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通用9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了吧,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那么相關的事跡到底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通用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1
20日,武漢市江夏區衛生健康局發布公告,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于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遲” 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到隔離病區組建,作為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呼吸內科醫生,彭銀華深知“有場硬仗要打”。
他推遲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動請纓上一線。彭銀華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得到了未過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堅守在隔離病區抗擊疫情的日子里,“白班加夜班”輪班倒,工作強度很大。雖然陸續有更多醫生加入進來共同抗擊疫情,壓力得到緩解,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彭銀華再次選擇堅守。大年三十,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過門的妻子。他卻說:“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頂上!”和未婚妻簡短通話后,彭銀華再次義無反顧穿上隔離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戰場。但是不幸還是發生了,正月初一這一天,彭銀華倒下了。從1月25日(正月初一)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銀華在醫院里被救治了整整27天。一位微博網友曾在2月2日給彭銀華拍照,照片里,他躺在病床上,一只手擺出“勝利”的手勢,看著鏡頭,微微笑著。如今他辦公桌抽屜里的結婚請柬還沒來得及發出去,推遲的婚禮也永遠無法舉行彭醫生,一路走好!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2
李強,濱州市公安局濱城分局政工室副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作為濱城公安分局的一名老同志,李強主動請纓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分局領導擔心防疫工作強度大,怕他身體吃不消。而李強堅定地表示:“疫情面前,沒有年齡大小,我也是一名戰士,必須沖在前線。”他被安排到市東派出所參與疫情排查隨訪工作。大年初一早8點,李強第一個趕到市東派出所,落實“四包一”措施,主動配合辦事處、衛生防疫部門深入轄區住戶,對涉疫區返濱人員進行走訪,發放告知書。一開始,考慮到他年齡偏大,所里分配給他的工作任務相對較少。面對“照顧”,李強對市東派出所所長張濤說:“現在是爭分奪秒的.時候,全局上下都盯靠在防控一線,我能多做一點是一點。”
連續8天每天開展隨訪工作11個小時上門為居家隔離對象測量體溫,落實居家隔離措施5個小時跑了11個小區、22個居家隔離對象因勞累過度突發疾病,失去意識,2月4日抗“疫”鋼鐵戰士李強被省公安廳記一等功。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3
充足的物資供應是打贏這場病毒狙擊戰的有力保障,作為承擔物資保障工作的主力軍,供應鏈管理辦公室主任周復亮堅守后方、任勞任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認真履職盡責,為醫院醫療防護物資與藥品的保供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疫情初見端倪時,他1月19日就及時行動,請示院領導提前采購物資事宜,并運用一切資源積極調集專業防護物資、藥品,全力滿足國康集團及屬地公司要求。在春節前的20日,根據國康集團部署,醫院首批馳援武漢物資需緊急發送,而此時臨近假期跨省物流已非常吃緊,限重限件,讓千方百計調劑到的.緊急物資無法順利寄出。為此,他積極與物流公司溝通,按照物流要求,組織科室員工和支部黨員逐一拆箱重包,將整箱原封裝的物資拆成10箱于21日分批分次寄送,最終成功將物資于節前送抵武漢。
