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5篇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并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
考點1: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平衡狀態的定義:
如果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我們就說這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平衡狀態的條件:
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零。
考點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失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考點3:從動力學看自由落體運動
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物體是從靜止開始下落的,即運動的初速度為零。
2,運動過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2
一、基本概念
1、質點
2、 參考系
3、坐標系
4、時刻和時間間隔
5、路程: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6、位移:表示物體位置的變動。可用從起點到末點的有向線段來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程度。
分類平均速度: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
瞬時速度:
與速率的區別和聯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標量
平均速度=位移/時間,平均速率=路程/時間
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時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程度
定義:(即等于速度的變化率)
方向: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相同,與速度的方向不確定。(或與合力的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3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著直線運動,而且保持加速度不變,這種運動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分類:
3、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
實驗小車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由此可知,無論Δt取何值,無論在什么時間階段,Δt對應的速度變化Δv都相同,即Δv/Δt不變,則物體的 加速度不變。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在數學函數圖象中,Δv/Δt叫做圖象的斜率,故v-t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的加速度的大小。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4
第一節探究形變與彈力的關系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3)假設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后,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后,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倔強系數),反映了彈簧發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串聯:1/k=1/k1+1/k2并聯:k=k1+k2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5
(1)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于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
①摩擦力的產生是由于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A、兩個物體相互接觸;
B、兩物體發生形變;
C、兩物體發生了相對滑動;
D、接觸面不光滑。
ⅱ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
①“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與運動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說明:
①FN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于彈力,不是重力。應具體分析。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并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ⅴ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得多。
(2)靜摩擦力:兩相對靜止的相接觸的物體間,由于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摩擦力。
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A、兩物體相接觸;
B、相接觸面不光滑;
C、兩物體有形變;
D、兩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
ⅱ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總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說明:
①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②靜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相反,還可以成任一夾角θ。
③靜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ⅲ靜摩擦力的大小:兩物體間的靜摩擦力的取值范圍0
說明:
①靜摩擦力是被動力,其作用是與使物體產生運動趨勢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圍內是根據物體的“需要”取值,所以與正壓力無關。
②靜摩擦力大小決定于正壓力與靜摩擦因數(選學)Fm=μsFN。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趨勢。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是研究力學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研究對象,選取研究對象的原則是要使對物體的研究處理盡量簡便,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
2、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環境中隔離出來,按照先場力,再接觸力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并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方法常稱為隔離法。
3、對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不要把研究對象所受的力與它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相混淆。
(2)對于作用在物體上的每一個力都必須明確它的來源,不能無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體受哪些“性質力”,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重復分析。
力分解問題的關鍵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接著就轉化為一個根據已知邊角關系求解的幾何問題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6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3)假設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后,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后,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倔強系數),反映了彈簧發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串聯:1/k=1/k1+1/k2并聯:k=k1+k2
第二節研究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1。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滑動時,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
