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4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1
我只身來到神的面前。可是,那里已經站著另一個我。那個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誰呢?
——泰戈爾
也許大家會有一個感受,這部作品的表現手法像極了“星爺”。首先,太乙真人的外貌、申公豹的口吃、殷夫人懷胎時的“調皮”、大眾固有哪吒形象的顛覆以及那位壯實的女路人……作品中時時刻刻說著“做自我”、“最害人的是成見”,又在這些視覺與傳統形象的反差上做足了功夫。其次,一些所謂的“笑點”上又另人們感受到悲傷下的無奈。除去申公豹那一個“吸屁”鏡頭,個人對于其他的鏡頭真的笑不出來。
作品對于蒙太奇的運用、對于細節鏡頭的刻畫、對于特效鏡頭的處理,自有更為專業的人士在他們的影評中,從更為專業的角度去闡述。我在那里僅僅記錄下自我關于作品的一些感受。
一、因果
混元者,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元氣之始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太極也。
影片一開場便是“收服”混元珠,并被元始天尊煉化一分為二,引出后續劇情以及最終的并肩作戰。
1.哪吒與敖丙
影片中本為一體的“魔丸”與“靈珠”,將陰陽的四種關系“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陰陽同根”貫穿始終。同時,又在人物上,表現出柔寒暑之陰陽(屬性)、柔剛之陰陽(性格)、靜動之陰陽(性情)。互體而出生、化育而成長為因,對立而相遇、同根而協作為果。
2.太乙真人與申公豹
在“收服”混元珠過程中,太乙真人與申公豹的處理方式,也為后續資料作了鋪墊。一個是哄,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雖不拘小節、抵不住誘惑,卻體現了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忘初心”;另一個是直接打,不謂緣由、不探其理,體現的則是唯我獨尊、唯利是圖。在元始天尊交給太乙真人任務時,他難道會研究不到申公豹的心性?借用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的一段話“正因為秦王宅心仁厚,才不適合立為太子”,試想一下給予宅心仁厚之人要位,定不會設防,或被有心之人加以謀害;反之,若心胸狹隘之輩居高位,心存仁義之人便不會心生他意。如此淺顯的道理,元始天尊這等人物是不會不知曉的,或許是為下一部《姜子牙之一戰封神》做的另一個鋪墊吧。結果,太乙真人成為“玉虛十二仙”之一,而申公豹(封神時期)被玉虛宮除名。(先不研究截教與闡教的恩怨及理念)
3.哪吒與父母與陳塘關百姓
“魔童降世”,百姓出于恐懼,疏遠乃至抵觸哪吒,導致了哪吒心底渴望被認同;父母出于疼愛,為消除百姓們心中對哪吒的芥蒂以及“三年之變”而奔走,導致了哪吒的孤獨及誤解。最終,哪吒付出肉身的守護,被百姓認同;父母的'初衷,也被哪吒理解。因果的實現,往往伴隨著不斷的不求回報的付出與犧牲。(是不是有人會想到《火影忍者》中的漩渦鳴人?!)
二、情感
情感,在心理學中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親情、感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
1.親情
整部作品中,最為戳人淚腺的便是“親情”。
李靖為哪吒被錯投“魔丸”而跟隨太乙真人尋求解決方法,錯過與哪吒最初一年的陪伴,致使哪吒對父親言語的誤解、對母親忙碌的不解;為哪吒不惜性命的“換命符”以及為防止妻子擔心的不告知;為了讓哪吒開心而說的那句“當了陳塘關總兵這么多年,這點情面還是有的,哪怕一家一戶的跪求”……一個男人,一家之主,一個頂梁柱,將親情中父愛如山的言輕情重詮釋的淋漓盡致。
殷夫人從哪吒出生時的拼死相互,手掌被咬出血仍在愛撫,到“舍命踢毽”又不辭辛勞斬妖除魔也要為哪吒建立百姓認同感。這親情中的母愛如水又無微不至成為哪吒成長中沒有走向墮落最為重要的因素。
當看到哪吒理解了父親、母親的親情,襠下敖丙一錘時,有多少觀眾是含著淚光想著自我究竟為父母做過什么,又有多少人在混天綾鎖住李靖夫婦獨自飛向萬劫雷霆時而潸然淚下。
小男孩為妹妹的奮勇,母親為孩子不顧危險與恐懼拿起船槳砸向哪吒,甚至龍王多問的那一句“真能確保我兒沒有危險的理解靈珠?”……親人永遠是在你危險時奮不顧身,又在你平安時靜靜守護的那個人。
2.友情
因為成長的環境所致,哪吒沒有朋友,敖丙亦沒有。因為命運的鎖鏈,哪吒與敖丙成為了朋友。兩個極其孤獨靈魂相遇,惺惺相惜也好,同病相憐也罷,兩個人極為珍視這段友情,也在最終天劫降臨之時同生死共進退做了完美的詮釋。(崇尚“兩開花”情節的人,出門右轉不送)
3.仇恨與厭惡