大年三十,本已回到老家準備過年的他發現疫情日漸嚴重,毅然扔下了才團聚的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從老家驅車趕回上海組織物資搶購與調撥。在物資采購壓力最大的那幾天,他時常熬到半夜,通過各類網購平臺深夜“搶單”,為確保及時領到預訂物資,他帶著支部黨員與相關科室團青志愿者駕車趕往工廠倉庫現場提貨、搬運。就這樣,周復亮一干就是二十余天!好不容易在節后盼到夫妻團聚,卻被告知從老家返滬的妻子需按最新規定居家隔離兩周。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毅然選擇了妻子隔離期間不回家,為避免接觸后被一起隔離,還搶在妻子抵滬前趕回家中打包行李,直接睡到醫院,繼續奮戰在物資保供戰線,為一線抗疫醫務工作者及屬地電力企業復工人員的防疫物資保障堅持奉獻著。
在供應鏈管理辦公室和前來支援的健康管理中心等各科室員工們的通力協作下,疫情以來,不僅扎實確保了院內防控物資的正常使用,更為武漢一線及屬地電力企業的疫情防控積極貢獻物資力量。截至2月19日,已先后緊急調撥口罩、手套、護目鏡等各類防護物資、藥品四批共計51440件馳援國網湖北、武漢電力;并向國網華東分部、國網上海、安徽、浙江電力、華能上海分公司、國電投上海電力股份等近40家所屬地、周邊電力企業及重要體檢客戶分批發放口罩、手套、測溫儀器、消毒液、消毒設備及相關藥品等各類防護物545048件。給電力保障一線員工以保護,給員工家屬以安心,獲得了相關單位的高度肯定。
周復亮不計得失,默默堅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成為了戰“疫”中的幕后英雄。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4
有這樣一位院長,疫情發生以來,他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內從早到晚不停地處理各種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時58分,一個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線不懈抗爭的白衣戰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劉智明。
走進劉智明生前的辦公室,他的工作證和圍巾還掛在墻上。許多同事直到現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劉智明所在的'武昌醫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1月21日,劉智明去市里開會接到任務,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數僅次于金銀潭醫院。而武昌醫院只有三天的時間來完成院區改造和病人的轉運。
不眠不休的三天,劉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醫院是綜合性醫院,短時間內按照傳染病醫院要求改建,難度極大。增加床位、調配醫務人員、解決物資,每一件事都需要劉智明協調。
而此時的劉智明已經住進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結果顯示,肺部嚴重感染,隨后的核酸結果確診為陽性。在ICU里,劉智明的身份變了,可救死扶傷的使命和擔當卻沒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電話、回復微信,一會兒問病人收進來了沒有,一會兒問院內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沒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卻說:“我是院長啊,我丟不下!”并讓大家不要過多關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復出院,再與大家一起并肩作戰。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癥病區的護士長。丈夫感染后,她曾想過趕過去照顧病重的丈夫,然而,劉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線,把她留在崗位上,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的希望。
2月14日,劉智明病情突然惡化,被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搶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斯人已逝,在劉智明所帶領的武昌醫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癥患者治愈出院。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5
不是從疫區回來,也沒有離開上海,可燒傷科醫師陳浩杰還是被保護性隔離了。他的隔離,與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有關。
