題型,通過各類變式和判斷及找錯的題型問題的暴露,及時處理。使得學生逐步加深對公式結構的理解和記憶。然后轉回到課前給學生留下的疑問,最后實現創新,用簡便方法計算像xxxx×1998。使得整個課堂容量大,充實。
3、注重學生的訓練和問題的暴露。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復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通過幾組層層遞進的例題練習讓學生逐步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可變性。最后達到對公式的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使公式的運用得到升華。
4、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在于結構的不變性和字母的可變性。我就側重運用公式時的易錯點。不僅在訓練期間多次強調的方式提醒學生易錯點,相同項在前,相反項在后,結果才能用相同相的平方減去相反項的平方,平方時底是單項式但系數不是1或底數是多項式時不要忘記打上括號,而且在最后的小結中給學生總結更是讓學生影響深刻。
5、對于整個教學環節,主張由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和發現問題、找出規律,一節數學課核心內容只有一點點,老師怎樣總結出核心,抽象出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并用簡捷、清晰的語言,將核心內容通過通俗,易懂,易記的方式交給我們的學生,使他們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課。
【《平方差公式》評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數學《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評課稿03-24
平方差公式教學設計10-20
八年級數學評課稿《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2篇04-21
八年級數學評課稿《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2篇)05-16
評課稿-《走進青春》評課稿08-02
《掌聲》課評課稿07-30
心理課評課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