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的民間傳統風俗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國許多節日里常有的習俗活動,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華全國風俗志》里,就有“冬至節,祭掃墳墓,亦名“鬼節””之說。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里,祖先的靈魂對于家族的意義,與天地諸神對于國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論,不可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廟,或者是在墳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東西,盡可能地供奉給祖先。
二、吃餃子
在我們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的節日習俗。吃餃子,又稱吃“捏凍耳朵”,源于漢代的一個傳說。當年張仲景在長沙做官,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他非常難過,就讓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煮熟,然后撈起來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里煮熟,施舍給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就模仿這做“捏凍耳朵”吃,后來就稱它為“餃子”。
三、吃餛飩
冬至吃餛飩,最早流行于南宋。相傳宋高宗趙構非常愛吃御廚做的餛飩,因為有一次餛飩沒有煮熟,有人就要送這位御廚去大理寺治罪,但因為只有這位御廚會做餛飩,趙構就赦免了他。后來餛飩的制作方法就流傳到民間,品種和花樣越來越多,每逢冬至節時,家家戶戶都包餛飩吃,從而有了“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四、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進入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每九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嗎,數到81天時,便是“九盡桃花開”。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飲食習俗,在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還有十種不同的內容,但都一次火鍋,一般都是涮羊肉,這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很盛行。
五、吃羊肉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以后,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的兆頭。
六、吃湯圓
冬至節吃湯圓的傳統習俗,在明清時代就已經約定俗成。尤其是在江南一帶,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著家庭的和諧與吉祥。
七、冬至贈鞋
在冬至節里,民間有贈送孩童鞋帽的習慣。贈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健康地成長。在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而現在大多數都是從市場上購買,形式也是緊跟時代潮流。
八、吃赤豆糯米飯
相傳,共工氏有個兒子,作惡多端,最后在冬至這一天死去,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用以驅邪避鬼,防災祛病。
九、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在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語:“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都會在冬至這天晚上喝冬釀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說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冬至的民間傳統風俗】相關文章:
冬至的傳統風俗01-04
寒衣節的傳統民間風俗08-03
清明節的民間傳統風俗07-31
冬至的傳統民間習俗_冬至三候11-14
臘八節傳統民間的風俗08-01
中元節民間傳統風俗食物10-22
春節過年民間傳統風俗02-09
冬至的風俗09-20
冬至民間習俗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