2。在滑動摩擦中,物體間產生的阻礙物體相對滑動的作用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3。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壓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稱為動摩擦因數,與相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0<μ<1。
5。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與其接觸面相切。
6。條件:直接接觸、相互擠壓(彈力),相對運動/趨勢。
7。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與相對運動速度無關。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9。計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限度,這個值叫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fm=μ0·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法(假設沒有靜摩擦)。
第三節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圖示
1。力的圖示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圖示畫法:選定標度(同一物體上標度應當統一),沿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開始按比例畫一線段,在線段末端標上箭頭。
3。力的示意圖: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系。
3。實驗:平行四邊形定則:P58
第四節力的合成與分解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合力的計算
1。方法:公式法,圖解法(平行四邊形/多邊形/△)
2。三角形定則:將兩個分力首尾相接,連接始末端的有向線段即表示它們的合力。
3。設F為F1、F2的合力,θ為F1、F2的夾角,則: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當兩分力垂直時,F=F12+F22,當兩分力大小相等時,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隨F1、F2夾角的增大,合力F逐漸減小。
3)當兩個分力同向時θ=0,合力:F=F1+F2
4)當兩個分力反向時θ=180°,合力最小:F=|F1—F2|
5)當兩個分力垂直時θ=90°,F2=F12+F22
分力的計算
1。分解原則:力的實際效果/解題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順序:G→N→F→電磁力
第五節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共點力
如果幾個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該點不一定在物體上),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
尋找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物體保持靜止或者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叫平衡狀態。
2。物體如果受到共點力的作用且處于平衡狀態,就叫做共點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體在兩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其平衡條件是這兩個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個矢量分解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坐標軸上,利于處理多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節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
1。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作用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物體對它的作用力,這種相互作用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質:物質性(必有施/手力物體),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線
異: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時性(產生、變化、小時),異體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質。平衡力不具備同時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質可不同。
牛頓第三定律
1。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頓第三定律適用于任何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狀態無關。二力的產生和消失同時,無先后之分。二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各自分別產生作用效果。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7
1、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量M,天體半徑R,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1)萬有引力=向心力(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軌道半徑可視為地球半徑)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衛星的線速度,在所有圓周運動的衛星中線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開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量
7、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計算環繞速度
8、大于環繞速度的兩個特殊發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義)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8
1、電場線:用來形象描述電場的假想曲線,是由法拉第引入的。
理解:①、起始于正電荷(無窮遠處),終止于負電荷(無窮遠處),不是閉合曲線,不相交。
②、電場線上一點的切線方向為該點場強方向。
③、電場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場強的大小。
④、勻強電場的電場線是平行等距的直線。
⑤、沿電場線方向電勢逐點降低,是電勢最低最快的方向。
⑦、電場線并非電荷運動的軌跡。
2、等勢面:電勢相等的點構成的面有以下特征;
①在同一等勢面上移動電荷電場力不做功。
②等勢面與電場力垂直。
③電場中任何兩個等勢面不相交。
④電場線由高等勢面指向低等勢面。
⑤規定:相鄰等勢面間的電勢差相差,所以等勢面的疏密反映了場強的大小(勻強點電荷電場等勢面的特點)
⑥幾種等勢面的性質
A、等量同種電荷連線和中線上
連線上:中點電勢最小
中線上:由中點到無窮遠電勢逐漸減小,無窮遠電勢為零。
B、等量異種電荷連線上和中線上
連線上:由正電荷到負電荷電勢逐漸減小。
中線上:各點電勢相等且都等于零。
3、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關系:
①、通過電場力做功說明: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小。
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大。
②、正電荷:順著電場線移動時,電勢能減小。
逆著電場線移動時,電勢能增加。
負電荷:順著電場線移動時,電勢能增加。
逆著電場線移動時,電勢能減小。
③、求電荷在電場中A、B兩點具有的電勢能高低
將電荷由A點移到B點根據電場力做功情況判斷,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小,電荷在A點電勢能大于在B點的`電勢能,反之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加,電荷在B點的電勢能小于在B點的電勢能
④、在正電荷產生的電場中正電荷在任意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正,負電荷在任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負。
在負電荷產生的電場中正電荷在任意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負,負電荷在任意一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為正。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9
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量值—初態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量,加速度是性質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用圖象描述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