敖丙被賦予的仇恨源于龍族與天庭理念的不合;百姓們的厭惡源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以及人云亦云的觀念。被賦予的仇恨能夠在某一契機下化解;被“洗腦”的厭惡也會在某一情境下煙消云散。當仇恨與厭惡的情感消散之際,一切都將破云而出成就萬里晴空,擁有“踢毽子”時的幸福。
三、感受
在如今車水馬龍的城市里,在霓虹閃耀的街道中,我們時常感到孤獨與力不從心,我們又何嘗不是影片中的哪吒或敖丙,要么不被理解,要么背負了太多,誤解愛我們的人,甚至傷害到他們。
有時,也會成為惡語相向、人云亦云的百姓;或是心生妒忌、狼子野心的申公豹。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寫道: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我的反應行為的本事,群體則缺乏這種本事。群體中的個人極易受刺激因素的影響,轉眼之間就從最血腥的狂熱變成最極端的寬宏很多和英雄主義。群體很容易做出劊子手的舉動,同樣也很容易慷慨就義,為每一種信仰的勝利而不惜血流成河。
影片中最令我有感觸的一句話,不是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是太乙真人的“不認命便是哪吒的命”,而是李靖的那句“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僅有你自我說了才算”。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2
今天是20xx年7月21日,我一時心血來潮,然后買了去看那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電影票,沒成想這部電影不僅是宣傳的很好,而且這電影的確讓我很有感觸。
今天是自己一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的點映,恰好,在學校旁邊的紅星電影城就有,所以就買了票,興致勃勃地去了。雖然還是有許多小孩子一起去看電影,但是我覺得,這一部動漫電影更加符合成年人的精神世界觀。
如果用之前的動畫電影來做比較的話,我覺得這部電影比《大圣歸來》還有《白蛇:緣起》更勝一籌。倒不是說在電影畫質方面這幾部電影有什么太大的差距,只是呢,在講故事的時候,我覺得哪吒這部電影得故事架構是最好的。
但是呢,我還是想要先說一下這部電影的人物。
太乙真人是個胖子,操著一口四川口音,笑點幾乎都是他觸發的。對了,還有申公豹,他的口吃總是讓人覺得很迷,就像抖音里的那個口吃大爺,話沒說完,永遠不知道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這兩師兄弟總是抖包袱,我后面的小孩都笑出了貓叫聲。
李靖夫婦在這部動畫里面是一個非常愛他們的孩子的形象。雖然沒有看到金吒和木吒,但是就單單通過哪吒來看,夫婦倆還是非常的愛惜自己的孩子。(具體怎么愛還是通過電影來感受吧)
小哪咤的形象非常顛覆我們的認知,但這種顛覆顯然塑造得很成功,因為他的形象是跟他的性格和電影的主題相互搭配的。而這種成功也恰恰是團隊制作的傾心注入心血的結果。我尊重他們的勞動創造也贊嘆于他們的這種形象架構,兩眼黑眼圈,帶著痞子氣息,又不失靈動可愛,以混世魔王(更確切地說是可怕,可憎的妖魔)的形象存在于錢塘關的百姓的眼中。
接下來說一下電影的故事架構。
這三部電影都是取材于我們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并加以改造的。說實話的,我們本身自己的傳統故事還是有很多底蘊值得去發掘的,也有很多材料值得去重新開發,需要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古老的神話故事,用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來傳達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并加以開發和利用來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做一場精神方面的洗禮。看電影,本來就是圖著娛樂和開心嘛,所以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故事里面所講的情緒和精神,這就是一件成功的事情,顯然這三部電影都做得很成功。
這部電影幽默與嚴肅并存,精彩的打斗戲和感人的煽情戲,(不怕被你們笑話,我的確因為哪吒的煽情流出幾次感觸良深的眼淚)結合搭配很完美。
其實單論電影本身的好壞,本身就有一點狹隘,其實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在這個部電影里面看到一些別樣的東西,那才是這部電影的精髓所在。
首先,我注意到了個人的存在和他人的認同之間關系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
