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再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幸得學校領導的安排,今年我接任一年級的班主任。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教過一年級的老師一定還記得,有些同學在課的后半段要么發呆,要么玩橡皮、鉛筆,要么亂動、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認真聽課,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說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整堂課上都能認真的聽老師講,能維持的時間大約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培養孩子們的注意力是我重要任務之一。
《給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書中這樣闡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得兒童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年齡特點。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一種自豪感。”細讀之下,反復思考,理解為: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系,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實際操作中,我讓自己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我需要的和喜歡的,讓學生處于一種相對積極的狀態中。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營造閱讀期待,教學提問指向認知沖突,力求使問題有思維沖擊力,有探究價值。在課堂上,我放低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學習伙伴,適時地穿插幾句幽默的話語,調節課堂氣氛,收一收學生的心。
這些措施的實行,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需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班的孩子常常會說:“哎呀!這節課怎么這么快就結束了!我都還沒上夠呢!”
再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教書生涯一晃10年。翻開10年前買的《給教師的建議》再次細細品讀,它仿佛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的教學成長之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事最重要、最主要的?”書中第86條建議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也正是當時剛上講臺的我的困惑。現在的我想這樣回答:我們教育的根本是教書育人,教育應該是一種引人向上(善)的力量。盡管教師與學生都被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仍然不能忽視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健康的人的本質。
再讀這本書,它仍幫助我解決困惑,給我很多指引,帶領我進步。
對于“后進生”的工作,蘇老列舉自己成功教育學困生費佳的事例,讓我們明白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因為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讀了蘇老的.第六條建議,我明白了,對“后進生”的教育,教師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為轉變“后進生”就是為其補課,提高成績,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對于閱讀,蘇老很多的建議里都會提到,他認為讀書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x像呼吸那樣自然。
從現實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超脫出來。讀書的好處不可言喻,可是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繁重,我們何來閱讀的時間?正因為我們課余時間被繁重工作占據,我們才更應該大量閱讀。只有通過閱讀,我們才能最終減輕自己的負擔,才能把自己從教材和教參中解放出來,才能幫助學生減輕腦力勞動的負擔。就像那些名師自己有很豐富的教學底蘊,用一輩子去備課的,但開一堂公開課卻只用幾十分鐘。
的確沒有閱讀,我們的腦子開始枯竭,我們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繁重勞動中耗盡自己,卻感受不到教育教學的幸福,感受不到創造性勞動所帶來的快樂。讀書不只是為了提升自己,更為了能減輕自己的工作與幫助學生,不是來得更有意義嗎?
【再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
再讀《刻舟求劍》有感11-02
再讀鳳辣子1000字04-19
再讀狼圖騰有感10-11
再讀《致加西亞的信》有感10-11
再讀《有自由才有成長》有感10-10
教師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08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0-18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16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