1.s-t圖象是描述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的曲線。(不反映物體運動的`軌跡)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標軸單位、物理意義不同)
3.圖象中兩圖線的交點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相遇。
勻變速
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
1.v-t圖象是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歲時間變化關系的圖線。(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圖象與時間軸的面積表示物體運動的位移,在t軸上方位移為正,下方為負,整個過程中位移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積的代數和。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0
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
從靜止出發,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運動模式,叫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是最典型的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場。如不考慮大氣阻力,在該區域內的自由落體運動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兩極上,自由落體運動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這里的h與x同樣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體中用h表示數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先驅者
對自由落體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臘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提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物體本身的重量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則下落得越慢。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_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也是世界物理學家。他于1564年誕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薩市,1642年1月8日去世,終年78歲。他畢生致力于科學事業,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時鐘、望遠鏡和眾多的科學專著,而且還為破除宗教迷信、科學偏見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伽利略在1638年寫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指出: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論斷,一塊大石頭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塊小石頭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頭的下落速度為8,小石頭的下落速度為4,當我們把兩塊石頭拴在一起時,下落快的會被下落慢的拖著而減慢,下落慢的會被下落快的拖著而加快,結果整個系統的下落速度應該小于8。但是兩塊石頭拴在一起,加起來比大石頭還要重,因此重物體比輕物體的下落速度要小。這樣,就從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假設,推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慢的結論。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斷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伽利略的假設推導法,對物理思維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曾在的比薩斜塔做了的自由落體試驗,讓兩個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球從塔頂同時下落,結果兩球同時落地,以實踐駁倒了亞里士多德的結論。但是后來經過歷史的嚴格考證,伽利略并沒有在比薩斜塔做實驗,人們卻還是把比薩斜塔當作對伽利略的紀念碑。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1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于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于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于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易錯現象:
(1)錯誤地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另外一種錯誤是認為慣性和力是同一個概念。
(2)不能正確地運用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參量的變化。
(3)不能把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系正確運用到輕繩、輕彈簧和輕桿等理想化模型上。
5、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②改變運動狀態。
6、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7、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①接觸;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①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
②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8、動量
(1)沖量:I=Ft沖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動量:p=mv動量也是矢量,方向同運動方向。
(3)動量定律:F合=mvt–mv0
9、機械能
功:(1)W=Fs cos(只能用于恒力,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
(2)W=pt(此處的“p”必須是平均功率)
(3)W總=△Ek(動能定律)
功率:(1)p=W/t(只能用來算平均功率)
(2)p=Fv(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時功率)
10、動能:Ek=mv2動能為標量.
11、重力勢能:Ep=mgh重力勢能也為標量,式中的“h”指的是物體重心到參考平面的豎直距離。
12、動能定理:F合s=mv-mv
13、機械能守恒定律:mv+mgh1=mv+mgh2
14、對勻速圓周運動的描述:
①.線速度的定義式:v=(s指弧長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義式
③.線速度與周期的關系
④.角速度與周期的關系
⑤.線速度與角速度的關系:v=r
⑥.向心加速度
15、(1)向心力公式:F=ma
(2)向心力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合外力,在計算向心力時一定要取指向圓心的方向做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變運動的方向,不改變運動的快慢。向心力總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變物體動能的,但它能改變物體的動量。
高一物理的學習方法
1、注意到物理與日常生活、生產、現代科技密切聯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物理現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識,如:喝開水時、喝飲料時、鋼筆吸墨水時,大氣壓幫了忙;走路時,腳與地面間的靜摩擦力幫了忙,培養對物理的興趣。
2、聽課過程中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學習期間,在課堂中的時間很重要。提高聽課的針對性。預習中發現的難點,就是聽課的重點;對預習中遇到的沒有掌握好的有關的舊知識,可進行補缺,新的知識有所了解,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3、一定要多思考,不一定要使用題海戰術,但一定要勤于思考,物理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多思考可以逐漸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4、一定要去理解所學的東西,物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讓你去領悟其中的道理。一味地去記憶這些干癟的考點,卻沒有領悟到定理表達的相關含義,那將會越學越費勁。