這部電影里面的小哪吒,擁有天生神力,又是魔丸轉世,被人們當做妖魔鬼怪來看。而人們的確非常懼怕他,他而因此受到了排斥。在他的反叛的心理應激反應,以及心智不成熟,又得不到指導和關注的情況下,他注定是一個具有極度逆反的心理特點的亂世魔王的形象。正如他所說:“既然他們把我當做妖怪來看,那么我就做個妖怪給他們看”。而李靖也說:“我不想他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到死了都被人們看作是妖怪。”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又怎么不是為了獲取他人的認同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呢?人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屬性,不是生活在社會里面的人就不能稱之為人,不能獲得社會認可的`行為也從來不會為一個人的發展換取好的結果。而我們所認為的成功,其實也是別人給予的成功,至少在成功的社會屬性的定義上是如此。而其實,人類,或者說生命的存在,本身又有什么意義呢,或許沒有吧(看我的上一篇文章有詳解)
其次,我注意到:在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生活中--朋友--這個身份的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小哪吒和敖丙他們兩個最終能成為朋友,不僅是因為他們都是孤孤單單得不到理解的人,(當然還因為故事情節的安排之類的關系)而且他們對于對方的出現都持一個非常歡迎的態度。一起在夕陽下踢毽子就能誕生出感情很濃厚的友情,說明他們對友情這種感情體驗的需求的確非常迫切的。長大后,我們通常覺得自己更加孤獨了,或許只是利益社交類的“朋友”多了,而共情社交類的“朋友”一個一個在失去,所以,人在情感之中沒有獲得良好的反饋,自然也就對孤單產生一種更加敏感的察覺。
還有在電影中不管是反派還是正派,他們的行為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有的只是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自己存在所需獲取的資源而是進行了一系列活動。至于對于正反派的劃分,只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鮮明的身份對比。其實的話,不論是哪一方,他們都有自己做己行為的理由。這個要牽扯到下一點。但是,總的來說,成年人的世界,看待善惡總是會多了幾分價值方面的考慮,不至于那么簡單地劃分好壞,但總體上不會偏離自己的價值觀。
在社會共識中人們的固有成見是很難改變的。就算就像雙手沾滿他人鮮血的人永遠會被別人看做一個惡魔。在電影里面哪吒,從一開始就給人們一個惡魔形象而后面不論他做出怎樣的行為,都會被人們看作是一個惡魔在破壞的行為,哪里管哪吒的初心是什么樣的。而這樣子的結果是哪吒的行為總是被導向一個邪惡的動機。而在電影中申公豹和龍族也是如此,作為妖怪出身,申公豹得不到師父的認可,即使他本身很努力地修煉,很刻苦地完成師父的教誨;而龍族雖然貴為萬妖之首,卻因為身份得不到天庭和人間的認可,即使他們幫助天庭在龍宮之下鎮壓住了各種海底妖怪。他們合作,卻也只能通過盜取靈珠來在封神大戰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以此來打破人們的固有認知下自己的生存窘境。但是敖丙的身份依舊被遮掩得嚴嚴密密的,也就是說,妖族的身份依舊不能在世人面前公開。
有時候,成見真的是一種害人的東西。就像現在很多的文章下面的評論都戾氣很重,那種老生常談又老掉牙的無知論調總是層出不窮,是網名的知識沒有隨著時代進步呢,還是那種成見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呢。舉一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在你的最最直接的印象中,非洲地區還有印度比起歐美地區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世界,相信幾乎大家都會是八九不離十的答案。從這個方面來看,電影中所傳達的這種打破天命,打破成見的價值觀念真的很值得學習,不僅是在字面意思這層意義上,還有拓展的意義上。
最后也最為重要的就是電影的主題。我很喜歡小哪吒說的那句話:既然命運不公,那我就要和命運斗爭到底。這就是這篇部電影,表達出的最核心的精神主題。是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管是魔丸還是靈珠的轉世是好是壞,總不需要他人來評判,即使一開始這就是他們注定擁有的命運。就像《阿甘正傳》里面的主人公那樣,傻子的未來不一定就是渾渾噩噩的,也可以是大放光彩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3