作為國家電網全國電燒傷治療中心、上海市衛生系統首批“重點特色專科”、長寧區首批“醫學名專科”,1月29日,醫院燒傷科接到上海市長寧區衛健委發來的會診通知。在長寧區武漢返滬人員醫學觀察定點賓館內,有一名燙傷病人需要醫院燒傷科專家到場參加會診。
救病治人高于一切。上海電力醫院迅速響應,剛下夜班的燒傷科黨員醫師陳浩杰主動請纓,趕赴現場診治。經診斷,患者約有2.5%的胸腹部二度深燙傷,好在處理及時專業,患者傷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疼痛得以緩解。
按照原定治療計劃,陳浩杰此后將定期為患者上門換藥。但幾天后,這名燙傷患者的配偶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燙傷患者本人經醫學檢查也被列為疑似病例,并被就近送入同仁醫院發熱門診進行醫學隔離觀察。為確保患者燙傷創面不進一步惡化,陳浩杰在了解情況后仍于2月3日前往同仁醫院會診,了解患者傷情,指導其在隔離區的`換藥注意事項,并表示將根據同仁醫院及患者傷情需要,隨時再來會診。
雖然在前后的會診過程中都嚴格做好防護措施,但醫院慎重起見,還是要求陳浩杰居家醫學觀察兩周,并于2月10日致電關心其身體情況。可離崗位不離職任,居家隔離期間,他,仍多次通過電話聯系同仁醫院了解患者傷口恢復情況,充分彰顯了醫者仁心,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6
吳賢忠同志,現年42歲,大方縣大方鎮關井村動物防疫員,負責關井村的動物防疫及協助全鎮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幾年來,吳賢忠同志積極宣傳畜牧獸醫法律法規,推廣畜禽養殖和疫病防治新技術,帶動養殖戶致富。他為養殖戶留下了一串串閃光足跡,人雖不老,卻被大家稱為“老吳”。吳賢忠同志是村級動物防疫員的優秀代表,2007年、2009年、2010年被大方縣畜牧獸醫局推薦到地區進行表彰,被評為地區“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防疫員”。
一、刻苦鉆研技術,傾心服務群眾
吳賢忠同志雖是初中畢業,但積極參加縣畜牧獸醫局、縣扶貧辦舉辦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班學習,1986年獲大方縣畜牧局獸醫技術培訓班結業證書,2008年取得縣職業中學頒發的畜牧獸醫技術結業證書。吳賢忠同志平時虛心好學,遇到問題向縣鄉技術干部請教,并注重實踐,積累了獸醫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吳賢忠同志從1986年被縣畜牧局聘為村級動物防疫員以來,可以說是為他提供了更好學習和施展才華的平臺,使他與養殖戶走得更近,更方便服務養殖戶。他積極參加、縣鄉組織的動物防疫法律、法規知識和專業技術培訓,較系統地掌握了村級動物防疫員的業務技能。1991年獲貴州省農委頒發的“農民技術員”職稱證書,1995年獲“助理獸醫師”職稱資格證書。
關井村處于大方縣城邊緣,人多地少,許多農戶以從事養殖為業,但卻沒有認識到動物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搞不懂什么是病,什么是疫,為什么要依法防疫等等。吳賢忠同志在縣城所在地的街道上租了一間房屋,自己出資,配備了冷藏設備和診療器械,辦起了獸醫門診。除服務于所負責的關井村外,還經常為周邊村寨的群眾和縣城寵物養殖戶服務,向他們傳授畜禽養殖防疫技術,宣傳動物防疫法律法規知識及畜禽疫病的危害性,回答養殖戶的各種疑難咨詢。吳賢忠同志在開展咨詢服務時,發現大多數養殖戶素質低,對防病防疫不能接受,就深入農戶家中傳授技術,并鉆進豬舍牛欄雞舍鴨場,手把手地傳授畜禽養殖飼料配方、育雛技術及疫病防治技術。多年來,吳賢忠同志跑遍了全鎮的村村寨寨的所有畜禽養殖戶和養殖場,受到所有養殖戶的歡迎和信任。
二、搞好動物防檢,保障畜禽健康
動物防疫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全縣畜牧業發展大局。吳賢忠同志牢固樹立“防疫無小事”和“養殖成敗在防疫”的意識,結合責任片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推進防疫工作的開展。按照《動物防疫法》和村級動物防疫員的要求,制定了春秋兩季重點防疫期以及月月補針的詳細防疫計劃,儲備好疫苗和治療藥品。大方鎮的兩路口、對江市場每逢趕集日,都有上百頭仔豬、500多羽家禽、10多頭畜肉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流通,吳賢忠同志都積極協助鎮畜牧獸醫站進行檢疫。