5、一定要將初中的知識和高一所學的聯系起來,將相關的定理和定義進行結合,給出相關的證明。因為物理學科本身就是實驗加練習的過程,將抽象的物理轉換為你理解以上的“具體”學科,才能夠獲得進一步學會物理學科本身涵蓋的知識。
6、在學習某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一定先去將相關的公式和定理記憶,記住了再進行下一步的計劃。物理不像數學,其真正的公式和定理相對來說比較少,而真正考察的內容就是自己的公式和定理的應用能力。
7、一定要去理解定理和定義相關的內容,要知道其所以然,比如去記憶滑動摩擦力的時候,就直只是干癟地去記憶摩擦力的計算公式,知道摩擦力與壓力和動摩擦因素有關,并沒有理解其擴散出來的概念,比如什么情況下才能有摩擦力,有了摩擦力,沒有動摩擦因素相關的時候,如何進行相關的計算。
8、認真觀察物理現象,分析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和原因。要認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學會使用儀器和處理數據,了解用實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2
1、“繩模型”如上圖所示,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點情況。
(注意:繩對小球只能產生拉力)
(1)小球能過點的臨界條件:繩子和軌道對小球剛好沒有力的.作用
(2)小球能過點條件:v≥(當v>時,繩對球產生拉力,軌道對球產生壓力)
(3)不能過點條件:v<(實際上球還沒有到點時,就脫離了軌道)
2、“桿模型”,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點情況
(注意:輕桿和細線不同,輕桿對小球既能產生拉力,又能產生推力。)
(1)小球能過點的臨界條件:v=0,F=mg(F為支持力)
(2)當0F>0(F為支持力)
(3)當v=時,F=0
(4)當v>時,F隨v增大而增大,且F>0(F為拉力)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3
記錄物體的運動信息
打點記時器:通過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來記錄物體運動信息的儀器。(電火花打點記時器 火花打點,電磁打點記時器電磁打點);一般打出兩個相鄰的點的時間間隔是0.02s。
第四節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4
一、質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而具有質量的點。
2、實際物體看作質點的條件: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相對于所要研究的問題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看作質點。
二、描述質點運動的物理量
1、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為一線段,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于一點。與時間對應的物理量為過程量,與時刻對應的物理量為狀態量。
2、位移:用來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路程是標量,它是物體實際運動軌跡的長度。只有當物體作單方向直線運動時,物體位移的`大小才與路程相等。
3、速度:用來描述物體位置變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運動物體的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時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測量(實驗)
①原理:當所取的時間間隔越短,物體的平均速度v越接近某點的瞬時速度v。然而時間間隔取得過小,造成兩點距離過小則測量誤差增大,所以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兩個測量點。
②儀器:電磁式打點計時器(使用4∽6V低壓交流電,紙帶受到的阻力較大)或者電火花計時器(使用220V交流電,紙帶受到的阻力較小)。若使用50Hz的交流電,打點的時間間隔為0。02s。還可以利用光電門或閃光照相來測量。
4、加速度
(1)意義:用來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義:其方向與Δv的方向相同或與物體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當a與v0同向時,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當a與v0反向時,物體做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與速度沒有必然的聯系。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5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宇宙由物質組成:
2、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任何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
3、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固態物質中,分子與分子的排列十分緊密有規則,粒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將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來回振動,但位置相對穩定。因此,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小。因此,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氣態物質中,分子間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運動,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壓縮。因此,氣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4、原子結構
5、納米科學技術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常用單位:t g mg
對質量的感性認識:一枚大頭針約80mg一個蘋果約150g
一頭大象約6t一只雞約2kg
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4、測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案秤、臺秤、桿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也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再通過公式m=G/g計算出物體質量。
⑵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個字:水平臺上,游碼歸零,橫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橫梁平衡.具體如下:
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③調: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項:A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潔。
⑶方法:A、直接測量:固體的質量B、特殊測量:液體的質量、微小質量。
三、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不變,m與V成正比;物體的密度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5、圖象:甲乙
6、測體積量筒(量杯)
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
⑵使用方法:
看:單位:毫升(ml)=厘米3 ( cm3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臺上。
讀: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測固體的密度:
【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1-03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1-11
高一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10-18
高一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11-03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5篇10-12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5篇)10-12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11-1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0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5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