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著《紅與黑》讀書感想
名著《紅與黑》讀書感想1
這部作品在我隨便翻閱書籍的過程中,看到過但是沒有仔細看,只是看了個題目和作者的名字,在有一天的微機原理可見是,班級的一個湖北籍的同學在教室里調侃有關文學的事情,他問到了《紅與黑》的作者是誰,我在一旁聽到了,便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司湯達”。從他嘴里又得知她的名字原本不叫司湯達,這個名字是后改的,可是我查了,他的真名叫做司湯達,他的別名是亨利@貝爾。那個同學在聊天時,我腦子一直在想這個名著主要內容講的是什么,但是始終沒有想起來,(沒看過的原因)。所以這是突然想起了,手邊也正好有這本書,便開始了自己的'孜孜不倦。
內容是漂亮的小伙子于連,生在拿破侖時代,仗著自己的驚人的記憶力,背誦了《圣經》,到了師長家里當上了老師,這期間與德@瑞納夫人產生了感情,后來師長怕被人稱為王八,將于連送到神學院,又送到了木爾侯爵那里當秘書,認識了馬特爾,于連野心開始膨脹,想利用馬特爾讓自己升職,可是和德@瑞納的關系暴露,于連刺殺德@瑞納未遂,自己得知野心不能實現,“破罐子破摔”,終于死了,馬特爾和德@瑞納都是對他有情義的人。
讀完之后感覺很順暢,乜有難理解的地方,情節鋪設的很合理、很完美。
司湯達的取自現實,在1827年維利耶爾發生類似于連的愛情悲劇,把小說《于連》中混入了這則新聞,才有了《紅與黑》。
經過查找得到的知識:
1、歐洲封建社會開始是在476年羅馬帝國的建立,結束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
2、小說名字《紅與黑》的原因,一說是于連是紅,社會的上層是黑。二說,紅衣教是紅,皇教是黑。三說是教會是紅,拿破侖的軍隊是黑。
3、歐洲的貴族的階層身份。我查了一下,居然和中國封建社會的一樣,都是公侯伯子男,比中國多的一項就是男爵下面的還有騎士。
讀書的目的是想不想讓自己的知識上有盲點。讀完之后,自我感覺唯一收獲的就是劇情。其他的還有于連在“神學院”里看到了321名教徒都是平庸之輩,他信心大漲,而我在太原師范學院,周圍也都是“平庸之輩”,所以不用太在乎別人了,增加自信,增加財富,把握課堂,弄好長相,堅持好的狀態,我想我會很強的。
名著《紅與黑》讀書感想2
初次聽到《紅與黑》這個書名,覺得有點奇怪;初次拿到這本書,覺得有點興奮;但初次讀完這本書,不禁覺得有點深深地觸動。讀這本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是因為它篇幅長,文字多,更是因為它所包含的內容與深意,讓人可以長久的琢磨,它表現出來的那種時代氣息與給人的那種觸動是難以抹去的。從《紅與黑》中,讀懂了很多世間人情,看明白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游戲規則,也深深體會到了人間的種種真情。
可以說整本書的主人公是于連。索雷爾,這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從他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就被父兄鄙視,生來常遭毒打。但是,他把自己的頭腦身體全都給了書本,他想成為一個像拿破侖一樣的英雄。他任家庭教師期間,與女主人瑞那夫人發生了戀情。她是一個第一個愛他的女人,她也是第一個他愛的女人。但那種對功名的`狂熱追求讓他攀附權貴,與拉穆爾侯爵的女兒瑪娣兒特小姐發生了關系,但因種種原因,他謀害故情人,卻落到了死亡的地步。而最終的結局呢,瑞那夫人信守諾言,沒有采取任何方法輕生,但卻在于連死后第三天,抱著她的孩子永遠閉上了眼睛。
這本書的結局是一個悲劇,而兩個貴族女人的愛,一個是深沉,一個是狂熱,他們為了愛而可以放棄一切,正如有人曾說:青春的愛情就像陰晴不定的四月天,稍不留意,就會遮上一片陰云。也許她們從不想過要失去他,他的英俊,他的才華,他的那種神氣讓二人沉醉其中,瑞那夫人那種心靈上的愛情和瑪娣兒特小姐頭腦上的愛情相映成趣,她們的愛情方式不同,但他們都表現出了對貴族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
當于連發現自己得對她們的愛情不再單純,而是加上了虛榮的成分時說:“我把自己毀了”,是啊,他已經讓自己嚴重脫離了那個時代的軌道,也暗示了他悲劇的發生,而那兩位貴族女人卻擺脫奢華的貴族生活,用幾近喪失尊嚴的方法來博得愛情。整個愛情故事都是若即若離的,直到生命終結之際,他對瑞那夫人的真正愛情冒出原始的火花,但那已經無濟于事。
理想有很強的動力,于連作為一個青年人,他的那種追求英雄的夢想的沖動,正是對那個時代的反抗,他不希望自己碌碌無為,虛度青春,面對現實的阻礙與無法實現抱負。要么逃避,要么反抗,我們從中應該學到,面對如此這般情況,要敢于反抗,不能甘做平庸之輩,要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對生活充滿熱忱,反抗空虛的度日。但我們也應該呼吁:要想改變這種情況,靠個人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共同努力。
名著《紅與黑》讀書感想3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于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說雖以于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于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于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云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后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于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于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并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侖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于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于連這樣富于朝氣的平民青年。同于連結成伉儷,既富于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于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于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里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于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愿。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于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名著《紅與黑》讀書感想】相關文章:
名著的閱讀感想11-09
簡愛經典名著閱讀感想10-11
紅與黑讀書筆記02-04
《紅與黑》讀書筆記01-08
名著的閱讀感想5篇11-09
名著的閱讀感想(5篇)11-09
讀法國名著《紅與黑》有感5篇10-12
《紅與黑》讀書筆記范文04-11
閱讀名著《堂吉訶德》感想及收獲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