對防疫工作吳賢忠同志絲毫不含糊,嚴格按技術操作規程,開展畜禽防疫注射。主要是進行豬瘟、W病、禽流感、豬高致病性藍耳病、雞新城疫等疫苗注射和卡耳標,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采取一戶一針頭,防止交叉感染,對不在家農戶的畜禽進行登記補針。建立畜禽免疫檔案,并做好檔案記錄,及時向上級畜牧部門匯報責任片區畜禽生產及疫情動態,積極參加縣、鄉組織的動物疫病普查、動物疫病監測采血、疫情調查等工作。大方鎮每年飼養家畜1.6萬多頭、家禽5萬多羽,吳賢忠同志每年春、秋兩季都帶頭按國家規定,強制對畜禽進行禽流感疫苗、豬蘭耳病疫苗、豬瘟疫苗、口蹄疫疫苗注射。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實現重大動物疫情在大方鎮得到有效控制,確保安全、健康的畜牧業發展環境。
三、提供優質服務,促進農民增收
吳賢忠同志常年肩背保溫箱,手拿注射器、耳標鉗,在春秋重點疫情期,風里來、雨里去,早出晚歸,除為養殖戶注射疫苗,還主動做好養殖和防疫技術服務,消除他們各種思想疙瘩和技術難題。吳賢忠同志依法給養殖戶的豬打防疫針、掛耳標,但養殖戶不理解,認為打了針就可不掛耳標,給動物防疫員工作帶來阻力。吳賢忠同志仔細做好養殖戶的思想工作,拿出隨身帶的《動物防疫法》、《畜牧法》及各種宣傳資料給養殖戶學習,邊學邊溝通,終于讓養殖戶明白了道理,他們在吳賢忠同志的優質服務下接受了依法防疫。
“哪里養殖戶有困難,他就到哪里去,就是除夕之夜或正月初一,只要養殖戶一個電話,他就起步上路。”這是養殖戶對吳賢忠同志的評價。 關井村養殖戶姜招虎每年養豬500多頭,今年第一批養的`150頭豬,一直長勢不好,吳賢忠同志得知后主動上門診療解難,通過診斷,采取“驅蟲、配飼料添加劑、發送飼養環境衛生”的辦法,使得這批豬也能按正常生長時間出欄,沒有造成損失。
由于吳賢忠同志技術過硬,實際經驗豐富,被遠隔50公里的長石鎮山壩村新興養殖場和六龍鎮頭塘村李x養豬場聘為獸醫技術。吳賢忠同志從技術、引種、防疫、治療、飼料配方等方面開展服務,使這些養殖場的豬長得快、不得病,他們都說有吳賢忠同志的技術支持,明年還要擴大養殖場規模。
為促進豬的品種改良,吳賢忠同志參加了2008年地區和縣組織的豬人工授精技術培訓,技術學成后,在大方鎮進行推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展豬人工授精800余頭,產仔上萬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說起吳賢忠同志的不怕苦不怕累,真心為養殖戶排憂解難,鎮里干部都說:“他干的都是義務勞動,但辛苦沒有白花,確實發揮了農村動物防疫員的作用,他是全鎮動物防疫員的優秀代表。”
吳賢忠同志克服村級級動物防疫員待遇低、工作艱辛、勞動量大等困難,盡心盡力,服務于養殖農戶,服從業務安排,積極完成下達的各項任務,為全縣的村級動物防疫員作出了表帥。透過一頭頭(羽)畜禽,一座座畜禽舍,養殖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作為一位普通的村級動物防疫員,吳賢忠同志心里踏實,我們但愿吳賢忠同志未來的“動物防疫員”之旅更加輝煌。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7
蔣金波,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師。
2020年1月28日23時50分,在疫情防控一線連續奮戰十幾天的.蔣金波醫生,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梗,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時年58歲。
據悉,在1月15日,在疾控中心工作了38年的蔣醫生就主動請纓上一線,成為了流行病學調查組的一員,因為單位只有一名專職司機,蔣醫生還自愿擔任兼職司機,和同事深入火車站、汽車站、各高速路口設卡點、大型商場等進行防疫指導。從1月15日到28日,蔣醫生沒有申請過休息,在28日下鄉完成消殺工作后,倒在家中。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8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在疫情襲來最危險的第一線,是駐守鄉村的村醫,堅守崗位,勇敢逆行,用平凡之軀,守護你我的安危。就是這些平凡的村醫,為我們撐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屏障,守護著我們的生命健康安全。三口塘鎮兩位年過七十的老村醫,原本應該退休在家頤享天年,但毅然選擇了成為一名抗“疫”戰士,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仍不顧自身安危,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的事跡,感動了鄉親們。