看這部電影,原本不抱太大希望,畢竟國漫崛起時間過晚,是迪士尼等大劇不能相提并論的。于是,坐在電影院里的我,被打了兩個小時的臉。
許多人的印象中,動畫中的哪吒形象是“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腳踩風火輪,手拿乾坤圈”。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讓人大跌眼鏡,簡直丑到爆。這個版本的哪吒挑戰觀眾的審美:哥特式煙熏妝,黑眼圈濃重,不時會露出邪魅的笑容,豁牙露齒,嘴里像小混混一樣叼著草,吊兒郎當,偷跑出府嚇人,完全一副街頭小古惑仔的模樣。
影片并沒有脫離《封神演義》中“水淹陳塘關”故事的框架,沒有偏離哪吒與生俱來的叛逆卻敢作敢當的性格,但在幾個重要的情節上進行了富有現代意義和人情味的改編,使哪吒成為觀眾心中最美好的哪吒。
一、善與惡
古人云: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馀者皆無大異。大仁者應運而生,大惡者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
然而,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后,發現也不盡其然。他,帶著詛咒和災難降生,他只是個和別人家小孩一樣年幼無知又貪玩,只因傳統和固執的偏見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妖魔,遭到過街老鼠般待遇,受盡冷眼埋汰。命運給他貼上了罪惡的標簽。本應是靈珠英雄的哪吒卻成了混世大魔王,他代表惡。敖丙,龍王三太子,因師傅申公豹得到靈珠,擔負龍族使命,他代表善。由古至今總有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兩不相下一說,然最為對立的哪吒和敖丙卻成為彼此唯一的朋友。這個人沒有傲慢沒有偏見,在夕陽靠落的海邊,這個人能接下他的毽子,無所顧忌,又毫無保留。
上天的殘忍不是讓你一出生就一無所有,而是把這世間所有美好都讓你享有,再把它們從你身邊一一奪走。最信任的人向自己提起了刺刀,最愛的人是滿口謊言謊話連篇。
摘下乾坤圈,我便是魔,只有我負天!凌厲金槍,凌動混天綾,與天斗。但他卻選擇了放下,是啊,就算是魔,眼里也有容得下狠不下心的人。雖我是萬惡的魔,但去尼瑪的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天雷開始轟擊他茍且的一生,摧殘著他可笑的命運。曾經的人又出現了,可以為了家族放棄你,卻也可以為了你放棄自己。
善與惡相結合,對抗天雷,最終戰勝命運,做真實的自己。
二、神與妖
太乙真人和申公豹同為元始天尊門下弟子。太乙生而為神,申公豹卻是由妖成神,他靠著自己打拼,從低微小妖修煉成高級上仙,風光無匹,標準人贏。
但是,現實很殘酷,天尊厚待太乙,冷落申公豹。申公豹努力工作一百年,法術不比太乙真人差,身材比太乙真人好。但是領導就不器重他,把重大任務留給太乙,把嫉妒恨留給申公豹。
申公豹覺得,別人瞧不起他,就因為他是妖。他悲傷成四十五度,說了一句經典臺詞:“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沒法搬開。”其實,這也是我們的現實世界的.縮影:偏見時時左右我們,主導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
“如果你沒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如果你工作幾年了沒有買房買車;如果你三十了還沒結婚,結婚幾年了還沒生孩子;如果你年過半百卻還打扮得十分fashion;如果你不是明星,卻化著哥特妝,頭發染成奶奶灰或是櫻花粉......”
那么,你會被當成異類,被圍觀、被嘲笑、被指指點點,也被苦口婆心地勸誡與教誨。總是有人喜歡去定義別人的人生,給別人貼標簽,去判決他們的未來。
太乙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天尊賞識,申公豹費盡心血卻依舊不被認可。申公豹本性雖然不如人,但他也是有努力有夢想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人們對于他的成見讓他歧途忘返,讓他變得扭曲。
可是,生活是自己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以被符號,被偏見刻板框定。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別人活,而是為了自己。就像康德所言“人是自己的目的,而非他人的工具。”哪怕周遭充滿各種反對與不理解,我們依然要聽從自己的心,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是魔是仙,都要自己說了才算!