鄭新選是三口塘鎮石湖塘村的村醫,今年73歲,身患肝病,體質很差。為了抗擊疫情,積極響應縣防冠指揮部的工作要求,每天堅持上門為湖北返鄉人員、密切接觸者測量體溫。其中有一位密切接觸者極不配合,且體溫反復,每次測量體溫鄭新選都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反復宣傳,風里雨里從未間斷,積極為該密切接觸者聯系上級會診,并安排了4次轉診檢查,成功排除了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莫朝雄是三口塘鎮豪山口村的村醫,今年71歲,身患高血壓、糖尿病,腿腳行動不便。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從未抱怨,堅持為武漢返鄉人員監測體溫,宣傳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相關政策。一開始也受到了武漢返鄉人員的.冷諷和口頭謾罵,但是通過不斷的解釋宣傳,最后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及配合。因工作勞累,在2月9日發生低血糖反應導致昏迷不醒,及時送往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依然不忘安排其女兒莫金梅(本鎮另一個村的鄉村醫師)繼續給豪山口村的醫學觀察人員測量體溫,自己身體略好就堅持要出院回來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給村民帶去一份安心。
七旬抗“疫”戰士鄭新選、莫朝雄,就是我們身邊平凡英雄,是防控一線“最可愛的人”。我們之所以能健康、幸福、平安,正是有許許多多像鄭新選、莫朝雄一樣的人,在危難面前堅守崗位,無私奉獻,他們平凡而偉大。作為被這些平凡英雄默默守護的普通人,為鄉村醫生鄭新選、莫朝雄點贊的同時,也應該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助力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9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通知要求,把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在疫情防控斗爭中的實際表現作為考察其政治素質、宗旨意識、全局觀念、駕馭能力、擔當精神的重要內容。對表現突出的,要表揚表彰、大膽使用;對不敢擔當、作風飄浮、落實不力的,甚至弄虛作假、失職瀆職的,要嚴肅問責。
疫情就是一面鏡子,檢驗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反映的是干部的態度、能力、作風。疫情一線,領導干部必須做表率、打頭陣。
初心不變,使命在肩。報告!“我是黨員我先上”。面對疫情,各行各線的共產黨員們成立臨時黨支部,醫生、護士、民警紛紛遞交“請戰書”,基層黨組織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村書記帶頭做好排查,科學有力部署,組織黨員志愿者進村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戰“疫”一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入黨誓言,他們把防控的責任扛在肩上,把群眾的.安危放在心里,這樣的黨員干部讓人放心。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疫情緊急,有的干部作風不實,對基本情況一問三不知,當起了甩手掌柜。前幾天中央派出督查組前往湖北黃岡區調查疫情情況,當地衛健委主任的回答是遮遮掩掩。“不知道,搞不清楚!”蠻有信心地將“一問三不知”說得理直氣壯。這種身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慵懶心理抹黑了我們共產黨員的形象,不擔當不作為,不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壞事、貽誤大事。網友們熱議:“作為一個領頭者連基本的數據不知道,如此作風怎能經不起我們黨的考驗,就該下課,讓能者上,庸者下。1月30日晚,黃岡市委研究同意,提名免去唐志紅黃岡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職務,其免職按有關法律規定辦理。在黨內絕不能容忍這種“不作為、慢作為”繼續泛濫。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堅守初心,勇擔使命。古人云:“人而無責,于世何益”。黨員干部容不得一絲懈怠,必須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要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在關鍵時刻來不得“拉稀擺帶”,用過硬作風高質量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
【校園防疫先進的事跡】相關文章:
防疫先進的事跡(精選14篇)09-30
防疫先進的事跡(精選22篇)10-01
防疫員先進的事跡(精選15篇)09-30
領導防疫先進的事跡(精選16篇)10-28
防疫個人先進的事跡(精選6篇)10-01
社區防疫先進的事跡(精選5篇)10-01
防疫工作先進的事跡(精選7篇)10-01
防疫先進的事跡(通用5篇)10-01
農村防疫先進的事跡(精選5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