三、眼與心
實質性的東西是用眼睛看不見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
太乙來到李靖夫婦府,稱哪吒為靈珠轉世,能保佑大家,此時,全鎮人視哪吒為神,興奮激動,拜倒在其家門前;而當魔丸進入哪吒體內,他出生后破壞府第時,全鎮人視他如蛇蝎,避之不及,對他冷眼相看。這,就是世人的眼睛,看到的僅是表象。
但李靖夫婦知道,這不是真正的哪吒,哪吒只是因為世人的態度而讓自己墮落,夫婦二人耐心教育哪吒,鼓勵哪吒,即使世人皆不認可哪吒,他們依舊不放棄,甚至不惜磕頭。他們用心看到了哪吒的本質。
四、改變與墨守成規
有些魚是關不住的,因為他們屬于天空。——《大魚海棠》
哪吒被命定三年性命,被命定必死無疑,但他卻不認輸不放棄,他說:“若命運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最終,他戰勝天打贏地,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陳塘關人民心中的英雄。
有人說,人縱有萬般能耐,也敵不過天命。但,不試試,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哪吒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有人說,哪吒有超能力。但是,身在社會中的我們會遇到妖魔嗎?會遭遇天雷嗎?其實,那都不過是借口罷了。退縮,只會陷入絕境;改變,也許會有更多余地。
五、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們一直比想像中,更愛對方。
李靖身為陳塘關總兵,世代除妖,自己的兒子卻是個妖怪,他一直自覺對不起百姓。
哪吒剛出生時,李靖曾經拿起大刀想砍了哪吒。后來因為哪吒經常在外闖禍,李靖下令將小哪吒關在府中。可是,在哪吒“天劫”將到之時,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處修行,并非是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間作惡,而是望他掌握更多本領,能在人間好好活著。殷十娘工作繁忙,整天奔波于降妖除魔之間,她知道忽略了哪吒的感覺。所以,她盡可能的陪哪吒踢鍵子。
原來,作為父親的李靖已經上天求到改天換命符,決定在天雷滅魔丸時,以命換命,替自己的兒子去死。這個從不言愛的父親,至始至終都在斡旋。冰冷的面孔下,是一顆舍命為子的滾燙之心。在哪吒的生日宴上,李靖許下心愿:“希望我的兒子一生平安。”誰能想象這一句尋常的喜慶話里,藏了父親多少難以言說的不舍與祝福。
影片結尾時,哪吒一句“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和您一起踢毽子”,讓我落淚。我們與父母之間,似乎遺憾總是比快樂更多;當我們終于理解了他們的苦心時,他們已經老了。
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的不僅是童年的自由自在,更是動畫的真實的人生。愿少年不忘初心,乘風歸來。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4
周末獨自一人,去電影院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那個中國古典神話中最著名的叛逆少年哪吒,鬧海擒龍、抽筋扒皮;剔骨割肉,托蓮重生。
在這部電影中,哪吒一出生便帶著詛咒,他被視為妖怪,被囚禁,是世人眼中的小魔頭。
他假裝不在乎、肆意灑脫、假裝冷漠,對著世人高喊: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小時候,我們以為哪吒講的是熊孩子打怪升級的英雄傳奇。
現在才明白,其實哪吒也不過是在現實中沖突、在叛逆中柔軟、在妥協中成長的一個個普通人。
電影里的哪吒,是一個從出生就承受著世界的誤解,被冷漠孤立的人。
如何小心翼翼在世人的成見中,孤獨而倔強地活下去,是童年哪吒面對的生存命題。
陳塘關百姓對自身以外的生物統稱為“妖怪”,在他們頭腦里,出生時異于常人的哪吒是妖;救下他們性命的敖丙,因其龍族的身份也是妖。
龍王說:“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憑你怎樣努力都休想搬動。”
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偏見時時左右我們,主導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
如果你沒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
如果你工作幾年了沒有買房買車;
如果你三十了還沒結婚,結婚幾年了還沒生孩子;
如果你年過半百卻還打扮得十分時尚;
那么,你會被當成異類,被圍觀、被嘲笑、被指指點點,也被苦口婆心地勸誡與教誨。
總是有人喜歡去定義別人的人生,判決他們的未來。
可生活是自己的,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品嘗酸甜苦辣。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活在別人的評價里,而是在不斷了解自我的過程中,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哪怕周遭充滿各種聲音,我們依舊能聽從自己內心,選擇自己的心之所向,努力活成最滿意的自己。
是魔是仙,dou要自己說了才算。
因為是魔丸轉世,哪吒從小便被世人畏懼,沒有玩伴,獨自一人被關在結界之內。
他唱著,“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可是,他真的逍遙又自在嗎?
他的暴戾也好,玩世不恭也罷,不過都是他想要引人關注的方式。
他內心渴望認同,渴望有人看見他在狂躁叛逆之下的孤獨與無助。
我們一生中,來來往往會遇見很多人,但我們都在不自知地等待一個能看見自己的人。
他能通過我們故作冷漠的外表,看見里面脆弱的心;他能看見我們假裝的堅強,讀懂所有的不易。
哪吒在遭受委屈時,尚有父母寬慰,而敖丙卻一直活在“天降大任”的重壓之下。
父親和師父把所有的宏愿都壓在他身上,“我給了你這么多,給了你靈珠,給了你萬龍甲,你的命,不只是你自己的。”
身負全族人的希望,他沒有選擇,只能成為一個最完美的工具。
就像那些成為父母生命延續的孩子,窮一生心力完成父母的理想與榮光。
直到與哪吒決斗之時,被一句振聾發聵的“你是誰,只有你自己知道”喚醒,才看見自己真實的內心。
我們這一生,要為自己而活,真的太難太難了。
讀書時,父母規劃我們選哪個專業好就業,選哪所學校更知名;
進入社會,父母安排我們回到家鄉方便照顧,進事業單位有保障;
工作穩定后,父母為我們精挑細選結婚的`人,一切都是為你好;
結婚之后呢?趕緊趁著年輕生孩子啊,生完一個還沒喘口氣,接著催生二胎。
太多太多的人,都是在為上一代或者下一代活著,卻獨獨沒了自己。
生活時常讓我們感到艱辛,并會讓我們無數次目睹生命在各種重壓之下的扭曲與變形。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哪吒剛開始覺得自己是異類,故而很叛逆。
父母為了鼓勵他,謊稱他是靈珠轉世,只要好好修煉,便能獲得百姓愛戴。
為了這個理想,哪吒潛心修煉,一心求得世人的認可。
當申公豹戳穿真相,哪吒得知原來自己是魔丸,注定遭受天劫,頃刻間他所有的信念都坍塌。
哪吒的一生都被別人的目光所困,無法沖破命運的牢籠。
當他不再強求世人的認同,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宿命,也要拼力救下一城百姓,才真正成為了百姓跪拜的英雄。
我們常常控訴命運,卻發現,命運根本不屑同我們爭吵。
它只是靜靜地看著我們,四處沖撞,尋找答案。
無論面臨怎樣的困境,我們仍舊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縱使人間不值得,也別辜負了自己。
李靖身為陳塘關總兵,世代除妖,自己的兒子卻是個妖怪,他一直自覺對不起百姓。
哪吒剛出生時,李靖曾經拿起大刀想砍了哪吒。
后來因為哪吒經常在外闖禍,李靖下令將小哪吒關在府中。
可是,在哪吒“天劫”將到之時,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處修行,并非是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間作惡,而是望他掌握更多本領,能在人間好好活著。
原來,作為父親的李靖已經上天求到改天換命符,決定在天雷滅魔丸時,以命換命,替自己的兒子去死。
這個從不言愛的父親,至始至終都在斡旋,斡旋在偏見、宿命與兒子之間。
冰冷的面孔下,是一顆舍命為子的滾燙之心。
在哪吒的生日宴上,李靖許下心愿:“希望我的兒子一生平安。”
誰能知道這一句尋常的喜慶話里,藏了父親多少難以言說的不舍與祝福。
這份深沉的父愛喚醒了那個假裝自己是個惡魔的孩子,他主動戴上乾坤圈,接受了對自我的約束。
影片結尾時,哪吒一句“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和您一起踢毽子”,讓無數人淚目。
我們與父親之間,似乎遺憾總是比快樂更多。
我們終于理解了他的苦心,卻再也不能和他談談心;
我們終于活成了他的驕傲,卻將永遠失去他的擁抱。
人間最幸運的事,就是在上蒼允許的時間里,在父母康健的歲月里,我們歷經逃離和回歸、爭吵與和解、眼淚和歡笑后,終于懂得并做到:
哪怕,我們沒有活成父母的驕傲,依然配得上給他們一個擁抱。“
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比想像中的,更愛對方。
小時候,喜歡看動畫片,熱熱鬧鬧的畫面,是童年里無憂無慮的點綴。
長大了才知道,那里面描畫的都是人生。
原來,我們很多人,就是那個魔童。
經歷過肆意叛逆的少年,然后在接下來的人生里,學會了一邊哭泣一邊奔跑,一點點活成成年人的模樣。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相關文章:
《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04-27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05-25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05-24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觀后感07-04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06-19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觀后感02-21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06-27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觀后感10-25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觀后感06-08
觀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07-05